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论海明威的叙事艺术

作者:杨大亮 付 宁 张 雯




  黑格尔认为:“从个别人物方面看,这普遍的世界情况就是他们面前已存在的场所或背景,但是这种场所必须经过具体化,才现出情况的性相,而在这种具体化过程中,就揭开冲突和纠纷……”黑格尔认为,要表现“普遍的世界情况”必须借助于具体的“情境”,即通过具体化揭示事物和矛盾,而具体化的一个方面就是运用动态组合表现它的特殊性,这就是关联视角的动态转换,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所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动态的戏剧视角。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桑提亚哥与曼诺林对话的准确复制和戏剧化处理,将老人与孩子的关系及相互的态度和感情得到充分的传达,通过主人公大段内心独白,小说的视角推向了人物内心深处,又通过主人公不断重复的梦境,视角又拉向人物的潜意识,而通过曼诺林这一衬托人物的态度和感觉,又使视角的限度得到突破。关于狮子的梦境,是作品视角的主要转换点,桑提亚哥梦见海滩上的狮子,此时的他已没有青年的挣扎,中年的搏斗,内心已归于平静,而三个梦境在三个场合的重复出现,被赋予不同的寓意,全篇通过不同视角的不断穿插和交错运用,使人物形象和感受被表达得更加富于力度和深度,也使读者更准确地掌握人物的行为动机和走向。《老人与海》的对话和细节,以间接的手段暗示自己的主题和意向,由于他着眼于不同的、相对对立的价值观的冲突,使作品充满了对比和对照,甚至讽喻,形成了一种内在的戏剧性,这种对比对照的戏剧性,即是通过多变的戏剧视角达到的。
  
  三、叙述时间和叙述空间
  
  海明威视角特征的第三个方面:叙述时间和叙述空间。我们说海明威巧妙运用了叙述时间,是因为他在短篇小说中有机地调节了叙述者的叙述时间和故事发展时间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时间结构,仅指故事时间的发展,从而将一篇小说的情节按顺时发展,从中展现故事的主题、人物等等。这样做忽略了叙述时间这一极为重要的环节。实际上,任何一篇小说,除故事时间外,还有叙述者本身的叙述节奏即叙述时间的存在。而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又往往因前者的拉长或缩短造成很大的差距。海明威看到并运用了这种差距,成功地在短篇小说结构方法中运用了“叙述时间定点延伸”这一手法,也就是借助描写、渲染等技巧,使作品中某一段故事时间缩短乃至停顿,从而使叙述时间沿着所规定的方向延伸。《拳击家》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杰作,作品的叙述时间是:小说一开始,主人公向曼斯洛纳行走,一直走了好几英里的路,而叙述者用几句话飞快地将这段相当漫长的路途以及途中的遭遇带过,却将他停留在篝火旁短暂休息的一段作定点延伸,几乎占去了小说的整个篇幅。故事本身的时间在篝火旁凝固了,好像再也不发展了,而与此同时,自然时间却在此自由展开。这样,就构成了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叙述者正是利用这种“时间差”一锤定音,将作品的重点置于尼克在火堆旁碰见的拳击家及其助手身上。可见,叙述时间在小说中事关重大,它的定点延伸直接影响到整个故事的重点所在。因此国内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海明威小说中的“叙述时间的定点延伸”。他们认为与《拳击家》在视角上遥相呼应的是《没有被斗败的人》。这一短篇的故事时间是:主人公去找斗牛士雇佣人,主人公到小酒馆遇到长矛手舒里特,主人公搏斗在斗牛场上。与《拳击家》的故事时间一样,它也是沿着主人公的活动展开的。而在叙述时间上,《没有被斗败的人》同样采用了定点延伸。这一个“点”定在斗牛场上的生死搏斗上,从而突出了“没有被斗败”这一主题。叙述者用大量平行片断,描绘了斗牛场上的惊险场面,使读者越发感觉到故事时间的凝重与停滞,增强了小说的紧张气氛。《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作者借助意识流的手法,将叙述时间与故事空间有意混杂起来,在故事空间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拉开叙述时间,在意识的流动中交代了主人公一生中的主要生活片段。可见,海明威在处理叙述时间与故事空间时有意识地打破时空一致性,形成特异的叙述视角。
  时空一致性中与叙述时间相一致的是叙述空间。海明威处理叙述空间的显著特点,即是高度浓缩和紧凑。如在《丧钟为谁而鸣》中,作品的时间只有三天,时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海明威却在这里充分扩展了叙述空间,将山里山外、敌前敌后广泛地联系起来,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种故事空间与叙述时间的关系在于:叙述时间一旦定点延伸,整个故事空间也就跟着浓缩,而浓缩了的故事空间的内涵,又往往与叙述时间的定点延伸成正比;因此,这又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雨里的猫》展示的是一个“小旅馆”。在一个单调的小旅馆里,乔治太太莫名其妙地想要一只猫做伴。这样,叙述者揭示了这一对夫妇整个旅途的寂寞空虚,在“小旅馆”里蕴含了他们整个旅途的大空间。
  这里所联系的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理论,“叙述时间的定点延伸”和“故事空间的浓缩紧凑”,实际上都是“冰山” 原则理论的具体体现。海明威认为“八分之七” 是沉于海下的,而我们只能从“八分之一”中窥到全体。与中国传统视角相比较,海明威与中国传统叙述中的话分两支、按下隐藏等有某些相同之处,但是海明威的主体的静态退隐视角、主体视角的动态转换、叙述时间和叙述空间的交织等的具体表现却要复杂得多。
  
  结 论
  
  与中国传统视角相比较,海明威的视角有其现代性、也有其传统性,有其外在的客观性、也有内在的心灵倾向。这种交汇的视角体现出现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同时也体现出视角的内在——心灵化倾向。有意思的是,中国文学作为心灵化的产物,其小说的视角是客观化的;西方文学作为客观化的产物,其小说视角直逼心灵,尤其西方发展到现代的这种复合的视角,主观心灵性更强,而更贴近东方小说。海明威的小说创作就体现出这一点。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杨大亮,河南洛阳人,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评论与翻译;付 宁,河南洛阳人,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评论与翻译;张 雯,安徽人,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科研秘书,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翻译。
  
  参考文献:
  [1] Rascoe, Burton. Novels from the Young Man. The Bookman, 1922. 305.
  [2] Ousby, Ian, ed. The Cambridge Guide to Literature in Englis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 Bressler, Charles E.,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N J: Pren-tice-Hall, 1999.
  [4] 常耀信. 美国文学研究评论选(下册).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5] 吕长发, 胡金环.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概要.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
  [6] 盛宁. 二十世纪美国文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7] 朱 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8] 范伯群.中外文学比较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