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文化身份与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创作

作者:金 琼




  此外,小说文体样式与女性创作的倾诉欲望相融合。十八世纪的两种新文学形式——报纸和小说,促进了“快速的、漫不经心的、几乎是无意识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小说体裁形式自由、长短不拘,非常灵活机动,不仅适于阅读,当然也适于创作本身。十九世纪的中产阶级女性尽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与写作,但很多时候也难以避免受到家庭琐事的搅扰和意外变故的影响。据说,盖斯凯尔夫人就随时准备放下手中的笔,要么参与家务,要么接待来访,故而写作经常中断。夏洛蒂创作《谢利》时正值家庭遭遇巨大不幸的时期,先是勃兰威尔去世,紧接着艾米莉和安妮也撒手人寰,接二连三的悲痛几乎令夏洛蒂搁笔。所以,书中卡萝琳的凄楚心境正是作家彼时彼刻的特殊心境的再现。有人认为作品有“焊接”的痕迹,也与此有关。小说在时间方面的灵活性,成为女性作家青睐的一个原因。而且,需要指出的是,《简·爱》《维莱特》和《艾格尼斯·格雷》都是采用的局部化(限制)叙事手法,立足于内聚焦型视点,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在作品中以自身的人生经历为蓝本,倾注自身的情感认知,将自身的经验与感悟赋予人物与作品,体现了女性作家创作的自叙传的特色及其干预生活的主观愿望与激情。
  综观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对女性小说家创作的外部与内部因素的考查,我们发现,外部因素的研究促使我们进一步理解女性创作与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生活与交往等多方面的联系;内部因素的求证则进一步确证了威廉斯的“感觉结构”与“文化经验”理论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威廉斯认为,“某一文化的成员对其生活方式必然有一种独特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不可取代的”。这种为同一种文化中的人们所共同拥有的经验,称之为“感觉结构”,具有“独特和有个性的色彩”。十九世纪的女性小说家们——大多出身中产阶级——在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宪章运动、女权运动的风云际会中,以其对冲出家庭限囿的渴望、对独立人格价值的追求、对健康自然情感的向往、对自我表达与言说的尝试,共同营造了女性相同的感觉经验,从而以独特的文学实践,促成了女性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金 琼(1967-),文学硕士,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从事欧美文学及比较文学研究。
  
  此文系广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文化观照》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罗钢,刘向愚.《文化研究读本》[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2] 陆伟芳.《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 刘文荣.《19世纪英国小说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 玛格丽特·莱恩.《勃朗特一家的故事》[M].杨敬远,顾耕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
  [5] 伊恩·瓦尔特.《小说的兴起》[M].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6] 阎照祥.《英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7] 艾莱恩·肖瓦尔特.《妇女疯狂英国文化》[M].陈晓兰,杨剑锋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