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死亡意蕴

作者:董 慧




  景色描写营造出的意境更是增加了作品诡谲的意蕴。这篇小说的题目叫做《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每一个故事都与夜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瘸腿老驴借着夜色的掩护驮走了“我”的魔术师;“我”想借着蜡烛的光影去安慰号啕的蒋百嫂,却踩出了一脚的苍凉;蒋百嫂跺着脚哭叫着,这世上的夜晚怎么这么黑啊,连死者的尸体也想腐蚀;“我”在发掘了蒋百的死亡真相后,感到乌塘的夜色那么混沌,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街面上路灯投下的光影是那么的单调和稀薄,有如被连绵的秋雨沤烂了的几片黄叶……
  作者关于乌塘风物的描写更让人觉得有一种接近于死亡和黑暗的危险:当“我”下火车来到乌塘,“脚刚一落到站台的水泥青砖上,就感觉黄昏像一条金色的皮鞭,狠狠地抽了我一下”。因为“我”长时间沉浸在丧夫的痛楚中,“我”甚至愿意变成鬼影永远与丈夫盘旋于情感的黑夜中,不见天日。所以乍见夕阳总是不能习惯,感觉它逼我回到现实,感觉它以鞭打的方式提醒我人鬼殊途啊。由此我们可以联想曾卓的《有赠》:“我眯着眼——因为不能习惯光亮/也不能习惯你母亲般温存的眼睛。”①诗作没有细说发生过的种种苦难,但两个“不能习惯”的短语已经道出了一切;乌塘的阳光也沉迷于阴霾中:“太阳已经出来了,但它看上去面目混沌,裹在乌突突的云彩中,好像一只刚剥好的金黄的橙子落入了灰堆中。空气中悬浮着煤尘,呛得人直咳嗽。周二对我说,乌塘一年之中极少有几天能看见蓝天白云,天空就像一件永远洗不干净的衣裳晾晒在那里。”这让“我”感到即使是健康的圣洁的白莲来到乌塘也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乌塘的雨更是让人感到簌簌寒意:“乌塘的雨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肮脏的雨了,可称为‘黑雨’。雨由天庭洒向大地的时候,裹挟了悬浮于半空的煤尘,雨便改变了清纯的本色。乌塘人因而喜欢打黑伞。众多的打黑伞的人行走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让人以为乌塘落了一群庞大的乌鸦 ……”在古今中外所有的故事、传说中,乌鸦永远摆脱不了厄运的征兆,乌塘人就整天在氤氲的天际中茫然又失落地行走,去收获他们廉价的喜悦或感伤。这些正是迟子建文化批判着笔之处,我们怎能料到在一个看似平凡自足的边缘小镇会隐藏着这如此黑暗和残忍,一切罪孽的怪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关于死亡的叙述是对真相的还原,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营造是对现实灾难深重的忧郁与痛心。面对现实存在的辛酸磨难,迟子建以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理智,去追寻其存在的动因。
  
  三、营造死亡意蕴的意义
  
  迟子建并非某些先锋作家那样,以大量的死亡和暴力扩张人的欲望,歆享鲜血淋漓的场面。她不是为写死亡而写死亡,而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深刻洞悉了现实丑恶戕害生命的实质,使命和责任鞭策她用犀利之笔对黑暗进行历史和事实的书写。迟子建这篇小说描写了病态社会的不幸,所以,通过死者的不幸来批判病态的社会成为了创造死亡意蕴的意义。
  如果说魔术师的死亡是一个意外的错误,那么蒋百的死亡就是偶然中的必然。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么多足以将人们逼近死亡的隐患没有消除,而无知又懦弱的人们为了生计却一直甘心情愿地在阎王爷的钢丝绳上跳舞!如果联系小说的全文,小说的标题就可以逻辑性地理解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啊,有哪个能像乌塘小镇的夜晚这么黑,这么惨无人道,这么能激起人们将辛酸又无奈的泪水流成长河!迟子建对于夜晚的描写是对丑恶的鞭挞,她以个体死亡的描写,揭露了现实的无理性和非人道,在平静而令人惊悚的叙述中,表现上升为批判,文学变成了这个弱女子反击生活的武器。
  
  死亡固然可怕,可是死亡留下的冤屈和促使死者死亡的社会力量才是留给生者的巨大的陷阱。作者从“不买梨不指路”的老女人的庸俗和浅薄中,从“嫁死”的女人的欲望中,从陈绍纯的冷血的亲人的身上,从蒋百嫂分裂性格的背后,从乌塘人木讷又执著的生活信念上,我们发现迟子建开始了解并敢于正视民间的惨状了。在迟子建的民间述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她的批判性的立场,她以自己的丧夫之痛感同身受着乌塘寡妇的灵魂之痛,她以自己呼唤亡夫的方式希望唤醒蒋百嫂们的良知!就像陈思和先生指出的,民间世界并不生长知识分子的品质,只有当知识分子将主体精神投诸民间时,民间才可能产生与权力意志以及在其控制下的生活之流相抗衡的现实力量。迟子建将视角投注在民间,她咀嚼他们的辛酸和苦涩,她现出作家手中最宝贵的筹码——死亡,让它激起人们对于人生的深沉思考。
  我们庆幸,迟子建没有沉醉在个人的伤痛中成为边缘的怨妇;我们警醒,现实中还有太多的罪恶的黑手伸向无知又无辜的弱民;我们愤激,这世界上还有如此黑暗的夜晚。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董 慧,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①谢 冕,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89).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15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