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道姑耶?尼姑耶?

作者:杨敬民




  《玉簪记》佛道观念相混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文学研究者不应无视这一事实。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将陈妙常简单的定位,是道姑或是尼姑。是戏曲的纰缪,还是不拘生活真实的艺术创造,应该让文学爱好者了解到这情况。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同文学史教材中表述各异,足以说明此问题有辨析的必要。大学生思维活跃,更喜欢探究发现问题,而我们的教材似乎忽略了这一点,总是以不可置疑的姿态出现,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陈妙常是道姑也好,是尼姑也好,并不影响人们对故事的理解,但却从一侧面反映出戏曲家高濂佛道相混的宗教观念。这一创作观念不仅在高濂这一个体身上有所呈现,事实上在明清之际的小说作品中亦有反映。三教合一的思想渗透于小说和戏曲作品之中,这与明清之际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三教互通、三教合一的思想观念是相一致的。就以《西游记》为例,我个人认为孙悟空的师父须菩提祖师就是非常特殊的人物形象。他真如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是一个道士吗?如此他又为何是佛教中人的“须菩提”法号?他居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讲经时既讲僧,也讲道,还讲儒。分明是一个三教混合型的艺术形象。又如《红楼梦》中也存在着佛道相混的现象。空空道人可以因空见色,因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马道婆常常念几声“阿弥陀佛慈悲大菩萨”的佛语。诸如此类,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很多,《玉簪记》所表现出的佛道相混的特征,说明了作家以及观众佛道观念的混杂。反映出了民众对佛道的一种基本观念。道佛之间不是相互对立,泾渭分明。他们之间存在相互间的渗透与影响。如此就不难理解《玉簪记》中道姑与尼姑间的往来密切,女贞观中敬奉佛教神明的故事情节。高濂戏曲中所出现的佛道相混的纰缪是民间宗教信仰的熏染在作品中的反映。佛道不分的民俗宗教有助于我们对高濂佛道相混观念的理解。既然佛教外衣道教内容的民俗佛教在我国民间信仰中存在,那么高濂则是通过其戏曲创作,无意反映出晚明道教外衣,佛教内容的民俗道教。民间俗信的肤浅,使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信众到道观中去烧香许愿,到佛教寺院朝拜问卜。他们往往怀功利之心,更多关心神明是否灵验,不去关心宗教徒的宗教修养。以至于在有些民俗佛教的主持是道士,有些民俗道教的主持是和尚。明代甚至出现以三教合一为宗旨的三一教。陈妙常虽然于作品中以道姑的装扮出场,但在情节中却是佛徒的特征。道姑也好,尼姑也好,我认为民俗宗教信仰的影响是导致陈妙常的双重宗教身份的决定因素。高濂佛道相混的宗教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作品的肌理。文中我所举《投庵》《谈经》《闹会》诸出戏中的情节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同《张于湖误宿女贞观》《张于湖传》《白玉簪》等作品相比较,《玉簪记》所表现出的佛道相混的特征最为明显,这也就促成了诸多专家学者各执一端的事实。
  一部传奇《玉簪记》,一道一尼两妙常,读者似乎不曾留意她道姑或尼姑的身份,但却被其冲破宗教束缚大胆追求所爱的勇气所折服,笔者才疏学浅,但抛砖引玉的勇气有之,愿提出此问题,以期专家指正。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杨敬民,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①②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2月北京第1版,第554页, 第560页。
  ③ 冯梦龙:《情史类略》,岳麓书社,1984年4月第1版,第325页。
  ④⑤⑥ 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378页-第379页,381页,384页。
  ⑦⑧⑨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曲出版社,1960年1月第1版,第六册第240页,第七册第61页,第八册第121页。
  ⑩ 谭正壁、谭寻编著:《弹词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第144页。
  [11]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64页。
  [12] 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221页。
  [13] 魏崇新主编:《中国文学史话》(明代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411页-第414页。
  [14]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09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