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反思文学和文学理论自身

作者:刘艳芬




  
  文学人文特性的被忽略
  
  文学不仅是文学,它还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所以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进入图像世界的文学仍然是人的文学,文学仍然是语言的艺术。它既是写人的,又是为了人、写给人看的。如果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思维和语言,离开了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丢失了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而去研究信息时代的文学能否存在的根由,那就难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怪圈,从而也就不得不在信息数码图像这一时代‘幽灵’面前茫然、悲观和徘徊。”同时,文学又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是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心理的最好途径之一,可以通过文学史的事实的透视,看到各民族精神生活中代代相传的丰富多彩的思想与感受样式。因此,文学是人学,是人类学,充满着对人类社会的拯救关怀,也是社会学,始终关注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文学艺术之所以不会终结,主要在于其自身的人文品格。”“人文性才是其持论的前提和圭臬。”讨论文学终结问题而不谈文学的人文特性,必将陷入无理论根基的虚玄论争。
  然而,这些还只是为少数理论学者所认识,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却普遍对文学的人文特性缺乏认识。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价值趋于多元化,作家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分子,也依从不同的价值观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些作家开始为名利而写作,他们走出书斋,游向市场,投向各类资本的怀抱,而另外一些作家却凭着一股子青春激情,公然炫耀和兜售感官享乐主义,还有一些作家沉浸在琐屑的日常生活,崇奉精细、个人化的写作原则。许多作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判断,而文学经典又在“祛魅”的旗号下被推倒践踏,消解在游戏和大话戏说中,范本的力量不再。作家价值混乱,创作时又缺少了可供参照的尺度和原则,于是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人文意识的淡薄、心灵视野的狭窄、知识结构的老旧、牟利欲望的膨胀及艺术激情的枯竭等等,而人文意识的淡薄正是症结所在。
  可见,文学的人文特性不仅是中国当代文论发展持论的前提和圭臬,更是文学实践的前提和圭臬。如果在众声喧哗中六神无主的文学以及丧失了自信的作家们,能够坚信并坚守文学的人文特性,重塑其主体精神,怀有一颗为人类而思考的心,那么就不会在消费主义与网络文学的合力冲击下左右摇摆、不知所措了,作家的学养就会在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中不断提高。作家这种人文视野的建构,必将提高其穿透现实生活的能力,在作品中才有可能展现出对生活形而上的震撼人心的深度挖掘,作品就不会失却大众,也不必献媚大众,就能审美性和可读性兼具。文学的危机就会终结,文学的繁荣将指日可待。
  作家与理论家共同努力,建立宏观的人文和历史视野,也只有这样,理论探讨的价值才能体现,文学理论的活性才能被激发出来,文学终结的讨论才会生长出文学永存的常青树。
  总之,我认为文论界关于文学会否终结的讨论,应该从文学自身加以诊断并找出适当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激活文学理论的活性,利于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刘艳芬(1969-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及美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美]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刘峰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2] 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 新华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王一川: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8] 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吗?[J].北京:文学评论,2001(1).
  [9] 李衍柱:文学理论:面对信息时代的幽灵[J].北京;文学评论,2002(1).
  [10]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1] [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12]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13] 董学文:文艺理论:与荒凉和冷落对话[N].北京;文艺报,2005.10.13.
  [14] [德]沃尔夫冈•伊赛尔:走向文学人类学[M].见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5] 钱钟文:文学的乡愁——谈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N].上海;社会科学报,2006.1.12.
  [16] 欧阳友权.路上的学人与前沿的问题[J].长春;文艺争鸣,2006(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