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浅析路遥作品中“门当户对”的爱情观

作者:黄 晶




  关键词:路遥门当户对 爱情观
  摘 要:本文认为路遥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门当户对”的爱情观,并从作品反映的年代和对象、思想文化背景、作者的情感倾向三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门当户对”爱情悲剧的原因。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不衰竭的主题,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审美观念,演绎了丰富多彩的爱情故事。阅读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路遥的作品,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其对爱情的描写表现了中国由来已久的“门当户对”的观念。“门当户对”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其侧重点是不同的。中国的包办婚姻阶段,它主要指男女双方的家庭地位、经济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族观念的日益淡化,“门当户对”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不仅包括家庭情况,还包括个人的工作、职务、学历、思想观念等,经济越发展个人的因素也越显得重要。也许当物质极大丰富,经济差距不是很明显时,“门当户对”会抛开物质层面的东西,只指精神上的情投意合了,但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还远远达不到这一点。所以“门当户对”如宽泛地讲可以包括男女双方外在的条件和内在的精神,狭义地讲就是指外在的条件。至今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门当户对”就是外在条件的相符,本文沿用的就是这狭义的意义。
  人们都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不乏对浪漫爱情的描写,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梁山伯与祝英台》《茶花女》《魂断蓝桥》等,这类“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故事最终都以悲剧而告终,但毕竟他们还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大多数作品是两情相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面对家庭、社会等的压力不得不分离。而路遥的作品把“门当户对”表现得更彻底,他描写的爱情是很实际的,情感常常是置于理智之后,爱情追求一开始就被是否“门当户对”所左右,在不“门当户对”的情况下,连开始都不存在。早期的作品《人生》中高加林的爱情,是“门当户对”爱情的很好例证。林巧珍虽然早就爱恋着高加林,但面对当教师的高加林她没有勇气追求,高加林成了农民后她才表露了自己的心声,和高加林谈起了恋爱;高加林进城当记者后,由于地位的改变、环境的变化结束了他与巧珍的爱情,选择了当广播员的黄亚萍,而这时巧珍并不怨高加林,因为她认为自己现在配不上他;黄亚萍并不爱张克南,但两人确实是“门当户对”所以成为恋人,她虽然一直佩服高加林,但当高加林是一个农民时,她从没想过要和高加林谈恋爱,直到高加林成了县城里的一员她才追求他,而当高加林再次成为农民时,他们的恋爱关系也随之终结了。这曲曲折折的爱情哪一环不是笼罩在“门当户对”之下?《在困难的日子里》吴亚玲只是同情贫寒的马建强,她与同是高干子弟的郑大卫才是坚不可破的“门当户对”的爱情;《姐姐》中在农村生活的姐姐和高立民最初的爱情是两人地位的平等,一旦高立民考上大学、父母平反,两人的爱情就不复存在了;《月夜静悄悄》中家境贫寒的大牛只能暗恋着大队书记的女儿兰兰;《痛苦》中即使是十九岁的小丽,一考上大学就对落榜的大年声明只是一般朋友。在路遥的力作《平凡的世界》中农民孙少安不敢爱田润叶,匆匆找一农村姑娘结婚,不敢接受不“门当户对”的爱情。路遥笔下的爱情是沉重的,没有超越时空、没有感天动地,落后的经济、艰苦的生活使人们没有冲破世俗追求浪漫爱情的勇气和信心,这不能不说是爱情的悲剧。
  为什么在路遥的作品中如此强烈地表现了“门当户对”的爱情观呢?我想主要是以下原因:
  第一,作品反映的年代和对象。路遥的作品主要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人们的生活也经历了困苦、动荡到逐渐富裕的变化,但总体上讲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很低的。路遥的作品描写的主角又是中国最底层的农民,在这一群体中当时物质生活都难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还谈什么浪漫的爱情,所以爱情追求的一开始就是外在条件的均衡。这种外在条件的均衡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也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路遥笔下众多的把爱藏在心底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他后期作品《平凡的世界》中终于有了敢于追求也敢于接受的不“门当户对”的爱情,这已经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日渐起色,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作品中最突出的例子是一个来自农村揽工的孙少平和地委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田晓霞谈起了恋爱。虽然是彼此很有好感的同学,但孙少平没敢奢望他们会谈恋爱。当第一次表明了这种情感时,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孙少平内心的思想矛盾,从爱情一开始他就充满了忧虑,对它的现实性充满了怀疑,作品中写到:“就是他和她已经到了这一步,但他们仍然还在两个世界里!而且随着晓霞的远走高飞,这两个世界只能是越来越远。”他顾虑“晓霞的行为是出于爱情还是一种青春的冲动”。这种不自信、不平衡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田晓霞牺牲。如果田晓霞不牺牲,这爱情会有一个喜剧的结果吗?于是作者采用了一个文学作品惯用的方法来解决这个让作者和主人公都棘手的问题,就是一方的死。两个世界的残酷与冰冷,这是在当时难以跨越的一道鸿沟,这段爱情最终仍是以悲剧结局。
  第二,思想文化特点。“门当户对”如此的根深蒂固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特点密切相关。中华文明起始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又受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因此形成了中国人以整体和谐为美,以道德修养促内在完善的价值观念。这一特征虽然有利于社会、家庭的安定,但也抑制了中国公众自我情感的声张和抗争命运的力量。人们往往注重实际,缺少冒险精神。表现在爱情上,往往在爱情追求中理智大于情感,不擅长表达情感,“爱”中掺杂着许多其他的因素。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外在条件悬殊的爱情不仅常常是有始无终,而且连开始都很艰难。我们可以从中西作品的对比中更强烈地体会到这一点。被周恩来总理称作“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主人公虽然情投意合,但同窗三年直到分离祝英台都未挑明自己女性的身份,真正的两性之爱根本没有发生。当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女性去求婚时,由于不“门当户对”遭到祝家的坚决反对,两人这时都束手无策,最终只能以死抗争。而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全然不是这样。两人一见钟情,热烈追求,秘密幽会,以身相许,只是由于误会才双方殉情。两个故事都表现了忠贞的爱情,但在对爱情的追求上却大不相同。中国人的隐忍、以和为贵、自我牺牲精神,在求得整体安宁的同时残杀了个体。所以路遥对“门当户对”爱情的描写符合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但我们说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路遥作品中不乏对命运的抗争,但在对待爱情问题上,路遥远没有这种不屈服命运的昂扬精神,他对“门当户对”的认可必然有个人的原因。
  第三,作者个人的情感倾向。路遥的作品中对土地、乡情、良心特别地予以赞美,赋予激情。《人生》的最后高加林抓着两把黄土,喊了一句话“我的亲人哪……”《姐姐》最后也写道“这土地是不会嫌弃我们的”,路遥的作品中不仅有大量的相关情节,而且常常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土地、乡情、良心的极力赞颂。但对待爱情路遥表现的却比较冷静,少有激动人心、令人沉醉的爱情描写,更缺少打破“门当户对”观念争取爱情的抗争精神。《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为摆脱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方式四处闯荡,为自己的理想百折不挠,这种富有激情的执著与勇气,深深地感染着读者。但这样一个人,面对自己喜爱的姑娘,却因为不“门当户对”而犹豫怀疑,在与田晓霞的爱情上只是被动接受。田润叶和并不相爱的李向前结婚,婚后几年各过各的,直到李向前出了车祸成为残废,这时“人性、人情和人的善良,一起在她的身上复苏”,两人从此相亲相爱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时的爱主要是同情和善良。路遥对是否有持久的爱情颇为怀疑,也许像他所说的,美好的人生只在恋人搂抱的那一瞬间。他对爱情的悲观,肩负生活的重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路遥对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与其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在路遥短短的四十三年生活中,艰辛与奋斗一直伴随着他,小时候讨过饭,被送给伯父抚养;长大了面临着失学和饥饿的威胁;直到他临走的时候,他也未能完全摆脱成长过程中的阴影。当路遥和他妻子恋爱的时候,路遥是个高加林式的在县里打临时工的人,他妻子是个下乡知青。不同的成长环境的婚姻是否面临更多的问题?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长期在外,过着孤独、与世隔绝的苦行僧的生活,在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他表现了对女儿的愧疚,却没有对妻子的歉意。也许现实,使对命运积极抗争的路遥对爱情却充满了悲观。因为路遥和孙少平其本质上是个农民,他们的习性和另一个世界的人无法打成一片。
  经济因素、传统观念、个人的情感倾向铸就了路遥作品中一个个“门当户对”的爱情,掩埋了一个个真挚的爱情。反映了路遥的爱情观念。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黄 晶(1968年- ),山东滨州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文学硕士。
  
  ①《路遥小说名作选》,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②路遥: 《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廖晓军: 《路遥小说的崇高美》,唐都学刊,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