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人的本性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复活

作者:宋悦魁




  关键词:人性 血与火 复活
  摘 要:文学以揭示人性为己任。小说《金陵十三钗》用鲜血和战火对一群妓女进行了洗礼,通过这些特殊的女性在战争中的表现,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给后人带来了难以忘怀的关于人性的思考与启迪。
  
  在我们倡导文学要反映主旋律的今天,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却选取了一个多数作家都不太愿意涉及的领域,把一群妓女推上了前台。作品把这群妓女置身于抗战时期南京沦陷的大背景下,用鲜血和战火对这群特殊的女性进行了洗礼,这个特殊的群体,其人性中善的一面与恶的一面在战争中发生了激烈的交锋,最终她们善的本性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复活。作品不仅艺术地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性的演变,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而且给后人带来了难以忘怀的关于人性的思考与启迪。
  
  用唯物主义文学观直面妓女现象
  
  在中国,妓女这一行业的存在至少有一千多年了,虽然也出了不少名妓,如三国时为除掉一手遮天,残害忠良的董卓而献身的歌妓貂蝉;红颜薄命的钱塘诗妓苏小小;唐朝时情义深重终成正果的李娃;迷倒一代君王宋徽宗的汴京李师师;从营妓到抗金英雄的安国夫人梁红玉;风光无限争议最大的晚清名妓赛金花。然而,妓女就是妓女,无论她怎样风光,不管她名气多大,在人们的心目中,妓女总是和丑恶、毒瘤、下贱、伤风败俗等词语相伴为伍的。无论在哪个国家,人们对妓女评价的主流是否定的:妓女腐蚀人类道德,败坏社会风气;导致性病、艾滋病的蔓延,危害人类健康;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家庭幸福,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等等。因而,人们有理由对妓女嗤之以鼻。即便妓女作出一些善事,也很少有作家愿意涉足这个是非之地。正因为如此,笔者才对严歌苓敢以一群妓女为正面描写对象的气魄肃然起敬。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认为自由妇女的职业卖淫是在人类社会出现雇佣劳动之后,并且是它的必然伴侣。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对妓女的存在作一个分析。妓女之所以成为妓女,其原因十分复杂。产生妓女现象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雇佣关系出现后,同时出现了超越夫妻关系的性关系,性的内涵不再仅是繁衍后代和男欢女爱,随着供求关系的客观存在,还演变成了一种商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下面这些情况比较容易产生妓女: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被强迫、引诱或者生活贫苦;遭受不法侵害后,发生恶逆变,自暴自弃;思想堕落、贪图享受而又好逸恶劳。
  据说全球约有多达两百万名女子遭人口贩子的诱骗或拐卖沦为娼妓,在欧洲大约有二十五万至五十万妇女被迫沦为妓女。有资料显示,在我国被拐卖妇女中被强迫卖淫的比例很高,仅贵州省遵义县公安局摧毁的一个拐卖、强迫妇女卖淫特大犯罪团伙,自一九九六年以来,就先后多次将遵义县八十余名青年妇女拐骗到福建东山岛等地强迫卖淫。
  有的女性是因为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又不愿靠正当的劳动致富,把卖淫当作一条致富的捷径。一个卖淫女面对朋友的劝诫这样说:“一日为鸡,终生为妓。这条路是一条不归路,是回不了头的。社会就是如此,诱惑无处不在,金钱无所不能。我已经回不到过去了。对不起!”
  正因为有了这种种原因,世界各国才无法杜绝卖淫现象,甚至有的国家还将卖淫合法化。据联合国人口发展机构公布的资料显示:在法律不禁娼的国家和地区,妓女平均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发达的美国,历史上最高时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现在仍占百分之六点七;日本的妓女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五点六;德国妓女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点一;法国妓女占人口的百分之五点四;前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最高也达到了百分之十左右。我国曾经一度消灭了卖淫嫖娼现象,但是现在卖淫女的数量日渐庞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学者推测她们已经占到人口总数的百分之零点八。
  既然妓女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现象,卖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以反映社会塑造人物为己任的文学,当然也可以把妓女作为描写的对象。妓女所从事的是人们不齿的行业,将妓女在文学作品中当成一种点缀比较容易,当妓女做出了壮烈的举动时,如何用文学来表现就比较难了。比如赛金花,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任海平博士这样说:“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入侵期间,赛金花利用与联军统帅瓦德西的关系,努力使北京避免了屠城之劫。其后,人们对赛金花怀有极其复杂的心情,毁誉参半,有人说她牺牲自己,保全了民众,也有人说她出卖自己,侮辱了中国人的国格,使礼仪之邦斯文扫地。而事实上的赛金花只不过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普通女性,只是那个时代具有象征意义的悲剧人生的代表。”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对妓女是较为苛刻的。由此我联想到莫泊桑的著名小说《羊脂球》。
  《羊脂球》的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侵占了鲁昂城时,当时鲁昂城的场景与南京陷落时的场景颇为相似。在相似的背景下,鲁昂城包括奸商、政客、贵族和修女在内的十个人,抱着不同的目的,在鹅毛大雪的寒夜同乘一辆马车要离开普鲁士占领区。半道碰上一位普鲁士军官,因为垂涎于羊脂球,提出了要羊脂球陪他过夜的要求,否则便要把全车的人无限期地扣留。并表示“他的希望一天得不到满足,就必须把全部的人扣留一天”。到最后,羊脂球为了大家的利益,屈辱地顺从了普鲁士军官而换来了放行时,却遭到无耻的同车人的冷待。相比之下,严歌苓笔下的“金陵十三钗"就多少有些幸运,她们至少在教堂里美国人的心目中还留下了“尽管是些下九流的贱命,也绝不该做替罪羊"的一点同情。
  抗战题材的作品很多,但以一群妓女为正面描写对象的很少。作者严歌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人性及女性的立场描述和评价妓女,真实地写出妓女性格的多面性,对“金陵十三钗"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既写出了她们醉生梦死的一面,也写出了她们的人性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复活和闪光的一面。《金陵十三钗》大胆的选材,使得作品本身就具有了对读者强烈的震撼力。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妓女首先是人,其次是女人,最后才是从事卖淫的女人。因此妓女就具备了人的共性,也具备了女人的共性,并不能因为她们是人类的堕落者就抹杀她们所具有的人性中闪光的一面。但是,也正因为她们是人类的堕落者,在她们身上的闪光处就比较少。我们常说自己是唯物主义者,评价人物要客观,要实事求是,要全面,功是功,过是过。但真正做到又是何其难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者王侯败者寇。写起好人浑身都是优点,高大全;写起坏人那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烂到底。秦志钰写完《红颜无尽——赛金花传奇》后深有感慨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开始对赛金花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厌恶,到渐渐同情她、研究她,最后发展到赞美她。这种变化连我自己也不曾料到。说明写妓女的壮烈之举既需要一点勇气,还需要有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意识。
  赛金花和“金陵十三钗"都是充满女人味却又颇具智能和勇气,浸淫恶习、追求虚荣却又不失善良本性地混迹于青楼的普通女人。所不同的是赛金花贫病死后,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但北京市的人民(包括媒体、名人、官员、市民等)却自发地为她募捐,隆重地将她安葬在陶然亭公园。而严歌苓笔下的“金陵十三钗"却只能靠我们读者的联想去为她们编织结局了。
  
  用典型环境下的合理情节完成对人物的塑造
  
  《金陵十三钗》开篇就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城外的炮火声和“那股浓浑的血腥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金陵十三钗"在南京的一个美国天主教堂登场了。所谓的“金陵十三钗",不过是一群逃难的妓女而已。她们在南京遭受前所未有的屠戮和洗劫时,出于人愿意活命的本性,企图在这个美国人办的天主教堂里保存自己那卑贱的生命。血腥、教堂、妓女,这些平日似乎并不搭界的概念交织在一起,作者以这样一个典型的环境,塑造了一群让人感到悲壮的“金陵十三钗"。可以这样说,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人性是《金陵十三钗》成功的重要原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