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飞翔的现实 舞蹈的想象

作者:张 鹏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属于典型的“宏大叙事”。在苏童的笔下,长城是这样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北方的天空剪出一片连绵的山影,天空之下山峦之上,就是逶迤千里的大燕岭长城了。长城在初冬的阳光下闪出锋利的白光,把天空衬托得委靡不振。长城其实是一堵漫长无际的墙,一堵墙翻山越岭,顺着群山的曲线向远方蔓延,看起来像一条白色的盘龙,那白色的盘龙就是长城。长城其实就是一堵山上的墙,一堵墙见山就骑,骑在无数的山峦上,给山峦披上戴上一排坚硬的峨冠博带,那山峦上的峨冠博带就是大燕岭长城。”而这样宏大的奇观却是由碧奴的丈夫一般的无数民工的血汗铸成的,无数不知姓名的民工的累累白骨堆积成了这样的宏伟奇观,底层民众的血泪向来是上层人物不屑一顾的,在统治者眼里,人民仅仅是奴隶和工具。碧奴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的代表人物,在苏童笔下是这样出现的,“大燕岭的民工们看见了万岂梁的妻子,她像一个飞来的黑色首饰,小小薄薄的一片镶嵌在断肠崖的峨冠博带上”,小与大在这里形成了巨大而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是悬殊异常的。然而令人称奇的正是神话中不可思议的“小”战胜了“大”,由于碧奴的哭声和泪水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庞然大物的长城竟然被感动了,长城在一个弱女子的哭声和泪泉中轰然倒塌,这是多么富有乐观精神的瑰丽想象啊!苏童说:“一个女子的眼泪最后哭倒了长城,与其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不如说这是一个乐观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女子以眼泪结束了她漫长的寻夫之旅,不如说她用眼泪解决了一个巨大的人的困境。”是的,孟姜女的故事是传奇,但也许那不是一个底层女子的传奇,而是属于一个被统治阶级的传奇,这样的传奇是被压迫者呻吟声中的美好祈愿和真实欲望。
  实存的长城为孟姜女提供了出场的客观实体,虚构的故事为长城的宏伟提供了血泪的账本。长城依旧巍峨屹立,就是天下所有弱女子合伙哭泣,也不能伤其毫发。神话的这种借助想象力的飞翔是沉重的,但毕竟使我们借此进行了一次暂时脱离沉重现实的精神飞翔,这种飞翔是我们超越自身局限的一种大胆叛逆。
  总之,苏童的“重述神话”小说《碧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对远古的世界的一次深情回望,使我们回到了童年般的富于幻想的单纯。这是文学的力量,更是精神的力量和想象的力量。生存的局限和人类自身的困境决定了人类需要这样不断地借助这种想象的力量去挣脱现实人生和人类自身的枷锁。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张鹏,上海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山东泰山学院教育系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