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初恋爱情的诗意抒写

作者:王俊虎




  一九三四年九月,老舍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赶集》,里面收录了他一生唯一创作的爱情题材的短篇小说《微神》。这篇小说大致写于一九三三年底,作品以“我”在一种迷离惶惑的精神状态下追想往日生活的方式,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的悲剧。至于老舍为何在此时做起短篇小说,作家曾做过解释:“我本来不大写短篇小说,因为不会。可是自从沪战后,刊物增多,各处找我写文章;既蒙赏脸,怎好不捧场?同时写几个长篇,自然是做不到的,于是由靠背戏改唱短打。”据赵景深回忆,他接手编辑《青年界》以后,曾向老舍约稿。他在信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赵字,用圈圈起来,说是赵某被围,要老舍快发救兵”。老舍回复了他一封有趣的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呔,马来!”从中不仅可以看出老舍的幽默感,也可感知他急于赶写短篇小说的情形。与老舍其他小说相比,《微神》的叙述策略要简单明快得多。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的悲剧,谋篇布局的技巧少些,直抒胸臆的情感多些,因此《微神》就老舍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而言,更富诗意。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全文结构比较松散自由,语言优美流畅,笔法细腻而富有情致,状物写景委婉生动,交代环境背景、渲染气氛等均有神来之笔。作品通过“我”的叙述,表明对初恋的向往和爱情的态度,自然流畅,诚恳坦白,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微神》全篇小说字数不足九千,开篇用三千字数状物写景,也就是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借景抒情,如果再加上对两人情窦初开时朦胧爱情交往的追忆,那么这样的篇幅要占全文的三分之二,这在老舍的小说创作中并不多见,恐怕只有诗意性极强的抒情体小说《月牙儿》能与此媲美。可以见出,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并不追求复杂离奇的故事情节,注重写人、写情、写自己的爱情体验,因而能给读者以强烈的诗意感受和情感冲击。
  其次,《微神》有鲜明的“自叙体”小说的特点。“自叙体”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流行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最初作家多集中于创造社。“自叙体”抒情小说的形成与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有很大关系,同时又吸收了一九二一至一九二六年间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体”抒情小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影响很大,老舍虽不是创造社成员,但这种小说体式对他当时的小说创作肯定是有所触动的。《微神》基本上是由一种独白式的抒情话语构成,情节完整与否,清晰与否,已经不重要了,作者叙述的目的,只是“酿出一种情调来,使读者受了这种情调的感染,能够很切实地感受着这作品的氛围气”。小说的叙述视角是一种“内聚焦”,叙述是以主人公的眼睛在“观察”,以主人公的心灵去“体验”,以主人公的口吻来“诉说”。小说对事件的叙述,基本上不是情节的客观展示,而是伴随着“我”强烈的主观感情来统摄全文。这样小说所展示的一切场景、细节、冲突,都带着主人公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读者直接感受到的不是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主人公强烈的情绪感受。郁达夫认为:“小说,都带些自叙传的色彩。”我们不必认为老舍在《微神》中所叙述的故事都是他自身亲历的事情,事实上他的小说在情节、细节上虚构很多,但小说主人公在生活背景、经历等方面都有老舍自己的身影:“我们都二十二岁了,可是五四运动还没降生呢。男女的交际还不是普通的事。”“我毕业后便做了小学的校长”,“又过了二年,我上了南洋”。
  另外,老舍在《微神》中塑造“我”的形象时,与人物处于平行地位。他不像鲁迅先生那样,站在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以悲悯之心,居高临下地审视着形形色色的小知识分子,对小知识分子身上长期积淀而成的软弱迂腐陋习予以无情的批判,而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立场为知识分子画像,与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伤逝》同样是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中的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但在该作中,作者是一个潜在的启蒙与批判者,作品中的涓生、子君则是被启蒙批判者,作者对人物采取俯视视角,冷眼旁观人物的所作所为以警醒世人。老舍在《微神》中并没有充当人物启蒙导师的意识,而是采取平视视角,与笔下人物融为一体,更易抒发自己作为普通知识分子的喜怒哀乐,因而对知识分子初恋的感受,知识分子交往过程的细节描写非常地道甚至超越鲁迅也是不足为怪的。《伤逝》中关于涓生和子君恋爱的感受过程往往一笔带过,作者重其神而轻其形,留给读者更多的是理性的震撼;《微神》“我”和“她”的恋爱充满了浪漫色彩,“她”“红润的胭脂泉”“两片嫩绿叶儿般的小绿拖鞋”“腮上的两片苹果”“白润的脖儿”不仅让“我”怦然心动,也让读者想入非非,更不用说那“沿墙的细竹”“醉人的海棠花”“酣睡的大花猫”。作者在叙说爱情时,并没有略去醉人的细节,而常常陶醉其间不能自拔,这样虽削减了小说的理性色彩,却增添了抒情的氛围,给人“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王俊虎(1974-),陕西大荔人,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延安大学文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老舍.赶集[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
  [2]王惠云,苏庆昌.老舍评传[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3]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舒乙.老舍小说精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