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耙耧世界里的河洛风情

作者:刘保亮




  家庭关系中第二个重要关系是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耙耧世界里的婚姻,第一,极少涉及爱情。在《乡间故事》里,“连科”先是追求村长的三姑女,失败之后转而追求副乡长的丑姑女,村长的三姑女主动要求嫁给副乡长的丑儿子,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联姻加入或巩固一种血亲权力关系,至于男女两人之间是否有爱情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受活》里,虚岁十九的茅枝与三十五岁的石匠合铺,是因为石匠的娘临终时抱着茅枝尽了劲儿哭。临终之人难以瞑目的托付,加之收留的恩情,是茅枝婚姻!择的直接动力。《日光流年》里,司马蓝与蓝四十之间,在耙耧世界里异乎寻常地闪现了爱情的微光,但这种爱情总是被权力欲望扭曲着,当杜竹翠以嫁往外村挑战、动摇司马蓝村长的权威和地位之时,权力欲望使他很快与杜竹翠合铺成家了。“合铺”在文本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经过蓝四十以“合铺”为条件去九都卖淫、司马藤宁愿自己接客以阻止蓝四十与其父“合铺”的两度阐释,可知其在耙耧婚姻观念中的重要位置。而“合铺”这一形象的表述,传达出的是原始的、物质层面的信息。第二,男女关系上不平等,是较为典型的“夫为妇纲”。这体现于杜竹翠嫁给司马蓝时的表白:“你娶了我杜竹翠,我给你做牛做马,洗衣烧饭,端洗脸水,倒洗脚水;说我杜竹翠一辈子要是对你说一句难听的话,你可以把我舌头割下来”,“可你要是娶了我,我会像磨道里的驴一样侍奉你一辈子”。耙耧世界里的女人们大多这样向男人们表白,而婚后男人们回应她们的是时断时续的拳头。三姓村的男人们“就是把媳妇打死也行”,尤其是在女人们失子而痛哭时,也竟然有男人被媳妇哭得恼了,去把媳妇踢一脚。家庭暴力的背后是女人对男人的绝对服从或屈从。第三,小说里的女性形象,渗透着父权文化的因子。《耙耧天歌》里的尤四婆,《日光流年》里的蓝四十、杜竹翠、杜菊、杜梅、司马桃花,《受活》里的茅枝婆,这些女人作为母亲或妻子或情人,较多地呈现出了女人可爱、美丽、无私、奉献等“天使”的一面,从中可以看出作家的“女性崇拜”意识。但是“那些逆来顺受、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形象,在女权主义批评家看来,她们只不过是男性的陪衬,因为她们的价值仅仅是体现在为男性所做的牺牲上。而自我牺牲并不是女人的唯一标志”。由此,从耙耧世界的女性形象中,女权主义者读出的与其说是对女性的崇拜,还不如说是男性中心对女人的歪曲臆造,在对女性理想化乃至圣洁化的塑造中表现的是十足的男性趣味。
  解读耙耧世界里的家庭关系,无论是父子关系,或是夫妻关系,都具有传统社会的伦理特征,缺乏现代性。在父子关系中,传达出的是“父为子纲”的伦理。在夫妻关系中,传达出的是“夫为妇纲”的伦理。而“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是现代社会激烈抨击的观念,因为不平等的“父子有亲”之中是对“子”独立人格精神的摧毁,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更何况男人的优越制造了女人更深的悲痛。由此,二十世纪文学出现了大量的“父子冲突”结构形态下的家庭叛逆形象,出现了大量的抒写无爱婚姻的悲剧故事。与这一世纪主题相比,阎连科的小说充溢着传统社会的伦理文化,无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另类,但这或许正是其作品的价值所在。他对耙耧世界家庭关系的书写,我们可以批评它的落后性乃至反现代性,但文化价值判断并不能代替文化书写,他的小说真实地再现了河洛“理学名区”的伦理状况,呈现了可能正在消失的那方土地上的文化。
  阎连科小说的河洛地域文化色彩,在神秘奇异个性和理学伦理之外,还表现于对乡村血亲权力的揭示,对婚丧嫁娶民间风俗的描写,对方言土语的运用等方面。总之,他以耙耧系列小说营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洋溢着河洛风情的乡土世界,为中国当代地域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刘保亮,文学硕士,洛阳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讲师,文学教研室主任。
  
  ①河洛文化,是特指黄河、洛河流域的区域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河洛文化已成为国家立项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清]康基渊.嵩县志•山川[M].
  [2]林舟.乡土的歌哭与守望[J].当代文坛,1997,(5).
  [3]阎连科、张英、伍静.阎连科:拒绝进城[N].南方周末,2004,04,08.
  [4] 阎连科.仰仗土地的文化[J].小说选刊,1996,(11).
  [5] 杨作龙.河洛文化导扬[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
  [6] 韩石萍.关于河洛文化的若干问题[A].
  张得水、赵唯唯.河洛文化的源头及早期发展[A].
  蔡登秋.河洛文化中“自然之道”及影响[A].
  以上三文均选自:根在河洛——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7] 王新年.河洛文化的地域和特点[A].河洛文化论丛(第二辑)[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8] 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