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性爱心理 情爱本质

作者:李正学




  古典文学中的爱情婚姻描写就基本程式而言,大致可以归为媒妁之言式、权贵逼迫式、一见钟情式。权贵邀爱,是对无辜的欺凌和对道德的践踏,在其间我们只能看到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为中国传统的婚爱方式,却是无视人性以及对自由的剥夺,在其间我们看到的是泪。一句话,二者都不是青年男女自主的和自动的爱恋方式,所以,它们都不能深入揭示爱情的本质。从发生、发展的心理层次看待爱情,一见钟情式符合自然法则,有可能揭示爱的真谛。
  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由才子、佳人演绎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篇什非常多。但今天的研究已经证实,它们大多落入一个俗套①:书生、小姐一见钟情,女方家长阻梗,书生被逼应举,中举之后得以大团圆。十之八九的传奇文本都是对这一“恋爱八股”的无意味的敷衍和夸饰,甚至,“连《西厢记》这样的杰作也未能摆脱”②。笔者以为,王实甫的《西厢记》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一个特例。它没有停留在对一见钟情的隔靴搔痒般的描绘上,而以青年男女的感情发展为线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组织起复杂错综的矛盾冲突,从性爱心理和情爱本质上去探讨爱情的规则,写出了一部动人的抒情性的恋爱奏鸣曲。
  
  一、心理基础与性别特征
  
  爱情是一种游戏,其引发必须以一定的心理感情为基础。戏剧一开场,我们便听莺莺唱:“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③残春、萧寺,花落、水流,自然界富有特征性的意象变化,带给人的往往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觉不自觉的心灵感应。莺莺怨春了。春愁是女性在青春期固有的一种心理情结。它以压抑忧郁为液,借一定程度的躁动不安为汁调和而成。它招之即来,而挥之不去,除非爱情适时而至。一句怨语,划定了莺莺在当下的期待视野,为一本一折“旦回顾觑末下”奠定了可信的心理基石。
  张君瑞有没有爱情期待?且看他的上场诗:“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他也言“春愁”,但他之愁非爱情而功名。“小生萤窗血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接下来两段唱腔[油葫芦][天下乐]极铺九曲黄河的大好形势,是以烘衬其踌躇满志,可谓情景交融。他没有想什么家室,然而,往下看就有意思了。
  访普救寺,方丈不在,权且游览。谁知正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业冤——莺莺。关于“五百年前”,王季思注云:“元剧中说姻缘,每以为五百年前注定,可参看《碧桃花》《桃花女》《举案齐眉》等剧。” “五百年前”是具象还是抽象?窃以为毋宁作具指,即并非浮泛语。它以纵跨时空的力度和深度,从无意识潜层揭示出压迫在张生文章功名背后的性心力。重音感叹词“呀”是不自主的吁叹,不自觉的认同,因而是一个极好的说明。这种无意识心理一旦被激活,进入意识领域,就会控制人的主观活动,促进人的行动流向业已激活的心理层面,甚而暂且抛弃其他一些意识活动。下文张生不见爱情不回头,为了爱情形销骨立、病息奄奄的生存情状,可以作为证明。
  “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强烈的性爱心理战胜了未就的功名意识,张生自己说,“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主人公内心世界在瞬息间判若两然,令读者感到困惑不解:可能吗?爱情真有如此魔力吗?一本二折张生在红娘面前哭父母,说也要使五千钱以尽报父母之心。但那分明是假哭,孝敬之心全无,借机会看莺莺是真。“人间天上,看莺莺强如做道场。”一本四折[沈醉东风]写末拈香祝词,“惟愿存在的人间寿高,亡化的天上逍遥。为曾、祖、父先灵,礼佛、法、僧三宝,焚名香暗中祷告:只愿得红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儿休恶!佛口罗 ,早成了幽期密约!”一切都闪开,一切都不要阻止并尽快促成我与莺莺的幽会。是的,爱情确有魔力。“百善孝为先”,爱情却让孝心靠边站;故俗语有云,“娶了媳妇忘了娘”。“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爱情却让功名成泡影;沉浸于爱的追寻,怎能萃力于事业?张生看似有点爱情至上主义,但他并不矛盾。首先,人的活动并非完全受制于意识阈。无意识的态势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当一个人一反常态时,补偿性的无意识态势就会冲破压抑而起作用④。此时的张生就为“求爱”这样一种无意识控制着。其次,王实甫这样写,明显是对科举功名的冷落和嘲讽,而着意刻写他对爱情的真实体验以及对永恒的爱的奋力追求。他的生平我们虽然尚难考察,但他非常“熟悉那些沉沦在当时社会最下层的官妓们的生活”,所以他“特别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按:王季思语)。这种擅长当然是指能够在戏中写出爱情的深刻性。
  在爱情的孕育阶段,如果把女子的心理视为一种期待,那么男子则始于一种感动。唯期待而至接受,生感动而全力追求。这符合爱情的游戏规则。
  
  二、划然分明的性爱意识
  
  单恋是爱情完美的败笔。要避免空相思,必须对对方的一言一行作精深的判断和分析,以确定是否对自己有情意。莺莺留给张生第一个凸出不平的印象就是她那回头一觑。他反复回味体会这一“顾”里是不是蘸着莺莺的情意。一本一折[后庭花]“且休题[角儿留情处,只这脚踪儿将心事传。慢俄延,投至到栊门儿前面,刚挪了一步远。”心不动,不会回觑;意皆无,不会[角留情;尤其“慢俄延”的风姿韵致,让人想入非非,情欲顿生。下文[煎煞]、一本二折[哨遍][三煞]一拓再拓,皆凭此一动态意象生发,在低缓沉迷的腔调中让人感受心理层次上力的互应,用生动的文本形式证明:感情也可以实验,感情领域存在物理学原则。
  自信吹起张生追求的号角。一本三折写他去偷看莺莺烧香,从莺莺的祈祷中悟出“小姐倚栏长叹,似有动情之意”“小姐颇有文君之意”。这是一种理解。理解推动追求升级。于是有了“唱诗”。诗的唱和,是透过言语交流而进行的情感交流。在诗中,炽热的爱慕之情与一颗孤独徘徊的心倏然融合。“酬诗”是莺莺对张生不断追求的感谢和回报。诗歌酬唱是两人定情的见证,红娘就是见证人,“你两个是好做一首”。其实,即使连张生自己也没想到莺莺有如此深情。剧中有白云:“好应酬得快也呵!”一个长期被监视幽闭的青春少女寂寞难耐的心,他又怎么能洞彻?
  紧接着张生的行动更为大胆。“我撞出去看他说什么”。“撞出去”是一种积极心理活动的流露,是行为主体对外来事物采取进攻意识的展现。“撞”造成末、旦第一次面对面,“旦做见科”;引得旦第二次“回顾下”。这是张生的胜利。[棉搭絮]唱:“虽然是[角儿传情,咱两个口不言心自省。”[尾]又唱:“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明照证;再不向青琐闼梦儿中寻,只去那碧桃花树儿下等。”所以,“烧香”一节是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烧香”昭示崔张爱情必成。
  行动追求的最高点是二本一折之“退兵”。面对叛将狼兵,懦弱萎缩的书生秉性一扫而光,张生成了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上]了一幕惊心动魄的英雄救美女的杰作。
  
  [末鼓掌上云]我有退兵之策,何不问我?
  
  随后,他出谋划策,封书问友,借兵杀敌,透露出一股临危不惧、乱中求稳的阳刚气质,捕获了莺莺的芳心。“张生呵,只愿你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
  “退兵”是一个转折点。“退兵”促成崔张法律意义上的婚姻(父母之命)。这是张生行为追求的结果。“退兵”以下,张生主要转入精神追求。在精神追求的鼓舞下,他顶住老夫人悔婚的巨大压力,又不听从红娘的两番劝告,拖着奄奄一息的病体,从第一次赴约失败的深渊里爬出来,矢志不渝地向着理想的女性迈进,终于在四本一折第二次私期中实现了灵与肉的结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