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现代江南作家的柔性艺术风格

作者:黄 健 王华琪




  在“抒情体”小说创作中,郁达夫对小说意象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艺术营构,十分娴熟地营造了小说柔性的审美意境。如在小说《秋河》中对“水”的意象营构,所对应的意境则是“月光”般的人生柔情的渲染和抒发,从中展现生命的感怀。又如,在小说《沉沦》里,郁达夫在描写“我”在大自然里的心理感觉时,也是这样写道的:
  他忽然觉得背上有一阵紫色的气息吹来,息索的一响,道旁的一枝小草竟把他的梦打破了。他回转头来一看,那枝小草还是颠摇不已,一阵带着紫罗兰气息的和风,温微微地喷到他那苍白的脸上来。在这清和的早秋的世界里,在这澄清透明的以太(Ether)中,他的身体觉得同陶醉似的酥软起来。他好像是睡在慈母怀里的样子。他好像是梦到桃花源里的样子。他好像是在南欧的海岸,躺在情人膝上,在那里贪午睡的样子。
  “我”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才能感受到自然本性的体贴。这与“我”在以后的人群当中感受到格外的寂寞和孤独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这种柔性叙事当中,郁达夫将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的心灵世界展现得细致入微,使小说更“有意味”,更“有情致”。郁达夫不是煽情的艺术高手,而是善于抒情的艺术高手,他的小说具有浓郁的感伤色彩的柔美之情。从《沉沦》开始,他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无不浸染在一种哀婉、忧郁、颓唐的情绪之中。这群“零余者”或是在国外深受异族鄙视的弱国子民,或是回国后是身居畸形都市中报国无门的落魄文人、失业者、流浪人,虽有理想,有抱负,却穷困潦倒,在现实社会中没有立锥之地,是一群被挤出社会的小人物。他们自暴自弃,自哀自怜,颓唐堕落,沉溺酒色,放浪形骸。显然,主人公的情绪状态是建立在被遗弃、被放逐的孤苦伶仃的境遇之上的,对自身不幸遭遇的哀怨,以及由此产生的漂泊不定的飘零感,是郁达夫小说感伤之情的美学根源。郁达夫以柔性叙事的方式,打破了写实主义小说那种依据事件发展的线形叙事惯例,在将小说的重心置于抒情的链条当中,构筑了以柔性审美元素为主导的自然、流动的抒情性小说结构,在使小说的主人公染上一种忧郁的柔情色彩的同时,也就形成他的抒情体小说所特有的,与柔性审美元素相关联的感伤之美。与郭沫若所抒发的雄奇之美不同,郁达夫的感伤之美,更加凸现了历史行进中的艰难性和复杂性特点,折射出时代的负面因素在人们心灵中所投下的重重阴影。
  徐志摩的诗歌也是以柔性的艺术风格而享有盛誉的。最能代表他的是那些“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⑥,也即那些追求单纯信仰,争取个性自由解放,歌唱理想爱情和大自然之美的抒情诗。徐志摩走的是“柔性自我表现”的艺术道路:以江南才子之灵气,英国绅士之风度,展现潇洒飘逸,秀丽缠绵的艺术风格。《沙扬娜拉》《我有一个恋爱》《消息》《翡冷翠的一夜》《海韵》《雪花的快乐》等,所展现的是诗人顾影自怜、风流倜傥的自我形象:跃动飘逸、柔美细腻、空灵清澈。如《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婀娜的娇羞,似水的柔情,这首白话小诗就是这样通过对一个富有特征的动作(“一低头”),一句富有深情的话语(“一声珍重”),将东方女性特有的柔美温情,永远定格在人们的面前。这是诗的精灵,这是人间的真情,它绝不是一般世俗意义上的男欢女爱,而是表现出受“五四”新思想催醒的年轻一代,对“爱”与“美”的理想的执著追求。在审美意象的择取上,徐志摩总是善于择取那些空灵清澈,柔美细腻的形象来加以艺术的提炼。大凡星辰明月、云霞彩虹、白莲梅花、飞萤流泉、杜鹃黄鹂……都成为他择取的对象。这些来自大自然的清新形象,作为柔性的艺术元素,经过他的艺术提炼,都以新鲜、浪漫、潇洒、飘逸、活泼的青春形象出现在白话新诗史上,成功地提升了新诗创作的新的审美意境。
  深藏在现代江南作家的柔性艺术风格背后的审美理念,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江南”审美理念的历史延伸,又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文学)对“江南”审美意境的重新建构,使之在世纪转型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牵动并对应着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也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的时代精神,以及与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情感基调、文化心理——性格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柔性艺术风格,如同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悲剧的艺术效果那样,具有“净化心灵”的艺术作用。可以说,满怀着对新的文化、新的理想、新的生活的热烈憧憬,现代江南作家以江南区域的文化个性和艺术审美方式,表达了对新时代、新思想的真切感受和全部接纳。他们的创作不仅真实地展现了古典威权式叙事对精神生命全方位的扭曲和苦痛,而且也真诚地体现了“五四”的青春骚动,传达出新文学对“爱”与“美”的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尤为可贵的是,在对应历史的现代化进程当中,现代江南作家仍以不失江南文化诗性——审美品格的艺术方式,展现出了蛰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那种诗性本体,那种柔美的理想主义情怀。他们把青春的苦闷和对理想的企盼、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紧紧地糅合在一起,既与中国古典美学所致力追求的和谐美的理想相契合,又与“五四”新文化所提出的时代审美诉求相对应,从而能够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审美理想,为中国新文学(现代文学)发展作出独特的历史贡献。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黄健,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王华琪,浙江大学中文系在职硕士研究生。
  
  ①江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江南应是以江浙为主体的区域。本文指的是狭义的江南。
  ②茅盾说:“女子虽很多,我所着力描写的,却只有二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的同型。”《茅盾全集》(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③《茅盾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22页。
  ④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⑤吴组缃:《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祝贺》,《新华日报》1945年6月24日。
  ⑥陈从周:《徐志摩年谱》(影印重印本),上海书店,1981年版,第70-7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