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时代夹缝中的性别抗争

作者:闫 红




  在《朦胧的期待》和《小城三月》中,李妈和翠姨都似乎感受到了爱情的闪光。但严峻清醒的萧红拿起冷酷的现实主义解剖刀切除了这一心造幻影。李妈是个年轻能干的女仆,她喜欢主人家的护卫兵金立之,小说描写了在前线打鬼子的金立之短暂地回到主人家的时间里,李妈内心所激起的巨大波澜,她在忧郁和焦急中等待金立之来和她告别,然而金立之并没有和她单独告别的意思,当李妈在黑暗中跑出去给他买战地上最宝贵的烟时,金立之早已走了。李妈朦胧的期待破灭了。《小城三月》中的聪明漂亮的翠姨为现代文明所唤醒,小城的三月给她带来一片生命的新绿。她期望上学受教育,她默默喜欢文明帅气的堂哥,因为“她觉得到底是读大学的人好,不野蛮,不会对女人不客气,决不能像她的妹夫常常打她的妹妹”。这是一种全新的与现代文明相一致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追求。然而堂哥面对翠姨的爱却不知所措,翠姨无法得到心中爱人的情感回报,又不愿意像牛马一样任一个不相识的男人驱使,终于在无望的沉默、自我折磨中走向死亡。萧红宁可让翠姨死于爱情的幻想,也不让她体验到爱情的失望——在这里明媚的春光失去了炫目的色彩,美丽的乡村失去了田园诗般的风韵。萧红以自身爱情婚姻的悲剧,显示了足以诱女人为之陪一世牺牲的“理想爱情”“神圣母爱”的虚幻性和欺骗性,是对“五四”女性文学倚重爱情婚姻题材的解构和颠覆,标志着“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
  在三四十年代主流文学的夹缝中,萧红始终保持着女性关怀的情愫和对女性命题的坚守,把独立的女性话语同国家民族话语艺术性结合起来,因而获得了超越左翼文学局限的较大的创作自由。其对民族、国家、女性关系的独特阐释具有无可替代的先锋性,成为抗战文学中弥足珍贵的文本。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闫红(1970- ),河北保定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①刘禾.跨语际实践[M].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302页.
  ②易光.女性书写与叙事文学(上)[J].《文艺评论》,1997年第2期.
  ③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8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26页.
  ⑤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98页.
  ⑥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60页.
  ⑦⑩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M].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181页.
  ⑧谢冰莹.一个女兵的自传.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第166页.
  ⑨孙郁.感伤的倾诉——萧红笔下的性爱描写[J].丁言昭,萧红:萧萧落红情依依[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页.
  (11) 瓦西列夫.情爱论.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第412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