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儿子与情人》中主要人物的原型分析

作者:徐敬珍




  就这样保罗拥有了自己的名字。也许由于耶稣被认为是上帝的儿子,所以莫瑞尔太太没给他的儿子命名为耶稣。但是她认为他是来自太阳所在的神圣的地方,应该是具有神性的人,因此她给他起了比耶稣稍微逊色一点的名字保罗。虽然劳伦斯说莫瑞尔太太自己不知为什么给儿子取了这个名字,但是作为故事的叙事者劳伦斯却应该深知自己选用这个名字的用意,这就是他让自己故事里的人物像《圣经》里的保罗一样去宣扬自己的思想,这样读者就会在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保罗的传教士作用,从而接受劳伦斯的思想观念。
  小说中的保罗的确起到了宣扬作者思想的作用。幼年时的保罗沐浴着母亲的爱,同时也给了母亲无限的温暖和抵御生活中种种不幸的力量。成年后的保罗虽然品味了与梅瑞拉姆的青涩的爱,但是他们的爱情理念却相差甚远。前文中已经提到梅瑞拉姆试图以自己的身体去拯救保罗的灵魂,所以说她不是与保罗一起享受性爱的快乐,而是觉得自己是在奉献,她觉得这才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的、真正的爱。可是保罗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梅瑞拉姆拿走了他的一切,却没给他一点生的温暖。她不曾活着,不曾散发出生机。寻找她就像寻找不曾存在的东西。她只是他的良知而不是他的伙伴”。他说“梅瑞拉姆使我觉得自己像是一头拴在柱子上的驴子”而失去了自由。他认为“爱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让人觉得像一所监狱”。梅瑞拉姆虽然家境不算富裕,但是她的精神世界却很充实。她虔诚地信仰基督教,无怨无悔地爱着保罗,与受母爱的桎梏所缚而苦苦挣扎的保罗比起来,她在精神上处于绝对的优势。这种精神层面的差距使保罗觉得不安,因此他要求的不是精神上的自由,而是精神上的优势。在劳伦斯看来,保罗女友梅瑞拉姆像《圣经》里的梅瑞拉姆一样,不应该与男人要求平等,更不该在精神上凌驾于他们之上。他认为“阴茎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也就是说男人在男女交往中应该是主宰,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拯救自己,才能有幸福的未来。
  《圣经》里的保罗对妇女应有什么地位的思想也十分鲜明。他在《前科林斯书》第十一章中说:“男人不属于女人,女人却属于男人。男人不是为女人创造的,但是女人是为男人创造的。”在《前提摩太书》第二章中,他说:“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顺从,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我只要她们沉静,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可见《圣经》里的保罗和《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在男女地位问题上的观点是一样的。劳伦斯借保罗之口表达了他自己对男女地位的看法。换言之,保罗是劳伦斯重男轻女思想的传教士。
  
  三、 克拉拉:等待拯救的睡美人
  
  保罗和克拉拉相识时,她已与丈夫分居,和母亲一起住在蓝铃山。她虽然外表美丽性感,但是婚姻的不幸使她非常冷漠,内心充满了对男性的排斥。因此,她完全生活在自己孤立的精神世界里,就像西方神话中的睡美人,等待着英俊多情的王子来融化包裹着她的冰层,重新点燃她对生活的激情。保罗觉得“克拉拉脸上有一种永恒的表情,看上去就像愁闷的斯克斯,使他觉得有必要去吻她”。
  保罗对克拉拉的启迪也充满了宗教意味。劳伦斯笔下的保罗不像《圣经》中的保罗那样能言善辩、以说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用一种非常浪漫的方式——鲜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保罗、梅瑞拉姆和克拉拉三人在古战场采花时的情景就非常有象征意义。看到克拉拉不肯采花以后,保罗“突然不知不觉地把一把金花洒在她的头发和脖子上”。这场花雨就像一场宗教仪式,一场爱的洗礼,改变了她以前冷若冰霜的态度,使她重新燃起了爱的火焰。就这样,睡美人被深情的王子从沉睡中唤醒了。
  虽然保罗和克拉拉有过多次愉快的性经历,但是保罗并没有真正地爱上克拉拉。保罗觉得,“我喜欢的不是克拉拉,她只是代表一些东西,就像海中的水泡代表着大海一样。然而作为女人,她似乎比早晨和大海更大。”也就是说克拉拉吸引保罗的是她作为女人的性。克拉拉也没有真正地爱上保罗,因为她一直没跟她的丈夫道斯(Dawes)离婚。而且,保罗觉得自己在与克拉拉的交往中,他感觉到克拉拉的心里总有道斯的影子,很明显这不是真正的爱情。劳伦斯说过:“只有当身心协调、两者之间保持自然平衡并彼此尊重时,生活才是可以承受的。”换言之,只有身心协调、彼此尊重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然而不管真爱与否,愉快的性爱就像生命的洗礼使他们通过彼此达到了圆满:保罗从男孩变成了男人,克拉拉从冷漠的睡美人变成了渴望生活的真正的女人,以至于最后能够回到丈夫身边重新开始幸福的生活。因此保罗和克拉拉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英雄救美”的模式。
  克拉拉之所以能够回到丈夫身边,除了因为保罗和她并非真正相爱之外,本人认为还有另外的原因,这就是,保罗是有意促成他们的团聚。虽然保罗和道斯应该是情场上的死敌,但是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很亲密的感觉。“保罗经常想起他,经常想接近他并跟他交朋友”。这种想法致使他们最后真的成了亲密的朋友,而且是保罗促使他们重归于好的。这些事情也体现了劳伦斯的思想,这就是他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后记中明确表达的独特的宗教观:只有以身心统一、和谐完美的性爱为基础的、以男性为主宰的婚姻才是拯救人类的唯一途径。
  由于《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是劳伦斯的早期作品,在思想观念的表达上,劳伦斯比较委婉含蓄。另外,一贯反传统的他使用的原型也并非是一味地照搬如旧,而是在保留其宗旨的前提下做了一些改动。例如,虽说莫瑞尔太太的原型是“大母亲”,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圣母马利亚的影子;梅瑞拉姆的原型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人物的组合;克拉拉也不像传说中的睡美人那样温柔可人,而是倔强刚毅;保罗与其原型也有很大差别:《圣经》里的保罗没有结婚也不提倡性爱,而劳伦斯笔下的保罗则把和谐的性爱视为拯救人类的唯一途径。但是,正是通过对这些人们非常熟悉的原型的运用和改动,劳伦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能够深入人心的人物,继而成功地宣扬了他独特的思想观念。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徐敬珍,英美文学硕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梁工编.《基督教文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2]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洲文学研究》.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2年。
  [3]啸声编.《基督教神圣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0.
  [4]The Holy Bible.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P121.
  [5] Lawrence,D.H.Sons and Lovers.London:Penguin Books,1995.
  [6] Lawrence, D. H. Lady Chatterley's Lover. New York: Bantam Book, 1983.
  [7] Spender, Stephen. Ed. D. H. Lawrence Novelist,Poet, Prophet.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3.
  [8] Wright,T. R.D.H. Lawrence and the Bibl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