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五四”个性解放者的困境
作者:何云贵
然而,个性解放者在完成家庭革命与婚姻自主以后,未来的路又该如何选择和前行呢?早期的个性解放提倡者们也不曾为他们设计,于是他们陷入了迷惘。而那时也正是新文化运动落潮而新的革命运动未起之时,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在此时都陷入了迷茫。连鲁迅这样的先驱者也都产生过“两间杂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感觉。
《伤逝》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个性解放者人生(革命)道路选择的迷惘。涓生和子君在实现婚姻自主后就陷入停顿,若不是家庭出现危机,涓生也不会想到去寻求别的生路。然而别的生路又在哪里呢?它看似十分宽广,实则难以抉择。涓生有几个白日梦表现了他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想象,值得细细玩味:
“屋子和读者渐渐消失了,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兵士,摩托车中的贵人,洋场上的投机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讲台上的教授,昏夜的运动者和深夜的偷儿……”
“在通俗图书馆里往往瞥见一闪的光明,新的生路很在前面……我便轻如行云,漂浮空际,上有蔚蓝的天,下是深山大海,广厦高楼,战场,摩托车,洋场,公馆,晴明的闹市,黑暗的夜……”
“我的心也沉静下来,觉得在沉重的迫压中,渐渐隐约的显出脱走的途径:深山大泽,洋场,电灯下的盛筵,壕沟,最黑最黑的深夜,利刃的一击,毫无声响的脚步……”
涓生这三个内容相似的幻梦,透露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欲望,也显示了“五四”个性解放者可能拥有的生活道路。走出家庭的他们可以驰骋于深山大泽,蓝天碧海之间,拥有广阔的生活天地,或如渔夫之搏斗怒涛,士兵之拼杀战场,或如教授叱咤于讲台,运动者竞争于赛场,甚至如深夜的刺客那样,拥有多样的富有挑战刺激的战斗生活。确如涓生所说“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然而,面对如此多的可能的选择,选择反而变得困难了,更何况是否能觅得一条新的生路呢?从狭隘家庭被迫走出的柔弱的子君负着真实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终于走向了死路。坚毅的涓生抛弃子君后充满希望地在外面寻觅了许久也终无所获。因此,生路的诱惑尽管很多,却无从选择,这正如涓生所说:“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的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涓生这段话可谓真实地道出了“五四”个性解放者在寻觅人生新路(也包括革命道路)的现实与心理困境。
涓生的叙述中多次提到“生路”,描述了他对“生路”的渴望、想象与疑惑。在鲁迅作品中,这种对“寻路”意象的描写显然是有深意的。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寻找的“路”既有个人的人生道路意思,但更有革命道路的意味,他们对“路”的寻找是坚定执着的,相信“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1),但也感到“生路”寻找的艰辛,有迷路的代价,有“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的困惑。《伤逝》真实表现了“五四”个性解放知识青年寻路的艰辛与彷徨,这正是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何云贵(1965- ),重庆潼南人,重庆文理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①可参见拙文:《近年来〈伤逝〉研究综述》,《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9期。
②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见《鲁迅文集》第2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③冯沅君:《隔绝》,见《冯沅君创作译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版。
④本文对《伤逝》的引用皆出自《鲁迅文集》第1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⑤参阅黎山峣:《胡适、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的个性解放思想及其比较研究》,《广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⑥⑨鲁迅:《文化偏至论》,见《鲁迅文集》第2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第35页。
⑦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4卷第6期。
⑧鲁迅,景宋:《两地书·原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67页。
⑩陈独秀:《人生真义》,《新青年》,第4卷第2期。
(11)鲁迅:《故乡》,见《鲁迅文集》第1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