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出走与留守
作者:何小勇 郭旭胜
这样翠翠、老太太还可以留守在家有个精神寄托。而到了现代社会里,巧芳妈和巧芳生活在城市中,作为女人要生存下去,必然要面临许多的磨难和骚扰,能否留守得住就是个问题了。
三、 男权主义——文本叙事的背后
《挂》中叙事者是从男性的视角出发,叙述了男性的精神出走及在外不如意的遭遇,想象性地旁及了女性在家的生活;而在《日》中叙事者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叙述了留守在家的女性的种种精神寄托,对男性在外的生活一笔带过。虽然是不同的视角,但其中都暗含了男权主义思想,文本中处处显露出男权主义的印迹。
男性虽然缺席,但仍有权威。《挂》中虽然巧芳妈把叶老师赶了出来,但他的所有东西都保留着,仍挂着他的照片,以致巧芳的丈夫虽然没有见过岳父,但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巧芳妈想方设法打听他的住址,写信求他回家来住。
《日》中冯二爷虽然不在家,但是他仍活在老太太的心中,活在她的日记里。对老爷的所作所为,儿媳们都是睁只眼闭只眼。老太太在日记中同老爷展开对话,众人复习老爷那当初纯粹是为了自娱而留下的眉批和笔迹。老爷虽然不在,老太太还吩咐众人提前为他摆生日宴席。老爷不在家了,但仍留有他的座位,做他爱吃的菜。在日记中老太太出门也是陪老爷开展一些社交活动。而阿童第一个写的字便是那不在的爷爷。而冯家的第二代以前都被老爷压瘪了像纸人,至今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老爷的余威犹存。
留守在家的女性,只是等待,等待着丈夫的回心转意和丈夫身体的归来。她们没有再嫁,也没有找个情人,只是一味地守活寡。她们不管丈夫在外怎么胡闹,只是默默地、全身心地把自己奉献给了家庭,抚养儿女长大。面对丈夫的外遇,她们采取了留守家园,以为守住了家,那么男人终归有一天会回来的。留守是一种生存状态,其特征是在对男权中心的认同中丧失了女性的自我。
留守在家的女性过得不如意,那么这些情妇们的命运又如何呢?《挂》中梦如善解人意,总是把五〇二房留给想清静的叶老师。直到某一天他俩互相发现了吸引,两人感到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她希望能和叶老师一起厮守到他百岁时,她和他强烈地做爱,她裸着身体让他欣赏……事发后,她穿着他的西装,用一条床单上吊自杀了。面对丈夫的捉奸,面对情人的离去,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能给她以温暖了,她选择了死亡。这样周围人就不用拿着报纸对她指指点点了。她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情欲的殉葬品。
正如梦如一样,《日》中穿插的翠翠妈的故事,也是如此。翠翠妈作为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唱歌相熟后,秘密地发生了暧昧关系。那军人走后,她却发现怀了孕。她既羞惭又怜悯,守在老父亲身边,等到孩子生下后,跑到溪边喝了过多的冷水死去了,留下了老父亲和一个遗孤。那军人走了,她却要独自承担两人情爱的后果,生下个没有合法身份的孩子,她也没有勇气活下去了。她的死是对男性寻花问柳、处处留情的泛性行为的控诉。《日》中阿童的母亲是个“娇娆货色”,不满于同冯二爷的一时风流,抓住机会趁势闹开了,“不给名分等着瞧”。由于她握着二爷当官的把柄,二爷被逼不得不在外又成了个“家”。二爷死后,她又让冯家把刚出生的女孩抱走了。十年后,她找到冯家,点名要同老太太谈判,以要回阿童作威胁。她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年迈的冯二爷,到头来不但进不了冯家门儿,天然的母女关系也遭到破坏。现在自己也人老珠黄了,以后日子怎么过还是个问题。她是男权社会的又一个牺牲品。
晚清的“不缠足运动”揭开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序幕。在“五四”这一“弑父”时代里,妇女问题被“五四”弄潮儿提出来以抨击旧社会旧道德,妇女第一次在如此广泛的范围内备受关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子君们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以主体的身份否定了以往的“物”的身份,开始了女性主体形成阶段。她们的角色意识开始由女儿、媳妇、母亲向女人自己转化。可惜好景不长,刚刚觉醒的女性的主体精神,就被抗日救亡潮流替代与淹没了。尽管一九四九年之后,海峡两岸的妇女地位和处境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妇女便从此没有问题了。中国妇女的解放从一开始便是男性提倡和呼吁的,女性一直缺少自主性,所以女性的主体性一直迟迟不能够建立起来。女性虽然已经“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女性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需要加强,女性要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情感寄托。作为一个平等的人,女性要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如果情感已经变质,无可挽回就不要强求。“失去意义的情感是最不值得的”,冯老太太已认识到这一点,只是未能付诸行动。巧芳更是应该引以为戒。
作者简介:何小勇,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03级硕士研究生:鸦郭旭胜,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02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陈思宏. 挂满星星的房间[J].名作欣赏.2004:押(7).原载:押 中国台湾2003年度小说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2]苏伟贞.日历日历挂在墙壁[J].名作欣赏.2004:押(7). 原载:押 中国台湾2003年度小说选[C].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3]田美丽. 中国现代戏剧中的“出走”原型主题[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押(1).
[4]鲁迅. 伤逝[A].鲁迅全集(2)[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