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灰色幽默中的荒诞和温情

作者:贾怀鹏




  《美食家》的灰色幽默,一方面由于其表现了人生和历史的荒诞的一面,所以显示出了深刻,另一方面由于其流露了人类和人性的朴素温情的一面,所以让人读了既心酸又深深为之感动。纵观新时期文学,面对苦难的历史和记忆,大多作家往往沉浸其中而难以自拔,或迷茫或苦痛或愤怒,批判可谓尖锐深刻,情感可谓真诚强烈,但是往往也因此缺了点距离,而缺乏必要的距离我们很难通透和超越,于是急躁凌厉成为新时期文学之表征,此即意味着思想有余而艺术不足,亦去传统之美甚远。——鲁迅之爱《孔乙己》,众人之爱《在酒楼上》,缘其从容不迫也。——而有些又刻意躲避现实,逃避历史的残酷,在作品中构筑一个世外桃源,或遁入童年的虚幻记忆,藉此来抚慰伤痕累累的心灵,比如汪曾祺的诗性小说,虽然就艺术造诣而言可谓高矣,但是在思想上总觉得有些软弱,有些遗憾。——“他未能通过精神的洗礼超越脆弱,无法获得鲁迅式的担当黑暗、批判丑恶的力量,他只能用遮掩的方式,维持心理的平衡、态度的平和。”对于历史的批判自然是应该的,必须的,对于存在主义的领悟也是深刻的,但是当我们阅读新时期小说大多往往只能感受到绝望、愤怒或迷惘、失落,只能感受到无尽的痛苦,而没有感动——因为只有苦难和荒诞,而没有了温情和人性的崇高——或者有些早期作品虽有崇高但却是虚伪的。也许在许多作家看来,所有崇高都是虚伪的,任何感动都是廉价的,但是我觉得这未免有些矫枉过正,就像存在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一样。实际上任何人都向往温情、感动和崇高,谁否认只能说明他的不真诚,关键是这种温情和崇高不是虚伪的做作的,我们所要批判的是捞渣被捧为英雄少年的伪崇高而不是捞渣救鲍五爷的义举(见王安忆的《小鲍庄》)。面对苦难的意义在于避免苦难珍惜温情而不是把人们引向绝望和虚无;人性的自私也不至于“他人就是地狱”,——“每个人,不管他多么自私,都或多或少会从他人那里得到快乐和利益,从而必然或多或少有爱人之心。”《美食家》中的人物就是这样一些普通人,有自私的一面也有爱人的温情的一面;而现代派倾向的小说是从传统文学的理想“完人”的极端走向了彻底绝望的虚无和宣泄人性之恶的极端,这未必就更真实,更负责任,——破坏只是第一步,重建才是我们的目的。
  重读《美食家》的意义就在于,在一片功利主义的丧失传统的道德失范的废墟上,在一个人失去理想、责任和信念的时代,它给予我们面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方式或姿态——既不逃避,也不颓废——这是一种真正的崇高。谨以该作品中的一段悲怆的话作结:“千千万万个像阿二爸爸这样的人……知道退是绝路,而进总是有希望的。他们所以能在当时和以后的艰难困苦中忍耐着,等待着,就是相信那样的日子会回头……”
  
  作者简介:贾怀鹏(1978- ),河南师范大学讲师,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美学研究。
  
  ①张华:《论<美食家>的荒诞品格及其生成》。
  ②③④⑤⑧陆文夫:《美食家》,《中篇小说选》第57、52、64、60、4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⑥摩罗:《汪曾祺:古典的温馨和悲凉》,陈娟主编:《记忆和幻想——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第4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⑦王海明:《新伦理学》第197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