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现代革命女作家文本创作的文化内涵
作者:杨 晶
作为老一代革命女作家,丁玲、白薇、陈学昭、冯铿等人与新兴革命女作家在革命叙事上具有较明显差异,知识分子的“转向”叙事是她们最主要的革命叙事形式之一。这种叙事通过知识分子把自身属于旧的“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东西完全抛弃,接受革命思想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故事,构成一种进步/落后的革命叙事语义模式。丁玲的《韦护》《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白薇的《炸弹与征鸟》,陈学昭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冯铿的《乐园的幻灭》等小说都是这类叙事的代表作品。在丽嘉、美琳、余玥、李珊裳、小学教师“她”等人看来,她们从前的现实生活都十分无聊、缺乏意义:“终生在无聊的苦痛里,毫无成就可言”④,渐渐变成“除了他,自己一无所有了”⑤,因此,她们都向往有意义的新生活。丽嘉比较平静地接受了韦护的离去,把感情转移到“好好做点事业方面去”⑥;美琳离开物质优裕的家,离开统治她精神的子彬,“到大马路做某某运动去”⑦了;余玥在对共产党有所认识之后,脱离了原政府某部而去参加暗杀活动,最后为营救同志入了牢房;“五四”女性李珊裳在革命时代经历了丈夫的背弃、儿子的夭折后,从最初的寻求个人幸福到融入到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去;小学教师“她”通过对自己独善其身的田园梦的反思和清算之后,觉悟到先“要合力,要组织,然后才有反抗”,最后离开学校去寻求“光明的前路”⑧。如果说文学叙事中的主人公往往隐喻了想象的历史和文化主体,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和文化的历史主体的思考,那么,成长于“五四”的老一代革命女作家的革命叙事,就反映出她们对知识分子在革命时代的历史思考:知识分子如何面对“五四”以后日益高涨的革命情绪?时代给予人们以怎样的影响?如果说新兴革命女作家主要通过叙述阶级压迫的罪恶、民族危亡的迫切,赋予了革命以正义性,使得革命具有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并通过革命能够取得生活幸福的乌托邦幻想来鼓动劳动者的革命情绪;那么老一代革命女作家就通过小资产阶级个人生活意义的匮乏赋予革命以人生价值,并以主人公走向革命道路来唤醒、组织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向往情绪。她们的革命叙事,是“五四”以后知识分子思想和精神逻辑的真实再现,同时,隐喻着革命的主潮中小资产阶级式的个人自由追求,受到了革命时代与历史价值的威胁与挑战,这使得她们陷入个人生活意义的焦虑之中,而通过她们走向革命的“转向”叙事消解了这种生活价值的历史焦虑。在这种意义上,她们的叙事隐喻着“五四”文化向革命文化的历史转型。
虽然老一代革命女作家将写作的社会意义与审美倾向都紧贴革命时代的主潮,但是她们没有简单化地反映现实生活,与新兴革命女作家相比显示了相对丰富的题材,相对复杂的内涵和相对多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革命生活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既注重了革命时期文学的服务作用,又坚持了一定的审美功能。
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女性革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比较单一、甚至是模式化的。但是,我们如果认真审视老一代革命女作家的作品,就会发现这种论断未免有“失真”之嫌。例如,题材上既有正面表现革命斗争、民族救亡的《水》《北宁路某站》等,又有以主人公在革命中的经历与心路历程为表现对象的《韦护》《炸弹与征鸟》《工作着是美丽的》等;文体类型有报告体、独白自述体以及客观描述中穿插人物日记等叙述方式。
在人物形象方面取得的成就,最能代表老一代革命女作家创作的水准。林贤治说:“丁玲的问题,全部的复杂性在于身为作家而要革命”⑨,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老一代革命女作家这一群体。如果说成长于“五四”时期的老一代革命女作家在理念上是将革命者的责任感放在第一位来进行创作的话,那么在情感上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作家的心灵来感受这个世界。这使得老一代革命女作家的创作超越了简单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比较真实地呈现出生活的本质。例如,她们笔下的农民没有像新兴革命女作家那样处理得过于简单,只写出革命中的农民纯朴、进步的一面,而是写出了在革命的过程中农民的精神蜕变同样艰巨,处于旧痕与新质的矛盾冲突之中。如丁玲在小说《夜》中,就深入而生动地展现了农民何华明的内心世界。这个担任了“指导员”的精壮汉子,虽然有点儿报怨,但又积极谨慎地履行着自己农民干部的职责。他对土地的深情与对劳碌生活的感喟,对匮乏的爱情惆怅而又实际的心理反应,以及潜在的被压抑的情欲和面对诱惑时的抗拒,这一切都错落起伏地形成了感情与理智、爱情与责任的矛盾冲突,将翻身农民喜悦中微带着怅惘走向新时代的种种情绪,凝缩成永恒的历史画面。老一代革命女作家对革命女性也是作为有血有肉、有普通人伦感情的人来描写的,而不是简单地概念化塑造。如陈学昭的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描写了一位有学问、能干、热心爱国的知识女性怀着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丈夫一道参加了抗战工作,但是母性和爱情的珍视却几乎摧垮了她的生命承受力:丈夫与之离异,爱子因病夭折,她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一度极其彷徨、苦闷。经过痛苦的内心斗争,终于使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战胜了个人的恩恩怨怨,成为了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经受住了众多的考验。作品用较多的笔墨对女主人公内心深处激烈的思想斗争做了细腻的描述,对革命战争中的人性进行了深邃的思考。此外,《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入伍》中的徐清,《在医院中》的陆萍,《炸弹与征鸟》中的余玥、余彬姊妹,《贩卖婴儿的妇人》中的李细妹……这些老一代革命女作家塑造的人物都因为形象的丰满、鲜明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综观现代革命女作家创作的基本方向,其创作与革命文学主潮是相一致的,她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描绘风云变幻、表现时代事件和精神。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时代文化语境和女性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她们的创作较明显地显示出了两种不同的趋向,两类文本具有文化内涵的差异性,但是这种“类”的区别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她们相互区别的标准,也成为了互相补充的依据,使个人、女性以及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得到一定的平衡,规避了大幅度的偏颇与僭越,在差异性之中共同推动了现代女性写作逐渐走向成熟。
作者简介: 杨晶(1971- ),女,辽宁沈阳人, 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①乐硕. 中国现代女性创作及其社会性别[M]. 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3. 184.
②蒋光慈. 关于革命文学[A]. 蒋光慈文集(第4卷) [C].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171.
③蒋光慈. 论新旧作家与革命文学[C]. 蒋光慈文集(第4卷).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176.
④⑤⑦丁玲. 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 [C].丁玲选集(第2卷).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183、172、191.
⑥丁玲. 韦护 [C]. 丁玲文集(第1卷).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121.
⑧冯铿. 乐园的幻灭[C]. 重新起来. 广州: 花城出版社,1984. 93.
⑨林贤治. 左右说丁玲[A]. 汪洪. 左右说丁玲[C].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1. 27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