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真善美的统一

作者:向明瑞




  在第二部分中,诗人吟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表现了一种人生有限和江月无限的对立。人生一世,匆匆而过,在整个宇宙中只是很短的一瞬间,而与人处于对立面的明月,则是阴晴圆缺,上下往返,绵绵无期。这种人月恒短对照历历如见,自然使不少诗人感到痛苦迷茫和无奈。但不同的是,张若虚没有沉湎于哀叹与伤感。因为他在人月对比的灰暗色调中涂入了辉煌阔大的亮色——他选择了宇宙行程来考察人生:万物有生有灭,但本质上却趋于永恒不灭;个体虽匆促无常,但新陈代谢,代代相传,可构成连续不断的无限历程。这历程足与江月共存,与江月争辉!因此,结局是浑美的,也是特定意义上的和谐:江月以不变之变的姿态悬照于变中永恒的人生,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在终极意义上走向消失、和融。这表明张若虚处理对立关系的方式是统一的“和”的方式。这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峭独尊截然不同。陈子昂在永恒辽阔的大自然面前,不幸地观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而又渺小无依,溢满诗篇的是悲怆苦痛的情绪,似无一点和融之相。张若虚追求和谐,他在诗中对待永恒的态度,是他哲学观念的折射,也是古人所向往的境界。这里,有儒家的积极向上,道家的超脱,也当然有禅宗的物我同一的“顿悟”。综合起来,出世,入世,既出世又入世,三种哲学取向都存在于同一时空中,而最终的实践取向却是“和谐”。
  此外,在理想人格的呈示与塑造上,张若虚非常重视人格的完满,既有拥抱“太和”的愿望,又有温柔敦厚的亲情,流露了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在他心弦同振时所产生的和音,呈现了儒道合流的情感倾向和哲学取向。该诗反映了道家爱好自然的精神气质,响彻着人性的自然复归和独立保持的道家弦音,创构了道家顿悟人生,发现人格,发现宇宙,“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禅境,也掩闪着“与人为善”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儒家传统。张若虚在诗的第三部分多侧面地铺陈叙述游子思妇的缠绵情事,歌颂富有现实伦理情调的儒家社会,自然地流露了他固有的善性和追求圣人境界的强烈意向。
  
  四、领悟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基本象征物
  
  宗白华先生认为:如果按照现代德国哲学家播格耐的说法,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它的基本象征物,具体地表象它的基本精神;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朗的风景,是我们领悟这三种文化的最深的灵魂之媒介。按照这种观点考察中国艺术,并与别种文化作比较,那么中国艺术乃至文化的基本象征物(或者说灵魂之媒介)是什么呢?宗先生说:“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⑤从总体上看,《春江花月夜》谋篇布局的思路体现了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在按时序铺排“明月初升——皎月当空——斜月西沉——落月摇情”外在线索的同时?熏又以“情”字统率全篇。这个“情”字串联首尾?熏无处不在?熏形成一条内在的生命线。这条生命线如同“心灵的俯仰的眼睛”,如同网纲?熏不仅带出了大自然中幽美的春花月夜、瑰丽的江海画卷(从有限出发——往)?熏而且直贯无穷的宇宙(仰上以追求无限——游心太玄),最后返回游子思妇的世俗生活(俯下回归有限的人生——复)。在出世与入世的关系上,既有道家的遁身于山水,匿迹于人间,复归自然,保持独立,追求自由的向往,也有哀叹人生苦短,领悟宇宙无穷的玄思,还有不能忘怀、令人流连忘返的美好俗世生活(特别是男女之爱)的追求,这种轨迹也仿佛于有限见到无限,于无限中回到有限。正如宗先生评价中国人对空间的态度时说的那样:“中国人不是向无边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无边在’,低徊之,玩味之,点化成了音乐。于是夕照中要有归鸭。‘众鸟有所托,吾亦爱吾庐。’我们从无边世界回到万物,回到自己,回到我们的‘宇’。”⑥的确,远在异乡的游子,不但身形最终要有所托,情感也要有所寄托,这就要有亲情伦理的家庭,否则,身形便如雨打的浮萍,情感就像无形之水,无体沙土;而从有限现实飞向寥廓宇宙的思考,也最终得找一个自己的“庐”和“宇”,以免像断线的风筝,消失了踪影,这需要建构主体之精神家园。
  对比西洋人对无穷空间的追寻、控制、冒险和探索的态度,以及彷徨不安,欲壑难填的结果,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的异化和地球环境的破坏,面对当今中国社会显露的精神信仰危机,我们是不是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价值,以纠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去寻求更多的人文关怀呢?也是不是应该认真地、辨证地反思西方文化的特质和影响,以防止不加过滤地全盘西化,丢了自己特有的精神家园,迷失了方向呢?
  
  作者简介:向明瑞,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2003级硕士研究生。
  
  ⑥⑤④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74-76页、第24页、第98-99页、第117页。
  ②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上册,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12页。
  ③孙党伯、袁謇正主编:《闻一多全集》第6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6-27页。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2]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上册,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3] 孙党伯、袁謇正主编:《闻一多全集》第6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2版。
  [5]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