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过早凋零的野百合

作者:孙 敏




  
  四
  
  如果说洛丽塔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由于年少无知不幸迷失方向,亨伯特则进一步地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再次将她推进无尽的深渊,亲手扼杀了洛丽塔的青春韶华,成为洛丽塔悲剧的直接元凶。自从洛丽塔的母亲死于车祸后,洛丽塔别无选择,只有依靠亨伯特。他们四处流浪,过着非法的同居生活。亨伯特追求美感,享受“审美狂喜”,有着自己一整套关于异性、爱欲、美感的看法。他把自己的爱欲对象限定在九岁到十四岁的一些少女身上,把她们命名为“性感小仙女”,并一厢情愿地要她们永远长不大。他心里很清楚时间的稍纵即逝:“一月一日她就要十三岁了。再过差不多两年,她就不再是小仙女,而会变成一位‘年青的女郎’,然后成为‘女大学生——失望连着失望’。”为了与时间抗衡,他给洛丽塔服用安眠药,意图使她永远保持童稚状态;禁止她同其他相仿年龄的男孩交往,剥夺她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健康的性心理。他对洛丽塔的占有和控制是自私的,甚至是变态的。他以爱的名义——哪怕这爱不乏真诚,对洛丽塔实施性交易(“每周给她的零用钱以她履行了‘基本职责’为条件”)、性虐待(“把咖啡带给她是多么甜蜜,然后拒绝给她,除非她完成她‘早晨的任务’”)、性暴力(“中年人那一天早晨就有过三次交欢”)。这种肆意践踏弱小生灵的行为持续了两年。最终激起了洛丽塔的反抗到后来的出逃。在亨伯特最后见到洛丽塔并希望能再次共同生活在一起时,洛丽塔拒绝了,并说到:“奎尔蒂打碎了我的心,你却打碎了我的生命。”[11]这是对亨伯特多么有力的控诉。亨伯特最后离开洛丽塔的时候,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泪水实际上是在为他的罪恶的灵魂赎罪。然而生命不可能重新再来。亨伯特回忆自己曾在一块岩石上歇息时听到山脚街区传来一片热闹的童声,此时此刻他才意识到,“那刺痛人心的,叫人绝望的事并非洛丽塔不在我的身边,而是她的声音已不在那一片和声里”[12]。这句幡然省悟后的意识是足以震撼人心的。
  
  五
  
  纳博科夫为了刻画好洛丽塔这一人物形象,曾经毫无目的地搭乘公共汽车,倾听小女孩的语言。他自己没有女儿,但是借口接送自己的女儿而在校园周围体验生活。洛丽塔这个性感小仙女被纳博科夫刻画得栩栩如生,她不幸的人生遭遇让读者为之惋惜,但同时洛丽塔在困境面前起而反抗,不愿任人摆布的决心和勇气又让人为之动容。失去母亲,无依无靠的洛丽塔出于生存的现实考虑不得不投入亨伯特的怀抱,即使很清楚后者对自己的不伦爱恋。在俩人游历美国的日子里,洛丽塔越来越意识到生存的困境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及肉体上的创伤,这种意识触发了洛丽塔道德观的觉醒和心智上的成熟。另外在旅途中跟踪二人的剧作家奎尔蒂对洛丽塔的点拨促进了她道德意识中伦理观念的真正觉醒。洛丽塔预见到了与亨伯特继续乱伦将导致自己的彻底沦落。道德上的觉醒使洛丽塔终于作出了离开亨伯特的决定。
  
  作者简介:孙敏(1976-),女,江西省吉安市人,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2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① 杨岂深.美国文学选读(Vol.3)[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②⑦ 王青松.回归现实主义——《洛丽塔》的一种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3).
  ③④⑤⑧⑨⑩[11][12]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⑥ 威廉·曼彻斯特著.广州外国语学院英美问题研究室翻译组、朱协译: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M].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