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小人物的悲与喜

作者:孙华南




  寂寞也许是造成田志文没事找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若即若离的,看起来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却又互不相关,各不相扰,就像银河系的星星一样,“它们各有各的轨道,相互是有着极远距离的,是极其冷淡的”,“你抬头即可望见无数星星在闪烁,可你连一颗星星都不认识,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们到哪里去”。就连和自己家住在同一个单元里的女儿同学的爷爷死了都是无声无息,一点动静都没有,一点消息都没听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说田志文能够不感到寂寞吗?他需要在这种如同一潭死水般的生活中找到一点刺激,一点乐趣,以打发掉过剩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平淡生活里的一点波澜,一点对自己空虚的生活里的慰藉。所以,那辆不知道主人的破自行车,便成了他的对手,也是他消解寂寞的伙伴。
  但是,田志文毕竟还不能算是一个居心险恶、心理阴暗的坏人,他从来没有过产生偷盗自行车的想法,也没有亲自动手去把那辆破车砸了,他只是容忍不了那辆无法再骑的破车还要占据一个存车的位置而已。而且,就在他想出了一个彻底了断的计划,把那辆破车直接扔进垃圾车,让负责清运的人拉走倒掉的时候,他突然爆发出了非凡的想像力,想到可能是一个女孩子死了,她的母亲就把这辆破自行车当作女儿遗留下来的一件纪念品,每天都要看上一遍两遍,“看到了自行车,就如同看到了女儿。看不到自行车,就心急火燎”,于是又不由得产生了恻隐之心,且自责道:“为了使自己的车能有一个位置,他多次恶作剧般把人家的车扔掉,真是太自私了,太没人性了”,以至于从此打消了扔掉那辆车子的念头,“再见到那辆车,他不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有些神圣”。所以,田志文既是一个自私的、无所事事的小市民,又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在田志文的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的性格的丰富和多面性。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正是弗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所说的“圆形人物”,这种所谓的圆形人物,“必能在令人信服的方式下给人以新奇之感……绝不刻板枯燥,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活泼的生命”(《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第63-64页)。
  那么,这辆被搬来搬去的自行车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作者没有硬性地给这个故事安排一个合理而完满的结局,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只是让田志文又想出了一种可能,是那个车子的主人也很无聊,也很想找点乐子,说不定还以为田志文是在和他做捉迷藏的游戏,还在背地里暗自窃喜呢。小说有意识地设计出了两种可能的结局(甚至于还会有更多的可能),但终究没有交代出那辆车子的主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许,作为小说来看,这样的结尾可能更好一些。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无法考证的结尾,便有了一点博尔赫斯式的神秘色彩,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的余地。小说也就有了更多的阅读趣味。如果真的交代出了是怎么回事,倒反而索然无味了。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孙华南,江苏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