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洞】
在新疆喀什市北18公里伯什克然木河南岸的峭壁上。有洞窟三个,洞口均呈长方形,中间的洞口稍大,高2.25米,宽2米。三洞均分前、后二室,前室长宽各4米,高约2石米。后室较小,约为前室的一半。前、后二室均为纵卷顶式。中间洞窟,因清代重修,壁画未能保存下来,仅后室正中尚存一石胎释迦牟尼坐像。西侧的石窟,石质外露,壁上凿痕纵横,空无一物,似为一尚未竣工的洞窟。唯东侧的石窟保存有珍贵壁画和藻井。洞壁四周画满大小不同的佛像,约七十多个。洞窟顶部藻井为一莲花,四周各绘有高50厘米的坐佛。内一坐佛,身披以方格形图案组成的袈裟,由宝蓝和储石色相间绘成。这种服饰为早期壁画所仅有。后室绘有一立佛画像,造型优美。佛像上身袒露,下半身为绿、蓝、红三色相间的横纹所绘成,在佛教画像中颇为罕见。据初步考证,洞窟开凿年代在东汉未至三国时期。是已知我国最西部保存下来的最古的一处洞窟,也是古代疏勒地区仅存的一处佛教遗迹,异常珍贵。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墓)】
在新疆喀什市第十二小学校园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是维吾尔族诗人、学者和思想家。出生于喀喇汗朝的虎思斡耳朵(即巴拉沙袁),后迁喀什噶尔。著有长诗《福乐智慧》,是研究新疆地区和维吾尔族历史的重要文献。死后葬于喀什噶尔城郊的巴迪哥之地,后来因受到托曼河洪水的威胁,迁到现址。
【艾提尕清真寺】
在新疆喀什市解放路。艾提尕,为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复合词,意为节日札拜场所。大寺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16,000多平方米,是新疆最大的札拜寺,也是全疆伊斯兰教活动中心。传称始建于回历846年(公元1426年),迭经重修扩建,大寺正门浅绿,满布精细刻花。砖红色门楼高12米,边廓环以穹形壁龛。门墙左右为圆柱形砖砌尖塔,高18米。全寺由札拜寺、教经堂两部分组成。札拜寺面积2,600平方米,寺顶由158根凸花雕柱承重,柱头造型多变,天棚饰绘彩色花卉,形成有特点的藻井。清真寺既是宗教活动中心,又为古尔邦节、肉孜节群众游乐歌舞的主要场所。
【阿帕克和卓麻扎(墓)】
在新疆喀什市东北郊,是喀什地区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墓地。包括墓室、礼拜寺、讲经堂。始建于十七世纪后期,后迭经改建、扩建,规模日宏。礼拜寺外殿装饰华丽,最外层列柱柱头形式多变,柱身雕刻细致。位于礼拜寺转角处的高大塔楼与大门两侧塔楼,构成了伊斯兰教的建筑特征。圆拱形主墓室为陵园主体,四座小型尖拱支持中心圆拱顶,周围以厚墙依托。四角复以塔楼固定。塔楼以琉璃砖镶面,表现了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的特点。主墓室内共埋葬阿帕克和卓一家五代七十二人,墓上覆盖彩色斑烂的锦缎、丝绸。群众曾传称是香妃墓,不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