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石窟】
在宁夏固原县西北55公里的须弥山东麓,六盘山脉北端。这里峰峦迭嶂,岩石嶙峋,曲径幽静,是“凿仙窟以居禅”的理想场所。自北魏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至唐代为止,先后修有石窟一百三十余个,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有20余窟,分别置于当地群众称之为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桃花洞等五个地方,蜿蜒约2公里。据石窟形制和造像特征,属北魏时期者三窟,室内方形,单室,有多层塔柱,雕一佛二菩萨。北周时期者八窟,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窟室为方形,但中心柱已改多层小龛为一大龛。造像以一佛二菩萨为主,但装饰华丽,高大雄伟,为全国北周造像中所少见。唐代窟多为方形,中心柱已消失,沿后三壁设佛座,窟内造像增至一铺七身。其中大中三年(公元849年)题记的一窟,弥勒造像高达20米,显示出雄伟的气概。此外,还有唐、宋、西夏等各个时代的题记多处,是我国石窟艺术的一处重要遗存。
【老龙潭】
在宁夏泾源县南20余公里,是流经宁、甘、陕三省区的泾河源头之一。这里山峪深幽,松竹繁茂,飞瀑轰鸣,是为胜境。老龙潭包括上、中、下三潭,潭水深邃凛冽。是传说中唐代魏征梦斩老龙的地方。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胡纪模奉乾隆帝之命来此视察,撰有《泾水真源记》,记述“凡泾水所历土壤石山,俱见清且涟漪,毫无泥滓。。,是泾水之清,经身历而始信”。对泾水上游水清的原因作了科学说明。
【六盘山】
又称陇山。跨宁夏、陕西、甘肃三省区。主峰在宁夏固原、隆德县境内,海拔2.928米。山体大致为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是陕北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及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曲折险峻。古代盘道六重始达山顶,故名。山的东南垂有老龙潭胜迹,为泾水源头之一。西夏宝义二年(1227年)蒙古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曾避暑于六盘山。元安西王曾在山上建清暑楼。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从固原县的张易堡驻地出发,沿小水河,越牛头山口,登上六盘山,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
【宁夏战国秦长城】
由甘肃进入宁夏西吉县南部,然后折向东北,绕固原县城后,又折向东南,经城阳等地进入甘肃镇原县境。这是战国秦于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灭义渠戎后,为防御义渠残余势力骚扰而筑。根据地势,因地制宜修筑,以土夯成,未有包砖。在平地者,墙外取土,低于地面起筑,每夯层厚5—13厘米,基宽8米,逐渐收分,外壁陡立,内壁缓斜,取土处即自然形成壕沟。在有河沟处,则利用河沟陡立的崖壁,在上面略加修筑即成。保存高度在1—3米之间。长城上每隔200—300米筑一凸出于墙外的墩台,距离为当时弓箭的有效射程之间。长城附近和长城经过的重要隘口、山顶,有烽燧遗址。它对秦国的强大及其统一事业起过重要作用。
【河东墙】
起自今灵武县横城,止于盐池县东,长190公里。是宁夏明代长城中最长的一段。因在黄河以东,故名。《明史》卷十三载“成化十年闰六月乙巳,筑边墙自紫城砦至花马池”,即此,为宁夏明代筑长城之始。此外,有成化年间修筑的从甘肃景泰县进入宁夏中卫并沿黄河北岸至广武(今青铜峡县境)、长50余公里的“城西南墙”;有嘉靖十年(1531年)修筑的自大坝(今青铜峡县境)至三关口(今银川市西)、长40公里的“西关门墙”;还有明弘治年以前修筑的“镇远关墙”及嘉靖九年修筑的”北关门墙”。这些长城全部用土版筑,外表未用砖包,今大部保存尚好,是驰名世界的明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