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礼泉县彬县





  【千佛铁塔】

  在陕西咸阳市15公里之北杜镇。方形十级,高33米,边宽3米,纯铁铸成。层层有窗,门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铸成金刚力士像,顶立层楼,分外得体。各层环周铸铁佛多尊,故名。其间还杂以奇花异草,珍禽怪兽,更显得工艺超群,精巧绝伦。塔身铭文是“大明万历十八年南书房行走太监杜茂”铸造。塔身保护完好,唯塔刹稍倾斜。

  【长陵】

  在陕西咸阳市东约20公里。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惠帝元年(公元前195年)葬此。现陵泵长180米,宽175米,高80米,呈长方形夯土堆。周匝并有夯筑的土城。四面阙门痕迹,尚可辨识。陵址建筑在渭水北岸的高原边缘,远望之若山丘隆起,特别雄伟。长陵偏西为昌后冢,再西为惠帝刘盈安陵,长陵东侧为景帝刘启阳陵。还有许多贵族,也在附近埋葬,因而东西两旁长达20公里内,土冢累累。故俗语有。“三原桥(龙桥),泾阳塔(崇文塔)不抵咸阳的冢讫塔。”极言墓冢之多。

  【汉陵】

  在陕西咸阳市北原(亦称五陵原)上。西汉共有十一个帝王陵墓,除文帝刘恒霸陵和宣帝刘询陕西省(1023)杜陵在西安郊区外,其余九陵部分布在渭河以北咸阳北原,自西而东为武帝刘彻的茂陵,昭帝刘弗陵的平陵,成帝刘骛的延陵,平帝刘衎的康陵,无帝刘爽的渭陵,哀帝刘欣的义陵,惠帝刘盈的安陵,高祖刘邦的长陵和景帝刘启的阳陵,绵延约50公里,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汉陵均为覆斗形状,全为夯土筑成,上小下大,显得非常稳重。《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高十四丈,方一百四十步。”因其规模宏伟,故称为山陵。汉陵均有城垣和祭把建筑遗迹。汉时对长、安、阳、乎、茂五陵没有陵邑,并迭次迁徙天下豪富,繁荣邑地,那些豪盲子弟终日斗鸡走马,作奸犯科,被称五陵少年或五陵公子。

  【李昞墓】

  在陕西咸阳市东20公里北原上。冢高10米,直径15米。昞父李虎为北周八大柱国之一。封唐国公,虎死吕袭封。周天和七年(公元572年)李渊袭父昌爵。唐武德元年(618年)渊即皇帝位,追谥父昌为元皇帝,号墓兴宁。陵前置石饰,有狮、马、麒麟等,虽不甚大,而造型古朴,别具风格,为初唐石刻珍品。

  【顺陵】

  在陕西咸阳市东北18公里的陈家村南(唐时称洪渎原)。是唐女皇武则天母杨氏的墓。杨氏死于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当时以王札埋葬,称墓而未称陵。武则天即位后,永昌元年(689年)追尊其父为忠孝太皇,母为忠孝太后,改墓为明义陵。天授元年(690年)再顺陵追尊其父为太祖孝明高皇帝,母为明高皇后,改明义陵为顺陵。唐景云元年(710年)和先天二年(713年),曾经两次废除陵的称号,但后人仍习称为顺陵。陵园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略呈长方形。原有两层围墙,均已倒塌,仅存遗址。东西南北各有门,陵墓位置在内城北半部,现高12.6米,底部为方形,占地约3亩。顺陵的石刻,有石人、石羊、石马、石蹲狮、走狮、石独角兽等约三十多件。陵墓南门走狮和独角兽各一对,不但体型庞大、雄伟,而且雕刻异常主动、有力,是唐代艺术的珍品。原碑高大,为武三思撰文,相王李旦(唐睿宗)书,文字中有许多是用武则天所创造的新字。现存七块,十分珍贵。今存成阳市博物馆。

  【李勋墓】

  在陕西礼泉县城东北约18公里烟霞新村。墓为三个相邻的大夯土堆,俗呼山冢。三土堆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以表彰李勋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墓前有石人。石虎和石羊,并有一通高7.5米、宽1.3米、厚0.7米的巨大碑石,居昭陵陪葬墓碑之冠,碑文为唐高宗撰文并书。李削原名徐世勋,字懋功。顺陵因战功赐姓李,又因避李世民讳,改单名。此墓被盗掘多次,破坏极为严重,经近年发掘清理,出土文物虽不甚多,但李勋所佩戴的鎏金剑鞘、迸德冠以及残壁画的飞天舞人,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物。现已将昭陵陪葬墓所有石碑、墓志五十多件,集中于此,建立昭陵博物馆。

  【李靖墓】

  在陕西礼泉县城东北25公里之九嵕山麓,为东西并列的三个高大的夯土堆,其形东断西连。《旧唐书·李靖传》载:“十四年,靖妻卒,有诏坟莹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墓前有石碑一通。为许敬宗撰文王知敬书,现移入昭陵博物馆保护。

  【建陵】

  在陕西礼泉县城东北15公里的武将山上。唐肃宗李亨的陵墓。

  宝应二年(公元763年)葬于此。其建制如昭、乾、定、桥、泰诸陵。依山凿石,陵饰亦如之,只是各类石刻,体型略小,但雕刻技巧,超过上述诸陵,又因沿山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游人较少,为保存陵饰石刻最多、最完整的一座唐陵。

  【昭陵】

  在陕西礼泉县城东北22公里的九嵕山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海拔1.188米。东西两侧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更显得主峰突兀,孤耸回绝。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葬长孙皇后时开始营建,至贞观二十二年葬李世民止,历时十三年。陵园地面建筑均已倾圮。正南面山下朱雀门的门闭和献殿,及山北的玄武门、祭坛等墙基尚可辨识。祭坛内列置阿史那社尔、吐蕃赞普弄赞、高昌王麹智勇、焉耆王龙突骑支等十四国君长石刻像(现仅存像座)。两庞原置六四石刻骏马,现已迁陕西省博物馆(其中两匹于1914年被盗运美国。现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昭陵西南有下宫遗址(俗叫皇城)。陵园周匝60公里,面积30万亩。唐太宗在初建昭陵时就诏示“功臣密戚”以及“德业佐时者”予以陪葬。以后允许臣僚申请陪葬,子孙从父祖而葬,因而庞大的陵园内,有墓冢二百多座(已知墓主者一百六十七座)。自1964年起先后发掘大型墓十余座,发现墓碑四十余通,墓志十六合。从碑志看,都是初唐时期的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不少墓冢前尚有石雕人、虎、羊等。1979年建成昭陵博物馆,对外开放。

  【尉迟敬德墓】

  在陕西礼泉县城东北18公里烟霞新村内,西距李勋墓约300米,为昭陵陪葬墓之一。圆椎体夯筑封土堆高11.2米,直径26.5米,其南45.5米处有墓碑一通,碑首六螭,额篆刻“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国忠武公之碑”。碑身高4.45米,宽1.49米,厚0.52米,方形座,碑文曾经《昭陵碑考》、《文苑英华》等书著录。碑侧饰繁缛的蔓草减地浮雕。敬德为唐太宗重臣,以武功称著,特别是在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时,立有殊功。故墓碑丰伟(仅次于李勋墓碑),雕造糟湛,为其他膺碑所不及。敬德与夫人苏氏合葬。墓室于1972年发掘,出土大量文物及墓志两合,敬德墓志庞大,为陕西出上唐代墓志最大者之一,现碑志及文物均移入昭陵博物馆展览。

  【簿太后塔】

  在陕西礼泉县城东25公里簿太后村旁的香积寺内。塔身为方形七级砖造楼阁式,高40余米,四面每层都砌出砖柱及平座、栏杆。同时在叠涩砖檐下,隐出斗洪,造型秀丽别致,在我国古塔建筑中独具风格。薄太后,汉文帝母。塔的创建年代不详,但据塔的造型及斗栱设施等看,应是唐末五代时的建筑。

  【魏徵墓】

  在陕西礼泉县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约3公里处的凤凰山巅。墓于山岭南端依山凿石而筑,属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现仅有蟠桃纹碑首的丰碑一通,《旧唐书·魏徵传》载:“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碑首造型,与众不同,似有独特恩遇之意。现碑身通体磨光,已无书写镌刻痕迹。魏徵(580—643)为唐太宗重臣,以直谏出名。

  【大佛寺】

  原名庆寿寺。在陕西彬县城西12公里。依山凿窟造像。除有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大佛窟造像题记外,其他许多造像,应是北朝时期的作品。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直径约21米,高30余米,倚岩雕趺坐大佛一尊,两侧侍立二菩萨。大佛高24米余,面相丰腴,雍容肃穆,造型雄伟匀称,雕饰端严宫丽,菩萨各高5米,佛、菩萨背光雕出座佛七尊,飞天十九个。窟前有楼三层,高50余米。自佛窟西侧狭窄的石级而上,进入俗称罗汉洞的窟群,共有面北排列的四个小石窟,窟内除造像外,壁面有浮雕经变故事多幅及唐宋以来的游人题刻。向东为千佛洞,共三个石窟,窟内除造像外,并雕有三百多幅人物画像。整个石窟,工程浩大,建筑设计别具匠心,为陕西省最大最完整的石窟寺。

  【公刘墓】

  在陕西彬县城东约40公里之上陵村东,居泾河北岸山谷间。

  冢高约50米,长约1.5m米,顶部平坦,呈梯形。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周文王的十代祖先。他务耕种,行地宜,使周族逐渐兴盛,终于到武王时期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

  【邠县塔】

  在陕西彬县城内西街紫微山下。高50余米,八角形七层中空,为楼阁式砖塔。每层均有拱形门洞与长方形假门相间,逐层依次变换方位,叠涩出檐,檐上砌有精巧的曲尺形栏杆,雄伟壮丽。塔内原设有楼板和阶梯,可盘旋登临远眺,今已毁。据县志载:“贞观初尉迟敬德监造在州城南。”当地群众称为开元古塔。根据塔形和砌造结构看,似为北宋时建造。

  【苻坚墓】

  在陕西彬县城西南15公里的水国镇西。为前秦王苻坚(338—385)的陵墓。封土堆东西长7米,南北21米,东高3米,西高2米,呈角锥形,故俗称长角冢。有“前秦国王苻坚之墓”石碑一通。为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