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相塔】
在广东龙川县伦城镇南郊1公里许。建于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据清末徐澋所撰《正相寺碑》记载: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此塔坠砖,砖上刻有“开元三年”四字,知此塔至今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原塔六角七层,斗栱檐平座,空心,高30.1米,1957年修缮后为32.2米。全塔内有四万四千多块长达0.35米、宽0.15米、厚0.55米的火砖砌成。沿称开元塔、老塔。因塔下为正相寺,故又以寺名。登临塔顶,可见东江帆影,以及大江架虹、赘山雪界、伦城烟树诸景。
【越王井】
在广东龙川县佗城镇正相塔附近。据庸初《重修井碑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赵佗经略龙川地,被委为县令。设衙署、筑土城、凿井取汲。井深40米,直径1.02米,火砖结构,是中国南方工程较大的古砖井之一。
【可园】
在广东东芜县城西博厦村。与顺德清晖园、佛山十二石斋、番禹余荫山房合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咸丰八年9858年)建成面积2.204平方米,绕以青砖围墙园北临村中大池塘。园内共十九个厅,十五个房,左回右折,互相沟通,大小门户多达一百四十多个。建筑物分西南、东北两组,中隔庭园。主体建筑名可楼,楼前有曲尺形水池,楼高15米多,底层大厅名可轩。其侧有石梯级,盘曲可上绿绮楼。复又能通可楼第二、三层。第四层是邀山阁,登阁可俯览园中景色。楼阁为水磨青砖结构,地铺褐红砖阶,缀以花台、花径、假山,由环碧廊贯串起来,构成整体。当年画家居廉常居此,留下许多吟咏。曾一度荒废,解放后辟为公园。
【虎门销烟池】
在广东东莞县太平镇镇口。南临珠江,北靠牛背山,西为镇口关隘。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美、葡武装走私鸦片进入我国,清政府钦差大臣林则徐坚决禁吸和贩卖鸦片;并在广大人民支持下与外国鸦片商开展斗争,迫使英、美烟商在虎门交出鸦片20.283箱,共2.376.254斤。为销毁这些毒物,筑池两个,各长宽45米,池底平铺石板,四周栏桩钉板,池旁开一涵洞,池后通一水沟;销烟时先将池蓄水,撤盐成浓盐卤水,将鸦片分批放入池内,用浓盐卤水溶化,再加生石灰搅拌,使其分解销蚀,然后引江水入池冲走。涓滴不留。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尽销所缴鸦片。销烟池的池板、木柱等遗物,现陈列在池旁的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内。旧址内还立有“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碑”一座。
【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碑】
见“虎门销烟池”。
【虎门要塞】
在广东珠江出海咽喉的穿鼻洋。北通黄埔,形势险要,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即建有炮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爱国官员林则徐、关天培即在虎门两岸及海口岛峡修筑布防炮台十一座,设置大炮三百多门。第一重门户为大角、沙角炮台;第二重门户为横档,永安、威远、靖远、镇远、巩固等炮台。在横档山、武山间更装设两道木排,系上铁链,以阻截敌船之闯进;第三重门户为大虎炮台,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炮台屡挫英侵略军的进犯,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后因海防需要另有修建,现有沙角、威远炮台可供参观。
【义勇之冢】
在虎门要塞上横档炮台附近。清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六日(1841年2月26日)在抗击英侵略军的凶猛进犯中,我将领庆宇、达邦阿(满族人,又名达里保〕率部死战,与大部分士兵一起壮烈牺牲。是夜,据守威远、镇远、靖远炮台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游击麦廷章与大部分士兵亦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此墓埋葬的是横档、永安炮台保卫战中牺牲的部分爱国士兵。埋葬时间不详,墓碑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花月迁葬的记载。此墓于1971年发现,1974年8月再迁到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后山麓,迁建时将墓址扩大了一倍。
【节兵义坟】
在虎门白草山西麓即沙角炮台后方。清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英侵略军进犯沙角。大角。守军告急,清廷拒发授兵。沙角炮台六百余名守军在群众配合下,英勇抗击数倍于己之敌。因弹药耗尽,守将陈连陞及其子和大部分士兵壮烈牺牲。两年后,当地群众收殓遗骸七十五具合葬之,题名“节兵义坟”。解放前已被荒草埋没,1958年发现后予以重修。
【沙角炮台】
在虎门海口东侧沙角山。与大角炮台东西斜峙形成虎门海防第一重门户。沙角炮台建成后不久改为信号台,凡外国般只入境,必先停泊沙角大洋面外。候我水师检查印凭,获准后,沙角炮台即放信号炮一响,官兵各就位监视来船过境。如有不法船只进境则放空炮一响,命船停泊,听候检查。如违命则打炮一发示警,再违则瞄准开炮;并知会各有关炮台备战或参战。现尚存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佛山铸造约6.000斤大铁炮一尊。
【威远炮台】
在珠江出口的穿鼻洋北武山脚下南山炮台前滩岩石正中,和镇远、靖远两炮台形成一品字,并与横档、永安、巩固等炮台构成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海防的第二重威远炮台遗址门户。炮台间系有铁链木桩于水中。在狭长的江面上形成“金锁铜关”的坚固阵地。使敌船进则为关合的排链所阻,退则为风向水向所不容。而且炮台火力交织,控制洋面,使敌船有如鳖入瓮中。威远炮台安炮四十门,台上建神堂一间,官兵住房十二间,药局一间,东西城楼各一座,石级码头一座,曾是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和守军二百人于1841年2月26日浴血奋战的地方,遗迹尚存。
【铜岭榴花】
在广东东莞县莞城东7公里。芜龙公路在岭旁通过。岭高约70米,周3里。岭上有榴花塔,岭下为榴花村。这里是抗元英雄熊飞家乡,明万历年间,为镇伏山水而建立榴花塔。高七层,平面八角形。砖砌;叠涩檐平座,座为红色砂岩所砌。1934年重建。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京都临安失陷,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退入广东,元将梁雄飞、姚文虎分别陷广州,攻东莞。熊飞聚义起兵勤王,保卫家乡,与元兵激战于铜岭。明卢祥有“胡兵屯云遏南境,将军索战登铜岭”句。熊飞斩姚文虎,乘胜克广州,直捣南雄,不幸殉于韶州。其遗体运回故乡,葬于铜岭北山脚下,题为“宋义士花溪讳飞熊公之墓”。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相传当年激战处,遇阴雨天,风雨呼号,使人犹似闻战鼓之声。
【象塔】
原在广东东莞县莞城象塔街旧资福寺前。1966年迁到县博物馆内。传说南汉时,东莞多野象害庄稼,地方官吏率众捕杀。篁村人邵庭琄集象骨而埋之,上建石塔以示镇压,故名。塔全高3石米、花岗石质,下为八角经幢,上为石塔,幢塔结合,造形奇特。幢上所刻经咒和建塔文记已残损,尚有“以大宝”三字可辨年号。这与史籍记载此塔建于“南汉大宝五年”相符。须弥座上刻有武士,座盖上刻飞仙,塔上刻佛像,形象丰满,有盛唐遗风。是东莞县内历史较久远的文物,但1966年迁移时,发现塔基下仅有“熙宁”、“无丰”、“崇宁”钱币,故塔的年代属南汉抑北宋尚存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