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





  【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在广东广州市先烈东路。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蔡廷锴等指挥的十九路军奋起抗战。激战一个多月,使侵略军受到沉重打击。同年为该军抗日阵亡将士兴建规模巨大的陵园。入口处建有凯旋门式的花岗石门楼,门南数百米,苍翠的林木环绕着雄伟的纪念建筑群,圆往形的花岗石纪念碑巍然耸立,高约20米。其北绕以半圆形的回廊,南面宽阔的大道直通抗日阵亡将士题名碑,东侧与西南各有一片烈士墓地,往南还有抗日亭及先烈纪念馆。

  【九曜石】

  在广东广州市教育南路南方戏院内。是一处距今千年的园林遗迹。原为广州两大名湖之一的西湖(又称仙湖)所在。五代时南汉主刘龚将西湖扩大至周围五百余丈,聚方士炼药于此,故又称药洲。九曜石垒于药洲水上,据传来自安徽的灵壁。原石高丈余,翠色玲珑,形态可赏。北宋时为士大夫泛舟游览及避暑胜地。石上留有许多宋人铭刻,以北宋书法家米芾“药洲”题刻为最著。到明代,“药洲春晓”还是羊城八景之一。其后湖面日渐缩小,九暇石及有关药洲碑刻,至今仍幸存于一泓绿水及池壁之间。

  【义勇祠】

  在广东广州市北郊石井桥附近。是纪念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牺牲的烈土而建立的祀祠。鸦片战争爆发后,1841年5月(清道光二十一年)英侵略军进逼广州,三元里人民联合附近一百零三乡群众,在牛栏岗等地抗击英侵略军,毙敌多人。在这次战斗中,群众英勇牺牲的有二十多人。是年冬,在牛栏岗建祠纪念,称义勇词。1854年(清咸丰四年),广州红中军首领李文茂、甘先率领的起义军大战清兵于中栏岗,义勇伺被毁。1866年(清同治五年)在石井昇平社学右邻重建,“义勇祠”门额即从原址移来。

  【广州公社旧址】

  即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在广东广州市起义路广州市公安局大院。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后,是年12月11日,在共产党人张太雷、苏兆征、叶挺、叶剑英以及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发起了以工人赤卫队和教导团为主力的广州起义,占领了大部分市区,建立了三天的人民政权,后因力量悬殊而失败。起义中诞生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现存大门,北、中、南三座办公楼和拘留所。中楼是苏维埃政府会议室、办公室和工人赤卫队总部。北楼是军事指挥部。南楼是办公室、苏维埃政府警卫连连部和发放武器、袖章、宣传品的地方。1956年起,在旧址内设有广州起义史料陈列室。

  【广州解放纪念像】

  在广东广州市珠江北岸的海珠广场。原像建于U59年,1969年被毁,1979年重建,1980年7月建成。纪念像用花岗石雕成,高16米,以一个解放军战士为主体。一手持枪,一手拿花,造型粗旷威武。像座刻有叶剑英题书的“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广州解放纪念”题词。周围绕以花圃。

  【广州吉海蚀崖遗址】

  在广东广州市南郊七星岗,抗日战争前,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向时首先发现。是显示广州海陆进退痕迹的重要遗址。海蚀崖高一丈多,崖前是一块海蚀石平台,石崖和平台之间有一连串由海浪侵蚀而成的凹穴,使石崖成为额状突出。它说明了广州这一带在七千至一万年前曾是浅海,南海岸边就在这里。是一处典型的古海蚀崖遗址,它标志着海域后退了50多公里。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在广东广州市中山三路红花岗。是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英勇就义的刑场。1957年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兴建成为松柏苍翠、红花烂漫、庄严雄伟的大型陵园,面积共26万平方米。大门两旁耸立的石壁上,镌有周恩来题写的园名。陵园中心隆起的圆形墓扩上铺着绿茵的青草,象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革命人民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护墙上刻着朱德题字”广州公社烈士之墓”。陵园东部建有中朝人民血谊亭和中苏人民血谊亭。园内还开凿了宽广的人工湖,湖边嘉树、时花、奇石,参差配置,绮丽宜人。湖心纪念亭上,悬挂有董必武题的“血祭轩辕”横匾。

  【中朝人民血谊亭】

  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东部。建成于1964年。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的革命士兵中,有朝鲜青年一百五十多人。他们与中国战友并肩作战,最后在沙河战役中大部分牺牲。亭子是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基座,朝鲜民族风格的瓦顶,檐口雕栏用朝鲜金达莱花和中国木棉花相结合的图案作装饰,象征中朝两国人民紧密的战斗友谊。

  【中苏人民血谊亭】

  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东部。建成于1957年。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当时苏联驻广州领事馆的副领事及馆员多人也遭反动派杀害。亭子雄壮浑厚,前面有书卷形卧碑。

  【四烈士墓】

  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四烈士即温生才、林冠慈、陈敬岳、钟明光,均在辛亥前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温生才(1870—1911)字练生,广东梅县人,1911年4月8日在广州东门外刺杀清政府广州将军孚琦,被捕后英勇牺牲。林冠慈(1883—1911)广东顺德人,陈敬岳(1870—1911)广东梅县人。1911年8月13日因炸广州水师提督李准,林冠慈当场牺牲,陈敬岳被执就义。钟明光(1881—1915)广东兴宁人,于1915年7月17日向袁世凯爪牙龙济光掷击炸弹,伤龙济光井伤毙其卫士十七人,事后被捕,惨遭焚死。1918年广州人民在其槁葬处建圆丘形石质合葬墓一座,墓前石牌坊矗立。墓左右各建有蓝琉璃瓦顶亭一座,1924年树立碑记,称四烈士墓。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东广州市中山四路。该所创办于1924年7月。一、二期所址在广州市越秀南路惠州会馆,三至五期在东皋大道原一号。第六期所址迁番禹学宫(即今复原旧址)。一至五期主任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第六期改主任为所长,毛泽东任所长,萧楚女任教务长,教员有周恩来、彭湃、恽代英、阮啸仙、张秋人、赵自选、周其鉴、安体诚等,讲授有关农民运动的各种课程,还进行军事训练和到农村实习。旧址原是学宫,在棂星门前加建木岗亭,大成门以木板间隔,分为值星室、教务部和庶务部,东耳房是毛泽东办公室,西耳房为图书室,大成殿作课堂,后面的崇圣殿作膳堂,东侧房为军事训练部,东西两庄为学员宿舍。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培养农运干部的学校,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旧址于解放后修缮复原,辟为纪念馆。

  【五仙观】

  在广东广州市惠福西路坡山。是反映广州别名羊城、穗城来源的一处古迹。传说周夷王时,有五个仙人,骑着口衔谷穗的五只羊降临楚庭(广州古名),把谷穗赠给州人,祝州人永无饥荒,仙人言毕隐去,羊化为石。五仙观原有五仙五羊像,作谷神奉祀。北宋时建在十贤坊,后迁西湖药洲,至明代再迁于此。现存大殿及山门各一座。门前有明代石雕麒麟一对。大殿是广州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木构建筑之一。殿前后壁间嵌有北宋至清末的古碑十多方,记此观历次修建和变革。大殿左侧有原生岩石,上呈脚印状凹穴,俗称仙人姆迹,实是远古珠江洪水期因流水冲蚀而成。还有一个流水不竭的泉眼。为地质、地理的考察提供了实物资料。

  【中山纪念堂】

  在广东广州市越秀山南麓。为纪念我国近代伟大的纪念堂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而兴建。原为清代抚标箭道、督练公所。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督军衙署。1921年孙中山在此就任非常大总统。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人们为纪念他的革命伟绩,发动筹建中山纪念堂。由工程师吕彦直设计建造,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落成。占地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高49米,是钢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宫骰式建筑。正面作重檐歇山顶。上部呈八角亭式,红柱黄墙,衬着宝蓝色琉璃瓦上盖,庄严肃穆。堂内座位分上下层,有4.729个席位,周围装饰着民族风格的彩绘图案,金碧辉煌。由于设计巧妙,不见一柱,是建筑艺术中的杰作。抗日战争初期,堂顶一角为日本侵略军炸毁,加之年久失修,日渐残漏。1963年进行大规模维修,并在堂外照原设计加建围墙,妥为保护,堂前重新立孙中山铜像,以资崇仰。现为广州人民集会和举行大型艺术演出活动的重要场所。堂西有孙中山纪念馆。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在广东广州市越秀南路93号。1925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选举林伟民、刘少奇为正副委员长,苏兆征、邓中夏、李立三、李森等为执行委员。全总领导全国工人阶级,大力发展工会组织,统一广东、香港的工人运动,举行了反帝国主义的上海五卅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支援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与北伐战争。1927年1月,全总北迁汉口,这里改为全总驻广州办事处。旧址为三层楼房,一楼是广州工代会礼堂和办公室,二、三楼是全总礼堂和办公室。1926年在楼前建立了花岗石的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和廖仲恺先生纪念碑。1958年经修缮复原,辟为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旧址】

  又称粤区委、两广区委。在广东广州市文明路194、196、198、200号。1924年底,中共广东区委扩大后在此办公,领导广东、广西、福建西南部和对海外党的工作,直至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叛变时转入地下。当时区委书记为陈延年。周恩来、彭湃、阮啸仙,邓中夏、苏兆征、杨殷、张大霄、挥代英、萧楚女、蔡畅、邓颖超等都担任过区委各方面的领导职务。毛泽东也曾多次到这里参加会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广东区委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右派、领导工农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支援北伐战争等,都起过重要的作用。旧址是井排四幢式样划一的三层楼房,三楼是区委各部门的办公室及会议室,二楼是区团委的办公室及传达室、会客室。1961年修缮复原,并没有关于广东区委史料的陈列室。

  【六榕寺】

  在广东广州市朝阳北路。是广州著名佛教古寺。始建于染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初名宝庄严寺,是当时广州刺史萧裕为痊藏梁武帝毋舅从海外携回之佛骨而建。北宋端拱二年(989年〕改称净慧寺。元符二年(1099年)苏拭来游,挥笔题“六榕”二字,明代始称六榕寺。寺内有巍峨矗立的花塔,主要建筑还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六祖堂等。六祖堂内保存有宋代铸的禅宗六祖慧能铜像。寺内还有清康熙二年(1663年)铸的三尊巨型铜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吨;观音殿有同时铸的观音像,高4米,重5吨;都是有艺术价值的历史文物。寺内榕荫园,有苍榕翠竹,繁茂交荫,又有补榕亭及碑廊,保存自宋至清的碑石一批,有文有图,记载了寺塔的历史沿革。

  【花塔】

  在六榕寺内。为砖木结构,初建于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公元十世纪时毁于火,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重建。1980年全面维修时,塔壁发现印有北宋的砖铭。这座为广州市容生色的古塔,高57米,八角九级。每级皆有暗层,合共九级十七层,沿梯级右上左下。塔顶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造的千佛铜柱,连上面的九霄盘、宝珠及下垂的铁链重5.000公斤。由于塔形华丽壮观,宛如冲霄花柱,通称为花塔。六榕花塔保留了宋代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塔址位于市中心区,登塔可俯瞰全市景色。

  【石门】

  在广东广州市西北15公里小北江与流溪河的汇合处。以两岸有山对峙,壁石如门而得名。为宋、元两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石门返照”所在。每当夕阳西下,云蒸霞蔚。与江中水波相映,红光微瀚,景观奇丽,在石门下游一里许,有明人李凤刻的“贪泉”碑(此碑系1964年复制,原碑现保存在广州博物馆碑廊)。据史书记载,此处古有贪泉,凡人饮泉水,便起贪念。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操守廉洁,认为贪污与否,在于个人品德与操行,与泉水无关。为此他写了一首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此诗亦刻在贪泉碑上,为古今过往游客所览赏。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

  在广东广州市北郊三无里村尾。原是一座供奉北帝的三元古庙,建于清初。鸦片战争时,英侵略军于1841年5月沿珠江从三元里西边的增步泥城码头登陆,攻占城北四方炮台,在附近三元里奸杀抢掠,激起群众义愤。菜农韦绍光和村中的群众齐集三元古庙,誓师杀敌。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城东北一百零三乡和邻近的从化、花县、增城等地群众同时奋起,在牛栏岗狠狠打击了侵略军,毙敌多名,缴获一大批武器,并包围了四方炮台,迫使侵略军撤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个重要的革命遗址,解放前早已埋没,解放后经过修缮复原,辟为纪念馆。

  【三元里抗英烈士纪念碑】

  在广东广州市北郊三元里村口。1841年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军审到广州城外,烧杀淫掠,无所不为。广州附近一百零三乡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奋起抗英,于1841年5月30日大败英国侵略军于牛栏岗。1950年10月。为了纪念这次斗争牺牲的烈士,广州市人民政府在三元里村口的山岗上,建造了纪念碑。碑文是:“一人四一年广东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并在碑的周围广植草木,供人瞻仰、游览。

  【石室】

  即圣心大教堂。在广东广州市一德路。清同治二年(1863年)

  奠基,光绪十四年(1888年)落成,历时二十五年,占地面积2.700多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一座以高直尖顶为特色的哥特式建筑。因教堂系用花岗石建成,故又称石室。又因奠基日是圣心瞻礼日,故又名圣心大教堂。原为清代两广总督行署地皮,同治年间租给法国普行善会,始在此建筑大主教堂,名“圣心堂”。四周原来还附设医院、育婴堂与主教、神甫宿舍等建筑,占地六十多亩。教堂结构为一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其上挂有大钟一组。堂深78.69米;东西宽35米,高度由地面至天面平台为28.7米;由天面平台至塔顶端为29.8米,共高58.5米,堂内是尖形肋骨交叉的拱形穹窿。正面的大门和四周扶壁分布的花窗棂,都是合掌式。所有门窗都以红、黄、蓝、绿等深色图案玻璃镶嵌,可避免室外强光射入,使室内光线保持柔和,形成慈祥肃穆的宗教神秘气氛。石室由法国工程师参照巴黎圣母院设计,工程浩大,从打磨到吊装都用手工操作完成。主持施工的是一个名蔡孝的石匠。

  【圣心大教堂】

  即“石室”。

  【北伐誓师大会会场遗址】

  在广东广州市中山三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前(原名东较场)。北伐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所进行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国内革命战争。参加北伐的有八个军,每个军都有共产党员,在北伐军中起着骨干作用。以共产党员叶挺为首、在北代中担任先锋的独立团,更是战绩彪炳。北代誓师大会于1926年7月9日在广州市东较场(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正门前面)隆重举行。誓师后,北伐军即挥戈北上,不到一年,占领了中国中部和北部的广大地区,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白云山】

  在广东广州市北郊。由三十多座山峰组成,面积2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峰顶常有白云飘绕,故名。登摩星岭顶端,远望则城乡云树,莽莽苍苍,广州全景,历历在目;近观则群山献翠,泉石萦回。自古以来,白云山一直是广州有名的风景胜地,历史上羊城八景中的白云晚望、蒲涧濂泉、景泰僧归,都在白云山里。山上古迹现有蒲涧,相传为秦代郑安期筑室隐居之所,九龙泉,相传发现于秦代,均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近的有明代歌女张二乔墓,世称百花冢。清代黑旗军的刘永福所书“虎”字刻石,形如活虎盘立,均足供游赏。还有滴水岩、云岩、白云晓望、启云晚望、天南第一峰、明珠楼、水月阁等众多名迹胜景。解放后,在白云山的摩星岭南北两面,分别辟山顶公园和山北公园,又开辟了园林式的双溪旅舍、白云山庄、松涛别院等旅舍。甫麓的麓湖也辟为麓湖公园,增建亭台楼阁,并广植树木花卉,供人游憩。

  【兰圃】

  在广东广州市越秀公园西侧,清真先贤古墓毗邻。原为一个植物标本小园,经过整理修建后,总面积已达5万平方米,是广州一个以栽培兰花为主的名园。园圃内栽有兰花近万盆,品种上百个,分设三棚:第一、三棚以栽培地生兰为主,主要有银边大贡、大风尾、玉鱿大贡、银边菩提素等珍品,每当兰花盛开,幽香清逸,格外怡人。第二棚以气主兰(寄生兰)为主,花艳而少香。兰圃内小径迂回,林荫夹道,除兰花外还培植不少观赏花卉:加上茂林修竹、翠柏苍松,点缀着石山、瀑布、涌泉、观鱼池、春光亭、荫生植物棚等,在繁闹的北城区中,成为幽雅清新的境地。园后有白石塔一座,高七层,基座和各层塔檐都镂刻花纹,玲珑剔透。原为华林寺合利塔,后移置于此。

  【光孝寺】

  在广东广州市光孝路。是广东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初为西汉南越王赵建德故宅。三国时,吴国官员虞翻滴徙居此,辟为苑圃,光孝寺大雌宝殿多植苹婆河子,时人称为虞苑,又称河林。虞翻死后,家人施宅作庙宇,命名制止寺。后改名法性寺。自东晋至唐印度僧人到寺传教者颇多,对中国佛教有一定影响。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高僧慧能在寺戒坛前菩提树下受戒,开辟佛教南宗,称“祥宗六祖”。以后寺名屡改,至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改名为“报恩广孝禅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再改名“光孝寺”,沿用至今。寺内旧有十二殿、六堂;还有钟楼、鼓楼、睡佛阁、延寿庵、兜率阁、笔授轩、虞翻祠等建筑。现存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还有睡佛阁、瘗发塔及东西铁塔、法幢、大悲幢等古迹。昔日雄伟规模依然可见。寺院园林环境优美,解放后补种了诃子树,使河林重放异彩,为中外游客所赞赏。

  【六祖殿】

  在光孝寺年。是纪念佛教禅宗大祖慧能的建筑物。原名“祖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所建。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冬毁于火,住持僧祖中募缘重建。明天顺三年(1459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建。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前边有一座玲珑木构建筑物伽蓝殿,有明代建筑遗风。

  【睡佛阁】

  在光孝寺内。为唐神龙年间(705—707)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被据作馆舍,岁久倾颓,住持僧通煦,僧超琪、超珍捐资赎回重修,将风幡阁与睡佛阁合为一处。亦名凤幡堂。寺志称,六祖慧能自接受五祖弘忍衣钵后,至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来到法性寺(今光孝寺),印宗法师正宣讲涅槃经。偶见风吹幡扬,二僧对论,一日风动,一日幡动,慧能认为风幡非动而是心动,满座震惊。印宗法师契悟询知是禅宗法嗣,即拜为师。慧能始公开宣扬南宗宗旨,印宗为此设风幡阁以纪之。

  【瘗发塔】

  在光孝寺内。唐高僧慧能成为禅宗六祖后,寺住持僧法才把慧能的头发埋在菩提树下,上盖此塔,并立碑纪念(碑已无存)。塔平面作八角形,高7.80米,以石基灰沙砖筑成,历代皆有募修。解放后,1954年与1977年均曾修葺。其旁有元代刻制的六祖像碑和达摩像碑。

  【东西铁塔】

  在光孝寺内。是两座千年铁塔。置于殿东者叫东铁塔,在殿西者称西铁塔。前者铸于五代南汉大宝十年(公元967年),以南叹主刘鋹的名字铸造的。四方形,共六层,身高6.35米,有石刻须弥座,高1.34米,全塔高7.69米。全身有九百多个佛龛,每龛都有小佛像,工艺精致,初成时全身贴金,有涂金千佛塔之称。金色日久脱落,今已呈铁锈色。塔身下有莲花铁座,四周雕有“行龙火珠”与“升龙降尤火焰三宝珠”,造型生动。西铁塔比东铁塔早四年,是刘怅太监龚澄枢与邓氏三十三娘于大宝六年联名铸造。形式大致与东铁塔相同,实是东铁塔仿西铁塔所后铸。抗战期间房屋倒塌,压崩了四层,今仅存三层。这是我国至今所见的两座最古的铁塔。

  【大悲幢】

  在光孝寺内。宝盖状如蘑菇,以青石造成。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建。高2.19米,幢身八面刻着“大悲咒”,字体小楷,文字直行自右至左,为寺内现存石刻中最早且有绝对年代可考者,但字迹多已风化。幢身平面作八角形,状如矮住,下有幢座八角形,座下有基座,四周刻有威武的力士浮雕,幢身上施宝盖,盖下于檐枋与角梁相交处刻出一跳华栱作为承托,为广东经幢所仅见。

  【朱执伯墓】

  在广东广州市先烈路驷马岗。朱执信(1885—1920)原籍浙江,生于广东番禹,是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1911年参加辛亥广州起义,力战负伤。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坚持革命。1920年赴虎门,策动该地驻军讨伐盘据广东的军阀莫荣新,于同年9月21日被反动军阀刺死于虎门。遗体于1921年1月16日葬于广州市先烈路驷马岗,墓园绕以崇垣,丰碑高耸,以资景仰。1936年秋,因发现墓地有白蚁,将遗骸迁葬广州市执信路执信中学内,原墓仍保留,供人瞻仰。

  【华南植物园】

  在广东广州市东北郊龙眼洞附近。总面积4.500亩,汇集了3.200多种植物,成为中国科学院四大植物园之一。是引进驯化和栽培实验的植物园,又是普及植物学知识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博物馆。内有棕榈植物区、孑遗植物区、竹园、荫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区、果子植物区、苗圃区,占地50亩的荫生林区——蒲岗,是广州保留得最完整的一片自然植被。园内还分布有人工湖、亭台楼阁、回廊等,环境幽雅、风光秀丽,既是植物科学研究、实验的园地,又是引人入胜的绿海芳菲的大公园。

  【花地】

  又名花棣。在广东广州市西南郊芳村。据晋代《南方草木状》记载,古南越时就有花本经营。花地的“大通烟雨”是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到清代已发展成繁花十顷、果树千行的花果园地。其花果不但产量大,品种亦多。自诩“无花不识”的清代花卉专家、《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于乾隆年间南来广州花地观赏,也只认识其中的十之六七。今天,这里培植的花果仍有近千个品种,其中花以素馨、果以杨桃最负盛名。

  【三二九广州起义报挥部旧址】

  在广东广州市越华路小东营5号。为一幢四进三问的青砖民房。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总指挥黄兴在此设立秘密指挥部,筹划起义,部署战斗。这里距离清政府两广总督署不过五百步。起义之日(农历辛亥三月廿九日,阳历四月廿七日),黄兴率领称为“选锋队”的敢死队百亲人从这里出发,进攻两广总督署,震撼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为武昌起义胜利的前奏。辛亥革命后,遗址逐渐被人遗忘,解放后由李章达之子秉承其父遗愿将该房捐献给国家,辟为辛亥广州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供广大群众参观。

  【怀圣寺】

  又名光塔寺。在广东广州市光塔路。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最早的清真寺之一。以怀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圣人)而得名。相传是早期来华的阿拉伯著名传教士阿布·宛葛素所建,距今约有一千多年历史。寺内有圆柱形砖塔,叫光塔,高36.6米,中为实心柱,建于一千多年前的珠江边。光塔原名邦克塔。“邦克”是波斯语的音译。为教徒举行礼拜前登塔召唤徒众集合的唤词。“邦克”与“光”发音相近。又因夜间塔顶高竖导航明灯,且塔身笔直光滑,遂习称为光塔。塔顶原置有一金鸡,随风旋转,以测风向。古代每年五六月间,阿拉伯航船乘季候风入港,寺众登塔,以祈风信。附近地区即为唐时专为阿拉伯外商寄居的“番坊”所在。此寺已成为研究我国海外交通史、建筑史与伊斯兰宗教史的重要古迹。寺内有看月楼、水房、东西长廊、礼拜殿。它是中国和伊斯兰教国家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伊斯兰教的国际友人宗教活动的场所。

  【沙面】

  在广东广州市珠江边。原是一片沙滩,经人工填修,成为一个椭圆形的小岛。东西长9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22万平方米。明代曾在此设“华节亭”,成为管理外商人口的一个要津(码头)。鸦片战争期间,这里是城防重地。1958年整治沙面时,出上了8.000斤和6,000斤的大铁炮各一尊,现在原地陈列。1861年起,这个岛成为英、法等帝国主义的租界。外国领事馆也多设于此。1949年广州解放,沙面才回到人民子中。沙面南临珠江流经广州最宽和水位最深的江面,称为“白鹅潭”,可停泊3.000多吨的轮船。北面和市区至今仍有一水环隔。岛上到处古榕青翠,如一浮在白鹅潭畔的绿洲,风景幽美。

  【沙墓惨秦烈士纪念碑】

  在广东广州市六二三路。1925年6月23日,为支援上海五·卅运动,省港罢工工人和广东各界人民举行十万人的集会和示威游行。游行队伍路经沙基东桥时,突遭盘踞对面沙面租界的英法帝国主义军队开枪屠杀。当场牺牲52人,重伤100多人,轻伤无数。为纪念这一反帝事件,当年,沙基即改名六二三路,并在桥头树立“毋忘此日”的石碑。解放后,改建为烈士纪念碑,后因兴建人民桥,再迁建于桥的东侧。

  【陈家祠】

  又称陈氏书院。在广东广州市中山八路。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O年),建成于光绪二十年,是广州著名的宗祠建筑。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面积1万多平方米。它以布局严整、气势雄伟、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著称。既体现中国建筑的传统形式,又富有广东地方的工艺装饰特点。建筑物的上下内外都有木雕、石雕、砖雕、泥塑、石湾陶塑、铁铸工艺等装饰。特别是在琉璃陈家祠瓦脊的塑造上,更广罗古典故事题材,博览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中轴三进,是建筑的主体部分,高旷宽大,气宇轩昂。在整体布局上对称均衡,有虚有实,相互连贯联成一体。是广东现存祠宇中最完整、最宏伟的一个艺术建筑群。1958年人民政府修缮复原,并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使这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著名建筑,同丰富多彩的广东民间工艺品共冶一堂,供群众游览欣赏。

  【岭南第一楼】

  在广东广州市惠福西路坡山顶。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高17.45米。楼基用红沙岩石砌筑高大方台,中开拱形门洞,前后贯通。上为重檐歇山瓦顶。中悬青铜大钟,钟下有方形大井口,下通门洞,形成一个巨大的“共鸣器”。这种匠心独运的钟楼设计,不但可使钟声宏亮悠扬,也有利于声浪传播,体现了明代匠师的声学水平。钟高3.04米,口径2.1米,重约5.000公斤,铸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钟上有铭文:“大明国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孟春十八日辛卯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铸造”三十一个篆体大字,是广东现存最大的铜钟。

  【异乎社学旧址】

  在广东广州市郊区石井乡。原是封建教育的场所,1841年三元里平英团抗英斗争胜利后,爱国群众于1842年把异平社学改组为联合各界人士共同反帝的爱国社学团体,成为广州附近各乡、县社学进行革命斗争的总指挥部。旧址系祠堂式建筑,祠内尚存有“气慑鲸鲵”、“义维桑梓”等石匾,赞扬了人民群众反帝斗争的光辉业绩。

  【庚戌广州新军起义烈士墓】

  在广东广州市先烈路。墓前为三级平台,中立方柱形水泥立碑,镌有“广东陆军庚戌首义诸烈士墓”,碑后筑圆丘形墓扩。1909年冬,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派会员到清朗驻广州新编陆军,策动反清起义。翌年(庚戌)二月十二日,由同盟会会员倪映典发动驻广州燕塘新军三千亲人起义,在中王庙附近(今先烈路)与清军激战,指挥官倪映典阵亡,加上弹药不足,不支败退,牺牲数十入,均葬此墓中。

  【荔枝湾】

  在广东广州市西。自古以来就是与岭南佳果荔枝有密切关系的避暑胜地。传说西汉初期,陆贾奉汉文帝命南来广州游说南越王赵佗归汉,曾在此种植荔枝。唐代荔枝湾有一座以荔枝驰名的园林,叫“荔园”。五代割据岭南称南汉王的刘䶮,在这里建筑了方圆10里的昌华苑,现荔枝湾附近有好几条街巷还以昌华二字命名。明代“荔湾渔唱”为羊城八景之一。清代的唐荔园、海山仙馆等著名园林也在这里。解放后,扩建为荔湾湖公园,整治堤岸,栽植大量荔枝、桃、梅、荷花等果木花卉。“白荷红荔半塘西”的历史景象,仍重现在荔湾湖畔。

  【南海神庙】

  在广东广州市庙头村。因位于市东,又称东庙。隋开皇年间(581—600)为奉化南海神而建。唐宋时中外商船来往贸易均在此停舶。我国船舶出海前,必入庙祭拜,析祷航海平安。历代帝王亦多派员到庙立碑致祭,留下不少石刻,有南方碑林之称。原有建筑布局宽敞,殿字巍峨。宋诗人场万里云:“南来若不到东庙,西京未睹建章宫。”现仍存头门、仪门、东西两廊、礼亭及“海不扬波”石牌坊。石刻尚存唐韩愈撰、陈谏书的南海神庙碑等三十余块。其中南宋绍兴六侯之记碑、南宋乾道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记蝉,已移置广州博物馆碑廊。均为研究唐宋以来广州中外交通史的珍贵遗物。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

  在广东广州市东堤东园横路。1925年6月19日,为抗议帝国主义制造的上海“五·卅”惨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爆发了省港大罢工。二十五万香港工人和沙面洋务工人组织起省港罢工委员会,选出苏兆征为委员长,李森为干事局长,聘请邓中夏、廖仲恺等为顾问。罢工委员会有工人纠察队、会审处、监狱、《工人之路》日报、医院、学校和各种必要的办事机构,又以罢工工人代表大会为最高议事立法机关。罢工长达一年零四个月,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并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发展,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罢工委员会系利用荒废的东园游乐场作办事处。1926年冬,东园被反动分子纵火焚毁,仅存门楼和部分围墙、树木。

  【钟楼】

  在广东广州市文明路。建于1905年。该楼最高处原没有四面对钟,故名。其南面广场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团体集会活动场所。1924年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在钟楼礼堂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正式建立国共合作,1925年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省农民代表大会在此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林怕渠、翟秋白、陈延年、邓中夏、彭湃、恽代英、邓颖超等曾经在礼堂参加重要会议和进行演讲,或在广场主持群众集会。1927年鲁迅在这里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居住在钟楼上,著有《在钟楼上》一文。这里原为清朝贡院所在地,后改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民国初年改为广东高等师范学堂。1924年孙中山在这里建立广东大学,1926年改为中山大学。现为广州鲁迅纪念馆所在。

  【浴日亭】

  在广东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南海神庙西侧黄木湾水边的章丘岗上。宋时此地水面辽阔、烟波浩森,登亭远望,可观山、海和日出。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在此处。苏东坡登浴日亭观日出有诗,描绘了“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的奇观。现亭内有广州知府留筠所勒苏东坡诗的石碑;另有明代学者陈白沙步东坡韵的题诗真迹石刻。

  【流花湖】

  在广东广州市人民北路。在晋代原是一个风光明媚的自然湖,名兰湖,又叫兰芝湖。到明代,兰湖已经淤塞成泥地,常为污水浸质。解放后,1957—1959年把这里辟建为人工湖,总面积达800.400平方米。初名越秀西湖。因湖的东北边不远有一座流花桥,后易名流花湖。流花桥始建于南汉,是南汉王刘美的行官芳春国内遗迹之一,桥下流水萦带,可以通舟。桃树夹岸,每逢桃花盛开,时有缤纷落英,随水飘浮,流经桥下,故称流花桥。湖畔广植各种清香悦目的花卉,使流花湖名副其实。一千多年前的流花韵致,至今如在眼前。建有流花公园。

  【西苑】

  在流化公园西侧。是一个以陈设盆景为主的公园,面积5,000多平方米,园内主要分湖心岛和西区西部分。湖心岛以较大型的盆栽及亚热带植物为主。西区是公园的主体,这里山坡起伏,曲院回廊,荷池柳岸,景色幽美。在格荫馆、亭榭及温室等展厅中,陈列有一千多盆各种类型的盆栽,有的豪迈雄奇,古老苍劲;有的轻盈飘逸,文静潇洒,百态千姿,风格独特,显示了岭南派盆栽特色。其次是各种石山盆景,有的如巍巍雪山,有的似挺拔奇峰,各具气势,被人誉为“有生命的画,无声音的诗”。稀奇美妙,意境深远。

  【萝岗洞】

  在广东广州市东郊萝岗,距市区30多公里。周围环山迭翠,当中是一片谷地,横亘十余公里,只有狭口为进出孔道。周围遍植各种岭南佳果,向以盛产荔枝、青梅见著。每年小寒前后,梅花盛开,漫山遍野,如一片白雪,蔚为奇观,有“萝岗香雪”之称,属羊城八景之一。在萝峰山畔还有萝峰寺、王岳书院等古迹及玉玺远跳、玉屏石等胜景。在梅林旁新建有望梅亭、萝岗佳果陈列室等建筑,是旅游品果胜地。

  【王嵒书院】

  在萝岗洞萝峰山下。原名“萝坑精舍”,是南宋当地文人钟玉岳少时读书及晚年讲学之所。元时其后人钟复昌拓建,旋改名为玉岳书院。书院东为萝峰寺,依山临谷:横向铺开,二者连为一体,寺旁有“漱玉听泉”,泉水导入寺内,注于观鱼池中,回廊曲折,重楼迭阁,有亭台池苑之胜。院内保存有韩愈、文天祥等历代文人题刻,是游萝岗所必到的一处古迹。

  【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于1926年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在广东广州市东南20多公里的黄埔长洲岛。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干部。校中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熊雄、浑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军校分步乒、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至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前,军校一至四期的毕业生共4.981名,以军校学生为主组成的革命军,参加了统一广东的战役与北伐战争。旧址现存校门、孙中山纪念碑和他住过的房子、俱乐部和游泳池等遗址。1928年建的孙中山纪念碑巍然矗立校内一山岗上,碑顶孙中山铜像是日本友人所赠,碑座镌有《总理训词》和《总理像赞》等。孙中山住过的房子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内有黄埔军校史料陈列室。军校西南山岗上,还有东征烈士墓。

  【东征烈士墓】

  在黄埔军校旧址西南。1925年,国共合作从广州两次出发东怔,打垮了军阀陈炯明,收复东路惠、潮、梅一带。是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战役。周恩来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在军队和民众中进行了强有力的政治工作。黄埔军校许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师生在是役中奋不顾身,屡建奇勋。翌年十月,军校在附近山岗修建大型墓园,安葬为国捐躯的师生。墓园规模较大,前临珠江,背靠群峰,气势雄伟。正面一座壮丽的纪念牌坊屹立江边。林荫覆盖的主墓道以长条花岗石依山铺砌,由低而高,长数百米。大型的主墓,台座呈方形,绕以铁栅,中央高耸一碑亭,内立有镌着“东江阵亡烈士墓”的碑石。墓前有可容数百人致祭的广场,墓后还有石砌的烈士纪功坊。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在广东广州市先烈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于辛亥年三月计九日(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市发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武装起义。起义者进攻两广总督署等军政机关,血战一昼夜,起义失败。喻培伦等一百余人英勇牺牲,后经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险奔走收殓,丛葬于黄花岗者七十二人,故有此称。潘氏死后,亦附葬于墓侧。此次起义虽告失败,但先烈的光辉业绩和英雄气概,却鼓舞了全国人民,成为武昌起义胜利的前奏。1918年建立墓园,布局庄严雄伟。墓门是一座横排三个拱门的高大牌坊,上镌孙文所题“浩气长存”鎏金大字。墓道宽阔,两旁花木及碑石林立。岗顶为陵墓,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并绕以铁链栏杆;上接四柱的方形钟顶碑亭,树“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后面是一座用麻石建的“纪功坊”,上半部以七十二块石砌迭成金字塔形坊顶,顶上矗立一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坊额镌有章大炎所题“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古篆。坊后还立有详记起义经过的石碑。整个墓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到处苍松翠柏长青,繁花并茂,又有亭、台、池、谢点缀,是革命纪念地,也是游览参观的名胜。

  【潘达微墓】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侧。墓前有方柱形墓碑,正面刻“潘达微先生之墓”,背面刻潘达微自述,左右西面皆为墓表文。潘氏广东人,参加同盟会,于清末刊行《时享画报》及《乎民日报》。辛亥年三月甘九日(1911年4月27日)广州武装起义失败,潘氏冒险奔走,收殓殉难烈士遗骸安葬于黄花岗者七十二人。后潘病死于香港,遗体归葬于此。

  【范鸿泰墓】

  在黄花岗公园内太和岗。范鸿泰是越南爱国青年,生于1893年。1924年6月19日,他在广州沙面维多利亚酒店(今胜利宾馆),以手榴弹炸伤法帝国主义殖民官员马兰(—译麦尔林)之后,壮烈牺牲,葬于先烈路二望岗。1958年迁葬于此。

  【史坚如墓】

  在黄花岗公园内。史坚如(1879—1900)广东番禺人。1899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1900年孙中山命郑士良在惠州起义,由史在广州策应。是年10月,因密谋挖地道以炸药轰炸两广总督德寿未遂被捕,于1900年11月9日壮烈就义。1913年孙中山等为之建墓于广州市先烈路青菜岗。1978年因墓地被征用,改迁此处。原墓所立之史坚如汉白玉全身立像,及刻有“孙文等公建”之云石台座,与题署“史坚如先生祠”的墓门均照旧移置。

  【冯如墓】

  在黄花岗公园内。冯如(1883—1912)广东恩平人,中国第一个飞行家。1909年9月21日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架飞机,在美国奥克兰市上空试飞,飞高15英尺。航程2.640英尺,揭开了中国航空历史上的第一页。1911年2月冯如将他创办的飞机制造公司迁回祖国广州燕塘,致力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但不幸于1912年8月25日在飞行表演中失事牺牲,遗体葬于黄花岗,后他迁,1980年在现址重建。墓碑为方塔形,高约4米,前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君如之墓”石碑。左右为冯如墓志铭,后为临时大总统以少将阵亡例抚恤冯如家属及将其事迹宣付国史馆的命令石碑。

  【邓仲元墓】

  在黄花岗公园内。邓仲元(1885—1922)名铿,广东惠阳人,中国民主革命家。辛亥前即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历任广东革命政府陆军司令、粤军参谋长、师长等职,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伐袁世凯,驱除盘据广东的军阀龙济光、莫荣新等战役。功绩卓著。1922年3月21日被反动派刺死。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追赠为陆军上将,命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侧,并亲书其墓碣。墓园人口处为一座面阔三间的墓门,园内丰碑高耸,蔚为壮观。邓仲元殉难处原立有邓氏铜像一座,解放后亦移置园内。

  【杨汕逸烈士墓】

  在黄花岗公园内。墓门为一两柱分立的弧形拱门。券拱上高置铁制飞机模型,以纪念烈士一生从事的航空科学。沿石级而上过墓门,有开旷平台,中有方座,正面嵌有孙中山手书“杨仙逸先生墓”石刻,上接高耸的墓表。正面刻烈士生于略历。杨仙逸广东中山县人,生于美属檀香山,早年加入同盟会。1918年应孙中山命回国,以航空报国为己任,培养了大批航空人材。1922年任航空局长。1923年随孙中山出师讨伐陈炯明。同年9月20比师次东江梅湖白沙堆,不幸因水雷爆炸牺牲,时年三十二岁。孙中山曾定其殉国之日为航空纪念日。

  【清真先贤古墓】

  在广东广州市桂花岗。是一座伊斯兰教古迹。墓室上圆下方,内成洞形,在内诵经或讲话,回声响亮,故又称“响坟”。相传早期伊斯兰教著名传教士阿布·宛葛素在广州逝世,教徒们为其营葬于此。陵墓周围辟作园林,广植花木,建有拜殿、方亭等房舍。陵墓附近亦为历代知名伊斯兰教徒墓地。以明末抗清死难的羽凤麟、繖之浮、马承祖合葬墓(回教三忠墓)最有名。

  【琶洲塔】

  在广东广州市东南的琶洲。塔旁原有海鳌寺,又名海鳌塔。

  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塔址所在原来是一个环水的洲渚,今已和岸上陆地连接。塔用青砖砌成,平面八角,外观九级,分十七层,每层原有木楼板与梯级上落,可直登塔顶,远眺珠江四周景物,今楼板梯级已不存。塔底直径12米,从第二层起每层出腰檐,每层四面开门相对,如一十字巷纵磺贯通,每层门的位置是错开的,其他四面无门,均设神龛。塔脚的石雕托塔力士,是广州明代石雕罕见的实物。

  【越秀山】

  在广东广州市北面。因明永乐年间都指挥花英建“观音阁”于山顶,俗称观音山。早就是广州的游览胜地。汉初,南越王赵佗曾建越玉台于山上。山上现存石磴道,传是西汉征和年间交州刺史罗宏所建。山南麓有越岗院,故址即今三元官,为东晋时南海大守鲍靓始建。宫内的求龙仙井,传说即晋时的鲍姑井。鲍靓之女鲍姑,是我国晋代化学家葛洪之妻,善针灸,鲍姑井即为纪念鲍姑而得名。1921—1922年,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时,曾在山腰的越秀楼工作和从事著述。现在的“孙先生读书治事处”纪念碑,即越秀楼故址。解放后,山上广植花卉树木,还开凿了北秀、南秀、东秀三个人工湖,增建了电影场、体育场、溜冰场,花坛、花卉展览馆和许多亭台楼榭,把越秀山建成为一座面积928、000平方米的综合性公园,以各种不同的情趣吸引着广大的游客。还有五羊石像、镇海楼、绍武君臣冢、虎贲将军王兴墓、四方炮台、海员亭。中山纪念碑等著名史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五羊山】

  在越秀山木壳岗。因岗顶矗立着一座高11米的五羊石像而得名,传说周夷王时,有五个仙人,骑着口衔六支谷穗的五只羊降临楚庭(广州古名),把谷穗赠给州人,并祝州人永无饥荒。仙人言毕隐去,羊化为石。五羊石像就是艺术家根据这个神话而创作的一件巨型作品。像用花岗石雕制,高十余米,造型含蓄而富有诗意,被人们视为广州市徽,在广州的产品和各种场合上广泛使用。

  【镇海楼】

  俗称五层楼。在越秀山顶。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

  楼名寓雄镇海疆之意。高28米,分五层,楼顶及各层挑檐均琉璃瓦盖,下面两层的围墙用红石砌建,矗立山巅,气势雄伟,登楼眺望,广州景物历历在目。“镇海层楼”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楼经多次毁坏和镇海楼重修,1928年重修时,将木构的楼板改为钢筋水泥。解放后在此设立广州博物馆。

  【越秀炮台】

  在广东广州市越秀山,分南、北两台,雄踞越秀山最高峰的南、北麓,建于1914年6月,每台各配备德国克虏伯炮厂12.5厘米后膛大炮一门。居高临下,射程1万多米,置于圆形轨道上,可旋转270°,两炮互相配合,足以控制当时的广州城区。现南台已毁,北台尚存台基及部分弹药仓。大炮两门移置炮台附近的镇海楼前陈列。

  【明绍武君臣冢】

  在越秀公园内。明朝末年,清军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等的协助下向南推进。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以明宗室朱聿鐭为首的一支抗清力量在广州重建明朝政权,称绍武帝。在位不满四十天,清军攻陷广州,绍武帝及苏观生、梁朝钟等君臣十五人被俘,慷慨就义,尸骸被埋葬在广州流花桥附近。后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初冬为之修墓建碑,称明绍武君臣冢,1955年因墓地被证用迁葬现址。

  【明虎贲将军王兴墓】

  在越秀公园内。王兴(1615—1659),广东恩平人。明末,清军向广东进攻,王兴于1646年率领农民在恩平起义抗清,接受在广东肇庆的明永历帝任命为广肇会宁恩阳地方总兵官,挂虎贲将军印,在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带坚持抗清达十二年之久。以后退守台山文村,坚持至1659年10月2日,因械尽粮绝举家自焚。遗体葬于广州市河南南箕村。1954年因墓地被征用,迁葬现址。

  【四方炮台遗址】

  在越秀山翻龙岗顶。鸦片战争重要遗迹之一。原名永宁炮台,因避道光帝讳,改名永康炮台,又因炮台呈四方形,故俗称四方炮台。建于清初,长宽约48米,高7米,内设大小炮二十多门,是广州城防的重要据点。鸦片战争爆发后,炮台被侵略者占领,在此设立司令部。1841年5月底,三无里武装群众包围四方炮台,断绝敌人粮弹供应。卖国贼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等人出城,强迫群众散去,使英侵略军安然退出四方炮台。鸦片战争后,四方炮台经多次破坏,已荡然无存。解放后,经过多方调查,发现炮台基址,并在台基下发掘出大炮一门,现存广州博物馆。

  【海员亭】

  在越秀山东坡。1922年1月12日,香港中国海员五万人,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罢工,返回广州。经过五十六天激烈的流血斗争,最后香港英国当局被迫同意增加工资,恢复原工会,释放被捕工人,抚恤死难工人等条件。十年后,建立海员亭以为纪念。海员亭的石牌坊立在镇海楼与广州美术馆之间一个树木扶疏的山坡上,有亭道数十级,亭子为重檐八角尖顶,绿色琉璃瓦,白石圆柱,玲珑古雅,地面以彩色水磨石铺砌海员工会的铁锚徽记。

  【中山纪念碑】

  在越秀山顶,为纪念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而建。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1929年动工,当年完成。碑身全部用花岗石砌筑,高37米。外呈方形,有梯级回旋而上。碑的正面以巨块花岗石刻孙中山遗嘱全文,金光灿烂,碑下建登山石级数百步,与中山纪念堂联成一体,气势雄伟,是广州著名的革命纪念建筑。

  【漱珠岗】

  在广东广州市小港路五凤村。是一处山多奇石、树阴苍翠、环境清幽的名胜古迹。岗上有纯阳观,广州道士李明彻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所建。李明彻是一个天文学家,观内朝斗台,是他晚年研究天文、观测星象的地方。

  【鹰爪兰】

  在广东广州市海幢公园(原为海幢寺)内。树高逾2米,枝蒂如鹰爪。相传明朝时,有广州商人郭龙岳自印度携归植于花园中,不匝月而芽萌花开,香气袭人。郭家花园改建为海幢寺后,特建棚栏,加以维护。清初诗人程可则《咏海幢寺》诗中的“尘苑多灵异,凡花总不同。兰开鹰爪绿,丹结马缨红。”就是咏赞这株鹰爪兰的。鹰爪兰历经数百年,迄今依然兰枝苍劲,形如鹰爪,每年六至九月开黄花,清香扑鼻,绿叶婆娑,惹人喜爱。

  【南越王墓】

  在广东广州市越秀公园西侧象岗,为第二代南越国文王赵眜(自号文帝)之墓,1983年发现。南越国是西汉初期的地方割据政权,都城设在番禹(今广州)。墓用红砂岩建在山腹中,分前后两部,共七室,墓顶用24件大石块覆盖,上面及四壁有朱墨彩绘卷云纹。前室置车具。墓主在主室正中,身穿丝缀玉衣,腰间两侧佩铁剑十把,上下前后还有大量金玉佩饰、玉壁、印章等,东、西耳室是礼、乐、酒器和御用器物的收藏处,后室为储藏御膳食品的库房,东侧室葬从死的妃妾三四人,西侧室有从死的庖厨、隶役七人和牛猪等牺牲品。共出土文物一千多件(套),是研究岭南地区早期工艺、冶铸、饮食和广州城市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的重要实物。其中“文帝行玺”金印,是国内首次出土的汉代帝王金印。墓已保存,并就地筹建博物馆,供人们参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