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崖土司城遗址】
在湖北咸丰县城西北30公里的尖山。系明天启年间唐崖长官司长官土家族罩鼎所建。现存石牌坊一座,四柱三间,柱为方形素面,明间大额上正书“荆南雄镇”,背面镌“楚蜀屏翰”,其他梁坊均为神话故事的浮雕。牌坊前面刻有明万历辛亥岁峒主覃杰和夫人田氏题记的石马两匹及牵马石人各一,线条流畅,造型逼真,牌坊后面,有明代土司墓,青石迭砌,仿木构建筑,有三门。高约2米,斗栱、槅扇、窗棂雕工精细。墓周的古杉数株,传为清康熙时土司长官罩宗禹所植,至今树干挺直,枝叶繁茂。
【太平墙摩崖】
在湖北利川县城北1公里许的山壁上。依崖切石而成,高5米,宽4.8米,中阴刻楷书“太平塘”三字,每字0.8米见方,左上角阴刻楷书“太平年”三字,每字0.2米见方,苍劲工整,颇为醒目。“太平”系元末农民起义军徐寿辉年号,其部将明玉珍曾在利川建立忠路宣抚司地方政权,此系当年所留历史遗迹。其后绝壁之上,有一天然石洞,幽深宽广,冬暖夏凉;左右林木,随山脚延伸,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益显宁静古雅,别具景趣。
【星斗山】
在湖北利川县毛坝。是我国著名的独特树种原始群落地,高1.751米,周30余公里,层峦迭嶂,遍布林木,绿海碧波,起伏无际,据不完全统计,除蕨类、苔藓类外,仅植物就有一百二十八科,五百十九种。古老树种占极大比例。其中水杉,苍翠挺拔;水青树,枝时森森;台湾杉(西南台杉),苍干虬枝;雅称“中国鸽子树”的珙桐,花开如千万只白鸽,翩翩欲飞;此外黄杉、铁杉、白捕、李榄、滇楸、金钱松、巴东本莲等等,千姿百态,参天覆地。所产生漆,在国内外极享盛名。
【仙佛寺石窟】
在湖北来凤县城东7公里的西水河边佛潭岩上。相传哈凿于东晋咸康年间。岩壁中部,并排为二大石窟,各雕高约5米的大石佛一尊,两侧刻一至二对菩萨,神态庄严,气魄雄伟。下沿并排为许多小石窟,中刻观音、地藏、诸佛尊者和供养人像共四十余尊,各具姿态,亦颇生动;窟左石壁上还镌有“咸康元年五月六日”等字样。但多数造像都系后代所刻,有些具有唐宋时期的特点,其雕刻手法,富有地方风格。窟下西河潺潺,潭水漪漪,山色窟影,幽峭清丽。
【落印潭】
在湖北来凤县城南50公里的宣抚堡山下西水中,为一水下深潭。西水由宣恩县境流经此地,穿越卯洞,注入湖南。曲流回转,水波澹澹,时隐时现,宛若游龙。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云表,深峡切谷,幽邃无际,风景优美。尤以峭壁嵌洞,怪石含罅,古树附藤,苍苔缀花,更富诗情画意。相传五代时,漫水土司之弟向伯林,夜盗其兄大印,由此衔印泅渡,被兄发觉追来,伯林惊恐急游,将印失落水中,遂不复得,因而名之。此潭广数十米,渊深莫测,水色深碧,中近墨黑。每骄阳当头,即涌金浪。明月高照,旋耀银波。所谓“大印呈彩”,耐人欣赏。此潭和下游1公里处的奇丽卯洞,成为一组胜景。
【摆手坛】
在湖北来凤县卯洞河东土家族聚居地。为土家人跳摆手舞的场所。始建无考,据其族人称,有土家人,便有摆手坛。广数十亩,坦而中隆,芳草满布,间有大树,枝丫纵横,参天蔽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之夜,在此鸣锣击鼓,当即歌声四起,人群盛装而来,自夕阳晚照至旭日东升,“红灯万点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精采焕目,扣人心弦。这一土家族的文艺舞台,每年吸引着广大群众前来观赏。
【土王城遗址】
在湖北鹤峰县搂水南岸,八峰山壁洞中。洞口高出河面百米,其下陡崖如削,只有一条从石隙中凿成的小径可通,洞深近70米,宽6—7米,高4米。相传清雍正年间土王田九峰为避清政府的征讨,率其亲族、部属潜居于此,屯粮食,凿水井,备薪柴,修炉灶,洞口筑石墙,建头门、二门,坚实牢固,足备防范。至今这里尚有水井、土灶、石凳、石柱等。洞内石钟乳、石笋、石幔,异常奇观。洞上泉水淙淙,如奏金玉,甚是悦耳,洞下溇水奔腾,拍岸飞花,极为险峻。
【段德昌墓】
在湖北鹤峰县八峰山上。段德昌(1904—1933)系湘鄂西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湖南南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1927年在宜昌、秭归、当阳、公安一带领导农民运动,发动游击战争,历任红军中央独立师师长、红六军军长等职。1933年5月在巴东金果坪牺牲。解放后,将其和贺英等烈士忠骨移此修建陵墓。墓前是革命烈士纪念塔,巨石结构,卓跞宏伟;山麓有革命博物馆,陈列革命文物,从山麓至烈士墓。筑何石质台阶,左右遍布苍松翠柏。尤其楼河傍山长流,波光倒影,衬托得整个陵园益显庄严明丽。
【西陵峡】
西起巴东县官渡口,东止宜昌县南津关,全长120公里(其中峡谷段42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风光明丽,雄伟壮观,与瞿塘峡、巫峡媲美。峡内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黄牛峡、灯影峡、青滩、泄滩、崆岭滩、虾蟆碚等名峡险滩和黄陵庙、三游洞、陆游泉等古迹。峡中峰峦夹江壁立,峻岭悬崖横空,江流曲折回环;奇石嶙峋,飞泉垂练,苍藤古树,翳天蔽日。从前水下礁石林立,险滩密布,水势湍急,浪涛汹涌,东口葛洲坝建成后,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景象。
【兵书宝剑峡】
在西陵峡香溪东1.5公里、长江北岸的陡壁峭岩之上。
相传蜀相诸葛亮有兵书收藏在此,岩上石隙中有物叠置,状若书函,名曰“兵书”,其右下方,有条形岩石凸起,宛如浮雕巨剑,直插激流。名曰“宝剑”,峡以此得名。据记载。唐雅州(今四川雅安)刺史王果舟经峡中时望悬岩中有物似棺,曾令人攀登察看,见岩间棺内骸骨尚存,因又名“铁棺灵迹”,一称铁棺峡。近代也有采药人从山顶缒入石穴,并从棺中取出铜剑等文物,更证实所谓兵书,乃是古代巴人岩棺葬之遗迹。南岸金鸡岭下,小青滩村附近峡口,有巨岩一,上有豁隙,积沙由豁口漏聚岩下,似米粮堆积,曰米仓峡。峭壁千寻,石色铁青,峡谷幽深,状极险峻。
【青滩】
又名新滩。在西陵峡兵书宝剑峡下游约4.5公里。旧为峡中险滩之一。因历次江边悬岩崩坍而成,滩长约120米,洪水期间,水涨滩平,水势较稳;每到枯水季节,江水下降,其间流水形成高达2米的陡坎,流速每秒达7米,势如脱弦之箭,飞闪而下,冲击江心礁石,波涛汹涌,旋涡成串。船行至此,稍一不慎,即有覆没之险,古人曾有“蜀道青天不可上,横飞白练三千丈”;“十丈悬流万堆雪,惊天如看广陵涛”等咏叹。解放后,经疏通漕口,降低流速,并增设绞滩机械设备,保证了航行安全。周围峰峦迭翠,峡谷清幽,两岸村舍,掩映于橘林之中,一江激流,奔泻于绝壁之下,江山壮丽,景色如画。
【牛肝马肺峡】
在西陵峡青滩下游约5公里,峡中峭壁对峙,奇峰环拱,北岸石壁之上,有数片重迭突出下垂的岩石,东侧的几片黄色岩石,其状如肝,因名“牛肝”,西侧一片形态似肺,故名“马肺”。民谣谓“千年阴雨淋未朽,万载烈日晒不干,老鹰盘旋空展翅,要想充饥下嘴难。”如今牛肝保存完整,唯马肺已剥落大半,据说在清光绪年间,被英国军舰开炮轰击所致,郭沫若在《过西陵峡》诗中有“兵书宝剑存形似,马肺牛肝说寇狂”句,即指此事。
【崆岭峡】
在西陵峡牛肝马肺峡东2.5公里。处于秭归具之庙河与黑岩子之间,全长2.5公里,其间峰峦连峙,参差互出,上有奇石。如二人攘臂相对,古传宜都、建平二郡督邮争界于此,故名督邮石。峡中有崆岭滩。两岸绝崖壁立,湍流迅急,挽舟甚难,“务空其舲,然后得过”,故亦称“空舲”。以往这里滩险流急,礁石密布,著名者即有“二十四珠”,其中“大珠”石梁,长约220米,宽40余米,高约15米,突露水面,如猛虎卧伏江心,与邻近之“二珠”、“三珠”,号称三石联珠。其下乱石暗礁,犬牙交错,锋利如剑,致使航道弯曲狭窄,恶浪汹涌,行船稍一不慎,就会触礁沉没。民谚云:“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因而人们称此为长江三峡险滩之冠。现经整治,横江乱石和水下暗礁,已被爆破清除,航行至此,如履平川,昔日“鬼门关”今为“阳关道”。两岸峰峦迭秀,环云蔼翠,飞瀑流泉,扬雪溅珠,满山柑橘成林,绿叶金果,彩色缤纷,景色佳丽,风光无限。
【黄牛峡】
在西陵峡中崆岭峡内,距宜昌市西45公里。以长江南岸之黄牛山而得名。山上有一排陡峭石壁,作神人牵牛状,人呈黄色,牛身赭黄,又名黄牛岩。俗传夏禹治水至此,有土星化为神牛相助,以犄角触裂重重高山,疏通江流,后跳上山岩,留影像于石壁。传为诸葛亮撰之《黄牛庙记》亦云,“石壁间,有神像影现焉,鬓发须眉,冠裳宛然如彩画者;前竖旗施,右驻一黄犊,犹有董工开导之势”。从前峡中水流湍急,木船上行数日,犹可望见黄牛岩,故有“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的民谚,唐李白过此也曾发出“三朝复三暮,不觉鬓成丝”的叹息,宋欧阳修则云:“山高更远望犹见,不是黄牛滞客舟”,足见此岩高标望远之势。岩下濒临苍翠群峰,形成九条蜿蜒下垂的绿色山脊,宛如九龙临江,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黄陵庙】
原名黄牛庙,亦名黄牛灵应庙。在西陵峡中黄牛峡黄牛山麓,是西陵峡中著名古迹之一。相传始建于汉,后毁,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复建,名黄牛祠,历代名人如李白、白居易、欧阳修、黄庭坚、陆游等游此,均留有名篇佳句。现存庙字有山门、禹王殿、武侯祠等,依次建造在逐级升高的台地之上。主体建筑禹王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面阔进深均为五间,高约15米,重檐九脊,青瓦丹墙,色调和谐,体态庄重,檐下悬“玄功万古”匾额一方,传为明藩惠王朱常润所题,边框浮雕游龙,飞金走彩,颇为富丽。武侯祠、山门,均为晚清建筑,殿内存有圭形石碑,刊《黄牛庙记》,相传乃诸葛亮所撰。庙后有泉,甚清洌,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甃石为池,至今聚泉仍丰。庙院前临汹涌大江,后倚高岩如屏,四周橘林掩映,气势宏伟,风光绮丽。
【虾蟆碚】
一名蛤蟆石。在西陵峡中黄牛峡下游南岸,距宜昌市西北25公里。山麓有大石霍然挺出,长28米,宽约7米,体呈椭圆,形如虾蟆,头、睛、鼻、吻、颔,维妙维肖;而脊背斑疱,尤为逼真。碚尾山腹有石穴,中有清泉,泠泠倾泻于“虾蟆”的背脊和口鼻之间,漱玉喷珠,状如水帘,垂注江中,名曰虾蟆泉,泉洞石色绿润,岩穴幽深。其内积泉成池,水色清碧,其味甘美。唐陆羽《茶经》记载:“峡州扇子峡虾蟆口,第四”,因得“天下第四泉”之名,宋欧阳修有诗云:“石溜吐阴岩,泉声满空谷”;“虾蟆吐清泉,甘液胜饮酎”。苏辙更云:“岂惟煮苕好,酿酒更无敌”。峡中水位提高后,暗石没于水下。碚后重山掩映,森削壁立,如扇如屏,因而又有扇子峡之名。对江天柱峰,孤峰独秀,景致天然。
【灯影峡】
又名明月峡。在西陵峡中扇子峡下游,长江西岸,距宜昌市约17公里。两岸峰峦高达五、六百米,岩壁色泽乳白,皎如明月。唐李白诗:“春水月峡来”;宋欧阳修之“江上挂帆明月峡”句,皆指此。此段河谷狭窄,岩壁如削。峰顶奇石兀立,形态多变,岩间飞泉溅玉,烟云迷离,真是“无峰非峭壁,有水尽飞泉”。其中马牙山头,屹立巨岩四堵。状如《西游记》中之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师徒偕行的模样。行者瞭望开路,八戒牵马过山,唐僧合掌端坐,沙僧担经紧随,姿态酷肖。每当夕阳斜照,晚霞透射峰顶,从峡中远望,此四岩好似灯影摇曳,故有灯影峡之名。
【三游洞】
在西陵峡中灯影峡下游江北,距宜昌市10公里。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白居易、元微之、白行简三人曾来此寻幽探胜,赋诗抒怀,并由白居易撰《三游洞序》以纪其事。此洞始名“三游”。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曾游此,人们称为“后三游”。洞形成于峭壁的中部,背倚西陵峡,面临下牢溪,高岚深谷,山水秀丽。洞室面积约700平方米,洞石褶皱起伏,形态富于变幻,或如兽奔蛇舞,或若惊涛流云,奇丽多姿。洞的中郎有钟乳石二根并列下垂,宛如门楹,将洞隔成两室,前室明旷,后室幽深,其旁复有一小洞颇狭窄,扶壁佝偻前行,可至洞外俯瞰大江。洞室内外石壁上,存有欧阳修、黄庭坚、时衡等宋人题刻十余处和明代重刻《三游侗序》石碑一通及其他诗文题刻四十余处,还刻有近人柯逢时、张难先、冯玉祥等的题词。洞外山顶及其附近,还有传为三国蜀汉刘封所筑的城垒和张飞擂鼓台等遗迹。
【陆游泉】
在西陵峡中西陵山腰,有石磴一径可达。泉位于悬崖下,呈正方形,长宽各约1.5米,深约1米,近似小潭。水面如镜,清澈见底,夏不枯竭,冬不结冰,取而复满,常盈不溢,味甘凉爽,饮之赞绝。古时称为“神水”,游者多以瓶、罐盛之携家。陆游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游三游洞时,曾在此汲泉煮茶品尝,并赋诗一首书于峭壁上:“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半乳白,分流触石珮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因名陆游泉,现诗刻已被风雨剥蚀,但其周围,绿竹森森,流泉淙淙,仍绚丽幽雅,景趣无穷。
【下牢溪】
古名下牢津。发源于宜昌县境之大麻溪,流经西陵峡三游洞下,绕山右入江,全长约25公里。溪口入江处,旧称下牢戍,为古代屯兵设防之处,形势险峻。两岸奇峰连峙,重山如阙,溪水碧如翠锦,曲折奔流,泉搏山根,水击石罅,其声琤琤琮琮,浑如琴鸣磐和,古有“流水鸣琴”之称。峦岩奇石,富于变化,或白石嶙峋,如牙雕玉垒,或松竹繁茂,藤萝攀附,芳草如茵。溪边间有巨石兀立水中,状如平台。唐宋以来文人墨客,问津者众。宋欧阳修《下牢溪》诗云:“隔谷闻溪声,桑溪波横岭,清流涵白石,静见千峰景。”绘声绘色,颇为传神。
【雨津关】
为西陵峡出口处。江岸狭束,形势险要,素有“雄当蜀道,巍镇荆门”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万里长江,劈开重山迭岭,冲过暗礁浅滩,至此,即进入富饶的江汉平原。关内群峰竞秀,千岚争奇,江岸蜿蜒曲折,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关外水阔天空,巨川缓流,舟艇如梭,绿原如茵,极尽开朗明丽之胜。
【香溪】
亦名昭君溪。由发源于神农架的九冲河与龙口河汇流而成。上起兴山县城西北皂角树,流经昭君村前,至种归县城西7.5公里香溪口汇入长江,全长37公里。相传西汉元帝时和亲匈奴的王昭君入宫前在此面水而居,常在溪边浣洗,因她于此洗涤了香罗帕,致使溪水芳香四溢,因名”香溪”。溪水湛蓝碧透,溪底彩石斑烂;两岸峰峦峻秀,宛如画屏;沿河绿荫夹岸,芳草萋萋。每当阳春三月,溪涨水暖之时,常见状加团伞,轻若罗绡,色呈粉红或蔚蓝之桃花鱼,张弛浮游干碧水之中,与夹岸桃花,争艳比美。清人有诗云:“花开溪鱼生,鱼戏花影乱;花下捕鱼人,莫作桃花看。”描述花影鱼踪,交相辉映的景色,颇富诗情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