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汤阴县林县





  【前嘴石窟】

  在河南淇县城西北18公里前嘴村东。这里冈峦起伏,岩石纵横,泉水潺潺,环境幽静。洞窟凿于不甚高大的山冈脚下。窟平面近于方形,宽1.89米,深1.92米,高2.02米。洞后壁辟龛,龛内雕一佛二弟于二菩萨。佛高0.74米,双手残缺,但尚能看出右手前伸、左手下垂屈指的姿态,结跏趺坐,肩宽而圆,衣纹折迭规则并垂之座前。须弥座的上下枋、上下枭及束腰尺度相等,未加雕饰,形制古朴。左右壁遍到小佛龛,大部分已残蚀。龛间刻有的主姓名。洞顶作盝顶状,中央刻八瓣莲花图案,四隅刻有飞天,衣饰飘洒。洞口外两侧各雕一力士,腰围短裙,赤足袒胸。从造你的雕刻手法看,似为北朝晚期作品。

  【岳飞庙】

  在河南汤阴县城西南隅。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庙建于明初,历经修葺增建,面积达4.300平方米。庙坐北向南,院落结构严谨,殿廊亭台,刻绘铸塑丰富多彩。山门前有施全祠,内奉施全铜像,祠前有秦桧、王氏等五奸臣的铁铸跪像。精忠坊及东大门分立山门左右两侧,坊为木构多层斗栱组成,庄重大方,山门东侧有清乾隆御书碑。抬级进庙,古柏竞翠,碑碣林立。东有小巧玲玫的觐光亭和肃瞻亭。御碑亭后为大殿、寝殿。正殿面阔五间,深三间,庄严宽敞,内有岳飞塑像1顶为硬山式,脊上装饰别致。寝殿也为五间,陈列岳飞手迹。周围有岳云殿、四子殿、孝娥殿、岳珂殿、三代祠等。建筑形式有卷棚、攒尖和硬山等。庙内保存有刻石一百九十三块,内容有岳飞的《满江红》、《宝刀歌》和汉《出师表》手书刻石,以及明以后历次修庙碑记和颂扬岳飞的题记诗赋等,笔力挺拔,奔腾豪放。现为岳飞纪念馆。

  【羑里城遗址】

  又称文王庙。在河南汤阴县城北4公里处。为一高5米的正方上台,面积一万平方米,是已知我国最早的国家监狱所在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商代末期,西伯姬昌礼贤下士,所从甚众。殷纣王听信崇侯虎的谮言,疑姬昌聚众谋反,将其囚禁在羑里。姬昌患难发奋,拘演周易,并由其部属向纣王献美女奇珍,姬昌获释。后其儿姬发(武王)灭殷,建立周朝,姬昌被谥为文王,后人为纪念他,就在羑里城旧址建立文王庙。现存文王庙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修建。庙内古柏苍郁,除一座演易台外,其余殿庑仅存遗址。庙坐北朝南,现存明代石构建筑演易坊和颂扬大禹治水功德的峋嵝文碑(又名禹王碑),碑刻文字古怪离奇,别赋特色,为明代立石,清康熙年间译文。拾级进庙,左侧有明代刻石文王易碑(又称八卦碑),上列六十四卦,并注卦辞;右侧为乾隆御书碑,上刻草书谒文王祠诗一首。其后是演易台,台高13米,墙厚1米,坐西朝东,相传是文王演易之处。城下为龙山至殷商时代的古文化遗址,高出地面5米许,保存完好。

  【林虑山】

  在河南林县城西南15公里。为林县胜景之一。地势险要,风景宜人,以洪谷为中心,有崇山峻岭,曲涧怪石,云涌松涛,景物绝佳。五代著名山水画家荆浩曾隐居于此,自称洪谷子,就地写生,所画山水别创一派。历代多在此创建寺院,成为佛教胜地。洪谷一带名胜甚多,有千佛侗、大缘禅师摩崖塔、《三尊真容支提龛铭》碑、洪谷寺塔等,为游览胜地。

  【千佛洞】

  在林虑山洪谷北崖山腰上。始凿于北齐武平五年(公元574年),历代增雕。洞内正面摩崖石刻一佛二弟子,佛高丈余,造型古朴,四壁小佛像百余尊,并有《金刚经》刻石四方,《妙法莲花经》刻石二方,均为唐刻正书。洞内北壁尚有摩崖石刻七字,字径二寸,是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张商英过此所镌。洞外左侧有北齐武平五年所刻摩崖碑一通,洞西不远有一岩洞,即戒猴洞,据传金代掸师马山主灵骨归葬此恫。

  【洪谷寺塔】

  在林虑山洪谷寺遗址上。寺建于北齐天保年间,早毁,今仅存洪谷寺塔。塔为七级密檐式砖塔,高15.4米,中空,用叠涩法砌出砖室,门外雕石狮,昂首蹲卧,造型古朴,似为北朝遗物。

  【惠明寺】

  河南林县城北12公里申村。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由高僧惠明建寺,明、清两代重修。现存建筑有大王殿、大佛殿、水陆殿等。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庑殿顶,灰背筒瓦覆盖。梁枋有彩绘人物故事和卷云、如意等图案。大佛殿,一名当阳殿,俗称转角殿,在天王殿后,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覆盖。水陆殿在大佛殿后,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灰瓦覆盖。寺内残存线刻惠明像一尊及题刻,天王殿前还有惠明寺塔一座,俗称喇嘛塔,高16.65米,青石垒砌,平面呈六角形,柬腰须弥座上雕有覆莲、舞尤、缠枝牡丹、托塔力土等。南面辟门,门左右两侧各浮雕一执剑力上,西北壁上嵌有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修佛题记。濮阳市滑县

  【回銮碑】

  又名契丹出境碑。在河南濮阳市内。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兵南下,直抵澶州(今濮阳),威胁汴京。真宗在寇准的极力主张下,被迫亲怔,进驻澶州。寇准亲自督战,大破辽军,迫使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和约签订后,真宗写即兴诗一首,诗曰:“我为忧民切,戍车暂省方,旌旆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群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大重助顺,回旗跃龙骧。”此诗由寇准书写,刻于石上,即”回銮碑”。碑高2.3米,竖刻草体三行,字大如拳,秀丽流畅。

  【戚城】

  俗称孔悝城。在河南濮阳市城北5公里。春秋时卫国的重要城邑,卫成公六年(公元前629年)由楚丘徙都濮阳后,即成为各国诸侯七次会盟的名城,也是晋卫两国争夺的要地。城为正方形,周长1,520米,有四门。城墙高出地面8.3米,最宽处为16.5米,大部分保存完好。与春秋记载的戚城情况基本相符。戚城上部为汉代加筑,与《水经注》“戚,卫之河上邑,汉高帝十二年封将军李必为诸侯国”的记载相符。城东36—80米处有东西并列的两个土丘,传系孔悝及母卫良娣墓。城东北1.5公里处,有一座5,000平方米的土丘,传为蒯瞶台。城东北700米处传为子路墓址。城址一带历代碑刻甚多。主城墙夯层内出土仰韶文化的红陶钵,龙山文化的陶碗、陶鼎、陶缸,商代的大口尊、薄胎绳纹鬲,以及周代矮足鬲陶片等。

  【明福寺塔】

  在河南滑县城内东南隅的朋福寺内。砖石结构。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本地杜明福捐宅院为寺,故名明福寺。唐开元时曾在寺内建小石塔,后又修建此塔。现寺废塔存。据史料记载,此塔创建于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但据其建筑形式和塔内文物特征推测,可能建于北宋初年。此塔历经修葺,保存尚好。塔高40米,平面呈八角形。七层密檐式,矗立在高2.4米的石台基上,外廓呈楔形。塔内中空,原有阶梯可登至第五层。塔南面辟门,第二层起每层皆开四圆券门。每层出檐两级,檐下刻有斗拱、莲瓣和飞檐等建筑构件。塔身每层外壁砌有横排圆方形面砖,上有圆龛,内刻坐佛,遍布塔身八面,显得挺拔壮美。建筑结构严谨多样,雕刻细腻逼真,形式奇特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