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县新郑县





  【汉霸二王城】

  在河南荥阳县广武山上。有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在此对垒的东西广武城。西城为汉所筑,叫汉王城;东城为楚所建,称霸王城。两城间有一南北向的大沟,名广武涧,又称鸿沟。沟口宽约800米,深达200米,沟内有鸿沟村。北面向黄河,西南对群山,地势险要,是古代交通咽喉、军事要塞。刘邦、项羽往来荥阳一带,战于京、索之间。刘、项多年战争,在此形成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今汉霸二王城北部已有一部坍入水中。汉王城东西长1.200米,南北仅留300米,墙体塌落处宽约30米,现存最高处达10米多,高出黄河水面200余米。霸王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残长400米,墙身宽26米多,城角处宽达70米,城墙西南角高达15米。二城城墙均用黄土逐层分段夯实。当地农民偶能拾到铁镞、钢镞等遗物。

  【虎牢关】

  又名武牢关、成皋关、古崤关、汜水关。在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传周穆王“射猎鸟鲁于郑圃”,曾将进献的猛虎在此圈养,因名虎牢。此关地处东西咽喉,南连嵩岳,北拒广武(山)及黄河,山岭夹峙,犬牙交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时因其形势险要,设置关隘,镇守重兵。楚、汉争霸时长期在此交战。东晋列国战乱时期,此地为刘渊(匈奴族)、石勒(羯族)、慕容氏(鲜卑族)等互相争夺的战场。南北朝时刘宋与北魏都曾一再攻取此关,以图消灭对方。唐初实建德与李世民也曾在此决雌雄。宋司马光题虎牢关诗曰:“天险限西东,难名造化功,路邀三晋会。势压两河雄。除雪沾枯草,惊飚卷断蓬,徒观争战处,今古索然空。”现存清雍正八年(1730年)竖立的莲座石碑,上书“虎牢关”三个大字。

  【后周皇陵】

  在河南新郑县城北18公里郭店村。包括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嵩陵是后周太祖郭威墓,庆陵是世宗柴荣墓,顺陵是恭帝柴宗训墓,懿陵是世宗皇后符氏墓。陵前有明、清祭文石碑四十余通。墓冢都有封土,高20米左右。据史书记载,太祖郭威临终曾告柴荣,陵墓务求俭素,不用石柱、石人、石兽,不修下宫。此说与皇陵现状相符。

  【欧阳修祠墓】

  在河南新郑县城西14公里欧阳寺村。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瞩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墓冢高大,古柏环绕。墓前有明、清重修的祠堂及石人、石兽等,祠旁立“宋太师欧阳文忠公祠墓”碑,祠墓四周围以红墙。附近还有寺院。“欧坟烟雨”为新郑八景之一。

  【郑韩故城】

  在河南新郑县城关附近双洎河(古称洧水)与黄水交汇处。春秋战国时为郑国和韩国的都城所在地,因称郑韩故城。公元前230年韩被秦灭。郑、韩在此建都长达五百多年。解放后在此进行大面积的考古勘查,初步查清了故城概貌。故城平面极不规则,周长19公里。中部有隔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城。大部分城墙尚存,最高处达18米。西城中部有一座小城,应是当时的宫城。宫城西北有大片夯上建筑基础,发现有一处地下室,室内有五眼井。东城内有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铸铜作坊遗址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制骨作坊遗址面积7千平方米,战国时的铸铁作坊遗址面积4万平方米。曾在此清理出一座熔铁炉和两个烘范窑,出土大批铁器和陶范,此外还有制陶、制玉作坊遗址。东城内的一个战国兵器坑,出土铜兵器一百八十多件,多数有铭文。城内外发现六处墓地,出土一批青铜器、玉器等。

  【裴李岗遗址】

  在河南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遗址西南临双洎河,东靠裴李岗村,高出周围地面约2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7—1979年曾进行三次发掘,发现大量墓葬、灰坑等遗迹和遗物。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遗址内器物具有特色。石器有磨制精致的磨盘、磨棒、铲、镰、斧、凿等。磨盘形如鞋底,下凿留四足。铲多作鞋底状,上下均有圆弧形刃。镰似今之镰刀,而刃部有锯齿。这些都为我国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见或少见。陶器多红色,手制,火候较低,器表多磨光,少数有蓖点纹、划纹、乳钉纹。器形有球形小口双耳壶,三足钵、三足壶及鼎、钵、盆、碗、勺等。据碳14测定,距今已八千年左右。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前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