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寺】
在山东莒县城西浮来山。寺相传始建于南北朝,现存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分前中后三院,面积5,406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大佛殿、校经楼、三教堂等。校经楼原名毗卢阁,清同治十三年。临沂知县长度为纪念刘勰校经而易现名。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今属山东)人。所撰《文心雕龙》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晚年出家,法号慧地:栖息定林寺以终。寺前巨石上镌刻“象山树”三篆字,落款“隐士慧地题”,传为刘勰书。解放后建六角飞檐碑亭保护。1962年为纪念《文心雕龙》成书一千四百六十周年,郭沫若题名“文心亭”、“校经楼”,并暑额勒石以志。大佛殿前有古银杏树,高24.7米,径15.7米,果实累累,蔚为奇观。相传春秋时鲁公与莒子曾会盟树下。寺周尚有卧龙泉、经石峪,清泉峪、朝阳观、仙书石及莒子陵等古迹。今山林葱郁,定林寺殿宇亦修缮一新,景色清幽,已成访古游览胜地。
【莒国故城】
在山东莒县城区。为两周时莒国都城。周武王十三年(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封少昊之后兹舆期于莒,东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计二十三传。汉文帝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亦都于此;宜至汉末,多为王都。城规模宏大,面积为今莒城六倍。《水经注·沭水》载,“其城三重,并悉崇峻,惟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今外城西北角“城子口”一带,东西各有长200米、高3米的残垣,东南角一带有明显高地。二城西南角至东南角有断续残垣700米,高8—9米。故城内常有商周陶片发现,以周半瓦当和窑具为多,各种灰陶盆罐也有发现。墙基夯土内亦曾发现商周灰、黑陶豆,盘,柄,鬲足等。莒国故城历史悠久,文物丰富,解放后设立文物保管所并建“莒国文物陈列室”。
【陵阳河遗址】
在山东莒县城东南10公里。东邻寺崮山,西为平原。陵阳河由东向西流经遗址北部。属原始社会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1957年发现,面积约4万平方米,1963年首次试掘,1979年又进行大规模发掘,清理墓葬三十六座。墓葬之大,随葬品之多和文物研究价值之高,为考古学界所瞩目。刻于陶尊上的八个图像文字,有人认为是我国由蒙昧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成套酿酒器(陶瓮、陶尊、滤酒漏缸)和大量饮酒器(高柄杯、盉、觯形酒壶筹)的发现,证明我国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19号墓出土的完整牛角号,长0.32米,形似黄牛角,红陶夹砂,制作精细,吹之声闻数里,是原始社会遗址中的首次发现。墓葬规模大小不一,随葬品多寡悬殊:多者达二百余件,少者仅六件。陵阳河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组织结构及其变化、私有制及阶级的产生、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荀子墓】
在山东苍山县兰陵东南1.5公里。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为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称荀卿。曾游学于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又至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后去官,著书终老,葬于兰陵。墓区6,776平方米,墓高3.9米,墓前尚存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补建荀子墓碑》、光绪三十年(1904年)《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石碑。碑文谓宋政和年间曾建荀子庙,已废圮。
【功曹阙】
原在山东平邑县城北八埠顶,1932年迂至县城。功曹阙为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建,由灰青石四层筑成,总高2.1米(不包括阙基),面宽0.72米,厚0.59米,接近方形。周围边框凸线隐起,内框由水平凸线划为四格。上雕人像,车骑、禽兽、铭记等,因石质风化,多已漫漶。阙身上面砌一石,高0.41米,雕为上下两层,上层挑出阙身少许,四角各镌斗拱一朵,阙顶刻成四注式瓦顶,底部刻檐椽一排。此种形制为北方汉阙所独有。皇圣卿阙两座,东汉元和三年(公元86年)建,较功曹阙略大,除阙身边框划为五槽外,形制基本相同。三阙形体壮硕稳重,造型特殊,是研究汉阙及汉代建筑的实物资料。1954年建屋保护。
【皇圣卿阙】
见“功曹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