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桥】
在福建福清县东南的海口镇,横跨龙江出海处。龙江古名螺纹江,宋时改今名。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创建,历经明清两代重修,仍保存原貌。为石质梁式桥,长476米,而宽5米,有船形墩三十九座,分水四十道。桥面两旁置扶栏。桥西南端有七级六面实心石塔两座,各高约6米,塔身浮雕侏儒、座佛、狮子、莲花等花纹,形制简朴。此桥是继泉州洛阳桥之后的又一巨大工程,为福建省著名古桥梁之一。
【黄蘖山万福寺】
在福建福清县渔溪镇的联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创建。明中叶毁于兵灾。崇祯十年(1637年)僧隐元着手重建,规模宏大,今仅存法堂一座。当时著名文人黄道周、张瑞图、范爵等与寺僧探讨佛教文化,来往密切。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应日本长崎的崇福、兴福诸寺主持的邀请,束装东渡。七年后,在京都东南郊建造一座大寺,以“黄蘖山万福寺”名之,成为日本佛教黄蘖宗的发源地。1973年为纪念隐元三百周年忌辰,在日本出版巨帙《黄蘖文化》。
【瑞岩】
在福建福清县的海口北面,距县城10公里。周围皆土山,独此岩怪石峥嵘,迭成千姿百态的天然洞景。《福清县志》载。岩分前后,前岩辟自北宋,岩上有瑞岩寺,宣和四年(1122年)建。寺的西垣外元代利用岩石自然形态,巧妙凿成弥勒造像一尊,高厚各约9米,宽约10米。全像造型比例准确,线条流畅,形神兼备,洵为石雕精品。后岩辟自元明之际,上有报恩寺等。明抗倭名将戚继光《瑞岩寺新洞碑》称此岩有三十七洞天胜景,即今之穿云洞、飞来岩、桃花洞、紫青台等。摩崖上有明叶向高和戚继光等名人的题刻。自岩顶鸟瞰远山近水,云影天光,心旷神怡。
【瑞云塔】
在福建福清县东南的小孤山上。明叶向高《福清县新建桥塔记》载:瑞云寺和石塔,创建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历时十年始成,现寺圮塔存。塔八角七层,高约30多米,用雕琢精致的花岗石砌筑。外形仿木构楼阁,底基为生灵须弥座。第一层北面开门,其余七面设佛龛;第二至第六层,两面开门,六面设佛龛;第七层四面开门,四面设佛龛。塔外作八角空心室。各层转角倚柱砍成海棠式,柱顶斗栱二层,叠涩出檐。塔的各层细部都浮雕着武土、比丘、罗汉、花卉、飞禽、走兽和佛教故事等图纹。此塔由名匠李邦达负责设计施工,立面纤巧,造型均衡,雕工精雅,素享“凌霄玉柱”盛誉,是艺术价值较高的一座明代石塔。
【圣水寺】
在福建罗源县城南莲花山麓,离城半里许。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寺三楹,名山奇石罗列,泉水淙淙。有栖云洞,为天然石洞。内有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雕刻的罗汉石像十六尊和明代补刻的二尊。山上有眠鹤石(石如一鹤酣眠)、龙虎岩(又名圣水岩)、笔砚峰等。龙虎岩下有清泉从石罅中流出,锵然有声。山上岩壁,诗文题刻颇多。
【碧岩】
在福建罗源县罗源湾畔岭头山上。拾级而上,山腰有巨石突起,貌似蟾蜍。由石缝中转侧穿入,悬崖峭壁,突兀眼前,高100多米,其下有天然洞室,洞高20多米,广1亩许,碧岩寺即在其中。石洞正上方有一树倒悬,名千叶宝莲花,四季长青,九月开白花,甚小。岩缝中长出仙果树,六月结实,可食。岩顶清泉滴沥,海风吹来,滴滴水珠如颗颗晶莹宝石飞溅而下,称为碧岩飞雪。洞顶上有“回仙岩”三个大字,尚依稀可辨。洞壁上刻有古人游览诗及题刻,正中“戛云喷雪”四个大字,笔力遒劲,颇为壮观。洞内有留米岩、金鸡笼等神话传说遗迹。从洞内外望,山势险峻,或如猛虎蹲伏,或似巨象吸水。登洞之对面山上观碧岩,犹如雄狮张口怒吼,寺恰在狮嘴中,故碧岩又称狮岩。山上怪石鳞峋,风光奇特,为罗源八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