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县毫县涡阳县





  【刘椅祠】

  又名刘大尉伺,简称刘公词。在安徽阜阳县城西北隅。为纪念南宋名将刘锜大破金兵干顺昌(今阜阳)而建。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时金乒破汴京后东侵,刘锜协助顺昌太守陈规固守城池。锜出奇用智,以两万众破金兵十万,井粉碎金精锐铁浮图。金兀术逃窜,燕京震恐。此役史称顺昌大捷。当时人民念锜功勋,建祠把之,题额曰“南宋屏藩”。柯内有报功堂,经历代修葺,今祠字犹在。

  【西湖】

  又称汝阴西湖。在安徽阜阳县城西北1公里。湖原长5公里,广1.5公里,有会老堂、清涟阁、画舫斋,湖心亭、宜远桥等十数处建筑,并有菱荷十里,杨柳盈岸,久为游人憩游胜境。唐、宋以来,即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并称。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由杨州移知颍州,有诗赞曰,“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后欧阳修终老于此。清嘉庆后,湖面逐渐淤塞。今存有会老堂并欧阳修石刻像。

  【吉地下道】

  在安徽毫县城内。距地面五尺至一丈深,长数百米。分布于古街道两侧,每侧均双道并行。双道之间设传话洞。系砖结构,宽2—4尺,高4—6尺。各道相接处呈“T”字形,壁设小龛似灯合,道中筑有路障。传为曹操地下运兵道,据发掘遗物鉴定,殆为宋末元初遗迹。今已进行维修,装置地下照明电灯。供游览参观。

  【汤陵】

  又称汤王墓。在安徽毫县城北门外1公里涡河北岸风头村。传为商成汤衣冠冢。陵如高丘,四周古树参天,近旁原有古刹,宏伟壮丽。清代书法家梁。。手书碑刻曰:“商成汤之墓”。辛亥革命后辟为汤陵公园。今刹早圮,陵、碑俱在。春夏季节繁花似锦、林木葱茏,为一游览佳境。

  【华佗庵】

  在安徽毫县城内。华佗(?—208年)字元化,谯(今毫县)人,东汉名医。《三国志》和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均记有他治疗疑难病症的描述。后为曹操所杀。庵为后世纪念华伦所建。相传庵附近即华伦故里。庵内今塑有华佗像和传世华佗验方陈列。

  【花戏楼】

  原名歌台。在安徽毫县县城西北隅大关帝庙内,是专供演戏所用的古代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施以雕刻、彩绘。大门为三层牌坊架式,仿木结构,水磨砖墙上镶满砖雕,雕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禽兽,琳琅满目。左右为钟、鼓二楼,门前列石狮、铁旗杆,杆高数丈,重15吨,上有悬钟、蚂龙、飞凤。戏楼内装大木透雕和彩绘,内容为三国戏文十八出,配饰垂莲、悬狮、鳖鱼、藻井图案;雕刻玲戏剔透,彩绘堂皇绚丽,有上下场门四。屏风透雕二尤戏珠。戏台前左右各有六间看楼,戏台正面对大殿,大殿前厅彩绘富丽,后厅高大宏伟,供奉关羽像;大殿左右有庭院各一,修竹幽径,清雅宜人,藏有元赵孟頫、清梁。。书刻。此楼对研究清代早期、中期建筑艺术和雕、绘、戏曲艺术有着重要价值。今为毫县博物馆所在地。

  【明王台】

  在安徽毫县县城北关。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红中军领袖刘福通,迎弥勒教首领韩林儿于毫州(今毫县)称帝,建立政权,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风,刘福通为丞相,此台即韩林儿宫殿建筑遗址。

  【城父故城址】

  在安徽毫县城东南35公里城父集。为春秋时古城址。长约3公里,方形,垣墙至今尚可辨认。城父春秋时称夷。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许迁于夷;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吴灭徐,徐子章禹奔楚,楚于夷处筑城守之;后为楚太子建所居。是当时楚国北疆重地。

  【章华台】

  在安徽毫县城东南38公里,乾溪沟之侧。春秋时楚灵安徽省(465)王筑。《史记》载:楚灵王十一年(公元前530年)楚伐徐闰以恐吴国,灵王次于乾溪以待之,即此。当时台内建筑陈设穷极奢侈,灵王留恋不欲返国,引起内乱,仓皇回奔中死于芋尹申亥家,申亥以其二女从死。今台东有二女孤堆,传为二女葬地。合上原有灵王庙,今台久圮,二女孤堆仍在。

  【曹操宗族墓群】

  俗称曹家孤堆。在安徽毫县城南郊。周围十亲里。据《水经注·阴沟水》记,谯城(今毫县)城南有曹腾、曹褒、曹嵩、曹炽、曹胤等人墓,近年发掘其中三座墓葬,出十银缕玉衣和字砖三百余块,砖上有今草、章草、真行等书体,为研究我国古代书体演变重要的资料,部分铭文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字砖所注年代为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其中一墓有石室六,规模宏大,严然地下官,室内有大型画像石刻、彩绘,今仍隐约可见。另一墓出土有曹宪印信。

  【范蠡墓】

  在安徽涡阳县城东南15公里。《安徽通志》:“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旧时湖水环绕,墓浮其中,高如上山。上建庙字。内塑西施像,并有松柏密林覆照,异常壮观。范蠡,楚人,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功成身退,偕西施游齐、鲁间,经商致富,号陶朱公,卒于定陶(今山东济阳)。传墓地在鄂、鲁、皖有六处之多,清乾隆间,蒙城县令淡若水曾刻石题于墓前曰:“范蠡冢”。历经战乱,松柏庙字已毁,上冢尚存。

  【张乐行故居】

  在安徽涡阳县城西北6公里老张家村。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捻军起义领袖张乐行诞生于此。在早期结捻活动中,这里是各路捻军旗主聚会议事的中心。同治二年(1863年)张战败被俘就义。故居屋字现尚存四间,砖基、上墙、木结构、草顶,附近有“民国六年清明立”碑一方。

  【捻军起义旧址】

  在安徽涡阳县城内。即旧雉河集山西会馆。清咸丰五年(1855年)八月,捻军各支起义首领数百人,在此举行有名的雉河会议。决定建立大汉国,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号大汉明命王,议定五旗军制和五旗首领。统一了领导与指挥的军事体制,结束了“居则为民,出则为捻”的流散状态,把捻军活动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会馆早年被清军焚毁,仅存“山西会馆”石额一方,石狮、石鼓各一对。1962年在此建立捻军史料陈列室。

  【嵇康墓】

  在安徽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的石弓山南麓(原属蒙城县)。

  嵇康(224—263年),字叔夜,三国瞧郡铚(今安徽滩溪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之一。因政治上拥护曹魏,反对司马氏集团篡权,为司马昭所杀。临刑前,索琴弹了一曲已成绝响的《广陵散》。后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