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谷墓】
在江苏常熟市西门外二条桥(程家桥)西。墓前碑石刻“清画圣王石谷先生墓”,由翁同龢题字。墓后碑石刻“石谷公之墓”,为王石谷曾孙王玖所题。石谷,常熟人,号耕烟散人,又号乌目山人,晚称清晖主人。善画山水,时称画圣。康熙时尝绘《南巡图》及《长江万里图》,为清代杰出的艺术作品。
【虞山】
在江苏常熟市西北。高约200余米,长约9公里,周围的23公里。由西至东,形如卧牛,南临尚湖,东端伸入城中,旧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称。原名乌目山,为纪念虞仲,改称虞山。南山以岩石为胜,有剑门奇石、宝岩、石梅等。北山以山涧著名,有秦坡、桃源等。还有小云栖寺及言子墓、仲雍墓、王石谷墓、黄公望墓、王鈇墓、读书台、辛峰亭等文物古迹。山上苍松翠竹,清涧奇石,风景秀丽,为江南名山。
【小云栖寺】
一名白云栖禅院,又名松泉寺。在虞山西麓。建于清康熙年间。寺内原有望湖楼。寺后有一山洞,深丈寺,左面有石崖覆盖如屋,右面泉从石坎中溢出,汇成池沼,碧水盈盈,清澈见底。泉水甘洌,故称洌泉,又名露珠泉,石壁上嵌有“天下名泉”、”露珠泉”两碑。洞顶出口处有百年怪树一株,横卧地面,形如醉汉跌石:又有古藤一技,为明代所植,围粗一抱,分成数枝,曲结盘缠,攀授数十丈,恫顶部为青藤覆盖,蔚为奇观。
【言子墓】
在虞山东麓。言子(前506—?)名偃,字子游,常熟人。
为孔子七十二弟于之一。擅文学和札乐,开南方文化,故又称“南方夫子”。墓依山建造,由下至上用石阶连接。墓前为石牌坊,横额上刻“言子墓道”,坊门内影蛾池上跨石拱桥一座,名文学桥。过桥第二道石牌坊,正面横额“道启东南”,系清乾隆帝书。沿石级而上,至半山亭,亭悬康熙帝书“文开吴会”额。西侧各有石亭一座。亭内均立有御祭文碑。再上即坟家,围以石扩,前有墓碑,上刻“先贤子游言公墓”,明末重立。
【伸雍墓】
在虞山东麓。仲雍又称虞仲、吴仲,是周太王次子。因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与兄泰伯同避江南,泰伯成为当地君长。泰怕死后,由他继位。仲雍死后葬常熟的鸟目山。吴人纪念虞仲,把乌目山改称虞山。墓依山建造,墓门在北门大街,正面刻“敕建先贤仲雍墓门”,背面刻“清权坊”。坊旁稍后即清权祠。墓前有四块墓碑,为明清时补立,正中一块为明崇侦巡按御史路振飞所立,上刻“商逸民虞仲之墓”。为虞山最早的古迹之一。
【黄公望墓】
在虞山小云栖寺东南。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善画山水,与王蒙、倪瓒、吴镇,同为元代四大画家。墓碑上刻“元高士黄一峰公之墓”。
【读书台】
在虞山东南麓书台公园内。是一座明代补建的方亭,传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读书处。萧统是文学家,曾编成《文选》三十卷,对后世颇有影响。亭内正壁嵌有三块碑石,当中一块草书“读书合”三字,为清觉罗雅尔哈善所书;右边一块是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邓韧撰文,上半部刻萧统像,下半部刻铭序;左边一块是“重建昭明读书台亭记”。也是明代遗物。
【兴福寺】
在虞山北麓。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大修时,在大雄宝殿内发现一块隆起的大石,左看象“兴”字,右看象“福”字,故改名兴福寺。又因寺居破龙涧下,相传龙斗破山而去,又名破山寺。寺前原有唐、宋经幢各一,现仅存唐幢。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殿和藏经楼等,均明、清两代重建。唐代诗人常建曾作《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一首:“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宋代著名书法家米南宫手书此诗,后为清代襄阳郡守言如泗所得,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勒石,并在寺内立碑,建立碑亭。此外还有空心潭、空心亭、救虎阁、君于泉、破龙涧、罗汉桥等名胜。为江南著名风景区之一。
【秦坡飞瀑】
在虞山北。秦坡涧(又称“沉坡涧”)以乱石如云、飞瀑激泻而成为虞山胜景之一。涧身由山顶至山麓,长达数丈,声如沉雷。涧顶上两峰对峙,巨崖压云,一条瀑布从崖壁挂下,呈现出各种异态,时而被棱石割裂,如无数银柱,时而又撞向石壁,似珍珠散撒:有一个石潭状如大锅,锅底半悬在石壁外,无数水柱从锅下注出,可称奇观。涧中部有一石桌形巨石,把秦坡涧的瀑布拦腰斩断,而巨石旁更有累累奇石,瀑布就在层层迭迭的石崖中跌宕而下。明代诗人倪矩有诗云:“雨后秦坡水,势若天演注,非风亦飞雷,摇动山中树。”
【言子祠】
在江苏常熟市虞山镇学前街。是祭把言子的专用建筑。始建于宋,重建于元,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从明伦堂北移建于文庙东。以后经康熙、乾隆、同治等朝代修葺。现祠内保存的正殴,木结构部分仍保持元代形制。
【崇教兴福寺塔】
在江苏常熟市大东门内。寺初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重建于南宋咸淳年间。现寺毁塔存。塔高九层,约62米。底层室内为八角形,东、西、南、北四面辟拱门,在北门洞内有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建东塔崇教兴福大殿记碑一方。底层与二层之间为夹层,夹层正中有空井与底层相连,周围有木栏杆。二层以上皆方室,各层平面逐层缩小,高亦逐层减低,均为木楼板,扶梯位置各层相互交换。第七层内正中置顶刹木柱,穿过七、八、九三层至塔顶铁刹。塔的外壁每层有腰檐和平座栏杆,每面划为三问,中间辟门,两旁为直棂窗。檐角翘起,身似梭形,外观柔和,造型秀丽。方塔整修后,四周筑亭台、假山,种花植树,已辟为方塔公园。
【燕园】
又名燕谷园、张园。在江苏常熟市辛峰巷灵公殿西面。为清乾隆台湾知府蒋元枢所建。园前迭湖石假山一座,玲珑剔透,状如群猴汇集,奔、跳、卧、立,姿态各异,活泼非凡,人称“七十二猴大闹天宫”。假山旁有白皮松一棵,己数百年。园内有五芝堂、赏诗阁、三蝉娟室、天际归舟、童初仙馆、过云桥等景。园后在五芝堂前堆砌黄石假山一座,名“燕谷”。跨地区
【太湖】
古称震泽、真区,又称笠泽、五湖。地跨江苏、浙江两省,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西南纳苕溪、荆溪诸水,东由浏河、吴淤江、黄浦江注入长江。湖面海拔3.33米,深3.14米,面积2.425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三淡水湖。湖中大小岛屿四十八个,连同沿湖的山峰和半岛,号称七十二峰。以洞庭东山、西山、马迹山、三山、鼋头渚为最著,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山峦连绵,层次重迭的壮丽天然图画。沿湖有著名的无锡山水、苏州园林、古吴名迹、宜兴洞天世界,形成了闻名中外的太湖风景区。
【太湖烽燧墩】
在江苏无锡至苏州一线。春秋后期,吴国为防御越国进攻,沿太湖东北一带的山峰上修筑烽燧墩。据古《吴郡图经续》记载和墩内出土文物证实,这些烽燧墩,大多顺着40—50米的山峰蜿蜒排列,表面为土筑,外形似圆锥体,平顶。高5—6米,底径约30米,顶径约10米。从苏州附近五峰山已揭开封士的三个烽燧墩看,上墩内部还有一个石窟。内部石壁光整,可用以藏兵和武器。是研究春秋历史和建筑技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茅山】
在江苏句客、金坛两县之间,北与丹徒、南与溧阳交界,构成镇江中部地区的丘陵地带。主峰海拔410米,周约75公里,山中多溶洞,有华阳洞、良常洞、方隅洞、金牛洞等十多个,很早即被道教用作社坛。茅山原名句曲山,《茅君内传》云:“山形曲折似句字,故名。”又名已山,以山形似已字而名。西汉景帝时,有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来此修道,遂名茅山。三人在三个山峰上结屋,号三茅君,又号其峰为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自东汉以来,茅山为道教中心。解放后在茅山建立茶、林场,精制“茅麓茶”驰名中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