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





  【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

  在江苏南京市青云巷41号(原傅厚岗66号。1937年8月成立,处长初为李克农,后为钱之光。院内进大门靠西边小屋是收发室。中间是三层砖木结构的新式楼房,一、二楼是会客室和电台。楼后西北角小披屋是油印间,1937年9月我军平型关大捷时,办事处在此屋印号外向市民散发。现原址建筑仍保存完好。

  【大报恩寺碑】

  在江苏南京市中华门外大报恩寺内。寺为明成祖以纪念明太祖和马皇后为名兴建,实为纪念他的生母碛妃。全部工程明永乐十年(1412年)六月动工,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竣工。碑为寺内遗物。碑身巨大,下承龟跌。碑文已漫漶难读,碑额书“□□大报恩寺志”。碑文记载明宣德三年(1428年)立,形制崇宏。碑左原有一块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碑,现仅存龟跌。

  【大钟亭】

  在江苏南京市鼓楼东北。原为明代钟楼,清康熙初年倒塌。

  大钟两口,一立一卧。立者在咸丰年间被毁;卧的光绪年间建亭悬挂,故名大钟亭。钟铜质紫色,高(连钟钮)4.27米,口径2.29米,底边厚0.17米,重约23吨。钟顶有荷瓣花纹,提梁上有云纹和波浪式卷角。镌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铸”的铭文。为国内罕见大钟。据传可“声闻十里”。

  【王德墓】

  在江苏南京市燕子矶新合村清镜寺前。王德为南宋杭金名将,曾任清远平节度使、建康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浙东福建总管、荆南副都统制,卒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墓前有石马、石羊、石虎、石翁仲,均立状,造型生动。后为墓碑,石额朝西,碑身下是龟趺。碑通高4米,宽1.25米,厚0.29米,正面刻王德生前事迹。为南京现存唯一宋代碑刻。

  【天保城】

  在江苏南京市东。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钟山西峰筑天保城,城用巨石垒成,遗址在紫金山天文台东南侧;又在西峰南麓富贵山(古龙尾坡)设第二要塞,称地保城。二城是太平天国保卫天京的堡垒。当年太平军借此两要塞,与清军的江南大营长期对垒,曾两次攻破江南大营。1864年,清军先后攻占天保城、地保城后,炸开太平门右侧城墙,天京失陷。辛亥革命时,浙军夺取天保城后攻克南京。现天保城遗迹尚存,地保城已无遗迹。

  【地保城】

  见”天保城”。

  【无纪宫碑】

  在江苏南京市兴中门建宁路。碑立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高3.38米,宽1,5米,碑额篆书“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原立于天妃宫内。相传在永乐年间,郑和出使西洋,航行途中遇风浪,得神助脱险。归国后,奏封海神宋灵惠夫人林氏为护国庇民普济无妃,在京师仪风门(今兴中门)建天妃宫,祭祀天妃;并立无妃官碑,记述建立无妃宫的缘起及郑和出使西洋的一些史实。后宫毁碑存。是研究我国明代海上交通的重要文物之一。

  【夫子庙】

  又称文庙。在江苏南京市中华门内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在此建文宣王庙。南宋初毁于兵火,绍兴年间重建,为建康府学,同时建科举考场——贡院。府学内有明德堂,堂额原为南宋未年文天祥所书,清时由曾国藩改为篆书。元为集庆路学。明初是国子监,后改应天府学。清时为江宁、上元二县的县学。现存建筑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夫子庙利用秦淮河水为泮池,筑堤环抱,南岸有照壁。有聚星亭、思乐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崇圣祠、奎江苏省(289)星阁等建筑。六朝时期以迄明清,夫子庙一带均是繁华的地方。解放后,经整理改造,已成为群众的文化活动场所。

  【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

  在江苏南京市长江路292号。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在此定都,将清两江总督衙门旧址扩建为天朝宫殿,称天王府。当时的建筑规模:有城两重,外城太阳城,最南为照壁,内一排旗杆,有牌楼、钟鼓楼、天父殿、下马坊、御河、朝房。内城金龙城,内有金龙殿、穿堂二殿、三殿,内宫有七、八进,宫后筑高台,四周为宫墙;除后林苑外,大殿东西两侧各建花园一座。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建筑大部被毁。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此重建两江总督衙门。现存建筑有大殿(或称金龙殿、荣光殿)、暖阁、穿堂、西花园及大殿前东西两边的附属建筑。西花园水池中的一只石肪,制作精致,据传洪秀全曾在石肪上召开过重要会议。1954年曾在西花园水池内打捞出洪秀全的“纶音”碑碑额和碑座以及太平天国时的石鼓。1976年又在西水榭(即夕佳楼)假山上发现一块高88厘米、宽36厘米的“侍卫府胡衙”石碑。天王府后的楼房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伪总统府。大院前的照壁北面立有汉白玉石碑,郭沫若题字“太平天国起义一百周年纪念碑”。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在江苏南京市瞻园路128号内。原是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王府和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的衙暑。主要建筑有戟门、前厅、工字厅等,西部是园林,园门上嵌有清乾隆帝手书“瞻园”二字的砖刻。该馆前身是太平天国文物展览馆,初建于1953年3月,地址在南京市堂子街72号。1956年10月改建为“太平天国纪念馆”,1958年5月迁至现址,1961年11月改今名。馆内主要是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分革命背景、金田起义、建都天京、政策制度、坚持斗争、抗击侵略、保卫天京、前仆后继八个部分。是国内唯一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中山门】

  在江苏南京中山东路的东端。前身为明初宫城东面的朝阳门,原是一座瓮城,不便通车。1927年在兴建中山陵园大道时,将门拆除,把门基挖低,又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砖门。在中门洞上嵌“中山门”的题字石额,可通汽车,为通向中山陵的大门。但中山门两侧仍保留着明代的城墙,城外还有一段城河,气势相当宏伟。

  【中山陵】

  在江苏南京市东郊钟山中部第二峰茅山南麓。孙中山的陵墓。1926年1月兴建,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由北京碧云寺移此安葬。陵墓呈木铎式,傍山而筑,由南往北逐级升高,依次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平台,最后是祭堂和墓室。墓室海拔158米,从墓道入口至墓室距离700多米,共有石阶392级。祭堂中为孙中山石雕全身坐像,四周有孙中山革命事迹浮雕,祭堂四壁刻有他的遗著《建国大纲》,祭堂后面是墓室,球状结构,正中是圆形大理石扩,中间是长方形墓穴,棺上镌有孙中山长眠卧像。陵园总面积45.000多亩,其中林木面积32.000亩,苍松翠柏,漫山碧绿。陵墓附近有音乐台、光华亭、水榭等辅助建筑。中山陵前临开阔平原,背靠巍峨山峰,布局严整,气象雄伟,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

  【中华门】

  在江苏南京市南聚宝山北,秦淮河东西横贯,南临长干桥,北倚镇淮桥。明洪武初年在南唐都城南门的故址上重建,旧名“聚宝门”,辛亥革命后改今名。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28米,东西宽90米,总面积11.720平方米。系瓮城,前后四重,每道墙正中均有拱门一座,各门除双扇大门外,还有上下启动的千斤闸(现仅存闸槽和石门臼)。首道城门共三层。上层原为庑殿式重檐筒瓦顶城楼,现仅留台基残迹;中层已不存。二道至四道门上原有木结构建筑,亦已毁坏。底层外围北面第四道城门左右各筑藏兵洞三个,东西两侧各筑藏兵洞七个,瓮城共有藏兵洞二十七个。此门形式多样,结构复杂,规模宏大,为国内所少见。

  【牛首山破金故垒】

  在江苏南京市中华门外牛首山后。牛首山高242.9米,双峰角立,形如牛首,古称牛头山,又叫天阙山,形势十分险要。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侵占建康(今南京),岳飞在牛首山设立营垒,埋伏重兵,先命精兵百亲人,乘黑夜混入金营,扰乱敌兵,金兵大乱,自相攻击。又以骑兵三百、步兵二千驰至南门新城,大败金兵。金兵统帅完颜宗弼(即兀术)准备从静安镇(今下关附近)渡江逃窜,岳飞在清水亭阻截,大破金兵,收复建康。

  【邓廷桢墓】

  在江苏南京市仙鹤门外灵山下。邓廷帧(1776—1846)清江宁(今南京市)人,字嶰筠,嘉庆进士。道光年间任两广总督。积极支持林则徐禁烟。英国挑起鸦片战争后,他配合林则徐坚决抵抗英军侵略,六次打败敌军进攻。后调任闽浙总督,为投降派所陷,谪戍伊犁,不久又召回任陕西巡抚。有坟冢,墓前有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58年竖的“清邓廷桢墓”碑。

  【邓演达墓】

  在江苏南京市东郊灵谷寺东。邓演达(1895—1931)广东惠阳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坚决拥护和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反对蒋介石的军事独裁统治。1931年8月17比在上海被捕,11月在南京被杀害。1958年,烈士遗骸迁葬现址。墓前建有大平台,平台正中筑有小平台,上置水泥花圈一只,以短柱铁链围绕。平台后是墓碑,上刻:”邓演达烈士之墓,何香凝敬题”字样。太平台左右各有方亭一座,中有石桌、石凳。墓东北两面环山,更显得庄严肃穆。

  【石头诚】

  在江苏南京城的西北清凉山后。南北全长约3,000米。城基遗迹为赭红色,内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处为17米,系自然山岩凿成。中段几块突起的红色水成岩,酷似丑脸,故称鬼脸城。此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翌年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有“石城虎踞”之称。

  【白鹭洲】

  在江苏南京市。有两处:①古白鹭洲,原在城西三里长江中,后江水北移,洲陆相连。其址约在今莫愁湖西岸至上新河一带。因洲上常聚许多白鹭,故名。唐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句,即指此。后因泥沙淤积,水道外移。洲和陆地相连而湮没。②今白鹭洲,在中华门内东侧。秦淮河、利涉桥之南,原是明中山王徐达的东花园,园中有世恩楼、心远堂、月台、小蓬山等,景色幽美,惜毁于清咸丰年间。后在东园故址建白鹭洲公园。1951年开始整修,有藕香居、烟雨轩、回廊、小桥、水榭、风景亭、少年之家等,堆砌湖石假山,白鹭洲已成了碧波映照,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

  【玄武湖】

  在江苏南京市东北玄武门外。湖周长约15公里,总面积444公顷,其中陆地面积为49公顷。湖水来自钟山北麓,经金川河,绕狮子山,至下关入长江,另有一支由武庙闸入城,经秦淮河入长江。玄武湖古名桑泊,自三国吴引水入城起,直至南朝刘宋,先后叫后湖、练湖、蒋陵湖、北湖。宋文帝刘义隆时,因见湖中出现黑龙(鳄鱼一类动物),改名玄武湖。宋孝武帝刘骏时,两次在玄武湖检阅水军,号昆明湖。明初在玄武湖中洲(今梁洲)建黄册库,贮藏全国户籍赋税档案。1911年,玄武湖辟为公园。解放后,经过整修和扩建,玄武湖面貌一新。湖中有五洲。靠近玄武门的是环洲,洲上有两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形如观音,俗称观音石、童子石,为明中山王徐达府中遗物。假山北面的土山,名墩子山,或叫郭仙墩,为东晋郭璞衣冠军。山下有儿童乐园和展览馆。环洲向东是樱洲,又名连萼洲,因洲上遍植樱桃得名。环洲北面是梁洲,亦名旧洲,是五洲中开辟最早,风景最胜的地方。洲上有湖神庙、铜钩井、赏荷亭、览胜楼、陶然亭诸胜。梁洲东是翠洲,旧名麋麟趾洲,洲上有音乐台、少年之家、万人露天剧场。从环洲向东到菱洲,南通台城,可以从新辟的解放门出入,洲上有动物园。玄武湖碧波荡漾,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是游览胜地。

  【华山寺】

  在江苏南京市中山门北白塘。是北宋王安石故居。宋元丰七年(1084年),王安石奏宿舍所居宅第为寺宇,宋神宗赵颈赐名“报宁寺”。宋时这里当城东七里,距离钟山也是七里,正好是半途,因称半山寺。王安石因新法被废而悲忿死去,葬半山寺后,前有半山园。明代因半山寺靠近宫城的北安门,划为禁地,寺废。清道光年间再建,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后两江总督端方重修,并建一亭,曰半山亭。现存数间瓦屋及半山亭。半山寺东里许有谢公墩,是谢玄及其子孙居住之地。

  【台城】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山南乾河沿北。本是三国吴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为东晋、南朝台省(中央政府)和官殿所在地,故名。侯景之乱梁武帝饿死于此。据考证,古台城周围4公里,南至今珠江路,北至北京路,西至中山路稍西,东到成贤街,唐时还有部分遗址。五代时因修金陵城,台城遗址遂废。今习称鸡鸣寺北与明城墙相接的一段为台城遗址。本是建康城的一段,元末明初还有部分城墙。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筑后湖城时废。因此地曾有台城千佛院,故沿称台城。

  【鸡鸣寺】

  在江苏南京城北鸡鸣山东麓。是南京著名古寺之一。本是三国吴后苑,晋为廷尉署。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在此建同泰寺,侯景叛兵围台城时,寺毁于兵火,杨吴建台城千佛院,南唐建净居寺,又改圆寂寺,宋为法宝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同泰寺旧址建鸡鸣寺。迁灵谷志公函葬于寺前山上,建塔五级,塔旁有施食台,又叫志公台。相传此地是古战场,元时是刑场。明初迎请西番僧立坛施食,超度幽灵,故名施食台。清同治年间重修,规模亦缩小。光绪时建豁蒙楼,民国初建景阳楼。楼下山麓,有胭脂井,相传为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避隋兵之所,传说以帛拭井栏石,石脉有胭脂痕,故称胭脂井,又叫辱井。寺大部分建筑被毁,近年重建。其处北临玄武湖,东对紫金山,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是南京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孙中山临财大总统办公原址】

  在江苏南京市长江路292号。办公处在大院西花园的西面,是一幢坐北朝南的西式平房,原系清末张人骏仕两江总督时所建的花厅。共七间,厅前正中有一向外凸出的方亭,亭内置踏步,入内是东西走廊。廊前一排柱子,柱顶之间均砌成拱形。东边三间为办公室、会议室与休息室,中间是穿堂,西边三间通连,是大会议室。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这座大厅的大会议室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故又称宣誓厅。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时,照原样布置复原。办公室内壁上悬挂着孙中山书写的“奋斗”二字,内有大办公桌、书架,桌上有文房用具和电话机、呼役铃、小台钟等。小会议室内有会议桌,铺绿呢台布,壁上挂就职誓词和辛亥革命纪念照片。休息室内有沙发、茶几、单人小铁床一张、被、枕、褥单皆全。孙中山当年的住处在园东北的跨院内,是一座中式三开间的二层小楼。楼下三间起初住卫士,后住眷属。楼上三间,东边是卧室,中间餐室,西边浴室。卧室内有木床、橱、办公桌、椅等,餐室壁上挂有“博爱”二字。陈设简朴。

  【李文忠墓】

  在江苏南京市太平门外,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今属江苏)人。明初将领。朱元璋的外甥,一度姓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十九岁为将,骁勇善战,多次出击,重创元军。特晋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还掌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洪武十七年卒,追封岐阳王,葬钟山之阴,谥武靖,配享太庙。墓前有石碑、石马、石羊、石虎、武将、文臣。石雕古朴浑厚,主动逼真。

  【汤山】

  在江苏南京市东麒麟门外、江宁县东北。海拔333米。山东南有汤涧,发源于汤泉,故称汤山。因北京也有汤山,又称南汤山。汤泉共有六穴:一为汤山泉,一在陶庐,一在汤山浴室,一在汤王庙,其余二泉在汤山镇内。温泉不受季节气温影响,平均水温44℃,最高可达60℃,泉水清洁,无色透明,水内含有硫黄、钾、钙等矿质,可治皮肤病。相传唐代名画家韩滉女儿有“恶疾”,长期未能治好,后到汤泉沐浴竟愈。后韩滉在汤山建圣汤延禅寺。自此汤山更加有名。

  【宏觉寺塔】

  在江苏南京市中华门外牛首山上。高约25米。建于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现存遗物为明代修建。砖砌,八面七层,每面正中为拱形塔门,四隐(假门)四现(真门),门顶两侧各有小窗。塔顶铁刹和各层腰檐已毁坏,但塔身仍较完好,是南京附近现存最大的一座古塔。1956年7月14日发现地宫。地宫位于塔底中央,上有一砖制圆盖,直径为0.415米,反面雕刻花纹。地宫深1.06米,底0.835米见方,顶口径0.47米,上圆下方,有砖砌的筒券。洞内有一座鎏金喇嘛塔,下为四边雕刻花纹的须弥座,座高0.16米、塔高0.35米,塔底下仿上,前刻“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后刻“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搭肚有四个壶门,内有释迦、韦驮佛像等,上置有相轮、十三天、宝盖、葫芦刹顶,制作精致玲珑。塔周还有瓷罐、玉瓶、兽角雕刻的佛像等。地宫文物,现均收藏在南京博物院内。

  【灵谷寺】

  在江苏南京市中山门外中山陵东。前身是开善寺,原在钟山南麓独龙阜。南朝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梁武帝萧衍葬宝志和尚于独龙阜,建开善精舍,并造志公塔,唐代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名蒋山寺。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在独龙阜建明孝陵,将寺及塔迁此,并改名灵谷寺。松木参天,一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原殿宇很多,自山门至大殿,长2.5公里。寺前有万工池,寺内有无梁殿、梅花坞、宝公塔、八功德水诸景。八功德水原在悟真庵,后寺迁水移,僧人用竹管引水入寺,名竹逆泉。八功德水传有八种好处,即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清咸丰年间,灵谷寺遭到严重破坏。因无梁殿是砖砌未毁。现寺仅是原灵谷寺龙王殿的一部分,清同治年间重修。在大殿东墙下,立明初石碑两块,一为宋濂撰,刘基书,一为赛义书。已辟为公园,是南京近郊优美的风景区之一。

  【灵谷塔】

  在灵谷寺后。1929年,中山陵的主要工程完工以后,在灵谷寺后建革命纪念塔,现叫灵谷塔。塔九层八面,高60多米,全部以钢筋水泥建筑,顶覆以绿色琉璃筒瓦。外有走廊,围以栏杆;内部建螺旋式扶梯,可循级登至塔顶,举目远眺,冈峦城阙,似入画境。

  【无梁殿】

  在灵谷寺内。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古建筑。又称无量殿。建于明洪武年间,虽几经重修,主要结构始终未变。殿顶为重檐九脊琉璃瓦,大屋脊上竖有三个琉璃制小喇嘛塔。殿前是宽敞的月台,殿后有平坦的甬道。殿内结构用砖券代替木梁,故称“无梁殿”。正面五开间,每间一券,每排五券。中央一间券洞最大,横跨11米余,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外部仍仿木结构形式,檐下有挑出的斗栱,立面还建有门窗,为一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合构成的建筑。

  【雨花台】

  在江苏南京市中华门外,是一个高约100米、长约3.000多米的山岗。东吴时因岗上盛产五彩鹅卵石(玛瑙石),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传说六朝云光法师在此讲经,感动天神,落花如雨,因称雨花台。几个世纪以来,无数革命先烈在此留下可歌可泣的史迹。南宋抗金英雄杨邦乂,金兵诱降,他骂贼不屈,在山下被剖心殉难。太平天国革命军和清军在此多次血战。辛亥革命起义军也在此战斗过,现仍保存有当年阵亡将士的人马了两座。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四一二”政变后,许多革命志士被杀害于雨花台。解放后于1950年兴建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在主峰上建立了高达6.8米的奠基碑,碑正面有毛泽东书“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另在三处烈士殉难处都建立了纪念标记,同时大规模绿化造林,并建立了烈士史料陈列室。1979年起,对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进行扩建。陵园正门为一对高达11.7米花岗石柱,大门内耸立有花岗岩雕刻的革命烈士群像。

  【明孝陵】

  在江苏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营建,次年葬入马皇后。马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洪武十六年建成。朱元璋死后葬入。建筑大致分两组。第一组为神道,从下马坊起,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门、红门和西红门(此两门已毁)、四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到石刻止。石刻由十二对石兽、一对石柱、四对石人和一座棂星门组成:随着山麓的起伏排列成一条长约800米的神道石刻,颇为壮观。第二组是陵的主体建筑,从石桥起,包括正门、碑亭,享殿、大石桥、方城、宝城。原中门和门内左右有廊序三十间,门外有御厨,左有宰牲亭,右有具服殿,都已毁坏。享殿仅存须弥座台基和清同治时建的一座殿堂。方城是宝城前面的一座建筑,城上明楼楼顶已毁。宝城又叫“宝顶”,为一约400米直径的圆形土丘,上植松柏,下为朱元璋和马皇后墓穴。周围筑高墙,条石基础,砖砌墙身,为我国现存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明故宫遗址】

  在江苏南京城东。明初填筑前湖(即燕雀湖)兴建。当时城分内外二重,外重名“皇城”。内重名“宫城”,护城河环绕四周;甫有午门。皇城、宫城之间还有两座城门,外为承天门,前有外五龙桥,内为端门。官城内外大致与北京明故宫布局相仿,均已在清咸丰时毁于战火。解放后,曾在午门、内五龙桥、北奉天殿遗址上发掘出很多石刻。经整理维修后己辟为午门公园。

  【南京长江大桥】

  在江苏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双线。公路桥全长4.589米,宽19.5米。正桥长1.577米,有10孔钢梁,跨度除江北第一孔为128米外,余均为160米。江中桥墩有9个,高约80米。正桥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对,高70米。公路侨两侧人行道各觅2.25米。两岸公路引桥由富于民族特色的34孔(南岸30孔,北岸4孔)双曲拱桥组成。1960年初动工,1968年10月1日铁路桥通车,12月29日公路桥通车。它连接津浦、沪宁两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加强了我国南北的交通联系。

  【南京博物院】

  在江苏南京市中山门内中山东路321号。1933年为蔡元培倡议筹建,始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50年3月9日正式建院,命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面积约9万平方米,院前大片绿地,后面为主楼,楼的前部仿辽代木结构殿堂建筑形式。展览除“江苏历史”的基本陈列外,在院藏文物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还举办出土文物、陶瓷、书画、工艺美术、科学技术等内容的陈列展览。该院已成为保管、展览和研究江苏历史、文物与艺术的科学中心。

  【萧憺石刻】

  在江苏南京市栖霞区甘家巷西南。萧憺(478—522)字僧达,南朝梁文帝萧顺之第十一子,封始兴忠武王。墓前现有石辟邪二、石碑一。石辟邪是用整块巨石雕成,昂首挺胸,矫健有力,造型生动。石碑身高4.45米,龟趺高1.16米,通高5.61米,宽1.6米,厚0.28—0.37米。碑额题“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碑为徐勉撰文,贝义渊书,二千八百多字的楷书长文,多能通读,是唯一可以辨识碑文的一块南朝陵墓碑,对研究六朝书法艺术有重要价值。萧檐墓附近还有梁萧恢、萧秀、萧景等墓。

  【莫愁湖】

  在江苏南京市水西门外,水陆面积700余亩。湖面宽阔,周长5公里。相传南齐时,有洛阳少女莫愁远嫁江东卢家,住在湖滨,因此叫莫愁湖。其实,六朝时这里还是长江的一部分,唐时叫横塘,北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中才有莫愁湖之名。明初筑楼湖上,称胜棋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宁知府李尧栋营建郁金堂、湖心亭、赏荷亭、光华亭,道光时建六宜亭、长廊,配以曲榭,号称“金陵第一名湖”。咸丰时被毁,同治年间再建。1929年辟为公园。1953年起大加修葺,增建湖心亭、待渡亭、水榭、露天舞台、曲廊等;在郁金堂西重雕莫愁女像一躯,壁上嵌有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及石刻画像。1979年在莫愁湖西岸重建“粤军殉难烈士墓”和孙中山手书“建国成仁”碑。

  【胜棋楼】

  在莫愁湖公园内。楼二层五开间,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重建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有清代状无梅启照书的”胜棋楼”匾额。楼上正中壁上挂有明中山王徐达画像,正门与中堂之间有一张棋桌,四周放着方凳,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与徐达曾在此下棋,朱元璋输了,便把莫愁湖送给徐达,因称胜棋楼。现楼上还陈列有明清家具和工艺品及字画等。

  【粤军阵亡烈士墓】

  在莫愁湖公园内。辛亥革命时,为纪念驻南京的粤军打败张勋复辟军阵亡将士而建立的公墓。初建于1912年秋,共有六十一名殉难烈士墓冢。1948年重修,将原分葬的各个墓冢,连同北伐战争前因制造炸弹而牺牲的炸弹营营长合葬一个大墓,墓前原有石坊和墓碑。1980年又重新修建。墓位于莫愁湖西侧湖畔,墓旁苍松翠柏,墓后建长约30米的弧形围墙,墓冢平面圆形,底边仿须弥座式,上为圆形坟顶。墓前立碑,碑正面镌刻1912年3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题词“建国成仁”四个大字。碑背面是黄兴撰写的墓志。墓地风景秀丽。

  【钟山】

  在江苏南京市中山门外。主峰海拔448米。山势险峻,蜿蜒如龙。三国时诸葛亮谓孙权曰:“钟山龙蟋”,即指此山。据志书记载,钟山,即古金陵山。汉时称钟山,汉末秣陵尉蒋子文死难于此,三国吴时,孙权为避祖讳,改钟山为蒋山(宋复名钟山)。因山上有紫色页岩层,阳光照映,远望呈现紫金色,东晋时又叫紫金山。又因南齐周颙归隐此山,称圣游山。明代亦称神烈山。周围名胜古迹很多。山南有紫霞洞(又叫朱湖洞),旁有一泉,名一人泉;山前正中是中山陵,西边是梅江苏省(297)花山、明孝陵、廖仲恺和何香凝墓,东边是灵谷公园、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山北有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墓;钟山第三峰上有紫金山天文台及天保城。钟山在六朝时代,寺庙很多,梁朝以前有佛寺七十余所,现只有山左的灵谷寺。

  【钟山陆游题名石刻】

  在江苏南京市钟山南麓定林寺遗址附近的悬岩上。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在此读书。南宋诗人陆游在乾道无年七月和六年七月两次来此。他在《入蜀记》中写道:“予乙酉秋,尝雨中独来游,留字壁间,后人移刻崖石,读之感叹,盖已五、六年矣。”这处摩崖,是宋乾道元年(1165年)至六年所刻。全文是:“乾道乙酉七月四日,笠泽陆务观冒大雨独游定林。”高二尺,长二尺六寸,楷书五行,每行四字,字径四寸。是陆游的亲笔题字。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徐达墓】

  在江苏南京市太平门外板仓村。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人。明初开国功臣,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墓前立有巨碑,规制崇宏,碑身连额高5.5米,下承龟跌,高1.8米,碑通高7.3米,宽2.2米,厚0.7米;碑文是明太祖亲撰,长达二千余言。神道两侧。有石马、石羊、石虎、武将、文臣相对而立,神道尽处是墓穴。墓前石刻用整块大青石雕成,浑厚朴实,继承了我国汉代的石雕艺术作风。

  【浡泥国王墓】

  在江苏南京市安德门外。1958年发现。浡泥国即今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就与我国建立友好往来,明洪武四年(1371年),国王马合漠沙曾遣使祝贺明王朝的建立。明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国王麻那惹加那和他的妻子、弟妹、子女、近臣等到达南京,居住在“会同馆”(宾馆)内。同年十月麻那惹加那不幸病故,年仅二十八岁,临终前嘱咐妻子等,希望“体魄托葬中华”。明永乐帝用王礼葬他,并在墓侧立祠,每年春秋二季,派人祭扫。墓前有神道石碑一座,石雕文臣、武将及石虎、石羊、石马各一对。现墓园树木成林,坟墓、石刻均保存完好。

  【栖霞山】

  在江苏南京市东北栖霞镇,距城约22公里。海拔284米,周围约17公里。山似方形,四面重岭象繖(伞),最早称繖山。六朝时因山中盛产药草,吃了可以摄生(养生),又改名摄山。山上除栖霞寺外,还有千佛岩、舍利塔、无量殿等名胜古迹甚多。山分中峰、东峰、西峰三支,中峰最高,名凤翔峰。山上枫树成林,每到霜降时节,枫叶红遍全山。“栖霞红叶”是南京著名胜景之一。

  【栖霞寺】

  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创建于南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为隐士明僧绍用住宅改建。唐改功德寺,又增建殿宇、楼阁四十余所,极为壮观。与山东灵岩、荆州玉泉、天合国清,并称为国内四大丛林。此寺南唐名妙因寺,宋初称普云寺,继改虎穴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复名栖霞寺。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毁于火,现存木构建筑如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摄翠楼等,大部分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和民国初年陆续修建。还保存有南朝石造像、隋代石塔和唐代碑刻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千佛岩】

  在栖霞山栖霞寺舍利塔东无量殿后的山崖上。相传南齐临沂县令仲璋继承父志,在栖霞山西崖凿无量寿佛及菩萨像后,梁齐文惠太子等诸王及臣民,各依崖的上下深广,就石壁凿像,有的二、三尊一龛,有的五、六尊一龛,号称千佛岩。有佛龛二百九十四个,佛像五百十五尊。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加以装饰,金碧辉煌,千佛名蓝,与大同云冈石窟南北齐名。宋明两代,曾进行修葺,并有增补。岩的中道有南唐书法家徐锴、徐铉题名石壁,还有宋游九言书“古千佛岩栖霞寺”七个大字,及明重修佛龛的题名石刻等。

  【无量殿】

  俗称“三圣殿”,又名大佛阁。在栖霞山舍利塔东,紧连千佛岩。相传南齐明僧绍隐居这里时,深夜同法度和尚讲无量寿经,忽见山崖中放光,现佛像及“殿”字状,因而想在此凿山造佛像,不久僧绍死,未能实现。其子仲璋任临沂县令时,按他父亲的遗言,于南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在栖霞山西崖今址筑无量殿,琢无量寿佛及观音、势至二菩萨。殿紧贴山洞,外面墙壁、拱门、屋顶全部石建。殿内居中为无量春佛,坐身高约10米,佛座高约2米,二菩萨像左右侍立,亦高约10米。殿前有二接引佛,原在舍利塔前,系解放前迁来,亦为六朝遗物。

  【舍利塔】

  在栖霞山中峰西麓栖霞寺大佛阁右侧。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但从塔上浮雕看,为南唐重修的遗物。八面五层,高约15米,全部用细致的灰白石构成。仿木结构。底座是宽敞的台基,正面四级石阶,四周栏杆围绕。上垒基坛二层,上层平面刻八角连续图案的浅饰花纹,下层平面刻波涛纹和龙、鱼等生物。上下层立面均雕石榴花和风凰等。台基上为塔须弥座,分上、腰、下三层,上下都刻石榴花、凤凰、狮子等,前后角柱上雕力士,左右角柱上雕作立龙。须弥座腰部的隔版内,浮雕着释迦牟尼佛成道八相图:(一)白象托生母胎。(二)树下诞生,九龙洒水。(三)出游四门(见)老病死及沙门四相)。(四)逾城出家,雪山苦行。(五)河中沐浴,村女授乳,树下禅坐。(六)成道。(七)降伏魔王。(八)大般涅槃,毗荼焚化。须弥座上为莲座,上即塔身。塔身第一层较长,八角形,每角有倚柱,除正面的门外,其他各面镌四天王像和文殊、普贤菩萨像。柱头之间连横额,仅挑出混石一层以承塔檐。以上各层塔身都较短,每面凿佛龛,内坐小佛像。檐下斜面上还有雕刻的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五层檐上为塔顶,塔刹莲花形,是近代整修时修配的。

  【明征君碑】

  在栖霞山栖霞寺山门外左前侧。南齐隐士明僧绍(证君)

  的碑。建有碑亭,亭平面长方形。三面砖墙,正面为木制格扇门,九脊瓦顶。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碑文为唐高宗撰,皆四六韵文,后以十首铭词结束,字为当时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碑阴有“栖霞”两个大字。碑刻于唐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字形秀丽,笔力雄健,是研究我国唐代历史和文学艺术的珍贵文物之一。

  【梅园新村】

  在江苏南京市长江路东端。1946年5月3日以周恩来、董必武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来南京,继续同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直到1947年3月。梅园新村十七号、三十号、三十五号为代表团办公地址。三十号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办公和住宿地方,三十五号为董必武和李维汉等住地。叶剑英也在此住过。十七号是代表团对外办事机构,有外事组、新闻组。军事组、妇女组及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等。在十七号院内,南面楼下为饭厅,周恩来常在此举行记者招待会。1956年按原貌恢复,辟为革命纪念馆,陈列有关文物和大量的图片资料,并对外开放。

  【梅花山】

  在江苏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处于明孝陵神道环抱中。因山上多红梅得名。旧名孙陵冈,三国时吴帝孙权与步夫人葬此。相传朱元璋营建明孝陵时,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准备把孙权墓迁走,朱元璋说,孙权亦是好汉,留他守门。所以仅将孙陵石麒麟等移往他处。此后,孙陵冈遂改称梅花山。

  【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

  在江苏南京市汉西门堂子街74号内。该处是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属官衙署,1952年发现。共五进:正中大厅,后面是三厅和后檐房,右边是花厅,厅之间是天井。在大厅和二进的墙壁和板壁上有太平天国壁画十八幅。大厅八幅壁画皆水墨淡彩画,内容有防江望楼、山亭瀑布、柳阴骏马、孔雀牡丹、云带环山、江天亭立、双鹿灵芝、鹤寿图等。大厅中屏门上还绘有金龙,又称金龙屏门。第二进穿堂板壁上绘画十幅,从第五进移来保护,除两幅已看不清楚外,其他八幅中颜色比较鲜艳的有缓带蟠桃、鹿鹤同春、鸳鸯荷花、太狮图等,保存较完好。画上都没有题款、画名和印章。画面内容不仅有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题材多样;特别是“防江望楼”,描绘了太平天国天京的江防和经济繁荣的景象,是珍贵的历史资料。1979年进行全面整修,采取了防水和隔潮等保护措施。

  【清凉山】

  在江苏南京市西。古名石头山,因曾在山上筑城,故又称石城山。海拔63.7米。蜿蜒于汉中门至定淮门一带,山势略呈椭圆。南唐时,在山中兴建避暑宫,后改清凉寺,辟为清凉道场,自此出名,称为金陵胜景之一。1961年辟为公园,曾遭破坏,1976年起重新整理建设,于1979年开放。山上有清凉寺、还阳泉、扫叶楼、崇正书院、翠微亭、石头城、驻马坡等古迹。

  【清凉寺】

  在清凉山上。五代十国杨吴时为兴教寺;南唐建清凉道场,相传为李氏避暑宫,李后主(李煜)常留宿官中;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移幕府山清凉广惠寺于此,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在山上建翠微亭;明初改今名。原寺建筑已废。现仅存清末建的佛殿和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义井一口,传说老僧终生饮此井水,须发至老不白。附近有扫叶楼、乌龙潭、驻马坡等古迹。

  【扫叶楼】

  在清凉山西南麓。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和诗人龚贤居住遗址。龚贤(约1618—1689)为金陵八家之一,擅长山水画。江苏昆山人,寓居南京。清军攻占南京后,他悲愤出走,瓢泊在海安、扬州等地十年左右,后回南京,定居清凉山。在屋旁栽花种竹,称半亩园。并改字丰千,号野遗,别署半亩、柴丈人、蓬蒿人、钟山野老等。曾画一和尚,手持扫帚,作扫落叶状,其居处扫叶楼,因此而得名。迎面壁问嵌有现代书法家林散之书的“龚贤故居”石刻。楼下正中,悬新绘扫叶楼僧像和新书旧联。内前后三进,陈列着龚贤山水画、书法、信札的摹品和复制品,以及当代书法家所书龚贤的诗作,以及金陵八家中其他六家的绘画摹品。

  【朝天宫】

  在江苏南京市水西门内。相传吴王夫差曾在此筑冶城,有较大规模的冶铁作坊,地势又高,故名“冶山”。东晋大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建冶城寺。南朝刘宋时为总明观,唐改大清宫。五代杨吴改紫极宫。北宋建文宣王庙,后改天庆观、祥符宫。元改玄妙观、永寿宫。明洪武时重修,建为朝天宫。内有习仪亭,为文武官员学习朝贸天子札仪的地方。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中为文庙,东为府学,西为卞公祠。文庙前面是高大的“万仞宫墙”。正门叫“戟门”,又称“大成门”,门左右各有旁门,东边因悬挂铜钟,叫“金声门”,西边因架设皮鼓,叫“五振门”。还有供奉孔子的大成殿,两旁各有廊庑数百间,是用来祭祀七十二贤及乡贤的。后为冶山,上有敬一亭,东为飞云阁。登亭阁可远眺钟山。殿下筑高台,上为重楼,建筑宏伟。

  【紫全山天文台】

  在江苏南京市钟山西峰上。出太平门向右转弯,循盘山公路可以直达。该台建成于1934年,是解放前我国唯一的天文台。当时,天文台主要配备有口径20厘米的折反射望远镜和口径60厘米的反光望远镜以及一些小型的仪器。1937年日军侵逼南京,天文工作者携带望远镜主要部件迁往内地,留下的仪器设备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逐步恢复。它藏有我国古代一部分珍贵的天文仪器,还拥有我国自制的60厘米折反射望远镜、太阳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许多现代化的测量天体的仪器和设备,成为我国一个综合性的天文研究机构。该台开展了对太阳、恒星、行星、人造卫星、射电天文、历算、时间,天文仪器等方面的观测和研究工作,编算出我国的《天文年历》,相继发现一批小行星、替星、耀星和变星等新大体,为开展行星际空间物理、太阳系演化、恒星物理和演化等研究课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人造卫星运动理论、天文仪器制造和天体物理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

  【曾水源墓】

  在江苏南京市挹江门内戴家巷睦寡妇山北。1952年发现。

  墓冢在上山坡上,用砖覆盖,周围砌砖扩,前立墓碑。碑高约2米。宽约1米,碑文上刻有“太平天国已未九年六月吉日重修”字样。墓道台阶用城砖砌成,道中建墓亭,四周砖砌围墙。曾水源,广西武宣县人,参加金田起义,1853年授天官右丞相。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文物遭破坏,此墓保全至今,极为珍贵。发现后多次修建,1978年又整修绿化,供人瞻仰。

  【渡江胜利纪念碑】

  在江苏南京市长江南岸挹江门外,热河路广场中心。1979年渡江胜利三十周年前夕,为纪念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而建。碑帆船形,用钢筋混凝上和花岗石筑成,碑身为白色双帆,帆下为紫绛色船体,高23.4米。帆上悬挂着金黄色玻璃钢制的渡江胜利纪念章,直径2.5米,重约400公斤。纪念章背面刻着毛泽东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的纪念日期“1949.4.21”。船体正面镶嵌用铝镍青铜铸成的邓小平手书的“渡江胜利纪念碑”七个大字。船体背面镌刻毛泽东的诗篇《七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八”字形的双帆勒脚和“一”字形的诗词碑顶,用栗壳色琉璃砖贴面,组成“八一”的图案,与船面的红缸砖贴面相衬托,好似一面红色军旗。碑身下筑有花岗石合基,以花台与雨花石环形路围绕,绿色的草皮及黄杨绿篱,剪修成波浪形,象征着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乘风破浪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胜利情景。

  【鼓楼】

  在江苏南京市人民广场之西,相当于明代南京城的中心,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兴建。楼有二重,下为砖石筑成的楼台,宛似城门,上为重檐翘角的九脊顶。楼上原有报时的大小鼓、云板和点钟,以及记时的铜壶滴漏。现存鼓楼,楼上部分为清末建筑。解放后曾多次维修,现经常举办书画等展览。已辟为公园。

  【廖仲恺、何香凝墓】

  在江苏南京市明孝陵西,背靠钟山,面对前湖。

  廖仲恺(1877—1925)广东惠阳人,早年参加同盟会,积极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坚定地贯彻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1925年8月,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原葬广州,1935年6月运抵南京,9月安葬。他的夫人何香凝(1879—1972)广东南海人,早年从事辛亥革命,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合作。解放后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与廖仲恺合葬。墓道分左右盘旋而上,登平台,左右立有华表,仿照六朝陵墓墓阙的式样,上面刻有莲花形圆盖,顶上置有辟邪。循石级而上,左右建有方亭一座,上为圆形墓室。

  【燕子矶】

  在江苏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是岩山东北的一支。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因称燕子矶。矶顶有碑亭,亭中石碑正面有清乾隆帝书“燕子矶”,背面是他的题诗。夜晚登临,水月皓白,澄江如练,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由燕子矶登陆,入观音门,直逼南京,可见燕子矶的形势非常重要。燕子矶附近有弘济寺、观音阁,寺废阁存。岩山原有十二洞,大都是悬崖绝壁,为江水冲击而成。现在只有头台洞、二台洞、三台侗比较有名。其中以三台洞最为深广曲折。洞中有观音泉、小有天等名胜;洞右有石梯,可达一线天:再上有石阶百级,飞阁凌空,别开境界。

  【瞻园】

  在江苏南京城内夫子庙西瞻园路。原为明朱无璋称帝前的吴王府,明初为中山王徐达府邸花园。清乾隆帝曾到此,后赐为藩台衙门的花园。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曾为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王府和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的衙署。现园门上还嵌有乾隆帝手书“瞻园”的砖刻。解放后多次维修,恢复园林建筑。1958年开始在此举办太平天国革命历史展览,现为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园内还有戟门、前厅、工字厅等。南、北、西三面为假山,山石多为明代遗物,山洞曲折幽深,山峰挺拔多姿。山前水池如镜,北山有人工瀑布。东边回廊水榭,工字厅一面临水,一面是花台和绿地,建筑精致。另有玉兰院、海棠院,亭台小屋,别具一格。此园建筑精致,衬以茂林修竹、金桂玉兰等,更显古色古香。

  【覆舟山】

  又叫小九华山。在江苏南京市太平门西侧。海拔55.4米,北临玄武湖,东接龙广山(俗称富贵山),与钟山形断而脉连。春秋战国之际,以山形似覆舟而得名。南朝刘宋时,又以山在玄武湖南,改名玄武山。陈太建年间,因传湖上有黑龙出现,称龙舟山。六朝时期,覆舟山既是军事要地,又是帝王游乐的地方,故又称乐游苑。山上原有甘露寺、藏冰井、阆风亭诸胜,陈以后毁于兵火。山顶有三藏塔,塔丁葬有唐僧玄类的部分顶骨。现经整修后己辟为公园。由山南拾级而上,万木森然。登顶眺望玄武湖,风景十分优美。

  【三藏塔】

  在覆舟山顶。1942年底,因南京中华门外大报恩寺三藏殿废址内发现唐玄奘法师顶骨。1944年建成此塔,将玄奘部分顶骨移葬此塔。塔砖建,仿木结构,下筑台基,塔身为四面五层。每层有立柱、额校和斗栱。塔檐用砖迭砌,塔顶铁刹较小,由于制作比较粗糙,在建筑艺术上价值不大。但因塔位高出明代城垣,山下又为风景秀丽的玄武湖,故此塔亦为覆舟山胜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