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巴林左旗





  【辽庆陵】

  原名永庆陵。在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州城遗址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中的王坟沟,山为东西走向,辽代名庆云山,山麓葬有辽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三帝及其后妃,通称东陵,中陵和西陵。民国初年被盗掘,随葬文物多已散失,但从此地发现的石刻契丹小字哀册,首次得知契丹文字使用情况。壁画内容甚为丰富,从其中带有契丹小字榜题的人物像,第一次证实史籍记载契丹族的髡头习俗东陵壁画中的巨幅四季山水,表现了辽代皇帝四时“捺钵”的习俗,最富有地方特色。现陵内地表的享堂、庑殿、羡道等遗迹尚可见。

  【辽庆州城遗址】

  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索不力嘎(白塔子),查干木伦河上游的冲积平原上。大兴安岭南支重峦迭蟑,四面环绕,水草丰美,山色秀丽,为辽代帝王经常游猎之地。圣宗耶律隆绪曾狩猎于此,死后按照其遗嘱葬于城北庆云山麓,因此建立庆州,作为守护陵墓的奉陵邑。城垣南北长930米,东西宽1.090米,建筑遗址极为明显,有的高达2.5米,地表散布的遗物也多。城内西北部有辽代砖塔释迦加来舍利塔,索不力嘎为蒙古语“塔”的意思,因此用作地名。

  【释迦如来舍利塔】

  通称白塔子。在辽庆州城遗址内西北角。八角六层楼阁式砖塔,保存较为完好。高49.48米,下部台座较低,自第二层起逐渐内收,显得庄严稳重。每层外表镶嵌有人物及图案花砖,除有佛、菩萨、力士等像外,还有乐舞、宴饮等画面,为辽塔中所仅见,弥足珍贵。砖雕造型浑厚,工艺精巧。塔上镶嵌有圆形及菱形铜镜数百面,塔刹及他兽均为鎏金铜制,日光照射,灿烂夺目,与白垩土粉饰的塔身相辉映,尤为壮观,几十里外即可遇见绿色草原上光灿的白塔。从第五层内发现的砖刻铭文证实,塔建于辽重熙十八年(1049年)。

  【荟福寺】

  俗称东大庙。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大板镇东端,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帝次女荣宪公主主持兴建,初名巴尔斯(虎)庙,后改名荟福寺。今庙内基本保持原有规模,有前殿、后殿、东西配殿及后东侧室等,以后殿最为完整,面阔、进深各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像壁画俱存。殿前侧有覆钵式石塔两座,高4.5米。此庙落成不久,为迎接康熙帝巡幸巴林草原,特在庙西北营建行官一座,帝曾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至此,今行宫旧址尚存。

  【辽太祖陵】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西北2公里的环形山谷中。

  谷口山峰陡立,并筑有上墙阻隔,豁口仅可容小车通行。谷内树木参天,清泉漫衍,风景佳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陵墓在谷内西北山坡上,石块垒砌地宫墙身遗迹已暴露地表,坡下尚存有享殿遗址,石翁仲及经幢等遗物隐于丛林之中。谷口两侧有守卫建筑遗迹多处,东侧小山顶有石雕大龟趺一个,其附近发现的残碑石上,刻有工整秀丽的契丹大字,为研究契丹史的重要资料。

  【辽上京城遗址】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十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后改称辽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开始建筑京城,初名皇都,后改称上京。由汉城、皇城、大内三部分组成,周围约9公里。汉城在南,为汉、渤海、回鹘等族人居住区,有官署、寺院、市肆、民居及驿馆等建筑。皇城在北,为契丹族居住区,东南一带有府第、官署、寺院等建筑,道路交错,建筑遗迹甚多,地表现存有石刻观音像一座;西、北一带,地表空旷无物。原是契丹贵族们借设毡帐区。大内在皇城中央,即宫廷所在,原基岩突出平地,官殿建于岗阜之上,四围绕以宫墙,气象恢宏。城址曾遭受洪水侵袭,残墙高6米许,皇城南墙及汉城城墙多倾圮,皇城各门及瓮城遗迹犹在,皇城和大内的建筑基址,以及街道分布情景,亦依稀可辨。今皇城及大内地区已妥为保护,城镇工厂民居环城外东北西三面建筑,各族群众利用为牧场,牲畜星罗棋布,自由生息,古城废墟平添生气。

  【林东塔】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城址附近。塔为砖砌,共两座:一位于城址北面约1公里北山坡。称北塔,早已残毁,仅存密檐式塔身的下半部,残高约6米,在此可以俯视林东镇全景。一位于城址南面约3公里南山,称南塔,保存较好,残高约20米,八角七层密檐式,塔身第一层镶嵌雕像,全用细砂岩镌刻,有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像,刀法精致,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是辽代雕塑艺术中的杰作,造型上有浓厚的唐代遗风,类似辽西京大同华严寺内形象,但此为半圆雕,工艺造诣有过之而无不及,富有艺术价值。

  【辽祖州城遗址】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石房子村西。分内外两城,东南向,周围约2公里,残垣高约6米。外城的四个门址尚存,东门和北门可见到瓮城痕迹;内城中有几处高大的台基,西北隅现存有石房子一座。内城南门有直通外城南门的大街,宽约40余米,两旁尚有明显的建筑遗迹。此为守护辽太祖陵墓而设置的奉陵邑,陵在城西北山谷中。

  【石房子】

  在辽祖州城遗址内西北角。花岗岩大石板砌成,高3.5米,宽6.7米,进深4.8米,石板厚45—60厘米。全屋只用七块大石板砌成,左、右、后墙各一块,顶盖一块,地铺一块,前面左右各一块留出门豁。此种结构为我国古代建筑物中所少有。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可能和祭祀辽太祖陵有密切关系。

  【后召庙辽石窟寺】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约25公里峡谷中。石窟开凿在谷内南向的陡壁上,窟前有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窟分中、南、北三窟,均较完整。中窟正中为佛涅槃像,俗称卧佛,佛像两侧有菩萨及弟子像,作痛哭流涕状,形象逼真,惜已残损。南窟刻有佛、文殊、普贤及力士像。北窟分南北两小室,北小室雕塑同于南窟,南小室的佛像两下侧有契丹装束的供养人浮雕像,其旁浮雕力士像一对,面目狰狞,足着长靴,颇有地方特色。谷口两侧岩壁上亦刻力士像各一,浅浮雕手法,造型浑厚有力。石窟上端刻有“真寂之寺”门额,应是辽代寺名。窟上山顶陡壁岿然独存巨石一块,远望如桃,俗名挑儿石,传说绕此巨石一周可以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