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洪洞县霍县





  【小西天】

  又名千佛庵。在山西隰县城西北1公里凤凰山。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耸立山巅,借山布景,据险而筑,形胜佳妙。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庵内分上下两院,下院有无量殿、左右厢房和前向掖门;掖门共两座,一曰疑无路,一名别有天,由此登楼,可饱赏隰城风光。上院左右为文殊、普贤二殿,正中为大雄宝殿,殿内悬塑满布,五尊主佛端坐其中,金碧辉煌,光泽夺目。各像大小不等,楼阁层迭有致,造型生动,神态自若,是我国明末彩塑中的佳作。

  【侯马晋国遗址】

  在山西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地。面积约33平方公里。

  是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旧址。古城已圮,仅存宫殿台基残迹。1956年开始在此进行大规模的探查与发掘。发现两组古城遗址,早期有白店古城址,晚期有平望、牛村、台神、马庄、呈王等古城址。在牛村古城址南有铸造青铜札器、工具、兵器、货币,以及制造陶器、石器、骨器等遗址。其中铸铜遗址,分布面积达三千余平方米,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尤以陶范著名。出上的“侯马盟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在浍河南岸有上马和柳泉两处古墓群。上马十三号墓出土的大铜鼎、大方壶绚丽夺目,其中一对徐王庚儿鼎更是研究东海之滨徐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董氏砖雕墓】

  在山西侯马市西北郊基建工地发现,1959年和1969年,分别迁于山西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院内。墓主人一名董海,一名董明,先后于金明昌七年(1196年)和大安二年(1210年)埋葬。均为仿木构砖雕墓,平面皆方形。董海墓为前后两室,系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四合院形制。结构复杂,比例适当,磨砖对缝,手法严谨,墓室内壁雕刻有翎毛花卉,八仙人物,戏剧故事以及飞马、奔鹿、走狮等动物,琳琅满目,华丽似锦,具有很高的建筑与雕刻艺术价值。董明墓的北壁,砌有一座小戏台及生、末、净、旦、丑五个戏俑,生动活泼,维妙维肖,是我国早期戏剧表演艺术的再现,为研究宋金戏剧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广胜寺】

  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南麓,霍泉发源地。寺区古柏苍翠,源流清澈,山青水秀。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创建,初名俱卢舍寺,唐代改称今名。大历四年(769年)重修。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毁坏,随后重建。明、清补葺,始成现状。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共三处。上寺在霍山巅,翠柏环抱,古塔耸峙,琉璃构件金碧辉煌。下寺在山麓,随地形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迭有致,是一组富于变化的寺庙建筑群。水神庙在下寺西侧,仅一墙之隔,庙内主殿奉明应王,其中元代戏剧壁画国内外享有盛名。庙前源头,碧波荡漾,景色幽美。

  【广胜上寺】

  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巅。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创始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为明代重建遗物,形制结构仍具元代风格。山门内为塔院,飞虹塔矗立其中,向后为弥陀殿五间,内施六根大斜梁,减少两缝梁架,在结构上有独到之处。殿内奉弥陀、观音、大势至西方三圣,工艺甚佳。东壁及扇面墙上满绘壁画,内容为三世佛及诸菩萨众。金皇统间平水版大藏经原存于此,后移北京图书馆。大雄宝殿五间,悬山式,殿内木雕神龛及佛像,或剔透玲玫,或丰满圆润,工艺俱佳。毗卢殿五间,庑殿式,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该殿装修上木雕棂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内奉毗卢、阿■、弥陀三佛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像,沿壁木雕龛阁,内供铁铸佛像三十五尊。四周壁画,以后壁十二圆觉技艺最佳。

  【广胜下寺】

  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之麓。由山门、前殿、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山门高耸,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前殿五开间,悬山式,殿内仅用两根柱子,粱架施大爬梁承,形如人字柁架,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年),七间单檐,悬山式,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均属元作。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928年被盗卖出国,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残存于山墙上部16平方米的画面,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色彩富丽,为建殿时的作品。两垛殿至正五年(1345年)建,前檐插廊,两山山际甚大,悬鱼惹草秀丽。

  【飞虹塔】

  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广胜上寺。塔身琉璃镶嵌,俗称琉璃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建,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丁有斗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

  【水神庙】

  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霍泉源头。左傍霍山,面临泉源,与广胜下寺一墙之隔。由山门(上筑舞台)、仪门、明应王殿及其两侧厢房窑洞组成。明应王殿位居寺内后部当心,元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宽深各五间,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殿内塑水神明应王及其侍者像十一尊,皆为原作。四壁满布壁画,内容为祈雨降雨图及历史故事,南壁东侧戏剧画中演员行当齐全,化妆、服装、道具、乐器、幕布、布景、舞台等,反映了元杂剧兴盛时期的真实情景,是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作品。整个画面绘成于元泰定无年(1324年),构图严谨,色彩纯朴浑厚,人物传神达意,笔法苍劲有力,是我国元代壁画中的佳品。

  【明代监狱】

  在山西洪洞县城内。建于明代,据传京剧《玉堂春》的苏三曾在此监禁过,俗称苏三监狱。监狱有两道门,两层围墙,墙垣高耸。内有若干窑洞式牢以及供囚犯用的水井、水槽等。后院门首挂有虎头牌,是关押重犯和判为死囚犯的牢房,苏三就关在此院窑洞内。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明代监狱,其布局和形制是研究封建社会官衙监狱规制的重要资料。后被毁,1984年复原重建。

  【霍泉】

  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之麓。据郦道元《水经注》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现状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秒流量4立方米,灌溉十余万亩粮田。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南三北七,实测流量相近,这是历史上解决两县争水纠纷的遗迹。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到合理使用。

  【千佛崖】

  在山西霍县城南7.5公里郭庄村山腰。山峦耸峙,山花烂漫,摩崖造像隐现其间。始刻于唐代,宋、元时屡有造凿,直至明正德五年(1501年)始结束。本尊大佛高约8米,下部刻有唐贞观以及天宝五年(公元746年)、长庆二年(822年)等题记。千手千眼观音像高约2米,为元代所造。其余小佛多为三躯一组(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亦有单佛一龛者。刻工精湛,造型生动,极富民间特色。

  【雁塔】

  在山西霍县城南2公里堰上。塔上雁巢甚多,故名。寺依塔名,人称雁塔寺,仅存遗址。雁塔创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修。塔高16米,八角形,五级,密檐式,空心,塔身层层向内收分,檐下砖雕斗栱八十八攒,比例和谐,镌刻精致,挺拔高耸,造型秀美。登临塬上,仰观古塔,远览山川风光,乐趣无穷。

  【霍州署】

  在山西霍县城内东大街。现存建筑有大门、仪门、甬道、牌坊、戒石亭、大堂、二堂、内宅、静怡轩、西科房等。规模宏大,形制壮丽,是我国现存较完整的古代衙署之一。大堂为元代所建,面宽五间,悬山式屋顶,前设敞亭,周筑墙堡,斗栱疏朗,梁架奇巧,明间宽敞,为研究元代州府衙署规划的重要资料。

  【霍州鼓楼】

  在山西霍县城内中心。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清代重修,台基高峙,用青石、青砖混合砌成十字券拱形通道,四向贯通。上筑木构楼阁两层,面宽进深各五间,二层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屋顶。四周围廊雕刻有花卉、禽兽等图案。瓦顶安装有二十八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鲁。鼓楼总高29米,登楼眺望,山川风光,霍县城景,尽收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