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建碑,毛泽东为纪念碑奠基。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底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禁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浮雕高2术,总长40.68米,雕刻着一百七十多个人物,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干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慢等组成的八个花环。两层须弥座承托着高大的碑身。碑心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103吨的大石。碑心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水垂不朽!”碑身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人民英雄的革命精神万古长存。整座纪念碑用一万七千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雄伟壮观,庄严肃穆。
【于谦祠】
在北京东城区西裱褙胡同。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刺族入侵,英宗率兵亲征,败于上木堡(今河北怀来),被俘。京师危急,兵部尚书于谦拥立代宗,率军民奋勇抵抗,保卫了北京城。英宗复辟后,于谦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1457年)破害。成化二年(1466年)特诏追认复官,将故宅改力忠节词,万历时改溢忠肃,并在词中立于谦的塑像。
【天安门】
在北京市区中心。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什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城门五阀,重楼九槛,通高33.7米。在两千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汉自上须弥基座上、是高10余米的红色墩台,两边分别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世并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墩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城楼重檐飞翘,雕梁画栋,黄瓦红墙,异常壮丽。城楼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五座雕琢精美的汉臼玉金水桥。城楼前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地忆配合,使天安门成为一座大整的建筑艺术杰作。天安门是新中国山象征。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图形是我国国徽的组成部分。
【大庙】
在北京大安门东侧。总面积139,650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门在南,四周有围墙三重。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北京市(3)之间有七座石桥。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万历和清顺治年问曾多次重修,乾隆元年(1736年〕大加修增,历时四年,乾隆退位前又将三进大殿及配殿全部扩建。殿字均为黄琉璃瓦顶,建筑雄伟壮丽。前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上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其主要梁甘外包沉香木,其余本构件均为金丝捕木,天花板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大庙虽经清代改建,其规制和木石部分,大体保持原构,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大庙以古柏著名,树龄多达数百年。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5月1日改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中口革命博物馆近邻。
建于1959年。两馆合成一座巍峨壮丽的建筑物,总面积65,000多平方米中央部位和两翼的中部是四层建筑,其余部分为三层,迎面是十二根巨型方柱式的门廊,横额上嵌着一个闪闪发光的旗徽。浅黄色的墙面,琉璃砖镶砌的屋檐,饰以金黄翠绿的花边,使整个建筑物轮廓分外鲜明。穿过门厕,走进庄严的中央大厅,整个建筑分成互相对称的南北两部分。南部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国家收藏我国古代、近代文物资料及研究历史科学和有关学术问题的机构。主要是中国通史的陈列,面积有8.000平方米,陈列文物资料约九千件。此外,还经常举办一些有关历史、考古、文物等方面的专题展览。馆内还布置有环行休息廊,浅绿色的墙面,乳色的吊灯。显得格外幽雅。
【中国革命博物馆】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近邻。
建于1959年。两馆合成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物,浅黄的墙面,金黄翠绿的犀檐,迎面是十二根巨型方柱式的门廊。整个建筑分为相互对称的南北两部分,北部便是中国革命博物馆,有两层陈列室,每层4.000平方米,另外还有供举办专题展览的两个大厅。收藏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文物和党史文献资料,其中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陈列,有展品三千三百多件。馆内还经常举办各种专题陈列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展览。
【中国美术馆】
在北京东城区东四西大街北侧,1959年落成。是一座风格别致的古典式建筑。高大的阁楼和向两侧子伸的回廊在米黄色墙壁的衬托下,显得典雅朴素、匀称明快。它是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和进行艺术交流的地方,经常展出大量优秀的中外名作,同时陈列我国自“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还举办我国画家个人作品展览。全馆共有十四个展室,展览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馆内还设有专供画家进行创作的画室和开展艺术交流的大厅。
【毛主席纪念堂】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南端。1976年11月动工,1977年8月建成。纪念堂大门正上方镶嵌着“毛主席纪念堂”汉白玉金字匾,枣红色花岗石砌成的高大基座上,屹立着四十四根花岗石廊柱,高高擎起金色琉璃重檐屋顶,是一座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正方形宏伟大厦。纪念堂由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组成。北大厅是在瞻仰毛泽东遗容前举行悼念活动的场所,大厅中央是3米多高用汉白王雕塑的毛泽东坐像,坐像背后墙上悬挂着一幅描绘祖国山河大地的巨型绒绣。瞻仰厅是纪念堂的核心部分,大厅正面白色大理石墙壁上镶嵌着金光灿灿的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大厅中央烂漫的山花丛中安放着水晶棺,毛泽东的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南大厅里的双白玉墙上,镌刻着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金字手迹。东西两侧是休息厅。1983年12月,纪念堂内设立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纪念室。纪念堂南北两侧各有两组栩栩如生的大型群雕。纪念堂的四周,栽种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花草树木,使纪念堂常年处于万绿丛中。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庄严肃穆。
【文天样祠】
在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因起兵抗元,被俘至大部(今北京)。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在柴市被害。其著名诗篇《正气歌》为世人传诵。明洪武九年(1376年)按察副使刘崧在府学之左建柯以志纪念。祠由大门、前厅、正殿三部分组成。正殿墙上嵌有明万历年间从良乡县移来的唐代李邕书云麾将军断础碑和一些歌颂文天祥的匾额、石碑等。
【孔庙】
在北京东城区成贤街。元、明、清三代祭把孔子的地方。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宣德、嘉靖、万历年间曾分别修缮大殿,添建崇圣祠,井将殿顶换成青色琉璃瓦。清顺治、雍正、乾隆年间重修,除将崇圣词换成绿琉璃瓦外,各殿全部换成黄琉璃瓦。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孔子为大祀,将正殿(大成殿)扩建。正门名先师门,虽历经重修,但其斗栱形式,仍保存无代风格。门内院落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人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先师门前有嵌琉璃砖影壁一座,门内东为神厨、省牲亭、井亭,西有神库、持北京市(5)敬门、致斋所等。院内有碑亭三座,东一西二,两侧还有进士题名碑一百九十八块。大成门面阔五间,为通向大殿的过道门。大成殿为孔庙的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前有月台,四周有石护栏,是祭孔的场所。殿前左右有碑亭十一座,两侧有东西配庑,放置从把牌位。院中古柏成林,内有四五百年树龄的除好柏。殿后有一独立院落,即崇圣祠,为供奉并祭把孔于先人牌位的地方。
【进士题名碑】
在孔庙大成门及先师门两侧。分列有无、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一百九十八块,其中元代三块,明代七十七块,清代一百十八块。元碑是清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苑于崇圣祠发掘出土的。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进士考试二百零一科,取中进士共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人,明永乐十年(1412年)以前的题名碑在南京国学;此处存放永乐十四年丙申科起至祟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止共七十七块(中缺万历八年、崇帧十年两碑),以及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起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1646—1904)共一百十八块。今碑文因风蚀字迹不清者很多。是研究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除好柏】
在孔庙大成殿前西侧。有四五百年树龄。传说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到孔庙,行至树下,被落下的柏枝打中,因谓柏树有知,惩罚好佞,遂称除好柏。后围以木栏,供人览赏。
【崇圣饲】
在孔庙大成殿后。供奉并祭把孔子先人牌位的地方。饲南向,有正厅五间,前有崇圣门,左右有东西配庑,四周用墙围成一独立院落。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降二年(1737年)将屋顶的青瓦换成绿琉璃瓦。
【正阳门】
俗称前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门。城楼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高42米,面阔七间,灰筒瓦绿剪边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上层前后檐装修为菱花格隔扇门窗,下层为涂朱砖墙,明间及山面为实踏大门一座。箭楼建千正统四年(1439年),瓦顶形式及开间数与城楼相同,东、西、南三面墙上及两檐间,开箭窗(射孔)八十二个,北出抱厦五间,有门三座通向城台顶。城楼和箭楼下面,都辟一座券洞(城门洞)以通车马。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两度毁于火,随即修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城楼被八国联军所毁,箭楼也遭火焚,后按原状重修。1916年拆除瓮城,在箭楼上添建了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遮阳,月墙断面上添加了西洋花饰,成为现在的外貌。1949年2月3比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此举行人城式。1952年对城楼进行拨正加固。1977年全面维修了城楼。使古老的正阳门焕然一新。
【前门】
即“正阳门”。
【东四清真寺】
又名法明寺。在北京东城区东四南大街。初建于元至正六年(1356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当时任后军都督同知的穆斯林陈友重建。建筑华丽,有供礼拜的大殿、南北讲堂、水房、图书馆等,面积10.000余平方米,颇具明代建筑特点,兼有阿拉伯建筑风格。大殿内金碧辉煌,雕梁画栋,三座拱门刻有《古兰经》经文,刻工精美。殿后的窑殿为穹隆顶结构。院内树木葱茏,宁静肃穆。寺内文物图书汇萃,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原宣礼楼上的铜顶;万历七年(1579年)清真法明百字圣号碑,碑阳刻汉文,记叙穆罕默德事迹,碑阴为阿拉伯文,中间刻“理本无极”四字;还有各种版本的《古兰经》,其中一部元代手抄本,文字工整清秀,保存完好。现为伊斯兰教协会会址,也是穆斯林进行礼拜、聚礼和节日会札的地方。
【北京大学红楼】
在北京东城区沙滩五四大街。前北京大学校舍之一,建于1918年8月。楼呈工字形,四层。通体用红砖砌筑,故名。1918年初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北大成为北方革命活动中心。厂四运动中,红楼和它北面的民主广场是爱国活动的主要场所。1918年毛泽东首次来北京时曾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在一楼东南隅有的间向西的屋子,为李大刽办公的地方,毛泽东也曾在此工作。
【地坛】
又名方泽坛。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路东。明嘉。九年(1530年)建,清代屡经重修,坛北向,汉白玉筑二层方合,坛下四周为方泽水池。坛南有皇祇室五间,供奉皇地抵神牌位,外地墙(矮围墙)之西有神库、神厨、祭器库、乐器库各五问,再西有宰牲亭,西北有斋宫,坛下四周为方泽水池,地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处所。D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9年改市民公园,现名地坛公园。
【观象台】
在北京东城区建国门立交侨西南,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一座砖砌的高台建筑。台上陈列着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台下有以紫微殿、暑影堂为主的附属建筑群。明、肩两代天文观测都以此为中心,故亦称明清观象台。原有明代的天文仪器,己移置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此台现存天文仪器有赤道经纬仪、天体仪、象限仪、玑衡抚辰仪等八件,均为清初制造。
【孙中山行馆】
在北京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路北。1924年孙中山北上到京直至逝世均在此居住。现居室按其原状布置陈设。
【孚王府】
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原为清圣祖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府第。同治三年(1864年),孚郡王奕譓分府居此,奕譓是宣宗第九子,因此其府第俗称“九爷府”。府邪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大门三问、二门五间、银安殿七间、中殿后殿各五间,各殿两旁均有配庑配楼,最后有后罩楼两层七间,布局严谨规整,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筑,也是北京现存较完整的少数王府之一。解放前曾为北平大北京市(了)学女子文理学院校舍。
【国子监】
在北京东城区成贤街。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初改北平郡学,永乐二年(1404年)复称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有集贤门、大学门、辟雍、彝伦堂、敬一亭等。集贤门是正门,大学门是二门,门内的辟雍为国子监全部建筑的中心,与北面的彝伦堂形成院落。其东西两面的配庄构成四厅六堂:东为典簿厅、绳愈厅、率性堂、诚心堂、崇智堂;西为典籍厅、博士厅、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彝伦堂后的敬一亭,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是国子监祭酒(最高领导人)的办公处。国子监东夹道内存有乾隆石经。现为首都图书馆馆址。
【辟雍】
在国子监的中心。是后代皇帝来国子监讲学的地方。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为重檐黄瓦四角攒尖顶的方殿,座落在有白石护栏的圆形水池中央。水池四而有四座石桥(噮桥),构成所谓“辟雍伴水。
【翼伦堂】
国子监的藏书处所。原为元代崇文阁旧址,明永乐时重建,改今名。辟雍未建时,皇帝来国子监讲学在此设座。
【故宫】
旧称紫禁城。在北京市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永乐四年(1406年)始建,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迄今五百六十多年历经二十四个皇帝。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仍保持原来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屋字九千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周围官墙长约3公里,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官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内廷有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官及东西六官等,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和奉神的地方。故宫南面为南北狭长的前庭,育天安门和端门,形成官门前面一长列建筑的前奏。正门即午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午门后为一方形广场,其上有弯曲的金水河横贯,河上跨五座汉白玉单拱石桥,桥北是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大和门,其两侧并列昭德、贞度二门。广场东西有通往文华殿和武英殿的协和、熙和二门。三大殿是外朝的主体建筑,入太和门迎面为面阔十一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殿,中间是方形单檐攒尖顶的中和殿,最后为九问重檐歇山顶的保和殿,三座殿建在一个工字形三层汉白玉的台基上,四周廊庑环绕,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内廷从乾清门开始,在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有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及其周围的十二座宫院。乾清宫东西各有六组自成体系的院落,即东六官和西六宫,每组院落都以前后殿、东西庑的标准格局组成。东六官南面有奉先殿、斋宫和毓庆宫,西六宫前面是养北京市(9)心殿。内廷中轴线之东有宁寿宫一组建筑,俗称外东路,西有慈宁宫寿康宫、英华殿等。内廷另有花园三座,御花园在故宫中轴线的煞尾处。宁寿宫花园在宁寿官养性殿之西。慈宁官花园在慈宁宫之前。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还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是研究明、清两代历史和历代艺术的重要资料。
【紫禁城】
见“故宫”。
【丈和殿】
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故宫三大殿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今名。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建在高约2米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云龙云风望柱,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以巨大的石料雕刻有蟋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高35.05米,宽约63米,面积2.377平方米。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蟋龙藻井,富丽堂皇。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的重大典礼。加皇帝即位、诞辰以及春节、冬至等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付等活动都在此举行。殿中的金漆雕龙宝座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大和殿红墙黄瓦,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全国最大的木构殿字。
【中和殿】
在故宫大和殿后。故宫三大殿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华盖殿,嘉靖时改名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今名。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皇帝有事去大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内阁礼部及待卫执事人员等的朝拜。每逢加皇太后徽号和各种大札前一大,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
【保和殿】
在故宫中和殿后。故宫三大殿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谨身殿,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今名。乾隆时重修。平面长方形,黄琉璃筒瓦四角攒尖顶。清时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请王公贵族和京中的文武大臣。乾隆后期(十八世纪末),成为殿试的场所。
【乾清宫】
在故宫内庭最前面。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清康熙前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明崇侦十六年(1644年)皇帝朱由检因李自成率起义军攻打北京,由此仓惶出逃,自缢于景山。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交泰殿】
在故宫乾清宫和坤宁官之间。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平面呈方形,黄瓦四角攒尖顶。清代封皇后,授皇后册、宝的仪式和皇后诞辰礼部在此举行。乾隆十三年(1748年),代表封建皇权的二十五颗宝垄收藏于此。
【坤宁宫】
在故宫“内庭”最后面。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明时为皇后住所。崇祯十六年(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打北京,崇祯帝逃至景山自缢,其皇后吊死干此。清代改为祭神场所。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养心殿】
在故宫乾清宫墙外西南。建于明代,清雍正时重修。为皇帝居住和进行日常政务活动的地方。正间为皇帝引见官员之所,西问为皇帝阅览奏折和共商军政大计之处。东间在同治、光绪年间为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曾在此策划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后,宣统帝溥仪在此被迫决定退位,1917年张勋在此演出复辟丑剧。
【储秀官】
在故宫西六宫内,与翊坤宫、体和殿组成一个院落。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明、清两代是后妃居住之处。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住此。她五十岁生日时仅重修储秀、翊坤两宫和赏赐臣仆就耗费白银一百二十五万两。
【御花园】
原名宫后苑。在故宫坤宁宫北。正中有坤宁门和园内相通,东南、西南两隅设门,分称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北有顺贞门(原名坤宁门),是宫墙北并列的三座琉璃门,门外为神武门。园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0米,占地约11.700平方米,为宫城总面积的1.7%左右。园内有二十多座大小建筑物,结构精巧多样,间有山石树木、花池盆景和五色石子甬道,是一处以建筑物为主体的宫廷式花园。殿堂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以布局紧凑、古雅富丽取胜。园景大致分三路,主体建筑为五问重檐的钦安殿,并依地形安置亭合楼阁,寓变化于严整之中。殿后左方为人湖石迭砌的假山,名堆秀山,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殿后右方为延晖阁。与御景亭遥相对峙。其余摛藻堂、凝香亭、万春亭、绛雪轩、千秋亭等分布有致,增添庭园景色。
【乾隆花园】
在故宫外东路宁寿官西侧。建于清乾隆后期,是乾隆帝兴建太上皇官宁寿宫时在近旁营建的花园,供他养老休患。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5.920平方米。园分五个部分,著名的建筑有古华轩、楔赏亭、旭晖亭、遂初堂、革赏楼、延趣楼、符望阁、竹香馆、倦勤斋等。分布错综有致,间以透迄的山石和曲折回转的游廊,使建筑物与花木山石交互融合,意境谐适,是故宫中著名的园林。
【珍妃井】
在故宫的外东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对支持变法的光绪帝及其爱妃珍妃怀恨在心,将他们分别囚禁在南海瀛台和冷官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城时,令大监将珍妃推入井内溺死,因称珍妃井。
【隆宗门】
汀故宫保和殿西北侧。是紧靠皇帝住所的一处重要禁门。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河北、山东等地爆发天理教起义,京郊的北京市(11)一支起义军曾杀进皇宫,攻破此门,直逼皇帝寝宫养心殿。今隆宗门匾额上留下的箭头,是当时天理教起义的战斗遗迹。门为东西向,宽三间,与景运门遇遥相对。
【午门】
故宫的正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高35.6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墩台,台正面以垛墙围绕。后面砌字墙。墩台正中有三门,正面呈长方形。后为券形,墩台上建楼五座,俗称五凤楼,围以汉白玉精美栏杆。主楼面阔九间,重檐序殿顶,其余四楼为重檐攒尖顶。金黄色琉璃瓦与绚丽的彩画交相辉映,气势巍峨,宏伟壮丽。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大和门。午门中楼左右有钟鼓亭,每逢皇帝庄大和殿主持大典时,钟鼓齐鸣,以示威严。清代每年颁发历书仪式也在此举行。
【神武门】
原称玄武门。故宫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康熙时重修。门楼建在高10余米的城墙上,面阔五间,重檐庄殿顶。上层檐下有华带匾,书满汉文“神武门”,楼下有石护栏围绕。城墙有三券门,中门可启闭,北向券门上部有“故宫博物院”石匾。明崇侦十六年(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直捣皇官,皇帝朱由检出此门到煤山(现名景山〕自缢。
【金水桥】
①外金水桥。在天安门、太庙、中山公园前。共六座,三孔拱券式,南临天安门广场,北倚天安门城楼。桥栏雕琢精美,形似辛条玉带,与古仆的华表和雄伟的石狮构成天安门前巍峨壮丽的景色。②内金水桥。在大和门前广场。共五座,单孔拱券式。造型秀美,同雄伟壮观的午门城楼和金碧辉煌的太和殿相衬映,十分引人人胜。
【柏林寺】
在北京东城区东北角。元至正七年(1347年)建,明宣德年间及清康熙。乾隆时均有修暮和增建,清圣祖曾题额“万古柏林”。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圆俱行觉殿、大雄宝殿和维摩阁。大雄宝殿内的三世佛塑像和维摩阁内的七尊木制漆金佛像,均系明代旧物。东配殿南北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铸造的交龙钮大铜钟,高2.6米,钟的周围刻满了往生净土神咒,铸造细致精美。寺内存有珍贵的《龙藏》经版,经版开雕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三年(1738年)完成,今存经版七万八千二百三十块,是我国释藏中现存的唯一木刻经版。
【皇史宬】
又名表章库。在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南口东边。明嘉靖十二年(1534年)建,隆庆二年(1568年)和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均有修茸。全力砖石结构,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皇史宬门、正殿、东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围以朱墙。正殿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绕以汉白玉护栏,面阔九间,黄琉璃筒瓦庞殿顶,拱券式无梁建筑,门设两重,室内有高大的石须弥座,上置雕云龙纹镀金铜皮樟木柜一百五十二十。山墙上有对开的窗,以使空气对流。其结构具有防人,防潮等特点,是一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三者兼备的重要文物建筑。明代除储存各朝的”实录”、“圣训”、“玉牒”之外,还收藏《永乐大典》副本和其他重要档案,清代除收藏“实录”外,《大清会典》、《朔汉方略》内阁副本以至将军印信也部曾入藏。它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也是研究“金匾石室”的典型建筑。
【钟楼】
在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旧址为元代万宁寺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后毁干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筑于高大的砖石城台上,灰筒瓦绿剪边歇山顶,四面开券门,高约33米,全部砖石结构,精致坚固。楼内原悬有永乐年问铸的大铁钟,后改悬有永乐年题款厚约27厘米的铜钟,铁钟换置鼓楼后,至今尚存钟、鼓二楼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与西侧什刹海遥相呼应。互为借景,是研究北京城市规划布局的重要实物。
【鲁化寺】
在北京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年)建,初为家庙,后敕赐名报恩智化寺。土木之变王振诛族。英宗复辟后,于天顺元年(1457年)在寺内为王振立“精忠伺”,塑像祭祀。大顺六年颁赐藏经一部、经橱两座,供藏于如来殿。万历和清康熙年间曾重修。乾隆七年(1742年),御史沈廷芳奏请毁王振塑像,主要建筑自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藏殿内尚存转轮藏一具。如来殿为两层楼阁,上层四壁遍设小型木制佛龛九千多个,称万佛阁,佛像保存完好。阎内明间顶上原有雕饰精美的斗八藻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美国人盗去,现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寺内主要建筑物的屋瓦用黑色琉璃脊兽铺砌,虽经历代多次修茸,梁架、斗洪、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征。经橱、佛像及转轮藏上的雕刻,遒劲雄朴,艺术高超。
【普渡寺】
在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南口东。旧址为元代的大乙神坛,明时是南城的洪庆宫。清顺治初为睿亲王(多尔衷)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改建为玛哈噶喇庙,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修,次年改称今名。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九间。前出厦五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飞北京市(13)椽共三层,为建筑法式中少见。
【鼓楼】
在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下为高约4米的城台,台前后各有券门三道,左右各一道。楼面阔五间,重檐重楼灰瓦歇山顶。鼓楼是明清两代向全城击鼓报时之处。
1924年一度改为“明耻楼”,陈列展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有关国耻的实物,现存楼上的一面更鼓,上有刀痕,即为八国联军所砍。
【雍和宫】
在北京东城区雍和官大街东侧。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建,原为雍正帝即位前的府第。雍正三年(1725年)改称今名。十三年因停放雍正帝灵枢,将宫内永佑殿、法轮殿等主要建筑改易黄瓦。后奉雍正帝影像于永佑殿,并改名神御殿。从此雍和宫成为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大部殿字为喇嘛诵经之所。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喇嘛庙。建筑占地广大,规模宏丽,院落五进,主要建筑有影壁、牌坊、碑亭、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其中法轮殿建筑雄伟,平面呈十字形,殿内供铜质宗喀巴大师像,像后有五百罗汉山;黄琉璃瓦顶上设五个小阁,阁上各有小型喇嘛培一座,具有典型的喇嘛寺建筑风格。万福阁为宫内最大建筑,黄瓦歇山顶三层楼阁,阁内有著名的檀香本弥勒站像,高26米(地面上18米)。比例匀称,体态雄伟。阁左右井列永康阁和延绥阁,以悬空阁道相通,将三阁联成一体,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雍和宫的建筑布局,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而有起伏,殿阁错落,飞檐字脊纵横,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喇嘛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