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树中独爱柳
李商隐的集子里有十二首有关柳树的诗,这个数字可能占李商隐的咏物诗中的首位。其中以地域分则有巴江之柳、京都之柳,以写法分则有咏柳、赠柳、谑柳,以比喻分则有比拟女子之柳、比拟怅恨之柳、比拟身世之柳,真可以说洋洋大观,似乎要把柳树写尽了。
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柳树春初便绿,可以暗示春意的降临;它柔软细长,可以象征女子的纤腰和女子的柔弱;它的花絮在风中濛濛飘荡,可以暗示心境的惆怅,特别是唐代长安人灞桥送别,常折柳枝相赠,于是它又有了惜别之意。显而易见,这个象征所拥有的多重意义,使它就像一个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所以,当李商隐将这个柳树意象写成诗的时候,它便随着诗人的心境与思想不同而比喻着不同的事物。在李商隐咏柳的十二首诗中,有比拟女子的柳诗,像《柳》(动春何限叶)以春风中轻舞的柳枝暗喻心思活泼却已属他人的女子,《垂柳》(垂柳碧鬅茸)从浓密青碧的柳枝联想到女子的头发,从女子又想到盼归的闺中人,《谑柳》(已带黄金缕)则以与柳树笑谑的方式以柳暗比一个已嫁他人的女子;也有自伤身世、喟叹时命的柳诗,像《垂柳》(娉婷小苑中)以娉婷婀娜的柳树比喻失去了“先皇”的正直之士的怅惘,《巴江柳》(巴江可惜柳)以误生巴江的柳暗指自己被迫远离京城的伤感;还有见物伤情、从柳说恨的柳诗,像《柳》(柳映江潭)的“望中频遣客心惊”,《关门柳》的“东来西去人情薄”,《柳》(江南江北)的“如线如丝正牵恨”,则或说思乡之愁,或说离别之苦,或说人情之薄。
可是,有时候一个象征也可以把各种意义交织在一起,使诗歌拥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当它语义的指向并不明确的时候,且看这一首《柳》诗: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这首诗句句写柳,首句写春天东风里的柳枝拂过舞筵,暗示春风得意般的欢悦和滚油沃火般的兴盛。二句再写柳枝历经春日园林乐游的盛会,预示了乐极生悲的转折。果然三四句急转直下,叹息一荣一枯的时序变迁,使当时拂筵游苑的盛况一去不复返,柳枝也从青翠欲滴变为枯黄憔悴,不再是伴随欢歌笑舞,而是陪伴着西下的夕阳和入秋的蝉声;夕阳、秋蝉又都是衰颓而忧伤的象征。
按照冯浩的说法,这里的“柳”是自伤命运的意象,“上痛不得久官京师,下慨又欲远行”,因为“东川之辟在七月,正清秋时,‘斜阳’喻迟暮,‘蝉’喻高吟,言沉沦迟暮,岂肯尚为人书记耶?”这并不是说不通的。可是,也可以有第二种解释,这是哀伤一个女子青春易逝的诗,前两句写年少时的美丽和喜悦,后两句写韶华已逝的衰老与悲哀。或者,还可以有第三种解释,这是对人生的咏叹,就像东晋桓温那句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一样(《世说新语·言语》),前两句以春柳喻青年时不识愁滋味,后两句以秋柳暗指老年迟暮时才识得生命的短暂……
要作这样各各不同的解释很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当一个涵蕴很丰富的象征出现时,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带进去加以想象,于是它就像一个多棱面的镜子一样反射出各各不同的影像;比如心理学上的墨渍测验,一滴墨滴成的一个自然痕迹,有人看成了云,有人看成了马,有人看成了怪物,有人却看成了人像。“柳”这个意象本来就有多种象征意义,所以,当李商隐不加具体点明地写成这首《柳》诗时,就有人读出了历史,有人读出了爱情,有人读出了哲理,就像鲁迅说一部《红楼梦》有人读出了淫诲,有人读出了排满与革命一样。
这类没有具体指向的诗最费人心思,要如射覆一样猜出谜底来本是不太可能的。不过,李商隐为什么偏爱“柳”这个象征似乎可以从他的生平中寻出蛛丝马迹来。在《玉溪生集》中,唯一带长序的诗《柳枝五首》中说,有一个叫柳枝的洛阳姑娘,精通乐律,一次听到李商隐的侄子李让山念《燕台》诗,她惊讶地连声询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李让山告诉她:“这是我们乡中一位少年叔叔写的。”于是柳枝手断长带,交给让山转赠李商隐,说三日后约李商隐会面,“以博山香”侍候,李商隐欣然应允。可是阴错阳差,一个偶然的缘故使李商隐匆匆离去,使他失去了交结这位巾帼知音的机会,后来听到消息说,柳枝已被东诸侯带走了。李商隐伤心之余,写了五首小诗追怀这个未曾谋面的姑娘,其中一首写道: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也许,这是李商隐又一次恋爱悲剧,它使李商隐这个极其重情的人久久不能忘怀。如果是这样,那么,李商隐如此偏爱“柳”这个意象,或许就与这位柳枝姑娘有关,而上面所引的那首《柳》诗,可能是在吟咏一个沦落女子的身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