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祸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人逃往四川,到了距长安百余里的马嵬驿(故址在今陕西兴平县),将士都又饥又困,心中怨愤,溢于形色。负责玄宗禁卫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对兵士说:“如今天下动乱,皇上出奔,造成这种状况,不都是因为杨国忠的罪过吗?不杀他,怎么向天下人交代?”众人都说:“我们早就有这种想法了。”于是一起去杀了杨国忠,以及他的儿子和韩国、秦国夫人。玄宗为了平息将士的愤恨,亲自走到外面,慰劳六军,兵士却依然围着不肯散开。玄宗望着身边的人,问是什么缘故,他宠信的太监高力士回答说:“杨国忠有罪,已经被杀,但祸根还在,怎么肯散开呢?”所谓祸根,即指杨贵妃。玄宗心里不愿意,站着不说话。高力士又说:“只有杀了贵妃,六军将士心中才安宁;只要将士安宁,陛下也就安宁了。”玄宗无可奈何,只得与杨妃诀别,派高力土将她缢死在佛堂前的梨树下,随后埋葬在驿西一里光景的路旁。当时杨贵妃三十八岁。
杨贵妃墓
杨贵妃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她的美貌,她奢侈的生活,她和玄宗的关系,她临死的情景,连同随后国家所遭受的灾难,所有这一切,都依然在吸引着人们,有关她的传说,以及文人词客的题咏,始终不曾中断过。甚至连马嵬这个从不为人注意的小地方,也因为她而出了名。唐人吟咏马嵬的诗甚多,不过大多是感伤一代红颜委于黄土,其中较著名的如:“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白居易《长恨歌》)“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布衣。低回转美目,风日自无晖。”(刘禹锡《马嵬行》)都写玄宗迫于群情愤激,不得已而诛杨妃,原是忠于史实的记载。不过在那些尊君卫道之士看来,这未免有失玄宗面子,特别是有损他的“圣明”。白、刘笔下的玄宗,虽然不是圣明之君,但还算个多情天子,而在李商隐的诗中,甚至连这点情义也不见了。“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马嵬》)。这首诗讽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山盟海誓言犹在耳,但一旦大难临头,便以牺牲对方为代价,换取自身的安宁,虽然做了几十年皇帝,却还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这几乎是在亵渎万乘之君,太失臣下事君之礼了,当然更不能为卫道之士所容忍,纷纷指责此诗轻薄无礼,拟人不伦。由此,过去某些人十分推重晚唐郑畋的《马嵬坡》:“玄宗(一作“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认为这首诗既写出了玄宗的多情和苦衷,又替他的行为作了回护,立言最为得体。但不少人认为,郑畋的诗虽好,还不如杜甫诗:“忆昔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北征》)杜甫对杨氏的骄横豪奢,始终极为不满,当他作《北征》之时,更希望随着杨氏一门的灭亡,结束宫中荒淫腐败的现象。这几句诗,并不像前人所说的那样,可见“明皇(玄宗)鉴夏、商之败,畏天悔过,赐妃子死,官军何预焉”(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中自诛褒妲”,只是说杨妃是被唐朝军队自己杀的,不像褒姒、妲己那样,死于敌方之手,和唐玄宗并无关系。诗中没有一句称颂玄宗,就是很好的说明。陈玄礼身为禁军主帅,却鼓动将士,要胁君王,殊失人臣之礼,杜甫非但不加指责,反而肯定了这次兵变:“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北征》)可见,杀杨贵妃、杨国忠的,并不是唐玄宗;为民除害、挽救国家的,也不是唐玄宗。事实上,先有了桀、纣、幽王,才会有妹喜、妲己、褒姒。杜甫既说杨妃是妲己、褒姒,实际上也就视玄宗为桀纣之君了。“唐家六叶太平能,宫艳醉骨恬无忧。阿荦(指安禄山)诟天翠华出,模糊战血腥九州。……今日奔亡匪天作,向来颠倒皆庙谋。忠骸佞骨相撑拄,一燎同烬悲昆丘”(宋祁《和贾相公览杜工部〈北征〉篇》)。宋祁读了杜甫的《北征》诗,认识到引起安史之乱,致使四海残破、百姓疮痍的主要原因,全在玄宗全盛之时朝廷谋划颠倒,君臣醉生梦死,而不是杨妃一人的蛊惑,可谓深得杜甫的诗意。
“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根”(赵翼《梓泽园》)。夏桀亡国,是因为妹喜妖冶;商纣自焚,是由于妲己淫荡;周幽王被杀,则应归罪于褒姒的媚惑。在历代皇朝衰亡的时候,只要当时有一个女子得到过分的宠爱,导致衰亡的责任,就必然会落到她的头上。杨贵妃也难逃此责。她生前恃宠奢淫,结果血溅黄土,也可说是咎由自取。但她在马嵬为保障玄宗安宁所作的牺牲,似乎还远远不够,即使死后,仍得为维护玄宗的名誉继续作出牺牲,将恶名永远顶下去,这就未免有些不公了。“凡外戚成败,视主德何如,主贤则共其荣,主否则先受其祸”(《新唐书·外戚传》)。这几句话同样可用于妃嫔。玄宗宠爱杨妃,可谓极矣,但结果却只能违心把她杀掉,这真应了孟子的一句话:“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尽心下》),不是杨贵妃造成了唐王朝的兴衰,恰恰相反,倒是唐玄宗一手造成了杨贵妃的命运。
代宗广德元年(763)十月,即杨贵妃被杀后九年,吐蕃入侵。当时宦官程元振专权,妒贤害能,外面的将领,心怀疑忌,竟没有一人带兵前往救援,致使代宗像玄宗当年一样,狼狈出奔。杜甫当时在梓州,写了一篇《冬狩行》,深致其慨:“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呜呼,得不哀痛尘再蒙!”如果说周幽王以宠爱褒姒以招来犬戎之祸,唐玄宗以宠爱杨妃引起安史之乱,那么,杨妃已经被杀,而皇帝依然出奔逃亡,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看来造成国家祸害,必定还有在女色之外更深刻的原因。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王,作为帮助君王管事的大小官吏,能不深悔其祸,承担责任、严以律己、痛改前非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