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

第二十二章 风起黄鹤搂




  荣庆,茶水章悄悄来到武昌。没想他们匆忙中丢失了光绪的血诏,想尽办法也见不到两湖总督张之洞。情急中荣庆假扮皇上,引张之洞上勾。张大帅果然上当,认为皇上驾到,亲自前往白云寺拜荣庆。正当荣庆准备说实情,让大帅出兵救驾。偏偏此时,小格格带着慈禧的口信突然出现,闹出一场真假皇帝的风波。
  荣庆与元六一路回到镖局,跟他商量一块陪茶水章去南方搬救兵的事,元六并不知道茶水章是为了皇上的事来找荣庆,他听说荣庆要与章公公一块去南方,想来想去觉得不妥。说他俩现在自身难保,还管得了皇上的闲事?荣庆不同意,认为只要自己有一口气,就得想办法救皇上。两人争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荣庆急了,拿出血诏给元六看。
  “兄弟!别给我看,没用!你忠君,你仁义,你又有什么法儿?就凭你一口单刀,外加上我,还能杀进宫里,把皇上背出来吗?就算那些键锐营、虎神营,十万人马全是屎蛋,你背出来皇上往哪儿送?”元六硬是不接荣庆手上递过来的白绢诏书。
  “大哥,皇上对我一百一。别说皇上了,他就是个哥们弟兄。朋友结交,我也不能见死不救呀!”荣庆也火了,收起诏书,说要走你一个人走,他是铁了心要跟茶水章一块儿南下武昌。
  “咱俩别抬杠,抬杠伤和气!皇太后,皇上,人家娘儿俩掐架,你跟着掺合什么劲儿?”元六见他真的动了气,口气软下许多。荣庆说咱们救皇上,也不反老佛爷,只当是拉开了再劝架嘛。元六拍着脑门说好吧,你说出办法来,我元六跟着,大不了就是一条命。不过有一条,茶水章是否靠得住,荣庆认为靠得住。元六认为他俩谁也不摸底。
  “他会不会是那边儿派来骗你回去的呢?”元六问。
  “不可能。”荣庆了解茶水章为人,更何况他是英英的舅老爷,是英英带他来这儿找到他的。
  “怎么就不可能?你可别忘了,荣庆俩字儿还在墙上贴着哪!”
  “英姑娘不会骗我。”荣庆说,要是英英想得那二千两赏银,她早在北京报官了,何苦要等到这会儿跟茶水章一块儿来骗他。这话一出口,元六没词了。
  荣庆与元六整理好行李,正准备离开,突然发现镖局四周被城里来的官兵团团围住,指名道姓要捉两个有京里口音的外乡人。荣庆与元六抽出刀剑急忙冲出门外,等官兵靠近,元六挥起手上的短枪,连续开了几枪,当场撂倒几个官兵。两人趁机突出众围,向屋后的野树林子里狂奔而去。
  荣庆与元六一路顺着山坡,跑到湖边的英英表姨家的房子。他俩一进门,二话不说,立即让茶水章和英英赶快离开。英英表姨沉着地领着他们一路人走到屋后一片芦苇荡,从草丛中拖出一条小船,将他们由湖面上送走。
  就这样,荣庆。元六保护着茶水章和英英,日夜兼程,舟车劳顿,穿过河南的中原大地,来到这座扼大江南北之险要,连东西水道之商埠的历史名城,
  北方已经进入初冬,四下刮起漫天寒透的风沙,外面的树已经没有多少绿意,而武昌这边仍然充满生机,水中绿荷央央,岸边垂柳依然,湖光山色之中秋意正浓。
  下午,荣庆和茶水章等人在城外一处静僻的小客栈歇下,一起商议着下一步行动,眼下,怎样上总督府求见张之洞,见到张大人怎么样说,这是至关重要的。想到要见张之洞,荣庆立即想起茶水章交给他的血诏,尽管血诏上没直接写张大人的名字,但皇上的手书血字至少能证明他们的身分,下一步就好说了。荣庆伸手怀里一摸,顿时愣在那儿,皇上的血诏竟然不翼而飞。
  茶水章让他别着急,再四处找找。荣庆在茶水章帮助下,翻遍了随身行李,最后依然不见那份血诏的影子。看来一定是路上走得仓促,不知掉在哪儿了。
  怎么办?按茶水章原先设想计划,由荣庆冒充爱新觉罗家族某一位亲王,自己扮作王府太监,带着光绪的血诏大摇大摆地去张大帅府上见他。张之洞是保皇上的,只要能见到他,当面将光绪的血诏交给他,对方自然会想出办法的。现在没了那份血诏,纵然能迸得了大帅的辕门,却拿不出令对方信服的证据,不但说服不了对方,反会令对方生疑,闹不好将他们抓住一并押往北京那就玩惨了。
  荣庆于无奈中,只得让茶水章、元六等人留在客栈,抱着侥幸一试的心情独自去了张之洞的总督府,向门卫求见大帅,茶水章认为不可行,劝他不要去,再认真商量一下其他办法。荣庆不听,坚持要试一试。
  正如茶水章所预料,荣庆到了总督辕门,门卫要他出示名帖。他拿不出,任他说破了嘴门卫也不让他进。荣庆沮丧地回到客栈,将情况告诉茶水章和元六,几人坐困愁城,想了老半天也想不出法子来。最后茶水章提出由他出面去试试,荣庆和元六一致反对,认为他一张嘴就漏馅儿,因为他一个男人,说话却像女人似的尖尖的嗓子,肯定会让人生疑,闹不好让对方扣起来。
  “扣起来才好呢,我就能跟张大人见上面儿了。”茶水章苦笑笑说。
  “不行!你见不了张大人,平白无故掉了脑袋,多冤呀!”荣庆劝他说,其实茶水章是宫中的老人,他也知道宫里规矩,内监没皇上的圣旨,出城四十里,抓住就砍脑袋。只是眼下他实在想不出其他办法,只得不可为而为之了。
  “这个张大帅,架子也太大了!”元六在一旁说。
  “那是!官居极品哪,老佛爷都给面子,除非是皇上,就是差一点儿的王爷,贝子来了,他也不放在眼里!”茶水章叹口气说。“皇上能上这儿来,也就天下太平了。”说到皇上,茶水章心不由得长长叹了口气。想到他软禁瀛台,随时会有被罢黜的危险,更觉得对不住他。
  “舅舅!假如皇上要是真来了呢?”英英在一旁插话。
  “没影儿的事嘛!”荣庆苦笑笑,对自己丢了诏书懊丧不已。
  “皇上能来武昌,也用不着我们这儿费劲巴拉的了。”元六拍着大腿说。
  “皇上没给张之洞下诏吗?”荣庆问茶水章。
  “当时哪儿想到那么些呀!”
  茶水章和荣庆等人商量来商量去,一直到天黑,总也想不出个办法既能见到张之洞,又不会向外泄露此行的机密。晚饭后,他们聚在茶水章的客房里,继续商量对策。元六见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随嘴说了一句,说实在不行就让荣庆装皇上,这样一来,张大人就会主动找上门来,荣庆连忙说使不得,且不说他装得像不像,就算装得像,按大清法律可是天大的罪孽。他杀头不说,他们一家,连同沾亲带故的人全都要捆到菜市口斩首示众啊。元六见荣庆认真了,连忙说他开玩笑。
  元六的玩笑话令茶水章心中一动,他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办法,既然荣庆可以扮成王爷,贝勒一类的身分见张之洞,倒不如装一回皇上?只要能见到张大帅的面,余下的事就好办了。
  “我有个主意。”茶水章将自己的主意对荣庆和元六低声说了一通。
  “使不得!使不得!”荣庆听后大惊,连声说不行。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撕了龙袍是个死,杀了太子也不过是个死,背着抱着还不是一边儿沉?再说了。这事儿要办不成,你我都活不了不说,皇上那边也就没指望了。”元六在一旁急了,说除了这个办法,再也没别的办法见到张大帅了。
  “可,可我也不像啊!”荣庆喃喃地说。
  “依我看行,你个头长像跟他差得不远。再说张大帅几年前见过皇上一面,当时老佛爷还在训政呢。后来皇上亲政,见过一、二次,但都是在朝堂上,那么多王公大臣,人多离得又远,他也看不真切,皇上和张大人差不多三年多没见过面了。”
  “你们到底说些什么,我一点儿也听不明白。”英英不知他俩说些什么,在一旁叫开了。
  “这儿没你什么事。你先回房歇会儿,等有事再叫你。”茶水章看一眼英英,一脸和气地让她离开一下,英英知道舅舅有重要事情跟荣庆商量,虽说心里不情愿,还是听话的走出房门。。
  英英一走,茶水章便取出一套光绪平时休闲时最喜欢穿的浅米色长袍,这是他出逃宫中的那天深夜,临分手时光绪突然叫住他,送给他这套衣服。一是为作纪念,二是防止万一有什么意外,他一旦被人识破身分,这套皇上亲手所赠的衣服可以证明他不是私自出逃,他让荣庆穿上这套衣服试试。
  “皇上要是知道了……”荣庆双手接过衣服,犹豫地站在那儿。
  “咱不就是为着救皇上吗?”茶水章反问他,“放心吧,让你当回替身,又没让你篡位!”
  荣庆一想也是个理。他们来这儿不就为了救皇上,穿一回皇上的衣服能救回皇上,怎么也得试试。他穿上那套浅米色长袍,戴上软缎圆帽,茶水章又在他腰间扎上一条明黄色绸带,让他在屋里来回走了一圈,望着灯下的荣庆,穿着光绪的便服,越看越觉得他身材面相都有点那份意思。
  “你别说,还真有点意思。只不过你派头还得再大一些,学着万岁爷的龙行虎步,保准能有个八九不离十。”
  荣庆本来就在光绪身边呆过,按茶水章指点,他挺直了身板,学着光绪的派头,又在屋里来回走了几圈。茶水章故意装出一副敬畏的样儿,上前拉开桌边的椅于,荣庆大模大样地坐下,一边学着光绪的语气,让茶水章侍候上茶。人胆子一大,派头立即变了,荣庆接过茶水章恭恭敬敬递上的茶杯,浅浅抿了一口递还到对方手中,两人不约而同地笑了。
  茶水章连声叫绝。然后告诉荣庆,除了四年前光绪与慈禧一块儿接见过张之洞,后来在大殿上又见过两次,头一次皇上亲政大典,另一次是张之洞递奏本,请求光绪恩准在汉阳开办兵工厂。说到递兵工厂的折子,当时就是茶水章接的奏本,张之洞站在后排,递本子时一直跪在地下,没敢抬头。严格地说那次张大人听见光绪说话,几乎没看清光绪本人。后来光绪对张之洞的奏本大为欣赏,一连批了三个“好”字。茶水章告诉荣庆这些细节,让他牢牢记住,为的是一旦跟张之洞见面,他能动用自如,令对方更相信他的身分。
  茶水章看一眼元六,心想让他装成卫士。这样一来,皇上、太监和卫士,包括英英这位“宫女”都有了,做起戏来也像样儿。
  几个人刚要坐下来说话,英英送茶水来了。她发现荣庆改了装,显得格外的派儿,盯着荣庆这一身考究的衣着,特别他腰间那条明黄色腰带,心中暗暗一惊,心想这可是皇上才敢用的色,他怎么就敢系在身上。
  “你们玩的什么把戏?”英英问。
  “小声点!”茶水章慌忙拦住英英的话头,将房门关上,这才对荣庆和元六详细说了他的计划。
  张之洞坐在总督衙门的签押房那张宽大的案桌边,眯着两眼,仔细听着他的幕僚马老爷的密报。前些天,荣庆到辕门求见张之洞,门卫值班长要他亮出名帖,他不肯。要他报姓名,他也不肯,说有话要当面跟张大人才能说。为此值班长没让荣庆进来,说大帅没空,将他打发了。但事后一想,觉得此人有些不凡,便将荣庆求见张大帅的经过报告了张之洞。
  张之洞听说这人一口京腔,当下便有些生疑。加上前一阵子北京出了事,又纷纷传说朝廷要换皇上,因此立即让马二爷派人去四下打听这些人的下落。对于慈禧这次突然发难,夺了光绪的权,张之洞内心愤愤不平。除了出于对新政的态度,他站在光绪这一边,同时觉得慈禧已经让光绪亲政,却突然变卦,再次出面训政,无论于理于法部不合。作为一方总督,他和刘坤一等人对此一直没有表态。因为朝廷下达的正式诏书,仍然用的是光绪的名义,用的也是光绪的玉玺,所以尽管朝廷传出变故,莱市口杀了谭嗣同等人,全国上下一片沸沸扬扬,他们也只得装糊涂。如今京里来了人,并指名要找他,估计总有些来历。他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以便了解北京那边的情况。
  马二爷亲自去白云寺打探情况后,一回到总督衙门便找到张之洞,连声说奇怪。这拨人离开了客栈,住进东城外的白云寺,再也没出来,张之洞听后心中不由得一动,但面子上仍然作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他问马二爷,这些人住在那儿不出来,成天干些什么,马二爷说不知道,听说他们天天跟着和尚吃素,一连好几天不露面。
  “那就该去问问庙里的和尚啊。”张之洞听到这儿有些沉不住气了。
  “和尚说了,他们给了银子交了房钱,别的什么也不让问。”马二爷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取出一锭银子,说这是他特意用加倍的银子从和尚手中换回来的。张之洞连声说换得好,当下接过银子一看,只见银子底座刻着一方篆文印章,心里顿时一惊:
  “这不是大内的官宝吗。”
  “说的是呢,除了内廷,没这份儿啊。”马二爷脸上浮出一丝神秘的笑意,显然他觉得那些人像自己预料的那样,是有来头的。
  “也不尽然吧。也许是富商巨贾,到武昌来做什么买卖?”尽管张之洞心里也觉得这伙人来得不寻常,但脸上却不动声色。马二爷说不像做买卖的,否则这些人不看市面儿,成天躲在白云寺干什么?张之洞被问住,半天才说:
  “会不会是京里下来了钦差,微服私访?”
  “不会吧,两湖近来也没有什么大案可惊动部里呀。”
  张之洞再也不出声,过了好一阵子,又详细问起那些人的情况。当他听说一共来了四个人,三男一女,都是一口京片子,心里更觉得这里头有文章。马二爷见张大帅脸上表情有些吃紧,更来劲了。他告诉张之洞,说其中一个二十多岁男人,身材适中,面目清秀,别的都像是他的下人。还说其他人都称他为主子。
  “主子?这么说是亲贵了。他称呼别人呢?”张之洞瞪起两眼间他的幕僚,企图通过他们之间的称呼弄清这些人的来历,以及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
  “这个学生倒没留神,噢,那个老的,他们好像都叫他‘总管’。”
  “没有听错?”
  “对,叫他章总管。”
  “这个消息不许传到外头去,只限你我两个人知道!”张之洞叮嘱他的部下。
  “是!大帅要会会他吗?”
  “当然要会。”张之洞毅然地说。
  “不知道是福是祸呀?”马二爷担心地说。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张之洞心想总管这个头衔,除了皇宫里有总管太监外,别处不会有。因此他认为这些人肯定与宫里有关。如果说这些人当真是皇宫中出来的,他们是些什么人?是皇上派来的密使,还是……想到这儿,他不敢再往下想。看来不论是皇上或皇上派出的人,他都得非常小心,因为只要他跟对方接触的消息一走露,他都将可能卷进一场非常可怕的政治漩涡,闹不好会出大事。但有一条,不论对方是什么人,他必须见这个人,并在见面后做出自己的抉择。
  第二天一大早,年近六旬的张之洞身着便服,与马二爷一块装出游客的模样,来到了城外的自云寺。表面上两人闲庭信步,其实心里装着许多事,特别是张之洞,他一边走一边四下打量着这座幽静的古寺。
  这座蜷缩在半山腰的古庙,是南宋时建的,虽几经兵火冷落许多,但原先的规模放在那儿,那些残垣旧壁仍然令人想起昔日的辉煌。古刹四周被一大片高大浓郁的树林包围着。深绿的树色中夹着片片枯红和暗黄,洋溢着浓艳的秋意。不知是时候太早,还是眼下秋收大忙季节,这儿几乎没有什么游人和香客,一声声清脆的鸟叫声,更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清静。
  马二爷陪着张大帅,两人一前一后由正殿进了西边的侧门。马二爷向张之洞使个眼色,张之洞会意地点点头,好像无意中沿着碎石铺成的路面进了西跨院。
  紧挨着一片竹林,有个月亮门。元六他一身便衣,但一望便知是个武人。他守在圆门边,看见两个人向他这边走来。他有事没事就守在这儿,据茶水章估计,张大帅会来这儿会他们,但他在这儿已经守了好几天,却没有任何动静。他正不耐烦,突然见两个衣着考究的游客向这边走来。走在前面的年纪比较大,有五十好几,气度不凡,后面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一看就是个书生。
  “这位爷,别处随喜吧。”元六拦住张之洞和马二爷,漫不经心地说。他不相信张大帅会像茶水章所说,亲自上这儿来打探情况。
  “这院儿不能进吗?”张之洞问。
  “我们租下了。”元六有些不耐烦,想起茶水章的吩咐,耐着性子回答。
  “尊驾好像是京里口音?”
  “没错儿。”
  “和尊上一起来的?”
  元六点点头,抬起脸来打量着对方,心里有些疑惑。张之洞看出他有些不耐烦,仍耐着性子问元六主人为官还是经商,在哪里得意呀。
  “我们主子哪儿都得意!”元六得意地说,心中不由得一紧,觉得这人不比寻常人。前几天也有一些游人,被他拦在门边,只是伸头探脑地看看内院,然后悻悻地转身走了,根本没那么多话。
  “这么说是位旗下大爷了?”张之洞笑笑,心里却在揣摸,从这人口气看,这伙人来头一定不小。
  “您问的大多了,累不累呀?”元六也瞧出对方是个有来头的,本想恭敬一些,想起荣庆和茶水章再三交待,越是张大帅本人越是要装出不在乎,别让对方小瞧了他们。
  “随便攀谈,交个朋友嘛。”张之洞和声细语地说。元六说高攀不上,索性转过脸不再理他。马二爷一看这人居然对张大帅如此无理,有些急了,上前想说什么,被张之洞一把拉住,为了缓和气氛,张之洞干笑几声,拖着马二爷想往月亮门里走进去。元六伸出有力的胳膊挡住二人,说爷们儿,外边遛达吧。
  “如果我想拜会你们主子呢?”张之洞问,心中有了一半底,决意要进去会会这位神秘的主子。
  “主子这会儿没空!”元六双手抱着前胸,一副不肯通融的样子,其实心里非常焦急。原先说好等茶水章来了才能放人进去,可他偏偏不来,万一这人真的是张大帅,错过了这个机会就麻烦了。正在这时,茶水章突然从里边走出来,一边问元六:“嚷嚷什么呢?”
  “章总管!”见到茶水章,元六这才松下一口气,毕恭毕敬地指着张之洞说,“这位爷想见主子。”
  “噢?”茶水章一眼认出站在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两湖总督张之洞,当年慈禧单独召见这位张大人时,除了老佛爷和张大人,他是唯一在场的太监。显然张之洞也觉得茶水章有些眼熟,只是一时想不起哪儿见过。
  “足下是哪位呀?”茶水章冲着张之洞笑嘻嘻地问。话一出口便显出几分斯文,和元六形成明显的对照。
  张之洞稳住神,说他姓王,是个生意人,想见他们主子。茶水章笑笑,说您候着,便转身向小院深处那栋黑瓦粉墙的斋屋走去,见到茶水章的沉稳的举止,特别他张口说话时尖细的嗓音,张之洞断定他是宫中的太监,瞅着他的背影,心里不由得闹腾起来。万一里面的主子真的是皇上怎么办?北京闹腾得很凶,有关皇上的谣传甚多,他这时候微服南下,一定有非常重要和危急之事。如果是这样,他将不得不作出选择,为了皇上,他将不得不冒着与皇太后对峙的风险……
  茶水章匆匆进来斋屋,惊喜地告诉荣庆,说张之洞上钩了。一听张之洞真的来了,荣庆心里既兴奋又紧张,连声问茶水章,“您没认错?”茶水章说错不了,他告诉荣庆,那年张大人朝见老佛爷,两人“独对”时,他就在场,张大人还喝过他沏的茶。巧的是当时张大人喝的是洞庭湖上的君山云雾茶,没想他后来当上了两湖总督,洞庭湖成了他管辖之地。
  “那怎么办。跟他挑明了说?”荣庆想到皇上有救了,自己和吟儿的事也有指望了,心里顿时非常激动,连忙问茶水章见了张大人该怎么说。
  “沉住气,别的什么都甭想,这会儿您就是皇上。皇上该怎么样,您就怎么样!”茶水章再三叮嘱荣庆,为了防止万一,一定要等摸清了张大帅的底牌之后,再说出真情也不迟。荣庆故作轻松地笑了笑,说一切听他这位总管的。茶水章又叮嘱了一番,然后叫来了英英,再次交待了宫中的规矩,要她如何如何。英英说这几天成天学,保准错不了。茶水章这才放心走了,去外边传张之洞进来。
  不一会儿,茶水章领着称自己为王老爷的张之洞回到了斋房。本来马二爷要跟着张大人一块进来,为了表示皇家的尊严。同时为了保密,茶水章故意不让姓马的进来,只放进张之洞一个人。
  茶水章领着张之洞进了宽敞干净的前厅。看见客人走进,荣庆不像平常人那样站起来迎接客人,一动不动地坐在一张红木太师椅上。他从眼角里看一眼这位名声在外的张大帅,心里说不出地紧张,唯恐露了马脚。
  “主子,客人到了。”茶水章恭敬地说。
  “噢,你跪安吧。”荣庆挥挥衣袖,不经意地点点头,身体仍然靠在椅背上,一点也没有起身的意思。他本能地学着平日在光绪身边所见,模仿着光绪的一举一动,包括他说话的语气。
  “喳!”茶水章请了跪安,然后站一边。
  “坐!”荣庆挥挥衣袖对张之洞说。
  “谢坐。”张之洞本能地按皇家礼节,深深作了个揖,小心翼翼地在侧面椅子上落下身体。为了表示恭敬,他半个屁股坐在椅面上,半边悬在那儿。
  “给客人上茶。”
  “喳!上茶。”茶水章重复着荣庆的吩咐。
  茶水章话音刚落,打扮得像大户人家丫鬟的英英,立即端着托盘,从外面款款走进。她走到张之洞面前,准备在茶几上放下茶杯。张之洞慌忙双手接住她递上的茶杯。英英得体地一笑,松开手,一阵清风似地出了前厅。
  面对眼前的一切,张之洞看得目瞪口呆。从太监章公公,门外的卫士,直到上茶的宫女,举止言谈和作派,似乎都错不了,只是这位皇上仍然有些吃不透。他坐在那儿,两眼不敢正面观察这位真龙天子,微微低着头,以眼角的余光偷偷打量对方。毕竟上一次跟光绪见面已经时隔4年,那会儿只有他与慈禧和皇上。后来是在大殿上,离得远不说,人又多,所以只能是一个大概印象。眼前的皇上穿着便服,所以认不真切,觉得眼前这人有些像皇上,又不完全像。他正在心里揣摸着,对方突然开口了。
  “王老爷,别来无恙乎?”荣庆这一声称呼,叫得张之洞心头一颤,这声音和口气分明与光绪一模一样。张之洞慌忙抬起脸,低声问道:
  “您是?……”
  荣庆笑笑,没说话。
  “在下冒昧,请教怎么称呼您?”张之洞神色紧张地问,心想眼面前的人,真的是当今一国之君。
  “无所谓,就按着穿着打扮称呼吧。”荣庆笑笑。
  “那……贵姓呢?”张之洞尽管陪着笑,依然执着地追问。这不仅是一般的礼貌,更重要的是为了摸清对方来历,这也是他上这儿来的目的。
  这一问荣庆事先没想到,他和茶水章几乎讨论了所有的细节,偏偏忘了这个重要的环节。他一时愣在那儿。幸好茶水章一副不经心的样了,随口替荣庆回答说主子姓金。
  “好像不是汉人?”荣庆刹那间的犹豫没逃过张之洞的眼睛。他顿了片刻,继续问道,语气非常缓和,其实是在盘查,荣庆回答说他在旗。张之洞立即问他哪一旗。荣庆傲然回答,说他是正黄旗。
  “正黄旗好像不应该姓金。”张之洞认真地说。他这一说,站在一旁的茶水章急了,胸口里头的那玩意儿一下子蹿到喉头,唯恐荣庆不小心露了马脚。他不敢替荣庆回答,也没法向他使眼色。
  “就像你张大帅也不应该姓王吧?”荣庆一笑,没有正面回答,机敏地反问对方。听他这一问,茶水章心里暗暗叫好,长长松了口气。
  “这……”张之洞一听对方识破自己身分,不由得从椅子上站起,心里说不出地惊讶,“这是什么意思?”
  荣庆知道越是要快拿住对方越是要沉住气。他稳往神,按平日光绪说话的语气,指着椅子淡淡地说:“坐下。”
  张之洞自知失态,不自觉地坐回原处。
  “威震两湖的张大帅,在你自己一亩三分地上,不必隐姓埋名。”
  “我……我实在记不起见过足下。”
  “是啊。你离开京城已经二十年了,不过当年做翰林的时候,风采、锋芒,都是令人仰慕的。你们有名的‘翰林四谏’,片语回天,我倒是常听皇太后说起来过。”荣庆像背书似的按茶水章的交待,说起当年的典故。
  “恕我眼拙,您到底是谁?”张之洞显然沉不住气了。
  “张大帅眼睛并不拙,只不过你离开京城那年,我还太小。中间虽然你不止一次进京引见,当时还是皇太后垂帘。咱们没有说过几句话。是不是啊?还记得吗,那年你在养心殿,皇太后赐茶,用的就是有名的洞庭君山云雾……”
  “皇上!”不等荣庆说完,张之洞已经明白,眼前坐的便是光绪皇上。他急忙离开椅座,当着荣庆这位假皇帝的面跪下,诚惶诚恐地磕头叩拜。
  “我说我是谁了吗?你也不必如此,宫里是宫里,庙里是庙里。”荣庆说得非常含糊,暗示对方不必拘于礼节。茶水章连忙说大帅快起来,让庙里的和尚瞧见了不好,一边上前搀起张之洞。
  “微臣不知皇上驾到,没有远迎,罪该万死!”张之洞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儿,连声谢罪。眼望着荣庆,想起几年前见到光绪的情景,越看越觉着是那么回事儿。
  “请叫我金先生。”荣庆笑笑说。
  “臣遵旨。”张之洞连忙答应,一边表示住这儿不安全,他回去后立即安排行宫,请荣庆等人早早搬过去。
  “我既然自称金先生,又住在这儿,自然有我的道理。你不必赶着伺候,由我在这儿清静几天,有事我自会着人去找你。”荣庆说完,看一眼茶水章,让他替客人上茶。这次上茶和头一次上茶不一样,那意思就是送客。茶水章开口说上茶,张之洞立即明白,从椅子上站起,刚想请跪安告辞,被茶水章伸手拦住。张大帅想起“皇上”刚才招呼过不得拘礼,这才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离开了斋房。
  茶水章送张之洞顺路走向月亮门。张之洞掏出汗巾拭着额头上的汗,心里非常紧张。他不知道皇上这次微服南下,为什么不肯住进总督府,一定要留在这个不显眼的寺庙里。
  “张大帅比起那年朝见老佛爷‘独对’的时候,可多了不少白头发了。”茶水章看出他心事重重,知道他基本上相信荣庆的身分,但对“皇上”悄悄来到南方,仍有些疑虑。为了打消对方的疑虑,故意跟张之洞说起当年的宫中的事。
  “当时你在场吗?”张之洞一愣。
  “咱家还记着,您老磕完头跪安,把纱帽忘在地上了。李总管特意给您送到朝房,还蒙您赏了一千两银票呢。”茶水章笑着说。
  茶水章说这话儿,无非暗示对方给赏银,这是宫中太监们的一贯作派。说到底,他并不贪对方几个钱,而是为了演活自己的角色,并以此证明荣庆就是当今皇上,果然,他这一说,张之洞连忙说:“我差点儿忘了”。一边伸手在身上四处摸钱,这时,正好站在月亮门边的马二爷迎上来,张之洞连忙叫着马老弟。马老爷跑过来,张之洞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句什么,马二爷连忙掏出一张一千两的银票递给张之洞。张之洞将银票塞到茶水章手里说:“别管多少,是点儿心意,买双鞋穿吧!”“这哪儿成啊?”茶水章推让了一番,终于收下了张之洞的银票。
  张之洞躺在卧室那张宽大的桃花木大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无法入眠。一想到白天与光绪皇上在白云寺见面的情景,他心里便有说不出的紧张。特别那位章公公,连自己当年与慈禧见面时,他一时慌乱,丢了纱帽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见,皇上肯定假不了。既然皇上是真的,眼下这种时局,皇上独自微服南下,对外不肯张扬,这里头一定大有文章。
  有关见到皇上的事,他憋了一整天,对谁也没说。连对他最心腹的幕僚马二爷也没透一个字。他想来想去,脑子越想越乱,最后索性从床上爬起,穿过后院,一路来到总督衙门签押房,想找马二爷商量一下,那怕什么结果也商量不出,吐一吐心思也好,要不闷在心里实在太憋气了。
  正在这里值班的马二爷,一见张之洞走进,不由得眼睛一亮。尽管从白云寺回来,张大帅什么也没说,但从他恍惚的神情和一路默默无语的情况来看,马二爷深信庙里一伙人有着非同凡响的来历。他想到了,却没多问。他深知大帅到时候憋不住,一定会来找他的。只是他没想到,对方竟然憋了这么久才来找他。
  “大帅!这么晚了还不休息?”马二爷由书桌前站起。
  “睡不着,”张之洞在桌边椅子上坐下,一边烦躁地摆摆手,显然是让对方也坐下。等对方入座后,他才喃喃地说,“真是个难题呀。”
  “大帅是说白云寺的贵客?”聪明过人的马二爷一语中的。
  “对!”张之洞兴奋中透着紧张,“你猜猜是谁?”
  马二爷沉吟片刻,说是个王爷。张之洞让他再往上猜。马老爷说是亲王,要不就是铁帽子亲王。当他听张大帅说,还得往上猜时,他顿时愣在那儿。心想再往上还用得着猜吗,除了当今皇上,还能是谁?马二爷猜出是皇上,却没敢说出口,说不敢猜了。
  “其实我也不敢猜了。可是千真万确,我今天亲眼看见了!”张之洞盯着这位心腹幕僚,伸手理着下已上的胡须,说了他见到皇上的情况。
  “真是皇上?”尽管他事先已经猜到,当由张大帅亲口说出,马二爷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嘘!”张之洞慌忙将食指拦在嘴上,示意他小声点。马二爷连忙走到门口张望,见外面没人,这才关上门,重新回到书桌边,向大帅凑近身子问。
  “您说真是皇上?”
  “真不真,就难死我了!看那作派,太像是真的了。特别是那个总管,我好像确实见过他。那会儿,他还在皇太后身边儿。”张之洞一急便习惯地理着胡须,手指时不时敲着桌面。
  “依小弟看,估计错不了。”马二爷兴奋地向对方抱拳,“恭喜大帅,本朝开国以来,从没有圣驾到过武昌。这回平添了大帅一段千古佳话呀!”
  “佳话,笑话,还不好说呢。如果真是皇上,为什么这个时候来到两湖?皇太后三度垂帘,两宫势同水火。你是晓得的。特别前一阵子斩了军机处的谭嗣同,皇上好长时间没露面,这时候突然冒出来,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头啊!”
  “会不会是皇上想重新亲政,把武昌当做行宫呢?”马二爷激动地问。
  “麻烦就在这里。我张之洞虽说兴学校、办工厂,参与维新,对皇上的国策双手赞成。但话又说回来,真要让我独树一帜,和紫禁城唱对台戏,我还是诚惶诚恐啊!”
  “不不,然而不然!再造新政,再创中兴,正是大帅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千载难逢,大帅千万不能错过呀!”马二爷也是个热血书生,对光绪推行的新政一向持支持态度。加上湖南湖北一带兴学办厂,本来就比北方走得快,一股革新的力量在这儿迅速发展。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京城发生的事变深感失望,对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深为同情,且极为敬佩,因此他觉得要是张大帅能跟着皇上,扯起一面大旗,南方各省自然跟着一起上,挽回京城的局势,击败保守派的政变阴谋不是不可能。此事一旦成功,不仅张大帅是大清国中兴的功臣而名垂青史,自己作为事件的参预者,也将是一生的幸事。
  “如果万一皇上是假的,那就大笑话了。”张之洞显然被马二爷的一番话说动了,只是经过一天苦苦思索,觉得白云寺来人有不少疑点。首先皇上微服南下,显然没有经皇太后许可。京师何等森严,一路多少关卡,他们主仆四人是怎么出来的?为什么沿途一点消息也没有?为什么总督府派驻北京机构里的人也丝毫没有察觉?
  马二爷听张之洞说了一连串的为什么,当下建议,为了稳妥起见,由他出面,连夜给北京发个秘密电报。张之洞说这是个办法,叮嘱他不要在字面让人抓住把柄。马二爷要他放心,说电报可用暗语收发。
  “那就发一份电报。”张之洞点点头,让马二爷立即去发电报。马二爷用暗语拟了电文,正要出门,突然外面有人敲门。马二爷上前开了房门,原来是电报房书记员。书记员手里拿着一份电报走进,说是京里来的急电。马二爷接过电文一看,原来是电报房刚收到的朝廷明发上谕,刚刚翻出文字来,上面写着一行电文:“立冬日祭天大典,因朕躬欠安,着令恭亲王代行主祭……”
  马二爷立即将电文递给张之洞,张之洞看了之后,原先对皇上南行的怀疑,反倒变成对朝廷的怀疑。立冬本来算不上什么大气节,何况现在离立冬日少说还有半个多月,根本没有必要发急电。分明是面对四下雀起的谣言,朝廷欲盖弥彰,想借着个机会证明皇上安好,只是身体欠佳而已。
  “大帅!这分明是假传圣旨,欲盖弥张呀。看来皇上出走的消息,皇太后还瞒着哪!”看见张之洞低头不语,马二爷忍不住对他说。
  张之洞稳住神,扬起手中的电报,让马二爷立即将这些天的朝廷的上谕。邸报全找来,看看皇上究竟多少天没有露面。张之洞说完准备回房休息,让马二爷明天一大早再给他回话。
  马二爷连连点头,从公文架上捧下一大叠近期的官电、公文,趴在书桌上逐一检查。原先打算回房休息的张之洞,忍不住留下,站在桌边等着,心想回去也睡不踏实,不如在这儿等结果。办事一向干净利落的马二爷很快查出,自从上个月初八至今,皇上就没上过朝,对内没召见过任何朝臣,对外也没会见过各国公使。
  张之洞仔细看了近期官电和公文,情况果然如马二爷所说,皇上自北京发生变故以来一直没露过面。他正想说什么,电报房的人又送来一份急电,是总督府派驻北京的人发回的电报,电文写着:乾清门侍卫恩海等人,护送车轿,秘密前往武昌。并说所护大员身分不明,朝中要员近来均未离京等等。
  “大帅!上头写得清清楚楚。王公大臣们都没有离京,离京的是谁,还不明白吗?”马二爷激动地说。
  “果然是真的!”张之洞点点头,这到现在,他终于打消了所有的疑虑,让马二爷通知首府,派一哨兵暗中保护白云寺。
  “把圣驾接到总督衙门来,不更好吗?”
  “那就没有退路了!”老谋深算的张之洞摇摇头。这样,他不但暗中保护了皇上一行,在时局没有明朗前又不让人抓住把柄,主动权始终抓在他手里。进,可以树起皇上大旗,联络各省,向北京发难;退,可以将皇上抓起来交给朝廷;如这两种方法都不妥,也可以皇上名义,与北京分庭抗礼,必要时甚至可以让洋人出面调停。
  李莲英离开瀛台后,一路回到储秀宫。他奉慈禧之命,去西苑南海子中间的瀛台岛上接光绪到养心殿,与慈禧一块儿接见朝臣,紧跟着要让他单独接见西方各国公使,其中也包括日本国公使。
  这是慈禧与恭亲王、瑞王等人商量后作出的决定。因为自菜市口斩了谭嗣同等人,康有力逃到日本,国内外舆论哗然。不论是北京还是上海、天津和武汉等大城市,还是一些交通便利的中小城市,到处盛传皇上被害,慈禧重新上台的消息。国外的报纸,包括租界出的中英文报纸,干脆说皇太后发动政变,夺了皇帝的权,并说这是一次不合法的政变。虽说这些叫做报纸的玩意儿慈禧从没见过,瑞王、恭亲王也不敢告诉她,但她自有耳目。当她听到这些消息,气得勃然大怒,说这是他们爱新觉罗的家事,外人管不了。
  骂归骂,气归气,一想到当年洋人一路杀进北京的经历,慈禧心里不得不软下来。她不敢得罪洋人。对国内老百姓她不怕,但也搁不住众人舌头多,一人一口唾沫也将你淹得半死,这真叫世道大变啊!
  要在从前,别说罢了皇上,就是在宫中杀了皇帝,过上一年半载外面也没人知道。秦始皇当年死在东巡路上,尸首放在车上运回咸阳,走了半个多月,别说外面人,就连当朝大臣也没几个知道内情。现在倒好,有了电报,有些地方通了火车,海里江中更有小火轮,跑起来飞快,北京城里发生的事,用不了多久,上海、天津以至全国很快传遍了,报上登了不说,更恼人的是老百姓,几千几万张嘴巴越传越神,越传越离奇,甚至有人说光绪死了,棺材不敢运出宫外,偷偷埋在景山,说得有鼻子有眼。为了对付洋人,同时也为了稳定国内民心,慈禧才不得不让光绪出面接见洋人,向外界证明传言毫无根据。
  没想李莲英到了瀛台,光绪躺在床上说病了,任他怎么求光绪也不肯离开瀛台。当李莲英告诉光绪,今天叫大“起儿”,老佛爷让奴才伺候万岁爷上朝。光绪瞪他一眼,说你瞧我这样子,去的了吗?李莲英慌忙说:“今儿个还有外国使臣晋见,等着向皇上递交国书哪。”
  “内阁代办吧。”光绪不耐烦地说。他已经想好了,从现在起,他不当慈禧的摆设,只有对方答应让珍妃与他住在一起,他才会当她的花瓶。
  “皇上!老佛爷请皇上无论如何去一趟,也就是一会会儿。”李莲英知道慈禧脾气,他要是请不去皇上,那就有他瞧的,“奴才搀着皇上!”他边说边上前准备挽扶光绪。光绪愤怒地推开李莲英,指着对方鼻子大骂。
  “俗话说,皇上不使唤病人,如今病人就是皇上!你爱怎么说怎么说,朕反正不去,你替朕向皇太后告假得了。”光绪索性转过身体,面向着墙躺在床上,再也不理睬跪在地上不停磕头的李莲英。
  李莲英无奈地回到储秀宫,战战兢兢地向慈禧报告了光绪不肯前来的经过。不知是她早有预知,还是她的内侄女隆裕皇后正坐在那儿,她非但没发脾气,反倒淡淡一笑说:“噢?皇上搁车了?好吧,有病养病,让太医院好好开药。”
  “喳!”李莲英连忙回答,心里顿时落下一块石头。
  “皇后啊,你也该上那边瞧瞧去呀。”慈禧看一眼隆裕那张扁瘦的长脸。
  “儿臣可不去,去了也见不着好脸儿。”隆裕身子一扭,眼皮习惯地向上一翻。她是来这儿给慈禧请安的,慈禧留她在这儿说一会儿话。
  “皇上是你男人嘛。”慈禧不高兴地说。
  “什么男人呀?从大婚到现在,他连坤宁宫门儿朝哪儿开还不知道呢!”一说起光绪,隆裕心里立即说不出什么滋味。可以说,由慈禧一手包办的这桩婚姻,从没给她带来一丝男婚女嫁的欢乐。她占了皇后的名份,表面上享有了皇后的一切荣华富贵,骨子里却什么也不是,光绪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她恨珍妃,其实也有些埋怨身为她姨妈的慈禧。与其说她嫁了皇帝,还不如说慈禧为了控制光绪,硬是让她占了这个位子。
  每当隆裕为了她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发牢骚时,慈禧心里便莫名地窝火。一方面恨光绪故意冷落她的内侄女,一点不给自己面子;另一方面又觉得隆裕太窝囊,连自己男人也拢不住,既可怜她,又瞧不起她。慈禧显然不想跟对方谈这件事,故意没接她的话茬,隆裕还想说什么,李莲英突然来报,说瑞王在殿外等着“叫起儿”。
  一听瑞王爷要来“叫起儿”,隆裕知趣地提出告退。慈禧早就有些烦她,巴不得她走。但转念一想,既然光绪不肯来,她也能算得上棋盘上的一颗子,先留下她再说。
  “你别走。都是家里的亲戚,又不是什么外臣。”慈禧这一说,隆裕只得乖乖地坐在那儿。
  不一会儿,瑞王进了门,先依次给慈禧和隆裕皇后请了跪安,然后向慈禧报告,说英国、德国和日本国的使臣全到了,都在殿外等着接见。
  一听说慈禧要接见高鼻子蓝眼睛的洋鬼子,隆裕立即要走,说儿臣先回避一下,慈禧不让她走。隆裕不自在地低着头说:“您这儿有朝廷大事,儿臣又不懂。”
  “你坐这儿就成!使臣们见不着皇上,得让他们见着皇后。”
  “我见着他们可说什么呀?”隆裕心里非常慌张,她实在不想见那些洋人,叽里哇啦他说什么也不懂,硬撑着面子应付这种场面实在活受罪。慈禧看出内侄女心思,耐着性子教着她怎么说。
  “你就说皇上龙体欠安,不过是受了点儿风寒。你刚去看了他,他让你替他跟使臣们道乏,致个谢意就成了。”
  “您说慢点儿,儿臣可记不住。”
  “这不都是眼面前儿的话儿吗?”慈禧沉下脸,一肚子不高业
  “不行,儿臣怕见洋鬼子!”隆裕不理对方高兴不高兴,一心想离开这儿,免得在洋人面前出丑。
  “老佛爷!”李莲英一见这架势,慌忙出来打圆场,“其实皇后娘娘随便说什么都成,反正有同文馆的舌人来回翻,洋人也听不懂。”
  慈禧听了觉得有道理,对隆裕说:“行了,由你吧,怎么说都行。”李莲英见老佛爷发了话,立即向门外传旨。不一会儿门外便响起太监们的吆喝,外国公使们在太监的引路下进了大殿。好说歹说,总算将场面应付过去。
  洋人一走,隆裕紧张得出了一身汗,也跟着告辞了。不一会儿,瑞王送走了各国公使,再次回到殿内。不等他站稳,慈禧劈头问起小格格去武昌的事。今天光绪不肯来这儿接见各国公使,令她换皇上的决心更大了,所以更急于知道那边的情况。
  “回老佛爷话,他们该到了。”
  “什么屁话?到了就是到了,没到就是没到,什么叫该到了?”
  “奴才该死,”瑞王满脸通红地跪在地下,如实告诉慈禧,说按事先商量的计划,为了不走露风声,路上不给北京递信儿,到了那边,立即让总督府给这边发电报。眼下他们似乎没到,但按日子算,就在这一两天准会有音信。其实他前几天给张之洞发了一份电报,想探探对方这方面的口风,但武昌那边一直没回电。这个情况他不敢告诉慈禧,怕她听后会改变换皇上的主意,对慈禧来说,只要她在一天,光绪在不在位对她都不敢怎么样,但对瑞王这些人来说,那可大不一样啊!
  慈禧听后沉着脸,半天不说话,心里暗暗思忖着废掉光绪的事。对此她早已铁了心要办,她考虑的不是废不废,而是怎样废,这话儿最好由别人说。京里有人说话还不够,地方上也得有人说话,她正是为此派瑞王家的小格格悄悄南行的,只要小格格一到,讨了张之洞的口风,估计刘坤一和两广总督李鸿章也会跟着表态,这样一来,洋人想反对也没用,毕竟是朝廷内部的事。
  深秋的东湖,烟波浩淼的水面上倒映着四周的杨树和远近的青山,如画的风景一点不比西湖逊色。岸边一条小船上,张之洞与荣庆坐在船头钓鱼。
  其实他俩谁也没心思钓鱼。他们各怀心事,一个想打探皇上来武昌的真实意图和目的;另一个则想寻找时机,在适当的时候将光绪被软禁瀛台,请他出面保驾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荣庆心想光绪皇上真要在这儿,什么事都好办了,问题光绪不在,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冒牌货,加上他丢掉皇上写的血诏,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一旦说出真情,张之洞不肯买他的账怎么办。闹不好,大帅觉得被他们愚弄,一怒之下将他拿下,前面花的力气全白搭了。
  眼面前,小船上两个人,一个想说出真情不敢说,另一个想问个中真情却不敢问。两人一边钓鱼,一边闲聊,相互摸着对方的底牌。
  “皇上!”张之洞轻声叫着荣庆。
  “大帅叫谁呢?”荣庆故意反问。
  “噢,”张之洞连忙改口说,“金先生,在北京也常钓鱼吗?”
  “很少有这个雅兴,近来闲在点儿,也偶尔钓两竿。”
  “一向在什么水面?”
  “当然是西苑瀛台。”
  “前几天接到端亲王一封电报,很教人为难,不知从何说起。”张之洞沉吟半天,终于提起前几天北京来电报的情况,想以此试探一下对方的态度,
  “什么电报?”荣庆心里一惊,尽量稳住神。
  “为人臣者,实在说不出口。”
  “是不是商量换皇上啊?”荣庆脱口而出,借着对方的话茬,正好可以摸清这位大帅的态度,这对他下一步行动至关重要。“皇上……不,看来金先生早已洞察了?”张之洞当下一愣,没想自己没说出口,对方先点明了。他深深叹了口气,告诉荣庆说,北京发来电报,意思是他们那边的意思,但换皇上的话又想让他说出来。
  荣庆笑笑,问张之洞准备怎么回答北京方面。他脸上在笑,心里说不出地紧张,如果对方态度不明朗,他这会儿装得再像也没用。
  “废立大事,非臣下可以妄议!而且我看金先生的身体,也不是他们说的那样……”张之洞说了自己想法。他说的是实话,即便不是当着皇上的面,他也是这样想的,所以迟迟没有复电。
  荣庆听后心里顿时落下一块石头,连声说:“张大帅是明白人,响鼓不用重捶啊。”
  “我打算再问问各省督抚,特别是李鸿章和刘坤一他们的意思。”
  “张大帅觉着怎么合适怎么办,不用跟我商量。”荣庆边说边从船头站起,挥着手中鱼竿说走吧,咱们不钓了。张之洞不明白,既然皇上已经露了真象,为什么迟迟不表明他南下的真实目的,好像在跟他捉迷藏。今天一大早,趁着陪皇上钓鱼的机会,总算讨了对方的口风。从湖边回到家,他自认这是皇上的旨意,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看得出,皇上似乎想跟他说什么非常大事,但又不放心他,所以一直在试探自己。湖边一通对话,他决心借电报的由头,向对方明白无误地表白了他的心迹。显然对方非常高兴,临分手前,皇上那句话分明暗示自己,让他立即与李鸿章和刘坤一等人联络。
  张之洞为此将马二爷叫到密室商量,说他主意已定,让马二爷立即拟一份电文给各省总督。巡抚发去,说要干就手拉手一起干。一听大帅决心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马二爷激动得不行,连声说好,并提醒张之洞,一旦起事,行在大营一定得设在武昌。他所说的“行在”,是指皇上临时指挥大营。只有这样才能以武昌为中心,以皇上名义对全国发号施令,张大帅自然也就成了全国中兴的辅国功臣,而他这个没有人举的文僚,也会因此青云直上,成为这一历史事件中功不可没的人物。
  “千万记住。皇上的事千万别提,只说废立不妥就成了。”张之洞吩咐马二爷。对于在政治漩涡里滚了几十年的大帅来说,任何时候都得替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再有把握的事也得这么做,这是一种本能。
  马二爷点头说明白,匆匆离开这儿,说他立即回签押房拟电文,今天就发出去。看得出,这位才华出众的心腹,对于助光绪中兴,重开新政,有着一股子极大的热情,望着他的背影迅速消失在门边,张之洞不但理解他那跃跃欲试的激情,也情不自禁地涌出一种雄心。踌躇满志的张之洞站在窗前,望着那满眼的秋色,想着将要发生的事情,心潮起伏迭宕。在他迟暮之年,命运之神突然悄悄向他招手。
  吃了晚饭,张之洞心里惦记着马二爷发出的电报是否有回音,直接由饭桌上来到签押房。他一进门,马二爷立即兴奋地告诉张之洞,江南刘大帅回电报了。
  “他点头还是摇头?”张之洞不动声色地问。
  “刘大帅说‘君臣之份已定,中外之口宜防’。”马二爷将电报递给张之洞。张之洞看了,高声赞赏地,一连说了几声“好句子”。两人正说话,总督府的卫士长突然来报,说京里有人来拜访大帅。
  “挡驾罢。”张之洞看一眼马二爷,对方脸上的表情和他心里想得一模一样,于是对卫士长摆摆手,说现在不见客。
  “大帅,是乾清门的侍卫恩大人!他说有紧要事,一定要现在面见大帅。”卫士长双手递上名帖。
  张之洞接过名帖,见上头写着恩海两个字,顿时愣在那儿。明明皇上身边的卫士说自己叫恩海,身分也是乾清门三品侍卫。世上同名同姓的人听说过,可这两人不仅同名同姓,连宫中当差的职务也一模一样,难道说一个人能分成两半不成?张之洞心里说暗自纳闷,怎么突然冒出两个恩海来?他仔细问了卫士来人的情况,当他听说恩海只不过是个随行,他是陪某一位贵人专程南下会张大帅的,心里更加疑虑重重。恩海本人为三品卫侍,由他随行,那主人怎么也是王爷和贝勒之类的大人物。想到这儿,张之洞更觉得奇怪。前不久刚来了微服南下的皇上,这会儿又冒出个一个同名同姓的恩海,更不知他身后的贵客是何方神圣?这些人会不会跟皇上南下有关?


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