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 |
一队人马出现在由金陵通往润州(江苏镇江)的大道上。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位骑乌雅马的青年王子,约摸二十多岁。他身材高大,骑在马上显出一副魁伟的样子。跟他并辔而行的是一位骑白马的少年。二人默默无语,谛听着马蹄得得,春雨浙沥。在他们身后,是一支长长的全副武装的士兵。 “六弟,这里风大,当心受凉,你回去吧。”二十多岁的青年终于说话了。他是南唐中主李喙的长子燕王弘冀,奉命出任润、宣(安徽宣城)二州大都督,驻节润州。骑白马的少年是他的六弟从嘉——也就是后来的后主李烃,他这年只有十三岁。 虽然是出镇润州,独挡一面,威风凛凛,但弘冀并没有一丝笑容,从他那不苟言笑的举止里,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无比沉重。他是中主李憬的长子,本来该顺理成章地立为太子,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中主竟封弘冀的叔父景遂为太弟,在弘冀祖父李异的梓棺前发誓兄终弟及,将来自己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景遂,这样,弘冀便只能当一名藩王,没有帝王之望了。弘冀感到惆怅、绝望,他不理解父亲为何要改变这千百年来留下的父子相传的老规矩,将帝位传给叔父,难道父子之情竟然不如手足之情?他怨恨叔父从他手里夺走了帝位,然而这些怨恨只能埋藏在心底,他不敢流露于外,倘被父亲得知,恐怕连当一名藩王也不可得了。半个月前,叔父景遂被正式封为太弟,为了减少矛盾,父亲决定让他出镇润州。他不敢公然违抗父命,只能快快登程。 “大哥,你要多多保重,莫负父皇委托!”十三岁的从嘉,全然不知弘冀心中的辛酸悲楚,天真无邪地向兄长挥手告别。从嘉兄弟十人,他排行第六,二。三、四、五诸兄早已夭折,他以下的诸弟,有的正呀呀学语,有的还在褪褓之中,能够出来为兄长送行的,只有他一人了。 弘冀缓缓跳下马背,双手将从嘉抱下来,凄然笑道:“六弟,此次一别,不知何日方能重逢,父皇与母后面前,烦你代我尽忠尽孝。” “大哥何出此言!润州离金陵不过两日之遥,你随时都可回来,怎说不知何日方能重逢的话?”从嘉一副迷惑不解的神色、 “六弟,你年龄还小,不知道朝中奥妙。二叔父既立为太弟,便是后日名正言顺的天子,我是父皇长子,他能不起猜忌之心吗?等他日后登基,我们君臣之间岂能相安无事?” “叔父醇厚元疵,兄长休要多虑!” “话虽如此,恐怕父皇一旦撒手而去,叔父便不会宽容我了。今日父皇命我出镇润州,安知不是出于叔父撺掇?” “父皇让你出镇润州,是因为那里是江南东边门户,需要重臣驻扎节制,兄长怎能想到有叔父插手之事?” 弘冀倒剪着双手,苦笑不答。良久,他才看着从嘉说:“六弟,你年纪虽小,读书不少,我性格粗犷,读书无多,但我记得有一首古诗,颇可表达为兄今日心情。” “但不知兄长说的是哪首诗?” 弘冀一字一顿,轻轻吟道: 近寒食雨草萎萎, 着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 杜鹃休向耳边啼。 “兄长太孤苦愁悲了,但请放心,过不了多久,我就奏请父皇召你还朝。” “你在父皇面前比我得宠,一切拜托了。” 从嘉挽着兄长的马辔,让随从斟上一杯酒,递给弘冀说:“兄长请满饮此杯,以壮行色。” 弘冀一扬脖,把酒喝了下去,然后纵身跳上马背,猛抽一鞭,那匹乌骆马便撤开四蹄,如飞奔去。 时光一晃,便是五年,转眼到了显德三年(956年),这年十一月,周世宗柴荣在大败后蜀,夺取了大片土地之后,便挥戈南向,打起南唐的主意来了。他借口南唐勾结契丹,诏告天下,出兵进攻淮南。南唐自然不甘坐以待毙,马上出师迎敌,中主以大将刘彦贞率师三万赴寿州,大将皇甫晖为应援使、姚风为应援都监,十八岁的李从嘉被任命为沿江巡抚使。然而南唐几十年不识兵革,将领不娴韬略,士兵人无斗志,抵不住周朝的精锐之师,不消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弘冀在润州上书中主,请缨报国,但中主不允。 到了显德四年正月,柴荣下诏亲征江南。周师摧枯拉朽,长驱直入,大将李重进败刘彦贞于正阳(河南正阳),大将赵匡胤以五千精兵由间道袭破滁州,出其不意生擒了皇甫晖,大将姚凤弃家而降,可怜江南十五万大军,顷刻间化为乌有,江南的精锐几乎都在这一仗里消耗完了。 十八岁的从嘉,自然也看出了事态的严重,一连好多天,他都没有见过父亲有一丝笑容。也难怪父亲,自从他即位以来,就是在安静宁温中生活的,耳朵里没有听到过金戈铁马之声,眼睛里没有看见过战阵厮杀的场面。他是吟诗作赋的好手,但不是治理国家的明君,无怪乎一遇见周军进攻,就茫然不知所借了。从嘉想替父亲排忧解难,但却拿不出主意来。尽管他知道历史上许多有为之君,就是在他这样血气方刚的年龄,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比如李世民就是十八岁时起兵晋阳,化家为国的。然而自己只有欲羡的份儿,无法与他们并驾齐驱,他不禁有些惭愧了。 “嘉儿,你可有万全之策,替朕躬分优吗?”每当父亲用期望的目光看着他时,他都扯心揪肺一般的难受。自己酷肖及父,也是一个读书种子,哪里有这种本事?他几次请求父亲从润州召回长兄弘冀,但是父亲每次都王顾左右而言他,不肯表态。叔父景遂是太弟,父亲干秋万岁后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但他文不足安邦,武不足定国,既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也不能取胜于千里之外,看着周兵今日蚕食、明天鲸吞江南领土,他除了叹息之外,竟是一筹莫展。 周兵自滁州得手后,乘战胜余威,继续挥戈南下。中主终于坐不住了,只得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傅宋齐丘率先奏道:“周师虽然夺我滁州,局势严重,但并非没有转机。可于淮、泅之间布置精兵,周人未测虚实,必不敢贸然轻进,等明年春天水涨,彼步骑无用武之地,我水师正可耀武扬威。再者,周兵远道而来,粮袜不继,只要我方扼守成功,彼师老粮匠,自会不战而归,这样,江南之围便可解了。” 中主将目光转向景遂:“太弟之意如何?” 景遂忧心忡忡地说:“宋太傅之谋固然不错,但自滁州一败,我朝将士已成惊弓之鸟,恐怕元人肯受命于危难之际。臣愚以为屈已讲和,方为上策。” 从嘉这时以沿江巡抚使之职列席会议,他坐在殿角,默然听着众人唇枪舌剑,辩难不已。他觉得宋齐丘的话并非没有道理,江南虽然在滁州一败涂地,但避开正面交锋,组织力量扼守各处要隘,江甫兵力还绰有余裕。而叔父景遂的话,也是为国着想,周兵既然摧枯拉朽,无往不克,即使布置防守,恐怕也难挡彼国兵锋。与其兵败求和,何若未交兵而遣使?到底该如何办理,想来想去,一时竟理不出头绪来。 “嘉儿,你的看法如何?”父亲终于问到自己了。他见众大臣都把目光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禁有些慌乱了:“宋太傅与叔父之言,虽然各执一词,其实皆为江南着想,至于采纳何人之策,全凭父皇作主,几臣没有异议。” 这句话无异于隔靴搔痒,说了等于没说,众大臣不禁哄笑起来。从嘉不好意思地坐在那里,掏出手绢拭汗。 “父皇,叔父之言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断断不可依从,宋太傅虽然力主守御,但毕竟示人以弱,亦不可取,乞父皇别图良策。” 中主循声看时,竟是长子弘冀。便诘问道:“你在润州镇守,朕躬并未宣你回朝,缘何擅自回来?” “父皇,如今周兵肆虐,人神共愤,儿臣有志请缨,前去御敌,故而星夜驰归。” 中主看了景遂一眼,又看看弘冀,便低头不语了。他也有难言之隐。弘冀是皇后钟氏所生,父子之间,自然舐犊情深,他也曾想过将来传位给弘冀。然而父亲临终前谆谆告诫他,要兄终弟及,他不能违抗父命,因此在即位之初,就封景遂为皇太弟,并诏告天下。弘冀对此当然不满,由不满而转为忌恨,叔侄之间一向不和,正是为了减少矛盾,他才命弘冀出镇润州的。虽然从嘉不知个中缘由,几次建议调兄长回朝,他也明明知道弘冀之才十倍于景遂,但是权衡轻重,又不得不舍弃父子之爱,以全手足之情,不肯召回弘冀,如今,弘冀自己回朝来了,要说理由。当然也堂堂正正,既然江南处于危急之中,难道让弘冀袖手旁观吗? “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理目前这种局面?”中主两眼注视着弘冀。 “依儿臣之见,应该修我戈矛,励我将士,同仇敌忾,驱逐周兵。儿臣愿率兵前导,同敌人决一死战!” “弘冀,局势如此严重,不要意气用事。周师兵强将勇,赵匡胤、李重进等人,文韬武略都在我朝将士之上,以疲赢衰弱之卒,抗锐气方张之师,何苦要寅讨苦吃?”景遂以长者的口吻教训弘冀。他所希冀的是,只要能维持住目前这种局面,将来自己便可以顺利登基;如果一味抵抗,周师大入,颠覆了江南社稷,他那登基称帝的梦,怕也只能成为泡影了。当然,这种想法只能埋藏在心底,他不能对任何人说起。 “燕王肝胆照人,臣非常佩服,但是战火无情,不能意气用事。要出兵御敌,未能稳操胜券;屈膝遣使,示人以弱,令人小觑江南,二策均不可取。臣还是坚持已见,深沟高垒,不与交锋,待周师兵疲师老,粮袜匮乏,自然退走。”未齐丘一向以元老自居,旁若无人,只顾自己指手画脚。 “父皇,是战是和,是守是降,还请父皇一言决之。”从嘉在一旁催促了。 中主用不安的目光扫视了一·下群臣,殿内顿时肃静起来。他是一国之主,如何对付周师的进攻,大权窜然操在他手里。就目前的情况看,已经有了三种方案:长子弘冀主战、太弟景遂主和、太傅宋齐丘主守。在这三种意见中,他倾向于景遂,这倒不是因为他是大弟,事事得让他三分,而是觉得江南士兵不如周师精锐,大可不必以卵击石,作无谓的自我牺牲。如果采取守势,势必旷日持久,劳师糜粮,上下不得安宁,他不愿把精力都投在对付周师入侵上。想来想去,还是景遂的主意稳妥,便以斩钉截铁的口气说:“朕思之熟矣,攻、守皆不可取,唯有议和一途。朕不借一切,愿与周朝化干戈为玉帛,世世盟好,永不刀兵相见。” 宋齐丘与弘冀都不免大失所望,唯有景遂喜形于色,弘冀大声抗争道:“父皇不可草率从事,他日周朝人凭凌江南,我朝将无宁日了。” “皇儿不必过虑,朕志已决,不可更改。润州是我朝东边门户,不可一日无大臣镇守,尔速速归藩去吧。” 弘冀狠狠瞪了景遂一眼,忿忿然走出大殿。 从嘉从后边赶上来,拉住弘冀的衣角问候道:“兄长一向可好?” 弘冀仔细端详首弟弟,欣喜他说:“五年不见,六弟已是一翩翩美少年了。劳燕分飞,为兄日日思念,形诸梦寐。” 从嘉也真挚他说:“我与诸弟随侍父皇左右,每逢重阳,遍插茱莫,唯少见一人,甚觉怅然。关山迢递,无由相见,望兄长多加保重!” 弘冀不无顾虑他说:“为兄归朝,席不暇暖,父皇便命我归藩,分明是对我存有芥蒂,这定是叔父进谗的结果。兄弟在朝,可要谨慎,诸弟年幼,你要多加照拂。” “叔父也是忠厚之人,谅来亲骨肉之间,不会存有歹意,兄长休要猜疑。” 弘冀叹口气说:“你未侧身朝政之中,自然不知其中奥妙,个中情由,实在一言难尽,日后你会明白的。为兄身归润州,心悬廷闷,倘朝中有事,望弟弟早日告知,若俟父皇相召,恐怕就稽迟时日了。” “一言为定!”从嘉满口答应。 中主既决定讲和,即遣泅州牙将王知朗奉书于徐州柴荣行宫,愿称局为兄,岁贡方物,太弟景遂也写信给周朝将帅,恳请和好。然而,无论柴荣还是周朝将帅,皆不予理会,既没有放回使臣,也没有片纸只字相及。中主望穿秋水,使臣却杳如黄鹤,他知道情况不妙,只得再派大臣钟漠、李德明出使周朝。二人责着国书,带着金器千两、银器五千两、锦绮绞白千匹,另有御衣、犀带、茶、药、牛五百头、美酒二千石,作为犒军之用。 柴荣已经知道了江南遣使的消息。他自出兵以来,斩将摹旗,攻城克池,一路顺手,忽然见中主欲称己为兄,心里者大不快,当下便扣留了使臣,指挥军队照旧进攻。及至江南第二次造使,他听说钟漠、李德明牙齿伶俐,口角辩给,想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自己退兵,便大陈兵卫戈戟以待了。钟、李二人刚刚进帐,呈上贡品清单,柴荣就厉声厉色他说:“尔朝皇帝既自称是唐朝苗裔、太宗李世民之后,自应熟知礼仪。江南与周仅一水之隔,未曾造一介之使相通,却不惜航海通好于契丹,舍华夏而结交夷狄,是何道理?朕知你二人想以口舌说我罢兵,朕非愚昧之主。岂能为尔等口舌所动!可速速归告李憬,亲来朝见谢过,往事便一笔勾销;如若不肯,朕便亲至金陵,借府库以犒军,勿贻后悔!” 钟漠与李德明战战兢兢伏在地上,连大气都不敢出。德明连连叩头说:“寡君震畏天威,愿向陛下称臣,乞陛下恩准。” “朕君临天下,四海之内,皆吾臣民,难道汝主称朕为君,便可使朕返筛北归吗?明白告尔,休作此白日梦!”柴荣仍然不肯稍假颜色。 “寡君愿献濠、寿、泅、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输犒军之资百万,乞陛下怜敝国国主一片捆诚,准予撤兵!”钟谟也哀求了。 这几句话正中柴荣下怀。他兴师动众,冒寒犯暑,不就是为了把江南国土夺到自己手里吗?江南既愿献六州之地,自然是再好没有。然而他此次出兵,本想得到全部淮北之地,如今只献六州,相差太远,倘再恐吓一番,江南使臣就会乖乖就范,献出淮北之地了。想到这里,便装作不屑一顾的样子说:“朕所统之兵,系天下精锐,东征西讨,从无敌手。尔国所献六州之地,早已在朕包围之下,朕盘马弯弓,指日可取。明知六州不守,才献于我,试问江南诚意何在?” 钟漠、李德明被柴荣的威严震慑住了,此刻二人所想的是,只要能保住性命,即使要江南社稷,也在所不惜了。钟谟哀求说:“江南知陛下神威,愿献淮北全部十四州之地,与陛下划江为界,世世为陛下附庸” 柴荣颜色稍霁,追问道:“尔二人所言是实,不打诳语?” 德明道:“臣等斗胆,也不敢欺骗陛下,乞陛下留钟谟为质,微臣归国取图表来献。” 柴荣大喜过望,留下钟谟,即日遣李德明回江南去了。 然而,柴荣未免高兴得太早了。中主得知德明私许割淮北之地给周,不禁勃然大怒,不由分说,将他斩首于市,割地之议自然也不再提起。柴荣本欲返筛北归,见江南爽约,使挥军进攻。吴越王钱淑也火上加油,趁江南危急之际,遣兵进攻常州。江南自然经不起两面夹击,中主没奈何,只得再次遣使赴周谢罪。 柴荣本想拒江南使臣于门外,但是看到中主的表文写得哀婉凄切,文采藻然,便不由得读了下去: 圣人有作,曾无先见之明;王祭弗供,果致后时之责。六龙电迈,万骑云屯,举国震惊,群臣惴惊。遂驰下使,径诣行宫,乞停薄伐之师,请预外臣之籍。天听悬逸,圣向来回。由是继飞密表,再遣行人,叙江河羡海之心,指葵着向阳之意。 他看完一过,将表文掷于案上,挪揄使臣道:“这通表文写得委实不错,但是朕躬已受过江南的骗,事可一而不可再,朕躬不能任人玩弄千股掌之上。烦尔转告李憬,不取江南,朕必不撤兵,其他勿庸再议。” 使臣方欲哀求,柴荣已作色拂袖而起。可叹他一无所获,只得惴惴回朝复命。中主骤闻这一消息,不禁嗒然若丧,整日长吁短叹。枢密副使陈觉,见中主在整日倡郁不安,便乘机进言道:“如今国事绸崎,不知陛下何以处之?” 中主摇摇头说:“国事如此,朕方寸已乱,计无所出,卿可有策退敌?” “近臼司天言天文变异,人主应避位祈攘,不知陛下是否闻知?” “朕固不恋帝位,然而急切之间,谁可托付大事?” 陈觉见中主已有活动的意思,便密奏道:“天意示警,不可不信。臣窃以为陛下宜禅位大弟,而以国事委托宋齐丘太傅,陛下深居宫禁,与臣从容谈论释老,俟国事定后,再归政未晚。” 中主迟疑片刻,对陈觉说:“你可通知太弟,让他准备即位,再去召兵部尚书陈乔,让他为朕草诏。” 那太弟景遂本非治国之才,一听说乃兄要在这兵戈攘拢之中禅位于已,不禁手忙脚乱起来。不错,他是想过登基,想过君临天下,百官侧足而立、侧目而视的威风,但他从未想过要在一片战鼓声中取代乃兄,他想象的是在海宴河清、方隅无事时当太平天子。他虽然读书不多,但陈叔宝被隋兵俘虏那一幕牵羊系颈的悲剧,还是知道的。如今天下多难,乃兄正在壮年,却突然提出禅位,这不分明是把他往火炕中推吗?他不禁忿忿然了。 “大弟,如今天意示警,人主应该避位,朕想禅位于你,未知你意下如何?” “陛下诚意,臣铭感肺腑,然而臣才疏学浅,恐不足以任大政。倘辜负了陛下托付之重,怎对得起先皇在天之灵?” 中主还以为是景遂谦让,便真诚地说:“目前局势如此,朕并非不想力挽狂澜,奈天意示警,正应在朕躬身上,不能不预作安排。大弟受命于危难之际,倘能击退敌军,化险为夷,使江南长治久安,朕躬愿作你的臣子,太弟幸勿谦让。” “以陛下之才,尚不能饵周军兵锋,臣有何德何能可退敌兵?乞陛下准臣归藩,朝廷大政,另付他人。” “当年父皇晏驾时,曾嘱咐你我兄终弟及,如今用人之际,太弟岂能撒手不管?”中主不觉动了感情,几乎是恳求了。 “父皇当时并未预料到局势会发展到今天,臣拒不受诏,亦无非为江南社稷着想。陛下不应强人所难,于此时禅位。” 无论中主如何劝说,景遂执意不肯应允,中主无计可施,只得改授他为天策上将军、江南西道兵马大元帅、洪州大都督,封晋王。景遂连忙辞谢出朝,带领随从赴洪州去了。 中主送走了景遂,正懊恼问,兵部尚书陈乔忽然排宫门求见。此人素来耿直敢谏,中主颇为倚重。他见中主闷闷不乐,便问道:“陛下因何事忧虑?莫非为周兵进攻一事吗?” 中主并不答话,只是自言自语地说:“迟了,迟了,大弟已去洪州了。” 陈乔听他的话,好生不解,小心问道:“陛下刚才说些什么,微臣全然不懂,乞陛下明示。” 中主不无伤感他说。“迩来天父示警,人主宣避位祈攘,朕令陈觉召你写禅位召书,即日传位于大弟。不想他拒不受命,如今已出朝去洪州了。” “咋日陛下还在殿上议政,为何今日就有禅位之事?谁建此议,应当斩首。”陈乔吃了一惊。 中主道:“此事虽出自枢密副使陈觉之口,然亦是朕本意,与他无涉。” 陈乔位奏道:“陈觉乃好邪小人,蒙蔽圣聪,售其好计,陛下奈何听之信之?” 中主道:“朕与诸弟有约,一旦不讳,兄终弟及。如今江南多难,朕自愿禅位于大弟,陈觉不过是奉命召你而已。他何罪之有?” “陛下你好糊涂。先皇虽有兄终弟及的遗诏,但陛下正值壮年,怎可萌生退志?陈觉居心叵测,建言陛下禅位太弟是假,想让宋齐丘摄政是真。一旦陛下交出权柄,百官自然都去朝拜宋齐丘,尺土寸地,便皆非陛下所有了。陈觉明知宋齐丘跋扈,太弟阔弱,故建此议,分明是想攘窃权柄,置太弟于傀儡之位。陛下今日去位,明日便会令不出官阖,生杀予夺,皆由宋齐丘作主,到那时,陛下垂涕求为田舍翁,恐怕也不可得了。” 中主如梦初醒,拉着陈乔的手说:“不是卿有先见之明,朕便落入贼臣彀中了,卿之忠诚,朕当永志不忘。”当下便把陈乔引入后官拜见后妃及从嘉兄弟。中主又指着陈乔对皇后说,“此人为江南第一忠臣,他日国家如有急难,汝母子可以托之,朕便死也无恨了” 从嘉也感激地说:“时穷才显气节,板荡方识纯臣,江南有了陈尚书,定可兴旺发达!” 陈乔俯身答道:“谬承殿下夸奖,令人感惭交并,尔今尔后,敢不竭诚以事陛下!” 君臣正说问,只见内侍捧进两本奏章来。中主接过看时,一是吴越王钱淑围攻常州,守将飞章求救的告急文书,另一本是报告周兵大举进攻,陷了舒州(安徽潜山)、和州(安徽和县),包围了寿州(安徽凤台)。中主惶急无计,陈乔奏道:“事已至此,急也无用。古人云,水来土掩,兵来将挡,陛下只管发兵应战,倘皇天眷佑江南,说不定可刻日珍平贼寇,廓清环字。”其实,陈乔并非胸有成竹,不过是安慰中主而已。 中主暗暗思忖,常州在润州东南,如果吴越焰了常州,定会进攻润州,弘冀年少,不谙军旅之事,未可独挡一面,兵凶战危,万一战殁,就只能抱无涯之戚了。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命弘冀火速回朝,至于戍守事宜,他将另派大将前去。他又想,周师比起吴越之兵,自然又强悍许多,如能遏制住周师进攻,其功勋不啻是再造江南。他原想让景遂前去,但景遂是扶不起来的天子,一听说兴兵打仗,便吓彼了胆,连太弟也不肯当了,一溜烟躲到了洪州。那里远离尘器,没有鼓角之声的纷扰,然而从此丢了储君之位,未免可惜。他又想起了三弟景达,父皇兄终弟及那句话,始终在他耳际回响,只要景达能建功立业,日后继位为君,群臣便不会有异议了,于是又下了一道诏书,命诸道兵马大元帅、齐王景达率师拒周,还恐他不能稳操胜券,又派枢密副使陈觉为监军使,协助景达破敌。中主虽然明知陈觉心术不正,但又舍不得他才华出众,富于韬略,在耳提面命,训教一番之后,才让他和景达一起赶赴寿州。 就在弘冀接到父皇召他回朝命令的同时,周师又陷了广凌(江苏扬州)。叔父景遂抛弃太弟之位,遁迹洪州,曾使他狂喜不已。他未费一刀一枪,就搬掉了自己通往帝王宝座的障碍,父皇万岁千秋之后,帝位自然是非他莫属了,怎不令人惬意!一连好几天,他置酒高会,大宴部将,表示只要自己被立为太子,在润州相随的文武官员,皆可得到升迁。然而当他得知父皇已派三叔父景达驰援寿州,并宣召自己回朝时,不禁又万念俱灭了。父亲召他回朝,是出于父子天性,怕他成为釜底游魂,这一点他自然清楚,可是,派三叔父景达驰援寿州,不也分明是让他建立功勋,好为日后禅位铺平道路吗?一边是手足,一边是父子,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厚彼而薄此。一想到这些,就引起他无限的怅惘。 “殿下,听说陛下已召你回朝,不知何日启程?”弘冀扭头看时,见是部下大将赵愕。 “此事来得太突然,我还未思虑成熟。” “依未将之见,殿下不宜回朝。” “此话何意?” “润州乃江南东边门户,殿下一日不回,天子必然倚为长城,朝野自然也刮目醴看。何况殿下手握重兵,即使与吴越交锋,未见得就一败涂地。一旦战胜,殿下就可身价百倍。倘若回朝,殿下不过一寻常大臣,难与齐王较短量长。更为严重的是,殿下苦心孤诣训练出来的军部,必将为别人所有,殿下十来年的心血,就付之东流了。” 弘冀拍着他的肩膀,欣喜他说:“孤正为去就而首鼠两端,听子之言,吾志决矣。不扫平吴越之师,孤决不离开润州。”当下便挥笔给中主上了一个极短的奏折: 多垒之秋,义无就逸,乞效用以死报国。 中主自然不知道弘冀的心思,只道他忧国忧民,勤于王事,便不再催他回朝,派大将柴克宏、陆孟俊归弘冀节制,让弘冀分兵救援常州。 谁知柴克宏刚刚行至润州,中主又变了卦,改派大将朱匡业取代柴克宏。原来枢密副使李征古与景达私交甚笃,与弘冀不谐,他知道柴克宏是一员战将,而朱匡业不过是酒囊饭袋,如果让弘冀抢了战功,景达便无嗣位之望了,因此才想出了釜底抽薪,临阵易将的招数。中主蒙在鼓里,竟未觉察。那柴克宏接到诏书,一肚子不快,向弘冀诉说道:“未将自束发从戎,无一日不思报效国家,如今常州危在旦夕,陛下却临阵易将,未将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用武之地,乞殿下奏明圣上,未将愿以身家性命担保。不破吴越之兵,即斩臣之头以谢天下!” 弘冀被他这一片赤诚的心感动了,拍着胸膛担保说:“将军豪言壮语,令人神往!古语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只管放心杀敌,父皇面前有我担当,料是无防。” 克宏感激地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殿下只管听好消息吧。” 弘冀当即部署军队,昼夜兼程赶往常州,向吴越发起进攻。柴克宏亲冒矢石,率先破阵,麾下士卒无不以一当十,奋勇杀敌。吴越之兵只道江南尽是羸弱之卒,乌合之众,可以马到成功,拿下常州,谁知江南之兵竟是如此训练有素,不由得乱了阵脚。江南之兵愈杀愈勇,吴越之兵招架不住,大败输亏,狼狈逃审,逃得慢的,不是作了刀下之鬼,便是成了阶下之囚。这一仗共斩首一万余级,俘虏吴越士兵数千人,柴克宏也身负重伤。弘冀亲至润州郊外迎接,见克宏满身创伤,不觉怒从心起,将数千名俘虏悉数骈戮于市,同时遣人向中主告捷。柴克宏因伤势过重,竟卒于润州。 江南自显德二年兴兵以来,屡屡败于柴荣手下,不曾有过一次胜利,如今居然大败吴越,朝野之间一时交口称誉弘冀,弘冀如沐春风,好不得意。中主虽然传旨嘉奖,但他对弘冀没有奏请,便杀掉全部俘虏,心里十分不快。但是鉴于弘冀为国立了大功,不忍苛责,便未再提起。 再说景达受命驰援寿州。他自受命之日起,便知道乃兄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上。他本排行第四,从未作过非分之想,但是二兄景迁早逝,三兄景遂遁迹洪州,剩下可以继位的,就只有他了。虽然中主还没有明确表示封他为太弟,但那只是时间问题,不会再有其他变卦了。他感激兄长手足情深,但对这突如其来的任命,他没有思想准备。他没有喜悦,更多的却是忧虑。不消说,如果这是一次风平浪静的权力转移,三哥景遂决不会舍之而去,天底下谁对当皇帝有仇?可是在通往当皇帝的道路上,要是到处都是荆棘与陷阱,稍一不慎,便有跌入深渊,粉身碎骨之虞,也许更多的人会望而却步,不去羡慕这个位置了。景达何尝不想为国分忧?即使不当太弟,将来永远是一名藩王,或者更退一步,当一名百姓,在江南多事之秋,也该挺身而出,毁家纤难才是。但是,他同景遂一样,也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平庸之辈,光靠他自己,无法担负起援救寿州的重任。乃兄自然也清楚这一点,因此在他出发之前,特地派枢密副使陈觉监军,而陈觉却趁机攫取了全部军政大权,景达所能作的,不过是署牍尾、主画诺而已。 中主既然希望景达能在寿州立下不次之功,以便日后禅位时,群臣不致提出异议,便将朝中的优秀将领,悉数派往了景达军中。其中一位叫朱元的大将,骁勇杲敢,善抚士卒,自出师之日,便慷慨激昂,发誓与江南共存亡。他一路奋战,夺回了舒州、和州、薪州,一时军声大振。但是陈觉嫉贤妒能,怕朱元立了大功,显得自己无能,便屡屡上书进谗,说朱元蓄有异志,不可授以兵柄,景达也多次无故呵责。中主不知就里,派杨守忠取代朱元。朱元大怒,便率领万余士卒降周。朱元既降,江南士兵无心恋战,周师乘机反攻,大将边镐、许文慎、杨守忠皆被周朝擒获。江南以五万人出师,被俘、死亡、投敌、丧师四方,景达收拾残兵败将,不足一万人,悄悄溜回金陵。中主怕他无功自愧,拜为天策上将军、浙西节度使。景达不敢当此重任,又改为抚州大都督、临川牧。景达这才走马上任,一直到建隆年间死在那里,未再离开过临川。那陈觉也未受惩处,照旧当他的枢密副使,朝野议论纷纷,中主却充耳不闻。 弘冀自常州大捷后,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注视着朝中的变化,他的内心世界极为矛盾复杂。作为江南皇帝的长子,他自然希望三叔父景达能御敌于国门之外,但是,如果景达得志,嗣位之事便没有自己的份儿,因此,他又眼巴巴望着叔父锑羽而归。现在,三叔父果然失利还朝,同二叔父景遂一样,到偏僻的地方去当牧守,嗣位之事,自然也一笔勾销。接下来,该是父皇召自己回朝立为太子了。然而,诏谕却迟迟没有来。这其间,周师又攻陷了寿州、泅州、楚州、海州,中主也许是忙于寻找救国之策,无暇顾及立太子的事,这件事便拖了下来。 一连串的失败,终于迫使中主割地求和了。他派人献上周军还没有攻下的庐、舒、靳、黄四州,连同周军已经占领的光、寿、和、濠、扬、泰、静海军(江苏南通),共十四州、六十县之地,一起归人了周朝版图。柴荣驻晔扬州,始下令停止进攻。中主这才得以抽出手来处理嗣君问题。既然景遂、景达均不中用,兄终弟及之说便无须再提,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长子弘冀了。但是朝臣中不少人对弘冀的刚愎自用表示不满,认为从嘉温柔敦厚,广额丰颊,生有奇表,应该立他为嗣。从嘉连忙表示,无论是立嫡立长,均应归长兄弘冀,自己无意觊觎帝位,中主这才决定立弘冀为太子,并召他回朝辅政。 弘冀兴冲冲地回到金陵,终于当上了多少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太子。然而奇怪的是,他与从嘉之间,感情却疏远了。从嘉赶来祝贺他被立为嗣君,而弘冀却判若两人,没有往日的热情,说话冷冰冰的,全无一点手足之情。后来从嘉才弄清楚,自己因为生有异相,几乎被立为太子,竟遭了长兄之忌,以为他请人游说中主,想登上九五之尊,构成了对他的威胁。尽管从嘉一再表白,自己的兴趣仅在于诗词绘画,大臣们的议论是无稽之谈。然而越是解释,弘冀越是怀疑从嘉作贼心虚,既然没有此事,为什么喋喋不休地为自己洗刷,这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至于从嘉在父皇面前力陈兄长应该嗣位那段话,弘冀又误认为是弟弟知道大势已去,才故意作的人情。弘冀既不肯原谅从嘉,从嘉也从此不再登太子之门,二人裂痕越来越深,终至于不相往来了。从嘉自与乃兄失和后,怕惹出祸来,即杜门不出,埋首经藉,人们也几乎把他遗忘了。 他们兄弟之间终于有了接触的机会。从嘉主动找兄长和好,不料又遭了冷遇。原来,江南虽然割了江北之地,但是柴荣并未返回汴京,他在扬州的迎銮镇操练兵马,炫耀武力。中主害怕周师渡江,派枢密副使陈觉上书柴荣,愿去帝号,称国主,传位给太子弘冀,并岁输上贡数十万。柴荣不准所请,并给他回了一封措辞温和的书信,言及 况君血气方刚,春秋鼎盛,为一方之英主,得百姓之欢心,岂可高谢君临,轻辞世务。 虽然传位未成,但弘冀得到了父皇的信任,自然异常高兴,文武百官都想结交异日的新天子,纷纷赶来道贺。从嘉也侧身于道贺的队伍中,然而得到的却是弘冀下属冷漠的回答:“太子身体不适,不能接见殿下,请殿下自便!” 从嘉吃了闭门羹,拖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太子府弟。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兄长的性格竟是如此偏狭、固执,城府竟是如此之深,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他无端的想起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与建成、元吉亲兄弟之间,为了争夺帝位而骨肉相残的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老是在他心头萦绕。弘冀即位后,会不会使出这个杀手锏来?他有点不寒而栗了。 那弘冀自传位未成以后,由自信而刚愎自用,又由刚愎自用转为专权跋扈。他鉴于中主软弱,纪纲不振,自秉政之后,便雷厉风行,惩治不法官吏,一时好邪去朝,贤能升迁,纪纲颇有起色。但是滴迁的那些官员,多是烈祖李异时的老臣,往往聚集在中主面前痛哭。中主几次训戒弘冀,对朝中大臣不可过分,而弘冀我行我素,不肯迁就。中主终于忍不住了,把他召来,用打球杖狠狠答打说:“汝为所欲为,无人君之度,朕将废你,仍立景遂为太弟!” 真是言者无心,闻者有意。中主说这番话,本来是想激励他改弦更张,弘冀却认为父皇有废已而另立二叔父景遂之意,当下不动声色,暗地里却派人携带鸩酒赶往洪州,买通了景遂的亲随,趁他击鞠口渴,索取蔗浆的时候,献上了准备好的鸩酒。景遂不知究竟,一顿狂饮,顷刻之间便毒发送命了,这年他才三十九岁。由于弘冀干得秘密,又封锁了消息,只说是因疾而逝,中主竟信以为真,宣布辍朝七日作为悼念。弘冀除掉了对手,心里好不高兴! 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弘冀踌躇满志之时,忽然患了疾病。他起初以为只是疥癖之疾,不以为意,谁知病势竟越来越沉重,终至于卧床不起了。他躺在病榻上,只要一闭上眼睛,便看见叔父景遂站在面前,大声叫着“还我命来”!每次他都大汗淋漓,惊惧而醒。中主召来御医诊治,用尽办法,仍然没有起色,他渐渐茶饭不进,身体愈来愈羸弱了。一天中午,弘冀正躺在床上呻吟,忽听室外有喃喃祈祷之声,他艰难地爬起来,透过窗板看时,原来是六弟从嘉。只见他跪在院子里,双手合十,低声祷告道。“愿神抵护佑长兄疾廖,如有灾难,请降从嘉一人之身。” 弘冀不禁为弟弟的至诚所感动,一腔怨恨、误会,此刻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跌跌撞撞地挪到门民倚着门框立定,颤声叫道:“六弟,为兄错怪了你,今日才如梦初醒,已是悔恨莫及,请六弟宽容!” 从嘉看着兄长一副虔诚的样子,忙飞快上前,握着他的手,眼里噙着泪花说:“兄长,你肯原谅小弟了吗?” 弘冀一脸羞愧的神色,动情地说:“都怪为兄鲁莽,听信了谗言,几乎断送了千足之情。往日已逝,不可挽回,尔今尔后,当与兄弟和睦如初。” “但愿能够如此!”从嘉破涕为笑了。 “六弟,为兄有句话要说,不知你可同意吗?” “兄长有话,但请直说。” “为兄之疾,一日比一日沉重,谅来不久于人世。我想禀明父皇,将来传位于你,只要江南兴旺,则为兄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了。” 从嘉不由得一怔,马上回绝了:“兄长说哪里话来,你的疾病不过是时间长了一些,并非不治之症,怎能轻生!何况我从来没有想过嗣位的事,如果江山将来断送在我手里,怎对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弘冀喘息着说:“为兄的话出自肺腑,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戏弄于你,望你三思!” 从嘉看他如此认真,不忍拂他之意,便息事宁人他说:“事关重大,非你我兄弟所能决定,来日让父皇定夺吧。” “六弟,不瞒你说,为兄还有一件隐私,沤在心里,一直没对别人说起,如今连忏悔也来不及了。” “兄长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从嘉睁大了睛睛。 弘冀脸上流露出无限痛苦的表情说:“二叔父景遂,是我派人鸩死的,清夜们心,悔恨交加。我死之后,请兄弟找僧人超度他的亡灵!” 从嘉当然不肯相信兄长会于出这种荒唐事来,淡淡一笑说:“兄长累了,我扶你进屋歇息吧,不要尽说这些没根没梢的话了。” 弘冀执拗他说:“这些都是真的,并非为兄信口开河,无论如何要替我……”说到这里,忽然一个趔趄,站立不稳,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孱弱之人,哪里经得起这一摔,当下便头晕目眩,不能言语了。等从嘉叫来宫人,七千八脚把他扶到病榻上,已是气若游丝,奄奄一息了。 从嘉衣不解带,侍奉汤药,可怜弘冀神志一会清醒,一会糊涂,清醒时吃力地握着从嘉的手摇着,泪水如断了线的珍珠,洒落在从嘉的手上。从嘉除了安慰乃兄以外,也只有陨涕的份儿了。弘冀自显德六年七月婴疾,谁料到了九月,旧疾未痊,又添了新病,大口大口咯起血来。他自知不起,便拒绝服药,弥留之际,拿出他平日所写秘不示人的诗词,递给从嘉,从嘉紧紧攒在手里,俯在兄长耳边说:“兄长但请放心,这册诗伺我一定妥为保藏,俾他日传于后世。” 弘冀满意地点了点头,又是一阵扯肝揪肺般的咳嗽。他痛苦地抽搐着,不一会工夫,便瞑目而逝了。 从嘉捧起乃兄的遗稿,痴呆杲地读着,但心思却在诗词以外,翻了半天,竟一个字也没有记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主刚处理完弘冀的丧事,忽然又传来了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并改元建隆的消息。他领教过赵匡胤的厉害,清流关一仗,打得江南一败涂地,至今还心有余悸。所幸的是,赵匡胤刚刚登基,四方不靖,百废待举,政务丛腔,无暇旁骛,不来找江南的麻烦,两下倒也相安无事。谁知好景不常,建隆元年十月,镇守扬州的大将李重进。突然揭竿反宋,赵匡胤御驾亲征,率兵南下平叛,这又引起了中主的惊慌。金陵离扬州近在咫尺,倘宋军挥戈来攻,自己岂不成了赵匡胤刀沮上的鱼肉?于是他想到了迁都、立嗣两件事。 然而这两件事进行得都不顺利,大臣们一致反对迁都。中主无奈,只得让步说:“既然众卿不欲迁都,朕亦不便一意孤行,可暂且移躁洪州,以避宋人兵锋。金陵乃江南都城,当然不可舍弃,朕决定立吴王从嘉为太子,留此监国,未悉众卿意下如何?”说着,瞟了从嘉一眼,又看看满殿的文武大臣。 从嘉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从未萌生过嗣位的念头,不知父皇何以偏偏在此时宣布这个诏令。如果是赋诗填词,他是行家里手,绝不含糊,可是在这兵凶战危之际,要他独挡一面,管理偌大一个国家,他却挑不起这千斤重担了。没奈何,只得推辞道:“儿臣非嗣君之器,不敢受此重任。七弟从善器度非凡,尤喜武略,请父皇立他为太子,江南庶几可以中兴!” 中主见从嘉不肯应命,只道是故意推倭,不禁怫然作色说:“朕立景遂为太弟,已是一大失策,岂容一误再误!前日钟谟从宋朝回国,力荐从善可嗣,朕已重重责罚,贬滴饶州,去岁又因罪被斩。尔弟兄十人,已亡其五,如今惟尔最长,舍长立次,于情于理,均不契合。尔既不肯为国分忧,朕还能依赖何人!”中主说着,声音已有些哽咽了。 从嘉偷偷瞥了父亲一眼,发现他两鬓添霜,形容枯槁,明显地苍老了,虽然他才四十六岁。这几年家国多难,疆圉孔棘,父皇从未过过一天舒心日子,怎不身心交瘁,他不禁有些可怜起父皇来了。如今父皇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觖望。倘退避三舍而不肯应命,岂是人子所当为?想到这里,便鼓起勇气说:“既然父皇已经决定,儿臣遵旨就是。” 中主见他答应,便回嗔作喜说:“见危授命,方显出男儿本色。朕为你已筹划多时,留你监国,无非是锻炼你的才干,增长你治国的本领,以便他日治理天下,朕并非撒手不管。大臣中严续纯正无私,殷崇义博学多识,可留作你的辅弼,张泊娴于文牍,可掌管笺奏。至于军国大事,朕躬自会在洪州处理,你只守好宫阙便了。” 朝中诸大臣见中主如此处理,自然无话可说,人马分作两路,一半随中主向洪州进发,一半辅佐太子守国,其时是建隆二年二月。谁知中主一路跋涉,偶罹风寒,加上来军压境,心情悒郁,内外夹攻,竟成了不治之症,到了六月,便一病不起,崩于洪州长春殿,南迁才四个月。疾革之际,亲书遗令。留葬洪州城外西山,累土数尺为坟,灵柩不必再迁回建康。 从嘉接到中主崩逝的消息,不禁悲痛欲绝,五内俱焚。失去了父亲的估持,自己犹如漂流在浩淼无涯的大海中的一叶小舟,空无依傍,吉凶难卜。赵匡胤不但兵强将勇,而且韬略过人,江南哪里是他的对手?倘若江山断送在自己手里,将来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四个月前他被立为太子一事,至今使他懊悔不已。要是当时据理力争,痛陈利弊,父皇也许会在从善、从锰二人中择一立为太子,自己著书立说,终老于户牗之下,也心甘情愿。然而,这一切如今都已晚了。自己是朝野咸知,无可争议的新天子,即使现在把帝位白白送给七弟从善,他也不敢接受了。他又想起了父皇,尽管他遗言留葬洪州。但为人子者怎忍心父亲骨殖窀穸他乡?于是下令将梓棺迎还建康,择日安葬。攒葬之比他哭哑了嗓子,有好几次晕了过去,直到众大臣伏地跪请,要他以社稷为重,他才勉强打起精神,筹备登基之事。 看看到了七月二十九日,二十五岁的吴王从嘉在众大臣拥戴下即位,更名为煜。他就是后来在文坛上熠熠闪光的著名词人李后主。在这皇位更迭之际,需要遣一介之使向宋朝告哀袭位,争取赵匡胤的承认。这件事刻不容缓,必须马上行动,要是因礼仪不周而招致宋军的讨伐,问题就严重了。然而派谁出使好呢?既要娴于辞令,又要有胆有识,江南大臣中这类人才似乎不多。他不禁想起了中书侍郎冯延鲁。去年十一月赵匡胤平定李重进之后,他曾和右仆射严续一起去扬州犒军,严续口讷于言,乖于应付,冯延鲁却随机应变,游刃有余,颇受赵匡胤赏识。现在只得还借重于他了。于是,后主亲自写了一道表文,交给冯延鲁带上,临行,又频频嘱托道:“爱卿此行,关乎社稷安危,望卿好言恳求宋王,勿负孤意!” 冯延鲁流涕答道:“微臣此行,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定不辱使命!” 后主握着他的手说:“有卿这几句话,孤行放心了。此去汴京,路远程赊,前途多多珍重!” 赵匡胤和冯延鲁本是老相识,他此刻正袜马厉兵,准备进攻荆南,不想树敌过多,何况冯延鲁此行所带礼仪甚厚,计有金器二千两、银器二万两、纱罗缯彩三万匹,心里先自有了好感。及至读了后主的表文,见他写得恺切诚恳,完全出自天籁,不禁赞赏不已。那表文先说他心疏利禄。只因伯仲继没,次第推迁,不得已才登了大宝。接着便表白江南对大宋天子的一片忠草,请求宋朝的庇护: 况陛下怀柔义广,煦妪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远凭帝力,下抚旧邦,克获晏安,得以康泰。 赵匡胤推开表文,对冯延鲁说:“朕胸无城府,以诚待人,尔国国主何必如此信誓旦旦,表白对朕的忠诚呢?朕早就说过,宋与江南,亲如手足,决不兵戎相见。烦卿转告国主,朕若食言,皇天可鉴!” 冯延鲁匍匐在丹墀之下,连连叩头说:“陛下视江南如赤子,江南感恩戴德,愿世世作大宋藩屏,永无贰志!” 赵匡胤莞尔一笑,算是回答,然后退朝回宫去 ------------------ 小草扫校||中国读书网独家推出||http://gd.cnread.net |
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