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 |
※ ※ ※ 话说盟军在诺曼底成功地登陆后,立即转入对德国法西斯的反攻。 至1944年9月中旬,盟军在西欧的整个战场已由法国西北部扩大到南平地中海北到莱因河的广大地区,不仅攻占了法国,还几乎占领了比利时全境,进逼荷兰边界,盟军的战场已连成一片,战争逼近德国本土,法西斯德国危在旦夕。 战火在不断延伸,德军损失惨重,西线仅残留49个师,而且每个师人数尚不过半,在几个月内德军共计损失40余万、坦克1300辆、战车20000余辆、各种火炮2千门,飞机3500余架,德军士兵士气低落,悲观情绪笼罩法西斯军营。 更为糟糕的是,10月份,美军率先占领了曾是古老帝国首都的德国历史名城亚琛——查理曼大帝的王宫所在地;11月底,又攻占洛林和阿尔萨斯大部分地区,其中包括梅斯和斯特拉斯堡的要塞。盟军乘胜追击,在全线发动了猛烈进攻。 然而,由于盟军战线已达450英里,要保持有效的攻势,必须要大量的兵力,但由于盟军多处作战,西线一时无法得到足够的增援。这使得盟军兵力明显不足,突破奇格菲防线的部队没有将德军阵地撕开,由此盟军的进攻就显得迟缓。为此盟军统帅部不得不做出停止全线进攻的决定,暂时转入战前准备阶段。 当西线盟军的进攻沉寂下来的时候,希特勒在酝酿着一个计划,决定孤注一掷,倾尽全力向盟军发动一次强大攻势,妄图挽回不利局面——阿登反击战计划。 1944年的法西斯德国,犹如一只遍体鳞伤的笼中困兽,正处于苏联红军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之中。德军的法西斯同伙——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日本的东条英机相继在各自领导的政府中败下来,这样使德国法西斯腹背受敌,轴心国同盟分崩离析,第三帝国的大厦摇摇欲坠,濒临灭亡。 德国纳粹并不甘心就这样走向灭亡。希特勒对自己的属下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他认为"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我们的敌人那样联盟,成份那样复杂,而各自的目的又那样的分歧……一方面是极端的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极端的马克思主义国家。一方面是垂死的帝国——英国;另一方面是一心想取而代之的原来的殖民地——美国…… “如果我们发动几次进攻,这个靠人为力量撑住的共同战线随时随地可能突然垮台……只要德国保持不松劲的话"。 希特勒的阿登反攻计划的主要设想是: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破盟军防线,直捣默兹河。然后分插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消灭盟军的有生力量,切断艾森豪威尔的供给线,挫败其新的进攻计划,从而扭转西线的不利局面,摆脱困境,以便将作战重点转移至东线去打击斯大林。 实现这一计划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德军必须组成新的、有充分战斗力的部队来参加进攻。10月至12月间,希特勒拼凑了近2500辆坦克,征调了28个师,其中有9个装甲师作为穿越阿登森林之用;航空部长戈林答应战斗发生前提供3000架飞机。 希特勒亲自制定计划并亲自指挥这次反击战。尽管他的将军们谁也不相信阿登的反击会成功,但他们仍然尽最大的努力去执行命令。 希特勒选择的进攻发平地为卢森堡、比利时和德国交界的阿登地区。他认为这个地区是"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线单薄,盟军不会料到德国人会发起袭击。因此充分利用盟军部队毫无防备的有利因素,在盟军飞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的突破。” 德军为使这场反扑取得成功,采取了严密的保密措施,广泛采用了伪装和欺骗手法。他们更换部队番号;改换兵种制服;使用木炭做饭和取暖;夜间运输机、战斗机沿线飞行以淹没汽车发动机的声音;马匹在走过碎石道路时,马蹄都用麦秆裹住,一旦车辆离开大路,后勤兵就会将车迹抹掉;利用白天时间,按预定计划调遣有关部队的行动也是以迷惑对手为主。盟军对德军的反扑准备工作毫无觉察。德军在对手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利用自身十分熟悉阿登地区地形地势的优势,突然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进攻战。 12月16日清晨,德军的反击开始了。 几千门火炮立即对美军阵地进行猛烈的轰炸。此刻美军士兵们正蜷缩在睡袋中睡意正浓,被这突如奇来的轰炸弄得晕头转向,连滚带爬地钻入掩体,惊恐中甚至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炮火还未停止,几百架探照灯又罩住了美军阵地,灯光不断地移动,强烈耀眼的光刺得美军士兵眼花缭乱。在混乱中,德军突击队在坦克部队的掩护下,向美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16日,德军进攻取得一定的战果。傍晚时分,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才接到德军进攻的消息。这位美国五星级上将立即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这不是什么局部性的进攻"。但由于德军的突然袭击,使前线的美军情报部门一时也无法提供准确的消息,直到17日下午,比较详细的情报方交到指挥部。 盟军之所以反应迟钝,主要原因是:情报部门与作战部门协作性差,互不信任;另外则是盟军高级将领的判断失误,他们坚持认为德国不拥有反扑能力,不可能组织有效反攻,主动权在盟军手中。 一支2000德军官兵特遣队的行动,加剧了盟军前线的混乱状况。36岁的党卫军中校奥托·斯尔策尼是这支特遣队的总指挥。这位奥地利人曾经用滑翔机搭救出墨索里尼,绑架过准备向苏军投降的匈牙利摄政王霍尔蒂海军上将。 在这次进攻中,希特勒再次起用了来自同一国家的斯策尼,委以重任。奥托·斯尔策尼受命后,立即选出2000名会讲英语的德国士兵,令其全部身着美军军服,驾驶美式车辆,佩戴美式装备。这支突击队深入美军防线后面,枪杀美军通讯兵,切断美军交通线,有的还伪装成美国宪兵在公路交叉处站岗;有的组成小型部队深入到马斯河各个桥边保护桥梁,让德国装甲部队主力通过。由于这支特遣队伪装成美军,制造谣言,传递假情报,破坏通信线路,暗杀美军官兵,到处制造混乱,使得美军内部惶惶不安,真假难辨了。 由于这支特遣队使几百名美军士兵,因未能圆满回签检查部队而被捕。 美军高级将领布莱德雷在追述这段往事时谈到:“50万美国士兵,当他们在路上相遇时候,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来了。尽管出示军阶、证件,或者提出抗议,都不能使那些过路的人在每一个交叉口免于盘问。” 特遣队的活动是希特勒在这次反攻中制造的"狮鹫计划"的第一步。"狮鹫计划"的目的就是配合进攻加速突破美军防线,向默兹河挺进,并在美军尚未到位时占领河上桥梁。 然而,12月16日,德军第66军的一名军官,在从军部驾车去前线时被俘,随身携带的几份该计划的作战命令落入美军之手。从而使美军及时作出了反应,致使该计划的第二步:即一个完整的装甲旅,穿着美军制服,长驱直入并占领默兹河桥的计划未能付诸实施。由于美军反"狮鹫计划"及时,所以该计划只是在短期内造成美军后方的恐慌,但很快就消除了。 德军在正面战场的袭击,取得了意料外的成功,此时德军占有明显优势,拥有较多的主动权,士兵们对胜利充满信心,情绪十分高涨。 进攻部队中,位于右翼的是由党卫军泽普·迪特里希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党卫队装甲集团军。该部离默兹河最近,奉希特勒之命担任主攻任务,即从列日的两侧占领默兹河的各渡口及其支流韦萨尔河的渡口;在列日的东部筑垒区建立一道强大的防线;然后越过马斯特里赫特和安特卫普之间的艾伯特运河,最后攻入安特卫普。 原计划中路先用3个步兵师,从登布拉特撕开美军防线,随后派4个装甲师,从撕开的阵地向大城市和交通运输中心列日发动进攻。但这一计划,遭到美军第5军的顽强抗击,使德军在日尔格——布特根巴赫——埃尔森波恩地带伤亡惨重,基本停止不前。 德军右路部队的进攻,被美军第9集团军阻挡,未能按计划越过蒙沼。该路的左翼部队突击成功,于18日抵达昂布莱夫河上的一个渡口,挺进约30英里。起先头纵队"派佩尔战斗队"顺利抵达并占领了默兹河渡口。一路上德国法西斯的凶残本性又暴露出来。他们用机枪向手无寸铁的比利时平民和美军俘虏扫射,许多无辜的人死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 位于中线的曼陀菲尔的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原计划是在列日西线的艾梅和纳幕尔之间越过默兹河;然后掩护第6党卫队装甲集团军的后部,以防范盟军后备队袭击他们。然而,在推进中,第5装甲集团军进展迅速,其中路首先在施纳——艾佛尔地区打开了一个缺口。 17日,德军发动了一次钳形攻势,包围防守施纳——艾佛尔防线的美军第106师的两个团(该防线还有第14骑兵大队防守)。这两个团的兵力主要由新兵组成,刚刚进入阵地,缺乏作战经验,在久经沙场的德第5集团军的紧逼下,约8000余人放下了武器,成为德国俘虏。 “施纳——艾佛尔之役"的胜利,为德军进攻圣维特提供了必要前提。中线左路的第58军和第47军向防守奥尔河的美军第28师发动猛烈的攻击。这支美军的老牌劲旅却被围在亚琛周围,苦战两月有余,损兵折将6000多人,此刻正在休整补充。该师担负着长达48英里的防线,德军以5个师的兵力向启发动猛攻,一举突破其防线,迫使美第28师全线撤退,德军顺利地渡过了奥尔河。中线右路的突击部队,先于17日上午占领了舍恩贝格,至此该路德军的进攻矛头直指圣维特。 布兰登堡统率的德军第7集团军,担任南翼的进攻任务,同时负责掩护曼陀菲尔部队的冲击,该部的进攻目标是默兹河的支流塞姆瓦河。他所辖的4个师均渡过了奥尔河,其中第5伞兵师突至12英里处的维耳次,在南侧为中线建起一道壁垒。 战争持续到12月20日,在正面战场上,德国法西斯军队的进攻部队已形成一支宽100英里,纵深30至50英里的突出部,并继续向前推进。 12月19日,艾森豪威尔将军已充分意识到德军这次反扑对盟军防线所造成威胁的重要性。然而,摆在艾森豪威尔将军面前的问题成堆:一方面美军缺乏预备兵力可调,另一方面布莱德利的指挥系统已经完全被破坏。因此,他要求英、美政府尽快向前线增兵。与此同时,他要求各集团军也调兵遣将,增援阿登。 由谁来指挥这次战役呢?艾森豪威尔将军在司令部中来回走动,紧锁眉头。盟军统帅部参谋长史密斯向艾森豪威尔将军提出建议说:“唯一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把突破点以北的一切部队,都交给一个人指挥,而唯一有预备队和指挥组织能力,足以应付任何危机的人,那就是蒙哥马利将军。” 参谋长史密斯的建议倒提醒了艾森豪威尔将军,决定任用曾经打败"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的英国人蒙哥马利将军。并立即下令让蒙哥马利担任联盟陆军总司令。调整了盟军的组织系统:把突击部北部的军队,包括美第1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第21集团军群交给蒙哥马利将军指挥,突击部的南部的军队由第12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统一指挥。 盟军有计划、有步骤的反突击开始了,他们选择了南翼为进攻目标,北翼采取佯攻以配合南部作战。 取得一定胜利的德军并未停止进攻。 17日,中线的曼陀菲尔第5集团军装甲军第一次自圣维特发起小规模进攻。18日,美军增援部队第7装甲师加入圣维特防御。 19日,德军后备队中的元首党卫旅投入圣维特进攻战,该旅的参战对整个战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德军几个装甲军团纵队亦从南、北两面包围了圣维特。德军步步进逼,合围中的美军得不到援助,于21日至22日夜间突出了重围,撤离了圣维特。德军在圣维特战役中又一次获胜。对于美军来说,虽然失败了,但在这次防御战中成功地采用了拖延战术,迫使德军投入超过计划较多的战斗部队,牵制了部分德军的行动,使美军赢得了足够时间,加强了萨尔姆区的防御阵地,有效地抵制了德军的进一步攻势。 巴斯托尼成为德军与盟军争夺的又一个焦点。位于三条公路交叉点的巴斯托尼,是防守阿登森林和默兹河的关键所在。美军占据此地,必定影响德军向西进军的行动,破坏德军补给系统,牵制其较多的军队,能对德军长期构成威胁。18月,德军第47装甲军和第2装甲师及勒尔装甲师逼近巴斯托尼,很快完成了对巴斯托尼的包围任务。德军试图诱使被围困的美军投降。他们派一名军官,到美军阵地去劝降,对此美指挥官安东尼·麦考利夫准将回签了"笨蛋"两个字,这两个字在美国俚语里含义深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这个小插曲曾被传为佳话。 美军仰仗其先期到达的增援部队和坚固的工事固守城内,德国多次进攻,成效甚微。从21日期,天气逐渐转晴,盟军的空军部队投入大量的飞机,一边对德军阵地连续轰炸,又向城内进行了两天的补给平空投。22日傍晚,城内守军发起了反攻,德军在美军的凌厉攻击面前显得力不从心,经过拼死抵抗才得以脱险。因为受到重创,再也无力发动有效的攻击。至此,围城之德军开始沦为防守之军。 德国法西斯军队虽然转入防守,但巴斯托尼局势依然动荡,战斗仍在继续。美军的增援部队全力以赴,日夜兼程赶往巴斯托尼。但途中,遭遇德军抵抗。这里的地形对德军非常有力,德军凭借有力的地形一次次地阻击美军的前进。美军穿越每一个村庄、每一片森林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德军为了能顺利进行下一步攻势,决心攻下巴斯托尼。他们加紧了进攻,在圣诞节前夜,包围圈已紧缩到只有16英里了。德军出动数百架飞机,进城进行疯狂的轰炸。12月25日清晨,德军集结了全部的力量,以步兵战车协同战术迅速突破美军防线,部分地域已深入达5英里,但未能顶住美军的反攻击。攻入的德军士兵被美军围困而全歼之。26日,巴顿统率下的美军第4装甲师从南面打开了道路,于26日下午4时50分与城内守军会合,巴斯托尼被围困之局面已解。 巴斯托尼战役,像激流中的旋涡,吞没了包括进攻默兹河的德军部队。巴斯托尼战役把德军一个整师一个整师的兵力拖入战斗,曾一度拖住9个德军师和2个军的指挥部,使德军投入巴斯托尼的战斗力量远远超过了西线进攻所能投入的兵力。从而有力地牵制了其他各路德军的进攻,并最终挫败了其进攻计划。 在巴斯托尼争夺正酣之际,德军的其他部队仍按预定计划向西推进,试图在较短时间内强渡默兹河。担任左翼掩护任务的德军第7集团军,开始时稍有进展,但在巴顿指挥下的第12军的打击下,只得龟缩一隅,已无法完成掩护任务。 中线的曼陀菲尔的4个装甲师绕过了巴斯托尼,在耶慕尔以南一带把进攻矛头指向默兹河畔。希特勒至死也要渡过默兹河去,见中线部队只攻无功,恼羞成怒的他派出了最高统帅部后备力量中的第9装甲师和第15榴弹师去增援中线进攻部队。 22日,德军第2装甲师突破盟军哈尔蒙特区的马尔奇和罗升福尔之间的封锁线,并于同一天晚上攻占了哈松维尔和雅穆当纳,把其他德军进攻部队远远地抛在后面。盟军的增援部队也不断地投入战斗,德军第2装甲师在推进过程中,不断与盟军增援部队发生激烈的战斗。 23日,盟军在马尔奇发起猛烈反攻,战斗异常激烈,但美军占有明显优势。23日以后,美军空军投入到战斗中来,空军飞机对德军的装甲部队以及后方补给系统进行了猛烈的轰炸,致使德军机动部队不能在白天开展活动。德军由于缺乏燃料,火炮只有一半发挥了作用。 此外,已经攻占桑雷并准备渡过乌尔特河的德军第58装甲军之第116装甲师,该部的先头进攻部队遭到了盟军增援部队的沉重打击。盟军以苏瓦等地为制高点,以强大的大炮火力压制德军进攻。 24日,盟军全线出动封锁了德军第58装甲军。 德军推进到默兹河的企图落空了。盟军无可争辩的空中优势和源源不断的增援部队,使德军已无喘息之机。希特勒仍然梦想做垂死挣扎,以挽救西线的不利局面。准备再调部队增援中线进攻力量,然而大势已去。德军中线总指挥官曼陀菲尔将军谈到这一问题时,叹道:“直到26日才把其余的后备部队拨给我,但是那时,他们已经没有办法调来增援了。正当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由于缺乏汽油,他们在100英里以外的地方停止不前了。” 1月8日,希特勒终于在无奈中命令德军后撤。但是,这一迟到命令使德军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他们不仅失去了已夺取的地带,而且伤亡惨重。在德军将领中有这样一段追忆:“在盟军反攻以前,我们几乎还没有开始这一新的冲击。我打电话给约德尔,请他转告元首,我正在把我的先遣部队撤出……但是,希特勒不准我们撤走。我们没有能及时撤退,而在盟军猛烈攻击的压力下,一步一步地被赶回来,白白地活受罪。……由于希特勒的'不准撤退'的命令,我们后起的损失比其先前来要多得多。这个命令很快破产,因为我们受不住这么巨大的损失。” 阿登之战,美英盟军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东线的苏联军发起反攻。 英美盟军在阿登山区准备发动反攻的时候,丘吉尔会同罗斯福、艾森豪威尔协商后,联合向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发出了求援信:“西线战斗十分艰苦。……我们能否指望苏联于1月间或您愿意指明的其他时间在维斯瓦河战线或其他某地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如您能告知我这一点,我将十分感激。” 第二天,斯大林即复电:“考虑到我们盟军在西线的情况,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以最快的速度结束准备工作,不论天气将如何,不晚于元月中旬在中央全线对德军展开广泛的进攻。可以相信,为了援助我们的盟军,我们将做好我们所能做到的一切。” 1月12日,苏联红军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的1200英里的战线上发起巨大规模的进攻,共有150个步兵师和坦克师参战。 希特勒在苏军拟在东线发起进攻之前,在情报工作上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如同盟军西线战场最高统帅部在德军阿登进攻之前所犯的错误一样。12月底以前,德军西线战场总参谋长古得里安得到了一些苏军的情报。据德国军事情报部东方外国军队科科长格伦报告:在波罗的海和喀尔巴阡山之间的战线上,发现了苏军225个步兵师和22个苏军装甲军,他们集结起来准备发动进攻。当古德里安将这份情报交与希特勒后,这位纳粹暴君根本不相信,并且大骂古德里安听信谣言。 然而,苏军以势不可挡的进攻,一路前进,解放了波兰全境,逼向德国本土。希特勒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急忙从西线的阿登战场抽调了德军第6党卫队装甲集团军的陆军部队、2个军的指挥部、4个党卫队装甲师及元首禁卫旅和步兵旅,还有全部炮兵和架桥部队,增援东线战场,从而大大削弱了西线德军的战斗力量,西线盟军乘胜推进。 到1945年1月底,德军全部被赶回到反起前的出发阵地。至此,德军的阿登反攻以盟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盟军反攻后节节取胜,法西斯德国的末日已屈指可数,他必将灭亡的趋势已成定局。为了商讨战后处置德国等重大问题,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巨头在黑海之滨的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这是苏美英三国首脑的第二次会晤。 雅尔塔座落在达尔山脚一片露天剧场式的半圆形平原上,处于贝斯特雷与沃多帕特雷两个河谷之间,是克里米亚半岛的风景区之一。 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践踏这座美丽的城市一直到1944年4月16日,德国法西斯对这里的疗养院、工业企业、住宅和港口进行了破坏和洗劫。苏联颇为著名的马桑德洛夫葡萄园也被摧毁,1944年4月16日,雅尔塔解放,其后进行了修复。 会议召开之前,美国的"林纳科"号和英国的"含蓄"号及其他各种用途的舰艇都曾在雅尔塔、塞瓦斯托波尔港口停泊过。从雅尔塔到塞瓦斯托波尔也铺设了电报电缆,一直通到美国海军的"科托克廷"号通信舰,与华盛顿保持直接联系。为了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英、美两方派出3200人。其中美方将近900余人到克里米亚半岛。 会议的安全保障工作全部由苏联军人负责。为了防备德国的空袭,采取了预防措施。高炮连的炮手们昼夜值班,雷达密切监视着天空,舰艇和潜艇都警惕地守卫着雅尔塔附近的海面。警卫工作之所以如此严密,是因为在德黑兰会议期间,希特勒密探曾试图杀害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苏联人怕雅尔塔会议期间再发生同样的事,因此,会议的警卫工作异常严密。 三个代表团分别下榻在利瓦吉尼、沃龙佐夫和尤苏波夫宫殿。 1945年2月4日,各代表团已全部到达了会议地点,晚16时,三大国领导人在利瓦吉亚宫的大厅进行会晤,雅尔塔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 苏联代表团成员是:团长斯大林、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海军人民委员库兹涅佐夫、红军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空军元帅胡佳科夫、苏联驻美国大使葛罗米柯、苏联驻英国大使古谢夫。代表团军事外交顾问和专家主要有:阿鲁狄尼扬、阿尔卡季耶夫、维诺格拉多夫、卡夫塔拉泽、波孚罗布、诺维科夫、莫洛奇科夫等。 美国代表团成员有:团长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总统、国务卿正斯特丁纽斯、总统特别助理哈里·霍普金斯、总统参谋长莱希将军、美军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海军总司令D.金将军、美国驻莫斯科大使A.哈里曼及其他人员。助理国务卿查尔斯·博伦任官方翻译。 英国代表团团长是年已七旬的温·丘吉尔。代表团主要成员有:外交大臣A.艾登、常务副大臣A.卡多甘、帝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元帅、国防部参谋长哈·伊斯梅将军、空军中将查尔斯·波特尔和海军参谋长、海军元帅肯宁海姆。 由苏联代表团提议,推选罗斯福总统为会议常务主席,丘吉尔代表英国代表团支持这一提议。 这次会议,并没有事先制定严格的会议议程,各国代表团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出任何问题交大会讨论。英国代表团解释,由于飞机在飞赴马耳他的途中,载有文件案卷的飞机失事,部分文件遗失,所以打乱了原来的准备议案,没有成文的案卷提交大会,可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协商。 苏联代表团和美国代表团显然是带着经过认真研究过的计划来参加雅牙塔会议的。 苏联代表团认为会议的主要任务应是:经过和平协商,保证尽快打败德国法西斯,保证苏联和其他国家将来不再遭受侵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解决与战后欧洲和德国的政治结构有关的各项根本问题,以确保共同的安全。 美国代表团提出,要争取苏联在对日战争中提供具体的帮助。美国政府还希望在建立联合国的问题上能与苏联达成一致。美国国会为罗斯福总统拟定了一份专门的"黑皮书",其中阐述了美国对一些政治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所采取的立场。 英国代表团则在会议期间,不遗余力地为加强英国在欧洲的影响,维护"力量起衡",保持不列颠帝国的地位进行争论。 会议是从研究当时瞩目的苏德战场形势开始的。苏联红军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大将做了苏德战场形势的通报。他指出,截至1月底,苏军在华沙—柏林的主突方向上前进了500英里,已进至奥得河一线。距离柏林还有100英里,切断连接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和莱津方面的坚固筑垒阵地。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大部已被苏联红军所解放,匈牙利已被迫退出了战争。安东诺夫大将代表苏军统帅部表示,希望"盟军在目前十分有利的西线战场迅速转入进攻"。因为德军已把16个师的兵力调到东线与苏军作战,很可能还要往东线增调兵力。盟国军队和苏军要协调作战,苏联红军将继续实施进攻。 美军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将军详细报告了西线的形势。马歇尔将军称,盟军"已消除了德军在阿登山区进攻的后果"正准备下一步的进攻,第一次进攻作战计划于2月8日开始实施。 英国代表丘吉尔首相不得人心地又一次搬出了他的"巴尔干方案",即通过亚得里亚海和卢布尔雅那山口对德军实施突然攻击。这一方案遭到了苏联人的反对,连罗斯福也明确表示不支持这一方案。 原则方案已定下,苏军与盟军协同作战之决心已形成,具体的军事问题,便改由定期召开的苏、美、英参谋部代表会议进行讨论。 第一次会议在晚间8时许结束。 第二天上午,三国外长在列列兹宫举行了会谈。期间,三国外长及其顾问们每天轮流在利瓦吉亚宫、科列兹宫和沃龙佐夫宫举行会谈。会谈就建立苏、美、英三国外长定期协商的常设机构达成了协议:每隔3至4个月,轮流在苏、美、英三国的首都莫斯科、华盛顿、伦敦举行一次外长会议。 2月5日下午4时,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始。 这一次会议与第一次会议讨论的问题不同,气氛也是不同的。军事问题几方面已达成协调一致的意见,而这次会议及以后的会议要讨论的政治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甚至发生了尖锐的争执,尽管如此,由于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各方之间都是抱着善良的愿望和合作的诚意的。所以,争执之下,仍保持了相互合作之态度,并做出了协调一致的决定。尤其是罗斯福总统以主席职能从容不迫,权有分寸地,善用调和语言表述两方的分歧,化解矛盾,对会议的顺利进行和协调的达成起了重要作用。是年63岁,身患重病的总统,从他那显露疲惫、憔悴的面容上现出的微笑,可以看出,是一股神圣的毅力在支撑着他。 会议讨论的最重要的政治问题之一是关于未来德国的问题。三国首脑就打败德国后的共同政治问题和强迫法西斯德国接受无条件投降的计划达成共识。根据商定,将在德国建立的欧洲协商委员会于1944年9月已划定了几个占领区:德国东部为苏联占领区;德国西北部为英国占领区;德国西南部为美国占领区;德国西部为法国占领区;"大柏林"区也由盟军共同占领。德国投降后,苏、美、英三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在各自占领区内行使德国的最高权力。有关全德性质的一切问题应由中央管制委员会(后称"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解决。 雅尔塔会议顺利通过的一项最重要的决议,是有关消灭德国战争机器和法西斯的决议。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都一致表示:“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是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确保德国再也不能破坏世界和平。” 会议作出决定:解除德国的武装,解散德国全部武装力量;永远消灭德国总参谋部;取缔并销毁德国的各种武器装备;对整个德国工业实施全面管理制(英、美政府首脑竭力主张把德国变为一个农业国);对所有战争罪犯进行公开的审判。 会议还做出了一项在欧洲消灭军国主义和法西斯最危险策源地的计划,这就是会议确定的消灭法西斯的措施。这项措施是:从整个德国国土上消除纳粹党及其一切组织和机构,废除纳粹的一切法律。三国首脑认为:“只有根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德国人民才有希望在各国人民中体面地生存并获得应有的地位。” 雅尔塔会议还就德国战败后,战争赔款的问题做出了决定。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说:“众所周知,苏联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最大。苏联人民在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中,以2000万人的血肉换取了今天的胜利。法西斯强盗在苏联被占领国土上给苏联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直接损失就达6790亿卢布。这数字是骇人听闻的,是其他国家无可相比的。为此,苏联政府将接受德国赔款的50%。 苏联人的这个提议遭到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强烈反对,在罗斯福总统的"调解"下,英国人最后同意以此建议为讨论的基础,由即将在莫斯科成立的赔款委员会商讨决定。 雅尔塔会议上,还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提议通过了一条规定:即在联合国解决有关维护和平的问题时,安理会的决议只有在11个理事国的7个投赞成票,另外5个常任理事国必须都投赞成平时,才能通过。这就是所谓的"大国一致"原则。 在会议上还通过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解放后的欧洲宣言。宣言确认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都有权消灭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一切余孽,有权依据自己的选择建立民主机构,有权选择自己的管理形式。宣言强调战后三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时,必须保持一致,三国有决心为了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昌盛"建立以法制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得十分激烈的问题,当属波兰问题。8次全体会议,有6次是讨论波兰问题的。 会议中,罗斯福总统首先提出:“应该解决波兰问题了,已有500年了,波兰一直让欧洲人感到头痛。"在当时,波兰存在两个政府:一是以贝鲁特为总统、莫拉夫斯基总理为首的国内执政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在伦敦流亡的政府。英、美力图解散波兰民主力量建立的临时政府,把敌视苏联的伦敦流亡政府视为合法政府,但他们的希望最终未能实现。在苏联代表团努力下,决定在临时政府的基础上,吸收波兰国内的民主人士和流亡国外的波兰人参加,建立民族统一的临时政府。 至于波兰未来的东、西边界,也在苏联的坚持下得到解决。波兰东部边界以"寇松"线为准,在某些地域对此线进行5至8英里的有利于波兰的调整。这样,英、美两国实际上也承认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并入苏联版图。波兰西部边界,苏联主张以奥得河和西斯河为界,但一直未达成协议。直到1945年德国战败后召开的柏林会议时,才把波兰西部边界定为奥得—尼斯线上。 另外,三国首脑还签署了一项《雅尔塔秘密协定》。2月11日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三国讨论了苏联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条件。这些条件,斯大林在1944年12月就向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作了说明。会议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商讨过,并达成协议。2月11日的会议上,斯大林、罗斯福邀请丘吉尔共同在协议上签了字。这个协议的内容当时不宜公开的,因而又称为《雅尔塔秘密协定》,其要点: 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3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其条件为: 一、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予以维持。 二、由日本自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的权益须予恢复,即: 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归还苏联; 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保证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恢复苏联对旅顺港海军基地的租借; 丙、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保证苏联的优越权益。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三、千岛群岛须交苏联。 但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同意。为此,美国总统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苏联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以武力协助中国从日本枷锁下获得解放。 罗斯福总统的美国政府为什么如此痛快地签应了苏联政府提出的条件,有三个目的:确保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以减少美军伤亡;防止苏联援助中国共产党;维护国民党政府在中国的统治,从而也保持美国在华的绝对影响。这项秘密协定,不但改善了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地位,也使美国的目的得以实现。 然而,这项秘密协定,也可以说是秘密交易,是背着中国搞出来的,而中国当时也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显然,这是十足的侵权行为,是粗暴地干涉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可以说,这恰恰暴露了大国强权的政治嘴脸,实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特别是中国人民所不容。 正当盟军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战斗在激烈进行的同时,日本政局也发生了变化。对东条政府来说,中国解放区战场的胜利推进,马里亚纳群岛的陷落,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而且也是政治上的失败。随着日本军事上的不断失利,东条英机已是众矢之的。在此情况下,东条英机不得不解散内阁,宣布下野。 东条英机的垮台,说明太平洋战争已经到了对日本法西斯非常不利的时候了,美国人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从海上哪一条线直接进攻日本岛,美国的上层军事领导人对这一战略决策产生了严重分歧。美军海军作战部部长金海军上将和尼米兹将军认为,美国军队完全可以绕过菲律宾群岛,直取台湾、硫黄列岛和冲绳岛,径直跃到日本的本土;而麦克阿瑟将军则出于一种政治上的考虑,坚持首先夺取菲律宾,以实现其在1942年春撤退时许下的"我们还要回来的,菲律宾"的诺言,双方对这个问题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悬而不决。这久而不决的策略,引起了罗斯福总统的高度重视。于是他前往珍珠港,视察军备情况。 1944年7月27日,罗斯福抱病抵达珍珠港,与麦克阿瑟、尼米兹两位将军会晤。在当晚的会晤中,罗斯福问麦克阿瑟将军,"道格拉斯,我们从这里再往哪里去?"麦克阿瑟上将回答道:“总统先生,莱特湾,然后再到吕宋岛。总统先生你不能把1700万虔诚的菲律宾基督教徒留给日本人,而先去解放台湾。那时,你会失去美国民众的。"然后麦克阿瑟用外交家般的口才大谈吕宋岛的好处。 “但是,道格拉斯,攻占吕宋岛需要付代价,"罗斯福插言道,"我恐怕承受不了,我认为似乎应该绕过它。” “总统先生,我的损失不会大,决不会比过去大。正面进攻的时期过去了。现代化步兵的武器是致命的,正面进攻不合时宜了。只有平庸的指挥官才会那么干,优秀的指挥官打仗是不会招致重大的损失的。"麦克阿瑟这位陆军上将的话明显地含有影射海军上将尼米兹的成份,但尼米兹却没有理会。罗斯福总统听完默默地点了点头,并没有给以肯定的回答,但麦克阿瑟已经知道他的建议将被采纳。 日、美双方所以都把菲律宾作为重要军事基地,主要是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菲律宾群岛有7000多个岛屿组成,离亚洲大陆约500海里,在台湾以南230海里。它从棉兰老岛起向北延伸,通过萨扬列最大最重要的岛屿吕宋,共长1150英里,其中棉兰老岛和吕宋岛占陆地总面积为23F以上。莱特是菲律宾群岛的心脏,他的海湾宽广,是招引海上进攻的好地方。特别重要的是,菲律宾是防卫日本本土的最重要的屏障。 日本发动珍珠港偷袭的同时,也向菲律宾袭击,在此之前菲律宾一直是美军在亚洲的重要军事基地之一。日本法西斯要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菲律宾就是其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 1941年12月8日,在菲律宾的日军,按照片大本营的命令向马尼拉进军。那时,本间将军离马尼拉只有60至70英里。日军初期的作战命令是占领首都马尼拉和南部大岛棉兰老的政治军事中心达沃。马尼拉是美军在远东最大的海军基地。此次负责进攻的部队为第11航空部队和菲律宾作战部队,该部下辖:陆军第14军、第5飞行集团、海军第3舰队。 驻守菲律宾群岛的美军有19000余人,由麦克阿瑟上将指挥;菲律宾国内部队有112000人,这是些装备不全,训练很差的部队;另还有飞机200架;一支美国在亚洲的小舰队。 从1941年12月8日的战斗开始,日军飞机连续几天对马尼拉附近的美空军基地进行猛烈的轰炸,使麦克阿瑟的空军几乎被毁。不久,日军就在吕宋北部的阿帕里登陆,其他区域的登陆相继进行。美军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损失惨重,开始节节败退。 1942年1月2日,马尼拉被日军攻陷。至此,双方由于种种原因进入了僵持阶段。为了打破僵局,3月间,日本大本营向菲律宾派了2个步兵师团和2个炮兵团。随后,日军立即投入新的攻势。 但美军的司令官麦克阿瑟上将却在这紧要关头,离开菲律宾战场,到澳大利亚去担任所谓新成立的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上将的临阵脱逃,使许多将士感到司令抛弃了他。因为以上原因,所以麦克阿瑟上将现在主张先攻打菲律宾。 4月9日,吕宋部队司令爱德华·金少将率部76000名美军和菲律宾军投降。到5月8日,日军完全占领菲律宾。至此,菲律宾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艰苦的抗战阶段。 如今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已失去主动权,麦克阿瑟怎可放过这个机会,来报当年之辱。虽然麦克阿瑟是个十足的军事权力狂,但他却不失为一个有眼力的军事战略家。因为只有他看到了菲律宾的重要性。在菲律宾群岛的东北相距2000英里的地方,就是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日本国的本土,从它的正北向西南,依次是中国、印度支那、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荷属东印度群岛,菲律宾正处于这条"弧形战线"的东面中央,只要占领这个地方,就可以以此为跳板,把海上的攻势和亚洲大陆的反攻结合起来,并切断日本本土同东南亚的海上运输线。 到1944年夏秋时,美军在太平洋上由尼米兹上将率领的太平洋舰队突破了日本防御圈的重要海空基地马里亚纳群岛之后,又攻占了帛琉群岛。而在西太平洋上由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的部队,则越过了腊包尔,相继攻占了新几内亚北海岸的荷兰蒂亚和比阿群岛等地,并在摩罗泰岛一举登陆。至此,太平洋上的两个车轮已经汇合。 罗斯福回到白宫后,立即召开参谋长联席会,很快罗斯福总统就批准了麦克阿瑟上将提出的作战计划。麦克阿瑟的对头尼米兹在接到作战命令后立即派出了哈尔西率领的第3舰队,从南太平洋北上,参加对菲律宾的作战。 在发起登陆进攻作战以前,美军出动大批飞机进行了猛烈的空中轰炸,先后轰炸了菲律宾的马尼拉,甲米地和科里吉多岛,然后又轰炸了台湾的高雄、马公等港口上所有日军的阵地。对于美军轰炸台湾的战况,日军福留繁中将曾作了详尽的描述:“……片刻功夫,我看到飞机一架接着一架起火,往海里栽,'打得好!打得好!一次大胜仗!'我拍手称快。待走近时一看,不免大失所望。天哪!那些被击落的全部是我们的战斗机,而在我们头上盘旋飞翔的全部是敌机!” 日军的损失在逐渐增加,鉴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东京大本营的战略决策者们判断,1944年下半年美军的行动目标,将是接近日本本土的诸岛,以便在日本本土登陆。为了挽回败局,确保帝国的即将破碎的篱墙,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了垂死挣扎。1944年9月下旬,丰田副武海军大将被天皇召回东京,商议最后决战的对策。裕仁天皇指示丰田副武大将务必在菲律宾群岛将美国人击败。 为了挽回败局,大本营使出了浑身解数,调动了日本国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制定了"捷号作战计划"。"捷号"即决战之意,这个作战计划共有4个,也就是说划分了4个战场。其中菲律宾群岛的决战为"捷1号作战计划";琉球群岛、台湾和南方诸岛的决战为"捷2号作战计划";日本本土的决战为"捷3号作战计划";东北、千岛群岛、库页岛和北海道的决战计划为"捷4号作战计划"。 “捷1号作战计划"的具体内容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陆上和海上。陆上的兵力共约28万人,号称第14方面军,下辖第35军,以及5个步兵师团和3独立之混成旅。由屠杀马来西亚人民的刽子手,绰号"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任总指挥官,指挥地面部队进行抵抗。而海上的作战部队则分为4个舰队,分别由栗田武雄、清英志摩、西村章二和小泽治三郎四员大将任舰队司令。 美国参谋总部最后作出决定,命令尼米兹上将和麦克阿瑟将军联合于10月20日向莱特发动进攻。 在对莱特发动进攻之前。美军首先命令西南太平洋部队和中太平洋部队,协同一致,于9月15日,对摩罗泰和佩列流两个岛屿发动突然袭击。西南太平洋舰队派重兵越过日军防守的哈马里拉岛,一举攻下了摩罗泰岛。岛上的400多名日军仓皇逃向山中。 佩列流岛上有10000名日本守军,绝大部分是精锐部队,并贯彻了日军大本营的最新指示,采用纵深防御,负隅顽抗。直到1945年2月,美军在付出10000名士兵的情况之下,才完全肃清了岛上的残敌。 与此同时,美军还占领了附近的小岛安戈尔和东北部的犹里蒂岛。这两个小岛与摩罗泰岛都作为空军基地和后勤基地,为进攻莱特提供了方便。 莱特岛上驻守的日军有第16师团,不到70000人的兵力。这支部队是在1941年圣诞节前开到该岛的。该部的司令官牧野四郎中将及绝大部分将领都是新上任的,对部队情况和地形都不太了解。 萨马岛和棉兰老岛之间像楔子一样插入的,形状像颗臼牙,牙根指向棉兰老,这就是莱特岛。 10月17日,麦克阿瑟上将的18万部队登上了莱特岛,这位当年的"逃兵"在菲律宾总统奥斯梅纳的陪同下,于登陆部队上岸几小时后就登上了莱特岛。他在1942年撤退时许下的诺言终于得以实现了。随后,麦克阿瑟将军发表了演说,面对成千上万的菲律宾国民他说: “亲爱的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凭着上帝的恩赐,我们美利坚部队又站在菲律宾国土上了。我们将协同你们赶走那践踏我们庄园的匪徒。……让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尔岛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发扬光大。以你们死去烈士的名义……团结起来保护你们的家园,并为此而战斗。上帝为我们指明了道路。” “以上帝的名义,像追求圣杯那样去夺取正义的胜利。愿上帝保佑我们。” 说完麦克阿瑟上将在胸前画了个"十"字。"愿上帝保佑我们"成千上万的菲律宾人民高呼。 正在从莫斯科回国途中的丘吉尔得知此事,立即给麦克阿瑟打来了电报,"衷心祝贺你在菲律宾的出色进攻,祝愿一切成攻!” 日本海军大将丰田副武得知这一情况时,却向他的舰队下达了立即执行"捷1号作战计划"的作战命令,企图一举摧毁哈尔西的海军力量,把麦克阿瑟赶出菲律宾。但此时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件容易的事,麦克阿瑟手下有陆、海、空三军部队近30万的兵力,仅参加莱特湾作战的海军作战舰艇就有320艘之多,如果加上辅舰船就达到了760余艘,空中拥有飞机2000余架。丰田副武大将采取了一部诱使哈尔西出战,一部出击莱特湾,攻击麦克阿瑟将军登陆部队的策略。然而美国人已布好了一张大网,麦克阿瑟将军正等待着丰田副武这条大鱼的到来。 就在麦克阿瑟率领着他的舰队积极地寻找战机,准备一举歼灭日军舰队时,一位值班参谋拿着一份急电来到了他的面前:“报告将军,大约40分钟前,我军的4艘登陆舰被日军击沉,舰上的大部分官兵阵亡。” “敌舰是从什么地方来的?"麦克阿瑟大吃一惊地问道。 “敌人是从圣伯纳迪诺和苏里高海峡突然出现在莱德湾的。现在他们已经撤走了。” 日军的突袭成功,使麦克阿瑟怒火万丈,立即命令各舰艇部队进入一线战斗状态。 这些日本舰队就是按照丰田副武的命令出击的一部日本舰队,他们是按照"捷1号作战计划"的命令行动的。 10月22日,栗田武雄和小泽三四郎分率两支舰队气势汹汹地向莱特湾一路杀来。当小泽三四郎的舰队还在航行时,就遭到了美军潜艇的攻击。小泽三四郎的舰队在莫名片妙中,重巡洋舰"摩耶"就被鱼雷击中起火,不久就沉入海底。当日军从慌乱中清醒过来时,舰队已被美军的潜艇部队包围,无路可逃了。 面对这种糟糕的情况,小泽三四郎下达了准备战斗的命令,话音未完,一声巨大的响声,吓得小泽三四郎一跳,立即有人报告:“爱岩"号重巡洋舰被击中。 24日上午10时30分,美舰向走投无路的小泽舰队发起猛烈的攻击。756架舰轰炸机连续实施了5次大规模空袭。顿时,弹如雨下,炸声如雷。许多日军战舰中弹起火,军舰上的日本兵一个个都被炸弹爆炸抛起的气浪抛到海中,士兵伤亡无数。由于日军没有准备,航空母舰上的飞机还没有来得及其飞,就被美军飞机炸毁了。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25日凌晨。 在美军的5次空袭中,60%的飞机对准了日军巨型战列舰"武藏"号和"大和"号。这两艘战列舰是日本从1937年开始,用了整整5年的时间秘密建成的,两艘舰长263米,宽38.9米,满载排水量为72809吨,上面装有9门460毫米口径、射程为42英里的巨炮,舰上的大小火炮共计有152门,装甲最厚处达410毫米,有"永不沉没的战列舰"之称。 在这次海战中,"武藏"号战列舰被70枚鱼雷击中,随后又中17颗炸弹,在日落时分这艘"永不沉没的战列舰"沉入海中。 这边小泽舰队被打得惨不忍睹之时,那边栗田舰队却分外顺利地得手,美国人顾此失彼了。因为他碰上的是没有航空母舰的、正在掩护登陆的美军第7舰队。这就使得栗田的舰队可以在没有空中威胁的情况下同美军第7舰队作战。栗田下达了攻击的命令。他要用最凶恶的手段对美舰进行报复。 就美军对小泽三四郎的舰队的打击一样,日军也对美军进行了一次凶狠的打击。第7舰队的美军放松了对周围海域的侦察,致使日舰到达攻击射程之内他们仍没有发觉。栗田将军的一声令下,立即所有日舰上的火炮一起向美第7舰队攻击。毫无准备的美军立即被炸得血肉横飞,美军在强大的火力打击下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射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丢下7艘被毁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向南撤退。 南部海域日美舰队打得难解难分的同时,北部海域也在进行着战斗。西村章二的编队正好撞在美军第34特混舰队和鱼雷艇编队。这下可惨透了,不到一个时辰,就有2艘战列舰和3艘驱逐舰被击沉,西村章三只得仓皇逃窜。没想到在撤退途中又与后面紧跟的清英志摩舰队相遇。由于没有雷达,分不清敌我,被清英志摩的舰队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使该部元起大伤。在弄清是"兄弟"后,清英少将还以为是西村舰队打了胜仗凯旋而归呢。等到近前一看大吃一惊,权衡力量,不得不作出决定,与西村舰队一AE¨撤回苏禄海。 日本海军在菲律宾战场的失去,日本大本营内阁首相小矶和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乘机被美军击落死于非命)使出最后的杀手锏——一种被称为“肉弹"的秘密武器。他们声称:用一架飞机,换取美国人的一艘军舰。 所谓"肉弹",就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国民的宗教心理和狂热的爱国精神,让一批经过训练的飞行员驾驶着装满炸药的飞机直接冲撞敌人军舰的要害部位,以弥补与美军舰队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差距,挽回必败战局和帝国命运的一种自杀行为。日军称这种作法为——"神风决死队"。他们企图以"神风"的名字来激励那些为了帝国命运而送掉他们性命的日本"热血"青年。 昏庸的裕仁天皇竟然同意这要求,并且还说道:“他们死后个个都会成为军魂的"。于是,一个个头系白布条,身裹白绫的青年人,面对着日本本土的方向发誓:“我们弃世尽忠,报效天皇,宁可玉碎,绝不瓦全。生是皇军,死为军魂,武运长久,决战决胜!天皇万岁!天皇万岁!"然后,队员们拿啤酒杯,一饮而尽,随着"出击"的命令,神情木然地走向飞机。 他们那装着250公斤炸药的飞机,是二战中日本较先进的"零"式飞机。当他们飞上天后,就全部放掉起落架,飞机驾驶舱在起飞前也已被封死,要想跳伞也不可能,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去攻击美军的军舰。也就是说他们起飞后就不可再飞回来。"神风决死队"的第一次出击,就使美军受到的损失比一次大战役的损失还要多。这使得东京大本营非常满意,他们一面宣传"神风决死队"为"天皇效忠",为“帝国玉碎"的精神,一面在海军航空兵中扩大"神风决死队"的队伍,继续出击。 日军的进攻,使麦克阿瑟感到束手无策。美军最高统帅部一时也拿不出更好的方案。一直到1944年的年底日军一直用这种方法对付美国人。最后,还是智力超群的罗斯福在华盛顿想出了解决的办法,他打了一封电报给麦克阿瑟:惊悉前线"鼠患"成灾。我提议,消灭他们的方法是:将"鼠群"捣死在他们的"老巢"里。 麦克阿瑟阅后顿开茅塞,急令哈尔西肯尼将军,连夜派出800余架舰载机,对菲律宾、帛硫群岛和附近岛屿上的日军机场进行了两天两夜的轰炸。结果这一招还真灵,附近十几个机场上的日军"神风决死队"还没等起飞,就被美军的飞机炸成了一堆堆的废铁,成了被捣死在"老巢"里的"鼠群"。 12月初,日军运输船队驶向奥莫克岛的情报被美军截获。麦克阿瑟当即命令哈尔西派出400架飞机对前来增援莱特湾的舰队进行轰炸。哈尔西不负重望,一举将这批日军的运输船全部送入海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 莱特湾登陆的成功,将菲律宾从中间拦腰切断,而且还打掉了日本人的后续力量和后勤供给。下一步吕宋岛上之日军,就像是瓮中之鳖,想跑也跑不掉了。 两个冤头又再次交手,麦克阿瑟决心报3年前的山下奉文将其赶出菲律宾之耻。 此时山下奉文已全无当年之傲气,如今手下部队仅有28万人,飞机也只剩下200余架,要靠这点部队来阻挡美军的强大攻势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大本营命令他"以死报效天皇,不得临阵脱逃,否则军法论处。"此时山下奉文只有孤注一掷,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身经百战的山下奉文调整了吕宋岛上日军的部署,把仅有的兵力全部调出,决定集中力量在吕宋岛上与美军打一场持久的防御战。在中央平原以北、克拉克以西和马尼拉以东的地区,部署了三道牢固的防线,准备依靠山地的复杂地形进行抵抗。 12月中旬,哈尔西出动了大量的飞机,对吕宋岛上的日军机场进行轰炸,一举将日军几乎全部的空中力量摧毁在地面上。但是,一场风暴打败了这位常胜将军,使其损失巨大:3艘没有海水压舱的驱逐舰倾覆沉没,7艘战舰受重创,约180多架飞机被台风抛入海中,千余名官兵葬身海底。 美国人并不因此损失而失去进攻吕宋岛的能力。由克鲁格将军指挥的主力部队重新组织进攻吕宋岛。克鲁格指挥的第6集团军,其主力部队是第1军和第14军,共有士兵约28万人,各种舰艇在10000艘以上。 12月15日,进攻吕宋岛的帷幕在民都洛岛拉开。进攻的部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顺利地占领了所有的目标。经过一小段时间准备后,1945年1月9日拂晓发起了对吕宋岛的总攻。美军派出强大的空军掩护部队的登陆,在海面上视所能及的地方全部是舰艇。 进攻部队在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冲上了滩头。主攻部队第1军和第14军,及大批的支援部队是在林加延湾海岸登陆的。从这里美军沿着宽广开阔的平原向马尼拉挺进,少量部队在苏比起海湾西北的海岸和马尼拉湾南面的纳苏格布海岸登陆的。他们的任务是封锁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尔岛,并准备从马尼拉的后方或南面以闪电攻势夺取马尼拉。 上午9时30分,在麦克阿瑟的亲自指挥下,主攻部队冲上岸滩,但是日军并未进行有效之阻击,大部分日军并未阻击就躲到山里待机行动。仅一天时间,美军就建立了一个正面宽40英里、纵深5英里的登陆场,上陆美军达到了6800余人。就在发起进攻后5小时,麦克阿瑟和他的参谋就踏上了吕宋岛。他这一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此时的麦克阿瑟又站在了菲律宾的土地上。他终于报了3年前的一箭之仇。 随着美军的前进,日军的阻击也越来越猛烈,他们凭借着洞穴、山洞和埋入地下的坦克负隅顽抗。麦克阿瑟事后回想这次战斗时说:“没有一个日军投降,每一个人都战斗到死。你必须砸碎他的脑袋,或用刺刀捅他个透亮。"在日军的有力阻击下,经过20多天的激烈战斗,美军才推进到卡隆比特,此时据马尼拉还有20余英里。为了尽快拿下马尼拉,美军调来最精锐部队——骑1师和第32师。 2月1日,在麦克阿瑟上将的亲自指挥下,美军向马尼拉发动了猛烈攻击。日军凭借着坚固的工事进行顽强的抵抗。山下奉文对他的参谋长说:“宁可把这座'东方珍珠橄榄'般美丽的城市毁灭在炮火之中,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轻易将起让给美国人。"美军在付出巨大的伤亡之后,最终还是攻克了马尼拉。 山下奉文率残部退至山中继续顽抗,直到1945年8月,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才放下武器走出山中。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书香门第 扫描校对 |
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