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 |
大王明白了,乌鸦在给缓缓流动的死亡车队穿上一件丧眼。 这一支熟悉的又陌生的车队不断地令大王惊诧。他不知道自己的声威之大,笼罩四野,笼罩了海内所有的疆上;可是如今对这支缓缓流动的、死气沉沉的车队,竟然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他只觉得自己继续在空间飞升,飞升;他一辈子都没有到达过这样的高处。渐渐地,他可以俯瞰更远更开阔的地方了。他看到了巍峨的群山,还看到了起伏的山岭之上有一条青白色的巨龙。没有边际的巨龙啊,原来它就是很久以前修起的长城。那个发号施令的人是谁?他就是我吗? 大王觉得一切晃若隔世,它们变得扑朔迷离,有时清晰,有时又模糊;有时候近了,有时又推到遥远——直推到远古,推到了先王的时代。他似乎又听到了“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那种奇怪的迷人的吟唱,他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英姿勃发,浑身都是力量。他面对的是强大的六国,以及比六国更为悍暴狡诈的群臣。宫内臣僚们交头接耳,厚厚的帷幕掩着他永远也搞不明白的天机。吕不韦和母后将一切都藏在厚厚的帷幕后边。吕不韦君临一切,母后也句句听从。他们打得何等火热。吕不韦在治理朝政之余尚有闲心,操纵文事。他竟然让文人墨客著书立说,而且还悬千金于门上,著作定稿之后,谁能改动一字,就赠予千金。他是何等的傲慢骄悍。当时宫内竟然文事兴隆,一片书声。谁也不知道这琅琅书声之下遮掩着一个窍国大盗。 那时的大王只在暗中将剑磨亮,认定不久就是吕不韦倒楣的日子;既便是生母也要囚禁,人们都夸他有鹰隼一样的双目,两王剑眉一那是暗暗把眉毛画得又精又长,眉梢还要往上扬起。他的细长眼睛稍微有点小,他就把头发扎成一束,紧紧一绷。这就使他的眼角往上吊着。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一个刚愎自用、心比天高、内藏悍厉的君王。他面对铜镜这样想过了,也就这样做了。 吕不韦喝了鸩酒;母后在囚禁中度过残年。他年纪轻轻就执掌了权柄。后宫里美女如云,卧榻之上与之亲近,还有想着变法的商鞅——这个死去的先人令其无比怀念。他死得悲惨,车裂四肢,却是城廓与大地上赶不走的一个英魂。商秧,还是商秧!他抽出卢鹿剑,在卧榻之上的板壁上刻了“商鞅”两个大字。 从哪里飘来了阵阵琴声?如此美妙婉转。他听出,那是齐国的靡靡之音,令人陶醉。他曾经发布过命令,任何人不得唱齐歌、奏齐乐。因为就是这些软绵绵的齐国之音夺去了秦人的魂魄。秦人的歌唱都是粗犷有力、高亢嘹亮。这些歌声才能令人振作,勇往直前。而这齐乐完全是另一种调子,它们让人腿软骨酥。有人就哼着这样的歌在咸阳大街上扭动不止,臂部划着弧形,两手握拳在身侧摆动不停。这种奇怪的舞蹈——他专门问过一个见识多广、从东部沿海来的儒生——他熟悉这种舞蹈,告诉大道:这种舞蹈是东部沿海的渔人摹仿一种大鱼的扭动;那种大鱼高兴时钻出水面就是这么扭动,而水浪风声哗哗响着,为大鱼的舞蹈伴奏。 讲这番话的儒生头发像刺猖皮,腮部像地瓜,眼睛像桃子。他还专门就这种舞蹈对他指点过,说: “这种舞蹈今天叫‘鱼姿舞’,几千年后,人们将给它重新命名。” “去他妈的‘鱼姿舞’!” 大王挥起卢鹿剑:“咸阳街头,只要看到跳这种舞的,立斩!” 命令传下,一天就斩了二百多。可是如今看来,这些腐蚀人心的东西总是久禁不绝。他连连叹息。回忆起这一切,他觉得武力似乎可以将一切坚硬的东西磨碎,但就是对这些软绵绵的入人心脾的东西无能为力。比如说,在把这些跳“鱼姿舞”的人斩绝之后,仅仅是一年多的时光,又传来另一种东西,它们仍然是从齐国传来的,那里靠近大海,打渔人与胡人、与那些奇怪的仙岛之人接触多了,学来了各种不可思议的东西。比如说从齐国的大商人载来的一些美女和美男中,可发现有的穿了一些奇怪的粗布裤子。这些裤子乍一看粗糙不堪,细一看又别具心裁。它们紧绷腿上,身腰臀部具显,结果引得咸阳城里人都瞪大双眼去看,有时还尾随他们走上很远。后来咸阳城内的年轻姑娘少妇们跟上穿这种紧身粗布裤的男人走,而那些小伙子们则跟上穿了这种紧身粗布的女人走。这成何体统!他把那两眼像桃子似的儒生唤来,问个端底。那儒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只说: “这种裤子不可小视,看来只是遮羞之物,实际上是毁国之衣;穿上这种裤子,难保不会人心思变哪,秦国的风习规矩将会扫荡一空,法律也将不保。” 大王问:“这种裤子又怎么称呼呢?” 儒生想了想:“这些裤子最早是那些沿海人摹仿鱼皮做成的;因为所有鱼都穿了紧绷绷的粗鳞衣。他们于是特意纺出像鱼鳞一样粗布的布穿在身上。我们可以唤这种裤子为‘鱼皮衣’可是几千年后,人们也将给它取下一个新名儿。” 大王皱起了眉头。他本来想发布一个新的旨令,就是将咸阳街头所有穿“鱼皮衣”的人全部斩首;但后来一想。恐怕“过犹不及”。上次因“鱼姿舞”而使咸阳街头鲜血四溅,可是厉刑峻法之下,邪恶异端仍禁之不绝。这就说明远非上策。他细长的眼睛闪了闪,生出了一个崭新的念头。他让人在咸阳街头腾出一溜巨大的空屋,将所有穿“鱼皮衣”的人一律收进屋中,然后命令那些最悍暴、粗野和好奇的士兵手执剪刀,所有的衣裤都剪碎,并不给他们遮羞的新衣,让他们带着条条布褛走上街头。微风吹起,他们将无地自容! 一声令下,咸阳城里行动起来。结果最时髦的大王每天都要看三车竹简,可是自从齐姬来到宫中。大王每天只看一车竹简,而且还是草草一看。 一个善于进谏的大臣拜见大道:“大王,齐国美女来历不明,再说她本来自敌国,大王与之朝朝暮暮,既有伤龙体,又有损国格。” “此话怎讲?” “秦国地广人稠,美女如云,何必到区区齐夷寻一女子,此其一;另外,齐王诡计多端,他用此法蛊惑大王,刺探消息也未可知,此其二。还有,自古女色可畏,枕风可畏,齐国之美女伴随日久,必会影响大王之决策。如此下去,社稷伟业怎可得了?再说……” 大王烦烦地打断了他的话:“简单点说就是了;你的意思无非就是说这个女人不能要,是不是?” 大臣点头。 “你不就嫌她是敌国之女吗?” 大臣点头。 大王哈哈大笑,用食指点着他的脑瓜: “你这个老朽,以为敌国的美女大王就睡她不得?别说齐国,六国美女大王皆睡得也!” 说完,让人把大臣驱了出去。 大王让人到六国搜集美女,无论燕国韩国,只要她们进入咸阳,只要姿色过人,那么很快就被送到咸阳宫内。 入夜,大王神采奕奕,与成百美女一块儿吟诗喝酒,直到醉眼朦胧。他举着酒杯,向着美女长叹一声:“好啊!” 他发现自己伏在了厚厚的云朵上——好像某个画师在板壁上画过这样的模样,就是人在成片的云朵上,踏云而行。此刻他真的站在了云朵上,躺在了云朵上。好软的棉花似的云朵。他驾王云朵在高空驰骋。往下望去,大山变矮,人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所有的河流都历历在目,庄稼、梯田。他只嫌那个从东部驶来的车子简直走得太慢了,它一寸一寸向前挪动;后来他才隐隐约约知道,这车队是向咸阳城而去的。好像车子上要发生什么——这事儿不小,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儿之一,所以整个疆土才变得一片死寂,鸦雀无声;所以才有那么多黑色的乌鸦随着车队盘旋。 他让身下的云彩降下去,降下去。他仔细地看了看,看到了车队里垂头丧气的兵士和一个黄脸皮的人。他认出那人是李斯,另一个胖胖的人就是中车府令赵高。他从高处才把赵高的样子看清楚,原来这个人长得那么丑。他又一眼看到了巨龙般的长男女穿起流行的“鱼皮衣”,也是这批男女暴露了身子。当时在咸阳城暴露身子可是一件羞辱九族之事,于是他们一族再也不愿收留他们,最终使其沦落街头。又因咸阳城继承了商鞅之法,实行十五连坐之法:一个族里,连街坊邻居都不敢收留那些年轻男女。这些人下场凄惨,也是活该。他们常被各色人等嬉弄,有的忍辱负重,逃到了边关,自动加入了修筑长城的队伍。大将蒙恬来者不拒,马上给他们发了套装。这些套装也是粗布制成的,不过极其宽大结实,套装上面都编了号码,漆上一个长城图案。文武大臣都佩服大王化异端以作功用的本领。 有一天,大王正着民装在咸阳街头散心,忽然就听到了齐国的靡靡之音。他一愣,贲不到有人竟如此大胆,也想不到卫士执法竟这样松弛。因为有人唱这种齐歌、奏这种音乐,是必定要遭发落的。可是这次却是一个例外——到底为什么? 他迎着那声音走去。原来是一个华丽的车子,车上由贝壳装饰,一看就知从齐国而来。牵马驾车的是一个穿戴华丽的巨贾,车上一位美女,是她在那里弹琴唱歌。所有人都驻马倾听、观望,啧啧称奇。就连那些卫士见一惊人的美色也目瞪口呆,忘记了应尽的职份。他暗自承认,此人无啻于仙人下凡!他站在那儿,直看得大汗淋淋。他长叹一声。旁边的人回过头,他们都不认识大王。大王唤住了一个身强力壮的卫士,掏出了腰牌。卫士急忙下跪。大槌揪着耳朵将他提起,对他咕哝了几句,拂袖而去。 那个粗壮的卫士命令身边几个兵士将车子围住,接着将那个歌唱的齐国美女、连同她的琴,一块儿扛在肩头,飞也似往宫内跑去。 “朗朗晴空之下,有人竟敢哄抢美女!” 大街上乱成一团。 那个牵马的巨贾搓手顿足,可就是没有人帮他。 美女被扛进宫内。大王穿上衮袍,戴上皇冠出迎。 那女人长得高大而俊美,这就是东海美女的基本属性。 齐女泪痕未干,见了大王,身子悚悚抖动。大王伸出粗粗的食指,说: “不必慌促。” 齐女跪下:“大王”。 大王扶起她的下巴询问。齐女一一做答。 大王说:“从今以后再不必从商;随从商贾最无出息。大王将封你为宫中贵人。” 从此之后,美女就成了齐姬,得到了大王至大亲幸。大王对其无比爱怜,将她日夜带在身边。以前城,发现有人在刚刚修好的长城那儿撒尿,不禁怒从心起。他想惩罚那个人,又忍住了。因为他觉得这种惩罚没有来由,他凭什么去惩罚那个人呢?难道这个长长的巨大的城墙真的那么神圣?真的那样不可亵渎吗?这是谁修的城?是我吗?还是别人? 他在城上寻找什么。他看见还没有修好的一小截城墙那儿,人群像蚂蚁一样,他们扛着砖石往大山上攀援。他想这时候如果有一场雨,那么这些蚂蚁就要顺着山坡滚下,那可有一场好戏看了。一些兵士用鞭子和矛枪驱赶着筑城的人,吆喝着,凶神恶煞一般。他对那些兵士有说不出的厌恶。他很贲用一种魔法把那些兵士一个一个收拾一遍。 在山的漫坡上,有一片巨大的连起的帐篷。他知道那是督修长城的大将军蒙恬本部。他还知道有一个叫扶苏的人——想到这个名字就觉得身上一阵发热。他明白那是触动血缘之故。原来这个叫“扶苏”的人与他有一种血缘关系。他懂了,他是他和齐姬生的儿子。嗬,他在帐篷口出现了,好一个英俊的将军!他真想凑上去抚摸一下孩子,摸一下他闪光的脸膛。扶苏年轻有为,英气逼人,只可惜他跟那些博士们相处很久了,议论横生,常常惹大王气恼。他一怒之下就让他到蒙恬这儿来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在车队急急向西行驶的时刻,他在云端注视着自己儿子。他似乎觉得,这孩子应该派一个更好的用场。究竟派他干什么他不清楚。不过他知道扶苏到自己身边来的日子已经逼近。他凭着那一对细长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扶苏不久就要在云端与他汇合。那时候他们爷儿俩将紧紧抱在一起,再也不会分开了。不过那个时候的扶苏将不停地位哭,泪水洒下就会变成滂沦大雨,冲毁江河、堤坝,泛滥成灾。我的孩子的哭啊。我的扶苏的哭。你悲凄怨恨的眼泪呀,永远也洗不去满地血痕…… 大王还想起他年轻时的一个小小的插曲。有一天他着布衣在咸阳街头行走,和那些摆摊的百姓攀谈,觉得很有意思。那些不识字的人,粗手粗脚;尽讲一些奇闻怪事。他们有的竟然把大王说成了一个长得三头六臂的人,还说大王是一个鹰隼变的;有人说大王力大无穷,一顿饭可以吞掉二十头乳猪,可以拉动九千九百斤的大弓,可以举起十二把石锁。大王的声音也响得吓人,一声怒喝,即可震塌一座房屋……大王听了暗笑,又问: “你们见过大王吗?” 他们说:“没有。大王怎么能见到呢?” “你们到过六国吗?” 大多数人都说没有到过,只有一个人说他到过六国当中的齐国、燕国和韩国。有一个人还说,他只到过韩国,可是更多的人还从来没有出过咸阳城。多数人斥责那两个出过国的人: “一派胡言!哪有什么六国?那都是你们编出来的怪话。只有一个秦国嘛。” 大王心生怜惜:他们一生就在街巷奔波,顶多走出咸阳城。他们误以为天下只有这么大……他又问:“你们为什么不识字读书呢?” 那些人哈哈大笑:“你是说摆弄那些竹条子吗?” 大王说:“是啊。” “那些竹条子既不能吃又不能穿,摆在家里白占地方。俺爷爷那年就有一捆竹条子,那一天正好没有柴烧,俺就把它捅到锅底,熬了一锅稀粥,怪好哩。” 大王再没有吭声。他离开时想,这些大字不识的市民、庸人,除了迷信,除了可笑的谬见和无知之外,一无可取。而那些儒生方士们却是见多识广,他们熟读经书,无一不晓。他突然明白了:这人世间最可怕的就是那些读书人了。立国的是他们,乱国的也是他们。当时他心中突然闪过一念:我秦国如果要强盛,如要平定六国,那就别无他途,只将天下博士尽收咸阳城内,何大业不成? 就是那一天他颁布旨令,高官厚禄,邀集天下懦生! 一道旨令下去,都知道大王求贤若渴了。 一月之内,咸阳城里就汇集了一百多个懦生和博士。两月之后,又汇集了二百多个。成阳城的人不断地看到吱吱歪歪的破车拉着一些竹简。一车车的竹简排成了长队,所有儒生和博士都往秦国而来。大王立在高高的城头,看着驶进城门的懦生和卷卷竹简,心中大喜。他明白,这些人乘兴而来,却不会扫兴而去。因为只有他心里知道,当六国平定之日,他将关闭城门,不让一个儒生沦落民间。这样他就可以确保天下安定;必要时,他也可以让他们在城内变得无踪无迹——这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冷汗从他的额头那儿渗出。 这是一个欺天之计,可是它毕竟在大王的脑海里闪过。 那一幕情景已过去多年。六国终于平定,江山一统,大王躺在卧榻之上,已经是年近半百的人了。当年的幕僚李斯为丞醴,与之长久地探讨治国方略。最使他头疼的就是这一群汇拢咸阳城内的懦生博士。他拿他们没有办法。同样是懦生出身的李斯精通儒术,也很懂得儒生的心事。大王发现只有李斯才最懂得怎样治理儒生博士。李斯给他出了很多好主意。比如说让儒生每天实行操练。李斯说,严格的军训生活之下,那些平时懒散惯了的儒生会觉得大为别扭;他们长期伏案,身体委缩,肌肉无力,于是在将士面前就会自愧不如,往日的傲气、满腹经纶,都帮不了他们的忙。这会大大挫伤他们的自尊,杀掉他们的骄横。大王甚喜。 大王端量着李斯,觉得这个漫长脸儿,黄皮肤,还有两撮胡须,都长得匀称。挺有意思的一个人物。他忍不住抚摸了一下李斯的后脖儿,说: “李斯,大王问你一句,你要从实说来。” 李斯赶紧弓腰:“大王吩咐,臣一定如实相告。” “我——你知道,并不喜欢你这样的人,因为你是一个儒生出身。” “是啦,大王。” “不过我有时候也不免自问一句:你为什么对大槌这样忠呢?难道你的脑子就不像别人那么活络吗?” 李斯连忙跪地:“大王,李斯本一布衣,平生只贲辅助大王完成大业,别无他图。” 大王无语。 李斯磕头不息,最后又当场赋诗一首,昂首诵道: “‘为大王而生,为大王而死,李斯小命薄如纸’。” 大王细长的眼睛闪了一下。他真的被感动了。这是他平生以来真正被感动的一次,不过他没有流露出来。他只是将右手往上抬了抬。 “爱卿请起。” 也就是他们这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之后不久,咸阳城内就焚了全部的诗书、典籍,紧接着又是广场和山谷里大批儒生的杀戮活埋。一时间,海内对烧书一事议论纷纷,坑儒事尽管严守机密,还是时有泄露,天下愤激如沸。为此,大王有些心焦。他与赵高和李斯反复议论,不知怎样为妥。李斯说: “长此以往,必定引起国内儒生怨愤,他们散在民间,一定会与六国残余势力勾结一起,密谋起事。” 大王问他有何良策? 李斯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坑一是坑,坑百也是坑。” “你的意思是……” “原来六国平定之前,大王的卢鹿剑只可以指向秦国境内,他们逃出秦国,也就保住了性命。可是如今,海内统一,大王喜欢在您的国上上种秫子,天下人就不敢种玉米。大王喜欢种谷子,天下人就不敢种红薯。” 大王大笑,说:“朕明白了。” 他让李斯和赵高,还有几个贴身的文臣武将,连夜拟定方略,主旨只有一个:怎样收拾散布在全国各地民间、以及藏匿在郡县幕后的儒生。大王令:“此举必须严守机密,必须尽快实施方略,众大臣勿懈勿怠,不得有误。” 车队走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慢,简直要定在原地不动了,他在云端之上俯视王,一颗心急得都要跳出来了。他为什么那么着急?那个车队的主人究竟与他有着怎样的一种连系?他讲不请。他只是心急如焚。他希望那个车队插上翅膀,飞过蓝天,在咸阳城的广场上停落。 可是,那个车队还是缓缓的,缓缓的,车队之上的乌鸦还是那么盘旋王,聒噪王。 ------------------ 小草扫校||中国读书网独家推出||http://gd.cnread.net |
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