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 |
大王贲:我是被自己的声威吓着了。 他动动手指,说了几句什么,又接着打起瞌睡。 那个领头呼喊的将军被就地斩首。尸体埋在了路边的泥土中。打那几起,随行的兵士们鸦雀无声了。 大王兴致好的时候会问:为什么一声军歌没有?一声呐喊也没有?这像大王的车队吗? 有人把他的话传出去,于是就响起了沥沥落落的歌声,响起了一种憋足了劲的呼喊。 大王一路忍受王颠簸,骂着粗话,实在没有什么娱乐。随行的宫女在车子里给大王揉起脸上的几个穴位。小宦官几次掏出挖耳勺,可颠簸的车上可做不得这事,大王看着挖耳勺,连连叹息。大王听到了哗啦哗啦的声音,他闭着眼睛间:“到东海了吗?” “禀报大王,琅琊还远着呢。” “我怎么听到了呼呼的海浪声?” 小宦官告诉:“那是车队正经过一片丛林。” “丛林?这儿离琅琊还有多远?” “禀报大王,还有四十里。” “区区四十里,”大王咕哝。他脑子时一阵划算:用这片树林造船,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他咕哝一句:“船……” “大王,这里没有河,造了船也没法人海。” 大王睁开眼,伸出无力的手指:“开一道河。” 小宦官让身边的人记下来:开一道河。 这时李斯、赵高的车子都在两旁缓缓行驶,大王摆摆手,车夫把车子靠得很近。 车窗的丝绸帘子打开。大王轻声说话,小宦官再高声传递出去。 大王说:“有蒙恬的消息吗?” 小宦官大喊:“有蒙恬大将军的消息吗?” 李斯大声回答:“禀报大王,他督修长城,已剩下最后一节了,马上就要大功告成。” 大王点一下头,又问:“扶苏怎样了?” 小宦官喊:“扶苏怎样了?” 扶苏是大王的长子,车上人都明白他十有八九要继承皇位。 赵高在一旁把牙齿咬出了声音。他一听到扶苏两个字,肥厚的嘴唇就使劲几歪向一边,好像牙疼一样。 扶苏前些年被大王贬到边关,随同蒙恬大将军督修长城。李斯不知怎么回答才好。半晌,李斯才说:“扶苏也还尽心尽职,勤勤恳恳。” 大王闭上了眼睛。 扶苏相貌堂堂,文韬武略皆备,曾是大王的掌上明珠,只可惜与那些摇唇鼓舌的儒生混在一起;特别是那八十博士,他对他们更是厚爱有加。如此下去就必然儿女情长,精神萎靡,而且也将学会了摇唇鼓舌,对朝政横加议论。大王有时看着他气宇轩昂、两只美目不知该疼还是该恨,他有时只把他叫到身边,抚摸他润滑的肌肤;这油亮亮的头发,不知多么娇美的女娃才配得上这个孩子。他抚摸着儿子的后背,捏一捏他结实的臂膀,拍打王他那圆乎乎的臀部,心中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他发现儿子长得比自己俊美,而且小小年纪,个子就审了如此之高,他将来必定比自己伟岸。他看王身边的卢鹿剑,很想把这剑即刻传授给他。但他后来还是忍住了。这个举动无异于告诉国人:接皇位者必是长子扶苏。 一想到这里,他就身上一抖。那即是说,衰老和死亡在等待他。“我的长城,我的咸阳宫殿,我的海内一统的天下,我的数不尽的宫中美女、醇酒,这一切都将化为烟气,在一瞬间消失。” 马蹄得得,车轮辘辘。东巡途中实在太寂寥了。沿途郡守,躬立路旁,跪在那儿迎接大王。大王高兴了就停车搭讪几句;不高兴了,连看也不看。他很少留下来,让这些地方官员一睹风采。 有一天行至路口,只见两边旌旗飘扬,不见头尾。好大的气派。他不由让人把车队停下。下面禀告说:这是某地某军的头儿在此恭候,已经两夭两夜了。 大王叫那个头儿过来。那个人一步一礼,踉踉跄跄奔过来,全身颤抖。大王用卢鹿剑把他的下额那儿往上挑了挑,只看了一眼,就生出一些恶心。只见这人黄色面皮,脑尖脖瘦,一双眼睛咕碌碌,蟑头鼠目。这家伙长得太瘦小,看上去还邋遢,尽管穿王华美的袍眼,还是不能遮盖一身窘迫穷酸。大王问了他的俸禄、饮食起居,更是大惑不解。原来他享受厚禄,又被一班人侍候王,饮食精美,几年过去,竟养不出一副官相,其中必有奥秘。他询问:有无疾病?回答说没有。大王又问他每天看多少奏章?每月在军内巡视几次?回答都吞吞吐吐。显然是个懒惰之人。没有疾病,俸禄尚厚,又不勤政,还成这样一副模样。这家伙一定是个酒色之徒。 大王怒从胆边生,恨从齿上起,马上厉声呵斥。那个人瘫软在地。大王令人将他斩首;说这是一方贪官的典型。 命令一出,沿途围观的人无不拍手称快,高声呼唤大王。大王立刻走下车子,站在一个高坡上,向一片民众挥手致意。 “大王!” “大王!” 百姓、士兵一起呼喊。这时候小宦官看得清楚,大王脸上又闪出了光泽,一双眼睛威风凛凛,一下子又年轻了十几岁。 小宦官在地上欢蹦不止,忘情地跳跃,也跟着喊:“大王!大王!” 大约是他的声音惊动了大王,那锐利的双目一看到他,立刻就软下来。他走过去,像牵扯一个孩子的手一样,握住了他软软的胳膊,抚摸着他的头颅,重新登上了车子。 浩荡车队搅起冲天的尘土。 又行两天,琅琊到了。大王命令安营扎寨。 十里长的军营搭起来,一道道旨令传下去。人们都说:大王又在此筑起了一座咸阳宫殿。三年前亲手为大王挑选美女的那些郡守们慌慌张张;奔跑不停。他们一口气搞来了十二车当地美女。她们换上宫服,打扮得如花似玉,在十里军营里来来往往。她们每见大王之前,都要由中车府令赵高搜身一遍。尔后小宦官再搜一遍。 赵高隔着衣服通体抚摸一遍,把她们身上带的铁簪子,挖耳勺,修指甲用的小剪子,如数扣下。尔后再由大王的贴身小宦官在衣服里面细细抚摸一遍。这些美女满脸羞红,有时候像被咯吱了一样,抱着膀子乱抖,咯咯笑。 小宦官说:“就要见到大王了;还这么不识礼节!不成体统!” 美女们立刻绷起脸来,于是一个个又成了冷美人。 大王与她们坐在那儿,心平气和地交谈,谈的都是一些当地习俗、传闻。大王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热情,却更为心慈面软。他只听这些美女讲一些当地的传说故事,笑出了口涎。美女们赶紧用手帕给他擦掉。大王很快学会了当地很多方言俗语,有时故意一口气讲出好多,让周围人好一顿惊讶。 大王说:“这里人喜欢做一种野菜咸饭糊糊,你们能否为大王做上一点?” 美女们个个争做,还因此闹起了磨擦。最后就由那个个子最高、臀部最大、长着…对待大乳房的姑娘为大王熬好了一碗咸菜糊糊。 大王喝了一口,连连称赞。 不久,这些姑娘家里有几口人、住在哪里、兄弟姐妹各种情节,大王无一不晓。有一个姑娘长得小巧玲珑,只是两腿特长,有点儿不成比例,走起来,那种奇怪扭动的模样令大王无比喜欢。大王说:“若是几年前,我会好好将你要下。” 那个姑娘不懂得“要下”是什么意思,反复询问。大王哈哈大笑。小宦官对着她的耳朵说一句,那姑娘立刻满脸羞红。 大王说:“你父母多大年纪了?” 小姑娘告诉大道:父母七十岁了,父亲原来打渔,三十岁上去修长城,砸断了一条腿,现在家里养着。 大王听了有些难过,掏出一些钱币给她。 姑娘跪着谢过大王。 所有美女,大王一个一个交谈,然后一个一个给她们钱币。小宦官让人一连找了几口袋钱币,都被大王零星用完了。 这次一共有囚百多个美女见过大王,每人都与大王手拉手地交谈过,并且都得到了钱币。他们回家告诉父母,大王如何慈爱,如何心善;大王的手衰老、柔软;大王作风过硬,不近女色——“他对俺一手指头都没碰过,信不信由您。” 四百多个美女遍布沿海百十个村庄,她们逢人便夸大王,所以大王在沿海一带美名远扬。谁说大槌半个“不”字,那他一定会遭到嗤笑。所以,大王做下任何事情都会被原谅。 村子里的老太太说起大王来,感动得流下泪水。她说:人家是那么大的官儿,还那么和善,那么忍让,哪似咱村里这些赖头儿!小官不大,就急着抢男霸女,夜间还跳人家媳妇窗户……看看人家大王,百里挑一的姑娘在身边,搂都不搂呢。 老太太说得动情,哭得鼻涕眼泪。她只盼着在她活着的年纪里能亲眼看一下大王。 只有小宦官知道这里面的端底。他知道大王已经没有那个力气了。大王实在是没有一点儿虎气了,小宦官知道大王现在日思夜念的,只是使他重返青春的长生不老药。连日来大王已经下了几王旨令,让那些寻药的儒生方士快速到琅琊台下集合。 两天过去了,那些儒生才拖拖拉拉来了几十个,离大王的要求还差得远。 后来,大王不得不让兵士们挨村挨户去把他们找了来。说是大王“有请”,实际上扭着胳膊,从后边推拥着把他们驱赶到琅琊台下。这些儒生抛下手边诗书,别了父母,泪水不断,因为他们在这个季节里都要忙于攻读。有的方士也在海边寻过,可是哪里有什么长生不老药?有的从石缝里采得了一两株奇怪的花草,就在屋檐下晒干,这一次勉强献给大王。 琅琊台下很快聚集了五六百个方士儒生,就剩下徐芾——那个士乡城里的著名人物没有到场——这是因为大王有令,说对他及同僚不准骚扰。 儒生方士们住在琅琊台下的帐篷里,拥挤王,吃王并不丰盛的菜肴,不停地抱怨。 大王让李斯、赵高他们一个一个询问,先在他们当中摸清底细。大王听到的每一次禀报都不过是一个失望,有点灰心丧气。那些儒生方士们根本就没有出海的计划,也没有什么上等的良策。大王心急如焚,他们却在那里摇头晃脑,谈诗论道。 这一天有人急急来报,说儒生方士们已经呆不住了,前一个夜晚跑了三十多,第二天又有一百多个逃走了。 大王人起,“砰”地拍了一下案几:“留下的儒生方士一个不剩,全部捆上。跑走的,给我快快抓回。” 于是,一连十多天里,到处都在捕捉儒生和方士。有的儒生方士吓得乘渔船往海上逃去,有的已经上了船又被捆下来。不过最终还是有不少人逃到了海上,他们在风浪中搏击,存王一线希望顺水漂流。如果他们当中有懂得星辰定位法的,也就漂到了大岛上。那儿虽然并非是仙人居地,却是没有大王声威的自在乐土。有的跑到高句丽,有的跑到了瀛洲…… 大王走出帐篷,命令把未逃的以及抓回的懦生方士全带到琅琊台下,在沙滩上捆绑示众。卫士们把他们像拖东西一样拖出来,不论年老年轻,甚至还有女的,都从帐篷里拖出,用绳子拴成一串。先是三个一捆,后来又是三捆成串,像串果子一样串起来。儒生们衣帽齐整,他们都喜欢清洁,而且脸部修得非常干净,即便在这些天的恶劣群居中,也还是尽量把自己打扮整齐;即便搞到一点水,他们也要洗一遍身体。那些邋邋遢遢、衣衫不整的只是个别方士。 面对这些如狼似虎的兵士,儒生方士们大多都能昂首挺胸,步履坦然。士兵们把他们拖倒在地,衣衫沾满泥土,他们就紧紧地揪住绢子,绳子勒在手腕上,一会儿血就流出来。他们当中很少有求饶和跪拜者。当他们一有机会站起来,就马上站起,把身上的泥土扑打净,用愤愤的目光盯住这些邋里邋遢、如狼似虎、因为不曾停止咒骂而满嘴糊满了白沫的、操着外地口音的兵士。 四面八方的百姓都被驱来,说让他们来观望一个奇景、一场好戏。 大工先是点了三堆大火,然后又踏上了高台。颁布罪行者说这些儒生狂妄、古怪、谋反。 李斯在一边掐着腰。颁令者喊:“大王就是威,就是力,就是猛,就是法。谁敢议论大王,反对大王,逃离大王,十恶不赦……” 接着他命令把三个最年长、在这伙人中最受尊重的儒生分别扔进了三堆大火里。奇怪的是,有个老儒生在投进大火的前一刻,还手抚银须,哈哈大笑。 四周百姓吓得哭起来,他们一起跪下求饶。卫士们用宝剑指着跪下的人说: “站起来!” 跪着的人只连声摆头,不站。 卫士就一剑刺破了最前边一个的心窝,其余人赶紧站了起来。没有人再敢替儒生们求烧了。 这时儒生当中有一个人认出了李斯。原来他是从士乡城里来的,未听徐芾劝告,这时后悔莫及。徐芾让他呆在这座“百花齐放之城”,可是他急于拜见大王,说有最好的方略向大王宾报——可惜还没来得及讲出这一切,就被一块儿捆绑起来。无论他怎样央叫,卫士还是不准他靠近大王;大王和身边的人还都记得当年献图的荆轲——图穷匕首见,大王那一回险些丧命。他们都知王,这些穷困极恶死到临头的儒生,是什么办法都会生出的,什么险都敢冒的。 从士乡城来的这个儒生接待过很多七国各地来的游学之士。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早就认识李斯,有的还和李斯共过事。刚开始李斯也是一个儒生,接着在吕不韦门下当了幕僚,后来还写出了有名的《谏逐客书》。那时到士乡城的一些儒生对他还是一片赞扬……从士乡城来的儒生这会儿亲眼目睹了李斯的恶毒、献媚阿诀,不知是失望难过,还是仇恨,眼角流出了泪水。 中车府令赵高呼喊起来。他尖尖的公鸡一样的嗓子本来是惹人发笑的,可由于这会儿播散的是死亡的声音,人们只有恐惧而没有什么幽默了。公鸡嗓子喊着:臭儒生方士们狂妄欺上,几年过去,非但没有力大王采来长生不老之药,反而借机谣言乱国,蛊惑人心,当斩不赦。他和李斯商定杀人之法,让卫士们分别把儒生方士倒立王埋进沙土,有的腰斩,有的活埋,有的拴住手脚,从高高的石崖上推下大海。 鲜血遍地,刀剑尽染。哭嚎声响彻四野。 围观的百姓给吓昏了,他们出门时还抱了孩子。以为这里真有什么光景可看。孩子们吓得昏死过去,他们自己也倒在海滩上。只是半个时辰,所有的儒生方士都没有了喊叫,没有了声音。被杀者一共有四百六十多人。鲜血把方圆一里多土地都染得彤红,血流成河。 大王站在高台上,闭着眼睛。他不知是难过还是快慰,只久久地闭着眼睛。后来,他被人搀入帐篷。到了睡榻上,他支持不住,一下子倒在了那儿。小宦官赶紧用手中给他擦额头,按人中。大王被折腾得烦了,伸手将小宦官赶开。一边的人松了一口气。 “大王!大王!”李斯低沉而急促地呼叫,一直跪地。 大王终于睁开眼睛。他脸色蜡黄,虚汗不止。 赵高连忙捧出两粒绿色的丹丸。大王接过看了看,一挥手扔掉了。大王知道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拿来……”他咕哝,“给我拿来……” 小宦官双手捧着一个金盘,侧耳倾听。 大王说:“给我……时光!” 小宦官颓丧地把金盘收起来:“大王,你要什么都有,只是……‘时光’不是一个东西,它无形无影。虚无飘渺……” 大王说:“给我将它拿来!” 小宦官看着赵高,赵高看着李斯。 “时光”在哪里?大王赢得了一切,平定了六国,天下什么都是大王的了;可是大王却得不到一个“时光”。 大王闭上了眼睛。 还是李斯把一切看得透明。他命令赶紧收拾帐篷,准备出发。到哪里去?他告诉赵高:赶紧到士乡城,去找那个徐芾。大玉的指望就在他们一班人身上了——那仙药里面就包裹王“时光”! 大王紧闭双目,听见有人窃窃私语,就把他们唤到跟前。 李斯就把刚才所思所贲的讲了一遍。大王伸手拍着他的肩膀:“爱卿……” 李斯流下了泪水。 “你的想法很对,不过我不贲到士乡城;我想到离士乡城不远的莱山,去拜拜月主。” 李斯不太明白。 大王说:“光阴如箭,光是太阳,阴是月亮;大王身体衰竭,已到暮年,已经拜不得太阳啦,就让我先去拜一下月亮。” 李斯明白了。 大王又说:“不必去惊扰徐芾,也不必惊扰和践踏那个‘百花齐放之城’,不要,不要,且慢着,且忍耐。” 李斯退下。他和赵高、还有几个将军忙王准备远行的车队,准备第二天黎明即出发去莱山,拜月主。 莱山是月亮神居住的名山,它在黄县士乡城南四十华里处。 整夜大王都没有安睡。小宦官见大王不愿睡去,就照例唤来莱夷之地的高大美女。美女们一个个不足二十,浑身涂满香料。大王与她们同床而眠,口中喃喃。他恍惚中一直伸手呼唤道:“给我……!” 美女们去吻他的手、肩膀、胳膊。有一个人还在大王的肚子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斑点。但是她们始终没有一个人懂得大王的意思……天亮了。 车队浩浩荡荡向西北方驰去。大王在车中闭着眼睛,不断发问:“莱山到了吗?到了吗?” 小宦官笑:“就要到了,就要到了。” 车行五日,到了莱山脚下。人们抬着大王,文武百官相陪,几个卫士围在四周,往莱山登去。大王先是登上莱山之巅,瞻望了士乡城一带,又瞻望了海滨平原这块膏腴之地,尔后又沿着莱山北麓下行。 在一个小一些的山坡上,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月主祠。大王满脸虔诚,一步一拜进祠,最后又跪拜在月神塑像之下。文武大臣也跪下了。由于人大多,小小的月主祠盛不下他们;结果月主祠前面的山坡上跪成了一片。 拜过了月主,赵高问大道:是否唤徐芾前来。或前去士乡城? 大王摇头。他命令在莱山之麓支起帐篷,车队在此安静驻扎,不准骚扰四周百姓。 过了回天。第四天上有人禀报;说从士乡城方向驰来一辆车子。大王微微含笑。 大王心里的盘算只有小宦官知道,小宦官篝来告诉过李斯和赵高他们: “大王说:‘我们在琅琊台一带一口气杀掉了四百儒生,徐芾和那个百花齐放之城不会不怕。我们带着血迹未干的刀剑来莱山,徐芾也该有数。如果徐芾跑掉,那么大王会用兵船追捕,量他也跑不到哪里去;如果不跑,他只有乖乖来见大王。大王杀掉四百多个儒生,唯独不传徐芾,没有惊扰那个百花齐放之城,已经给了他莫大面子。’” 李斯捻着稀疏的胡须,心中叹服。 徐芾一行几人到了大王帐外。这时的徐芾已年近四十,脸色有点憔悴。 大王穿上衮袍,正了冠戴,唤徐芾进来。 徐芾低头入帐,施礼,并不抬头。 大玉说:“爱卿请坐。” 徐芾谢过大王,坐了。 大王说:“我拜月主,礼数未尽,未能去您府上,还望见谅。” 徐芾语气平缓,声音微低: “谢大王。臣本该率众到三十里外恭候大王。” 大王睁开了细长的眼睛:“那为什么耽搁了呀?” “禀报大王,臣在士乡城得到大王东巡消息之后,已是很晚了。臣立刻带领众方士沐浴更衣,施行斋戒,以便迎接大王。” “爱卿一片虔诚,朕至为感到。” 徐芾又说:“士乡城众方士实行斋戒,清心寡欲,也不独为了迎接大王。” “嗯?”大王在座位上身子一动。 徐芾说:“因为大王东巡力求仙药;臣率众方士历经坎坷,目的未达,心中忐忑。此次斋戒,也为了感动上苍,而后只等面见大王,接受旨令,再次出海求仙,功到必成。” 大王心中暗喜,不由地站起,手抚徐芾的肩头: “不必慌促,大王求贤若渴。你可能也有所闻,大王在琅琊台下斩了四百多个妖人。” 徐芾无语。 大王接着说:“他们蒙骗大王朝纲,诋毁朝纲,对出海采药之事并无热情,虚与委蛇,必得及早斩除,与国与民尚无大弊也。” 徐芾不语。 停了片刻,徐芾说:“禀报大王,自上次大王东巡至今,已有三年,臣率众方士及水上好手,两番出海,均告败北;只因海上有一种红翅巨鲛,成群结队,凶猛无比。它们在十里之外即能活吞巨船,无法靠近,只能遥望仙山。此次出海如期成功,必配备弓弩手,蓄更多粮草,以射杀大鲛。” 大王将信将疑,说:“爱卿,大王改日与你一同泛舟海上,带上弓弩手、大臣,沿黄水河港一带东去芝呆,再登琅琊。” 徐芾心中惊俱,但不便回绝。 大王又说:“果真如此,大王将为你配备百艘楼船,粮草。弓弩手,一切按爱卿所云办理如何?” 徐芾跪拜:“若能如此,势必成功,长生不老之药指日可待!” ------------------ 小草扫校||中国读书网独家推出||http://gd.cnread.net |
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