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媒体之过论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从一代中国企业的成败命运看战略决定成败,揭开中国企业命运之谜,中国企业战略批判
战略性错误是不能犯的,一个战略性错误可能导致一个企业全军覆没,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的整体衰落源于战略性失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如联想、海尔等能够长盛不衰,得益于正确的战略,中国第二代民营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以及失败的企业要想东山再起,重新站起来,都有赖于正确的战略。
我们以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的整体衰落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揭示中国企业成败的命运之谜。
中国企业纷纷而倒下都是“细节”惹的祸吗?
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已经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知道,牟其中的南德公司衰落了,史玉柱的巨人集团衰落了,太阳神衰落了,三株衰落了,沈阳飞龙衰落了,505衰落了,中国民营企业纷纷衰落,一如它们的迅速崛起,令社会公众莫名惊诧,专家们大跌眼镜。
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这竟成为世纪末中国一个特有的经济现象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第一代民营企业为什么不约而同地走起了下坡路?下一代民营企业路又该怎样走?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的认为都是广告惹的祸,“标王”惹的祸,有的从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上找问题,有的把造成败局的原因归咎于某一次决策失误,有的则从企业领导人的性格品行上找根源,进行神秘主义的所谓探索,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等等,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按照这种探索,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广告,昨天是致胜的法宝,今天就成了败北的元凶?
为什么同样的性格,昨天还是他成功的关键,今天却成了致命的弱点?
为什么同样是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在昨天还被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顶礼膜拜,今天竟成了导致他失败的罪魁祸首?
难道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按照这种探索,失败的民营企业,家家都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问题,各家的问题又都各不相同,一次决策的失误、一个疏于管理的问题、一种性格品行方面的弱点、一个领袖情结等等,就能造致整个企业无可挽回的败局。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偏偏在今天而不是昨天或明天,中国的民营企业竟这样弱不禁风,争先恐后地应声而下?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在同一时期,各种不同的因素,都会使民营企业纷纷中箭落马?
难道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是殊途同归,中国民营企业都走上了穷途末路?
中国民营企业为什么长不大,为什么各领风骚三、五年,为什么纷纷倒下?
倒下的企业家在问,没有倒下的企业家也在问,媒体记者在问,经济学家在问,政府官员在问,一般社会公众也在追问,人们急切地希望解开这个人面兽身的“斯芬克思之谜”,一时间,各种议论沸沸扬扬,甚嚣尘上,闹得洛阳纸贵。
要解开这个“斯芬克思之谜”,首先必须拨开种种似是而非的论调所造成的战略迷雾,必须首先将人们的观念从各种细节的错误论调中中“拯救”出来。
媒体之过论
史玉柱对报道巨人危机的媒体,尤其是对最先披露其危机内幕的深圳《投资导报》一直耿耿于怀:“我本来还能走出困境,经媒体这么一报道,就彻底完了”。他认为,如果媒体不报道,他的命运将会是另一个样子。三株的吴炳新也认为,如果“八瓶三株喝死一条老汉”的新闻不被扩大化,三株就不会倒下。秦池的老总也认为,是“川酒入秦池”的一篇报道搞垮了秦池。很多人都持这种观点,以致此后企业家们都对媒体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与以往热衷于跟媒体打交道,炒作新闻,炮制各种肉麻的吹捧文章恰恰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这种观点的流毒之深。
媒体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你不懂得驾驭媒体,本来就是你的错。这是其一。其二,媒体只是对本来已经败落的事实进行了负面报道,而不是使其败落的根源。在媒体报道之前,败因已经存在,如果不是找到失败的根源,进行对症下药的治疗,失败仍然不可避免,即使媒体不报道,也照样会继续走向失败,诿过于媒体,恰恰证明没有找到真正的根源。这就更证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了。其三,在巨人走向辉煌的过程中,海内外媒体对其的正面报道不计其数,给巨人带来了数以亿计的无形资产,媒体之功不可没,与负面报道相抵,媒体之功也大于过。
说媒体“以落井下石的火力一夜之间彻底打垮了被它几年吹捧过的企业——巨人集团”,简直是胡扯。
资金短缺论
“如果有1000万资金,让大厦开工,一层一层往上盖,人心自然安定,支撑几个月,生物工程启动后,留足滚动发展资金,利润可观,再投入大厦建设,从电脑软件方面再拆借点钱完成一期工程没有问题。待20层盖完,我不仅兑现合同,再多拿出一些楼面补偿买楼花者,危机自然化解。目前就是资金周转不灵,卡在这个坎上了”。史玉柱这样盘算着。这种观点同样很有市场,例如,几位“资深”专家和财经记者在对史玉柱进行联合采访后的分析中甚至得出一个“不无悲壮的结论”说:“对融资的隔膜,对金融市场的疏离,才是史玉柱败走麦城的关键所在”。在他们看来,巨人的倒下就是因为资金周转不过来引起的,为什么资金周转不过来呢?融资能力差!似乎只要能融到1000万资金,巨人就能立于不败。
巨人的问题决不是“资金短缺”那么简单。所有破产的企业在破产时都是“因为”“资金短缺”。每一个赌输了的人也都是“因为”“资金短缺”,如果他有更多的资金作赌注,他也能把输了的钱再赢回来。“资金短缺”仅仅是一种表象,如果只看到资金的短缺,看不到资金短缺背后隐藏着的深刻根源,无异于赌红了眼的赌徒,即使资金短缺问题得到了解决,迟早还会走向失败。
这里我们不妨引述一段奇谈怪论。前巨人集团常务副总裁在著书中讲了这么一件事:某“企业研究专家”,是“参加了几个大企业的企业解剖和战略再定位”、“至今仍担任著名的海尔集团、三九集团的策划顾问”并著有“多部企业研究专著”的企业研究专家(何等厉害!),在一次喝酒时问这位前副总裁:“用一句话概括巨人失败的原因?”(专家风范,果然不凡!)这位副总裁在“喝了很多酒”,又“思考了半个小时后”,语出惊人:“巨人的债务结构不合理!”专家闻言,“如获至宝,他以夸张的表情表达他的惊讶,说只听说产业结构股本结构,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债务结构’的述语。”(他更厉害!)他说:“巨人不是欠债太多了,而是欠债太少了,如果当初大胆向银行举贷,巨人不会如此局面。”(银行的钱搞丢了是要掉脑袋的!)这种债务结构的不合理才是史玉柱的“致命错误”,前副总裁最后总结说。听了他的这些话,“喝一杯酒抿在口里久久不咽下。”(又惊讶了不是?)这位专家“讲了两句话:其一,他在一些书中引用过巨人作反面例子,用得不妥;其二,他非常敬佩史玉柱,他渴望能见到史玉柱。”这段自弹自唱的奇谈怪论到最后,专家变成了学生,向他这位老师真诚道歉,并还要向他的师爷负荆请罪!
这样的高级智囊!这样的专家!伴史玉柱左右,难怪史玉柱要在黑暗中摸索了。史玉柱悲乎哉?可悲也!
“资金短缺”、“债务结构不合理”,你需要多少钱?巨人大厦总投资12亿,我借给你12亿怎么样?你用12亿把70层高的巨人大厦盖起来了,但是,70层高的巨人大厦的市场在哪里?珠海总人口不足100万人,特区进入了后特区时代,70层的写字楼在珠海根本没有那么大的终端市场,结果必然造成12亿资产沉淀,你欠我12亿,每年还要增加接近1个亿的债务,如果这样,史玉柱就永无翻身之日了。
再给牟其中6个亿怎么样?如果还按牟其中原有的思路走,他会败得更惨。
再给吴炳新10个亿怎么样?如果还按吴炳新原有的思路走,他会败得更惨。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