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7节 投资于你所了解的范畴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股票天使
和同样在华尔街飞扬跋扈的金融从业者们相比,温文尔雅,甚至有些腼腆的彼得·林奇,实在可以算是个另类:永远一丝不苟的满头银发,对妻子始终如一。
可是这些都抵消不了他那简直有点令人恐惧的对股票市场的敏锐观点。他绝对是当今美国乃至全球最高薪的受聘投资组合经理人,是麦哲伦100万共同基金的创始人,是杰出的职业股票投资人、华尔街股票市场的聚财巨头。
惊人的成就使林奇名满金融界。美国最有名的《时代》周刊称他为“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则称誉他是股票领域一位超级投资巨星。彼得·林奇从事的投资经营中,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凡,并以“股票天使”自居。
只要谈论起他热爱的股票,他马上会一反常态,两眼放光,滔滔不绝,妙语连珠。
林奇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篮球的贡献。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一是把投资或球赛变成一种艺术;二是处于颠峰状态时,毅然地宣布退休。很多人都认为巴菲特和林奇是现代社会最伟大的两位投资家。连同索罗斯一起,只能用“天才”这个词形容他们。但是,如果选择谁是最完美无缺的,整体来看,只能选彼得·林奇。因为他的人品可称第一;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在华尔街是个“神”级人物。还有一点让人钦佩地是,他知道什么时候退出,回归家庭。
彼得·林奇于1944年1月19日出生于波士顿。父亲曾是波士顿学院的一个数学教授,后来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审计师。
10岁那年
父亲因病去逝,全家生活从此陷入困境。彼得·林奇不但从私立学校转到了公立学校,而且不得不找兼职,以补贴家用。
中学期间
彼得·林奇在高尔夫球场找了份球童的工作。这份工作对于彼得·林奇来说太理想了,球童工作一个下午比报童工作一周挣得还多;在球场,彼得·林奇还能从高尔夫俱乐部的成员口中接受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
读完了中学
他顺利考入波士顿学院。即使在波士顿学院学习期间,林奇也未放弃兼职球童的工作,他还因此获得了费朗西斯·维梅特球童奖学金。
大学期间
专门研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学科。除了必修课外,他没有选修更多的有关自然科学、数学和财会等课程,而是重点地专修社会科学。
当球童的小费似乎还相当可观,林奇不但靠球童挣的钱和奖学金支付了学费,而且在他进波士顿学院的第二年就有了一笔不小的积蓄。他从积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这种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发展而暴升。随着这种股票的不断上涨,林奇一点一点地抛出手中的股票来收回资金,凭借这笔资金,他不仅读完了大学,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攻读研究生时
他利用暑假期间,在富达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富达公司在美国发行共同基金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它犹如各投资公司中的圣殿。能在这样的公司实习,对于彼得·林奇来说,无异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机会。在富达公司,林奇被分派做企业调研和撰写报告的工作,负责对全国造纸业和出版业公司的真实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
这份工作使林奇打破了对股票分析行业的神秘感。
获得MBA证书后
在军队里度过了规定的两年,他被派往韩国服役。由于汉城当时没有证券交易所,在此期间华尔街发生的挤兑使他在缅因糖业公司股票上的投资遭到了损失。
退伍之后
富达公司给他提供了一份永久性的工作。起初是金属商品分析师,干了几年的分析工作之后,1974年,林奇升任富达公司的研究主管。
8年之后
1977年被任命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主管。虽然林奇在接管麦哲伦基金时,资金仅有2200万美元,其业务也仅局限于几家较大的证券公司中,但这至少可以让林奇按照自己的投资理念去施展自己的投资才华。从此他便走上了投资的道路。
林奇是一个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对其所做的一切显示出一种着了魔的狂热。也许在投资界没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没有人比他阅览所及的范围更广。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每年要旅行16万公里的路程进行实地考察,此外,每年他还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他则会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地打电话。
许多非职业的投资者把自己想像成福尔摩斯那样,呆在他们的俱乐部里,不允许任何人进来交谈,而是通过阅读和思考来破案。这些投资者认为只要他们坐在放有电视屏幕和事件记录资料的桌旁,做充分的工作,然后“美元就会滚滚而来”!
其实,事情并未如想像般简单。那些做法仅仅是专业人员的起点,现在他也许正是那些非专业人员的买主或卖主。所以,在林奇看来,优秀的投资者更善于利用他所能得到的每样工具,而最关键的一样就是获取第一手资料。
林奇不作彻底的分析就购买股票的做法是为了避免错过投资良机。例如,当日本汽车打人美国市场后,美国3大汽车公司的股票大跌,林奇未作详尽的研究即大量购买这3家公司的股票,等到股价上涨后又悄悄卖掉。如果林奇因期望发生某种事情而购进股票,但事情却并未如期望的那样发生,那么他就会立即把这些股票卖出去。
华尔街对这种思想表述为“股资是没有结果的投机”。基于某种期望而有了某种想法,那么现在你没有任何理由继续拥有该股票,应当迅速地把它卖出去。有人通常倾向于认为无论如何也得继续干下去,让有价证券承受可怕的风险,要不就是在一些明显不同的低价部分扩充业务,然而这样一来,他就很容易因无知而犯错误。
而林奇常常在眨眼的功夫就将这些股票卖出去了,因为“你不会被不属于你的东西的价格上涨所伤害,而你真正拥有的东西才会毁灭你”。
实践重于理论
林奇对股票理论家和预言家历来异常反感。理论家总是喜欢高谈阔论股票市场,林奇却认为股市中总存在着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风险,常常令人捉摸不到,如果一味听信股市理论家和预言家的意见,而缺乏自己的分析判断,多数情况会投资失误。这是他经过亲身体验而得到的一个教训。
1977年,他刚开始掌管麦哲伦基金不久,即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买进华纳公司股票。而当他向一位跟踪分析华纳公司股票行情的技术分析家咨询华纳公司股票的走势时,这位专家却告诉林奇“华纳公司的股票已经极度超值”。当时,林奇并不相信,一笑而过。6个月后,华纳公司的股票上涨到了32美元,林奇开始有些担忧,但经过调查,发现华纳公司运行良好,于是林奇选择继续持股待涨。
不久,华纳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这时,林奇开始对股市行情分析专家的建议作出反应,认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顶峰,于是将手中所持有的华纳公司股票悉数抛出。然而,此后华纳公司股票价格一路攀升,最后竟涨到180美元以上。对此,林奇懊悔不已,从而导致他丧失了对那些高谈阔论的股市评论专家的信任,以后只坚信自己的分析判断。
林奇十分欣赏沃伦·巴菲特的观点:“对我来说,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说其存在,那也只是一个让某些人出丑的地方。”美国有数以万计的专家天天在研究指数的变化、美联储的货币供应政策等,但林奇认定这些专家们不能预测到任何东西。
林奇直率地排斥了许多被誉为成功捷径的投资公式。许多信托公司喜欢采用经济概况和产业配置的方法以取代知识和技术,把投资组合分为周期性的、公用事业性的等类别,而林奇却避免使用这种方法,在股票和准备金之间、在产业部门之间,他根本不做有意识的“资产分配”。
林奇的成功秘诀
彼得·林奇在其数十年的职业股票投资生涯中,特别是他于1977年接管并扩展麦哲伦基金以来,股票生意做得极为出色,不仅使麦哲伦成为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共同基金,使其资产由2000万美元,增长到84亿美元,而且使公司的投资配额表上由原来仅有的40种股票,增长到1400种。林奇也因此而收获甚丰。
林奇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他选择下列4种类型的股票进行投资:
(l)成长股,林奇谋求能够获得200~300%的收益;
(2)股票价格明显低于实际价值的价值股,他希望从中迅速赚取1/3左右的收益,然后立即转移资金;
(3)绩优股,带有防御性,经得起经济不景气的打击;
(4)特殊情况及萧条的周期性股票。
在某种程度上,林奇也认为,某种股票价格便宜要比关于市场明年如何运作的流行概念真实可靠得多。尤其当许多股票价格便宜,或者大多数股票便宜时,在一位没有经验的评估人看来,整个市场都将价格下跌,而不是相反。
林奇从不持有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然而,林奇喜欢持有稳定产业中有巨大收益的保守股票,因为这些股票不会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尽管当整体市场股票上升时,它们上升得较为缓慢,但当市场下跌时,它们仍能支撑得住。
他很少涉足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工具,他认为,如果你买股票,即使是一种风险很大的股票,你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而期权、期货市场就犹如一处昂贵而又无用的赌博场所,它没有为社会提供任何资金,你认为糟透了的期货毫无理由地越涨越高,最后使你陷入一贫如洗的困境,而你的钱也仅仅是输给了赢家或经纪人而已。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