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规则约束术:制度比道德更叫人“长记心”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NBA的核心灵魂就是“突破”;
NBA的突破方式就是“团队”。
NBA的终极目的就是“效益”。
在以上三者之中,团队是关键。从篮球的规则来看,篮球本身就要求球员之间要紧密配合,团结一致,方能赢得胜利。因此,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是判断一个球队是否能取得胜利的关键。理所当然,NBA自然是全球团队精神的最佳训练场所。凡是NBA的球员,都十分注重团队精神。
在《圣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上帝想阻止诺亚的子孙在巴比伦建起通天塔,他没有发出雷霆之怒,也没有令山崩地裂,只不过是让脚手架上忙忙碌碌的工匠们突然“各说各的话”,让人人心中都充满了能独自完成全过程的“野心”,人人不再默契配合。于是,未完工的巴比伦塔就成了人类感受自身局限的最初记忆。
由此观之,没有向心力和亲合力的任何团队,都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企业团结必须凝聚于一个主轴,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才能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让渗透于每个员工身上的企业理念成为一种好的亲和力资源,向心于领导班子这根主轴。只有这样的团队,才是战无不胜、所向披糜的团队!
NBA智慧金砖:
团队纪律是组织成员行为能够全体一致的前提和基础。要使组织成员,能够具有统一的行为,组织者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建章立制”,确定游戏规则的工作。某些时候,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不能干什么”比“能干什么”更重要。所以,一个明智清醒的管理者,在组织建设上都会把很大的精力放在规则的制定上。
NBA职业篮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游戏规则经过不断地改进,目前已日臻完善。NBA规则与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制定的FIBA规则不尽相同。NBA规则除包含FIBA规则中各种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法则之外,还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性、商业性以及保证和促进精彩表演的特点。
NBA的规则,是NBA球员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这种规则规范了球员的行为。如果球队不遵守这种游戏规则,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受到处罚。比赛中的犯规就是违反规则对球队的处罚。受到了这种处罚,对球队是极为不利的。
如NBA对于技术犯规的判罚:
1、没有体育道德的行为。如与裁判员讲话无礼貌;以身体接触裁判员;对判罚公开表示不满;使用亵读的言语;未经裁判员允许教练员进人场地;故意伸肘或试图动手脚但未包含接触。
还有一些技术犯规不是由不符合体育道德的行为造成的。如:延误比赛;球队席区域的违例;球成活球时场上队员不足或多于5名;进攻队员故意吊在篮圈或篮板上等等。
在死球期间发生非法接触,如果在性质上被认为是不符合体育道德的,可判为一次技术犯规;如果接触是不必要的和过分的,可判为恶意犯规。
2、打架犯规。为了惩罚和制止犯规,NBA规则中还列有罚款的规定。如:裁判员认为队员是故意地吊在球篮上,应判一次技术犯规和罚款100美元;第一次因不符合体育道德的行为判罚技术犯规的罚款100美元,第二次犯规加罚150美元等等。
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NBA的每一个球队和球员必须在这种规则之下进行游戏。这种规则就是一种纪律,教练和球员必须遵守的纪律。
很多认为要想遵守纪律就没有自由。其实纪律和自由是互为矛盾而又互相统一的一对矛盾体,没有纪律,自由根本就谈不上。因此,要想有更好的自由,必须有更好的纪律。对于一个团队而言,更是如此。如果团队没有严明的纪律,那么,这样的团队也只能称之为乌合之众,根本不具备强有力的战斗力。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团队来说,必须制定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这也就我们所说的团队纪律。
团队纪律是组织成员行为能够全体一致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任何组织都是一样。要使组织成员,能够具有统一的行为,组织者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建章立制”、确定游戏规则的工作。所以,一个明智清醒的管理者,其在组织建设上都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规则的制定上。
换一个角度说,使命和目标是指组织要干什么;而建章立制则主要是指这个组织和组织成员不能干什么。
某些时候,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不能干什么”比“能干什么”更重要。
1985年,张瑞敏到海尔任厂长,他规定的第一条纪律竟是“不准在车间大小便”。20年后的今天,我们听起来可能感到有些可笑,但事实是,没有“不准在车间大小便”这条戒律,就不可有海尔的今天。
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也是从制定“小”规定开始带领联想国际化历程的。据柳传志自己讲:由于是知识分子办企业,最初大家没有时间观念,开会经常迟到早退,为此,他规定:谁迟到,谁罚站。但第一个犯规的是柳传志的老朋友、公司副总经理。怎么办呢?柳传志硬着头皮执行了纪律。
约束人们行为和方式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道德约束,一种是制度约束。由于道德不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因此,对于一般人而言约束力并不大。如果要使人们绝对不要这样做,就应用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才具有震慑力。
从一般意义上讲,为实行有效制度化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的制定和修改是一项经常性的组织管理工作。但是,在一个组织的发展历程中,有些时期是特别重要的非常时期,这种组织发展的非常时期当然也是管理的非常时期,而在这种非常时期制定出必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对于加强制度化管理的力度,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制定规矩,目的是组织成员要全体一致地遵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不能自觉遵守组织规定的士兵,当然也是不可能当上将军的。所以,自觉执行纪律是最关键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团队成员自觉执行纪律呢?
首先在执行、维护纪律方面,领导者应该率先垂范,不认人为亲,不搞特殊化。如果一个领导者不能强有力的执行规章制度,部属就有可能效仿,要管理部属就很难了,因为你自己有了把柄在他人手中。久而久之,规章制度就可能是一纸空文,起不到约束的作用。因此领导者在执行、维护纪律方面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这样,规章制度才能长期执行下去。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一意孤行,不听王平的建议,扎兵于山上,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派兵围住,并在山下切断了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能长久存在,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要建立团队的纪律最首要的一点是:领导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维护纪律。
“纪律可以促使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怡安管理顾问公司的陈怡安博士曾说过:“领导者的气势有多大,就看他纪律有多深。”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是可以坚持及带动团队遵守纪律的人。
其次,要把纪律变成习惯。团队成员在工作的时候,工作习惯必须适应公司的纪律。形成纪律是一个人,一个团队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乃至成功的基础。从学习规则,遵守纪律,树立纪律意识,刻意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纪律,到自觉把纪律变成自己的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克服自身许多不完善之处。但只有把纪律变成为习惯,企业才能具备持久的战斗力。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