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章 人才:企业最重要的财富(6)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其次,资金往往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即使有了资金,没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资金也不能增值,甚至还会毁人、害人;相反,有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即使资金暂时紧张,也终究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用较少的资金赢得较高的效益。从经营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上讲,优秀人才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惠普公司的“人才公式”
惠普公司创始人休利特以1538美元起家,建立惠普公司,并使之发展成为美国10大电子公司之一,年销售额达60亿美元,净利润6.6亿美元,拥有8万多员工。
惠普公司的成功,得益于休利特对人才的极大重视,他曾写下一条非常有趣的“人才公式”:人才=资本+知识=财富。
休利特认为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电子仪器公司不同于传统工业,是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最多最快的工业部门。这样的企业对知识的渴求,远远大于其他企业。只有占据人才优势,才能在激列竞争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通过人才竞争,知识才可以发挥作用,才能产生威力。用惠普公司经理的话讲,就是:“本公司发展的主要经验,就是寻求最佳人选。”
为了获得大量优秀人才的加盟,惠普公司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训,经常选派工程师到著名高等院校去学习、深造,不但高昂的费用全权由公司负责,而且培训期间的薪水照发不误;惠普公司还鼓励青年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半脱产学习,公司为他们支付学费,报销路费,甚至于在住宿方面给予补贴;公司还开展全员培训,每年举办各种学习班上千个。
惠普公司还十分重视吸纳人才。公司成员大多数是工程技术人员,但他们每年都派出一批知人善任、有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干部,前往有名的高等学校,充分发现和了解应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再由公司出路费,请他们到公司来,当面考评,一旦发现适合本公司的优秀人才,不惜重金聘用。
正是由于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风度,赢得了很多优秀人才的青睐,让扩展期的惠普公司得以迅速发展,从而为其逐步壮大奠定了良好的资本基础。
人才掌控“福特”的命运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世人皆知,是国际汽车工业中的大家族,但在其发展史上却是几经沉浮,它的兴衰与是否起用优秀人才直接相关。
老亨利•福特从1899年起两次创办汽车公司,都因缺乏专业知识而失败了。1903年再次创业,选用能人,请来汽车工业专家库兹恩斯担任总经理。
库兹恩斯上任之后,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调查市场,建立销售网,苦心经营,又建成了世界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使生产率提高了十几倍,每辆“T”型车的售价从780美元降到290美元,开始了福特公司繁荣发展的阶段,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福特也由此获得了“汽车大王”的称号。
但是后来老亨利•福特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不再保持任人唯贤的作风,而是主观武断,实行家长式的管理。1915年,老福特辞退了库兹恩斯,接着又辞去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是,1921年,老福特曾在一天之内赶走了30名经理。
老福特的独断专行和相对落后的经营管理方法,使福特公司的经营状况很快陷入困境,世界第一的位置也很快被广纳人才、管理先进的通用汽车公司所取代。到1945年的时候,竟然到了每月亏损900万美元的地步,濒临破产。
1945年,老福特下台,由其孙子小福特接管公司。小福特吸取了老福特失败的教训,招贤纳士,重整旗鼓,聘用了通用汽车公司的副总裁欧内斯特•布里奇全面主持公司业务,布里奇又带来了通用公司的克鲁索。此后小福特又破格聘用了包括后来曾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斯坦福商学院院长阿杰•米勒等在内的十几位有才能的年轻人。
当布里奇在1946年到福特工作时,发现事情很糟糕,公司财产净值总共只有6亿多一点。“大多数机器和厂房陈旧过时,财务报表像乡下杂货铺的帐薄一样。”布里奇回忆说,“总而言之,对于一个现代化企业来说,这种状况太可怜了。”
布里奇在福特公司任职的第一年就使公司转亏为盈——尽管在除去税款后只剩下2000万美元。第二年,除掉税款,取得了6636.7万美元的净收入。1948年,公司净收入达到9434.6万美元。1949年的利润为1.77056亿美元。而在1950年,利润高达2.5851亿美元,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转变。
经过这些新任将帅们不遗余力的努力,一个每月亏损900万美元的公司,几年之后,转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工业公司之一,坐上了美国汽车制造业的第二把交椅。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