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3篇 用间(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不听生间言刘邦兵败白登
汉高祖七年,韩王信(不是名将韩信)造反,刘邦亲自领军讨伐。兵到晋阳时,听到韩王信打算和匈奴联手攻汉的消息,刘邦大怒,打算攻击匈奴,便派人去察看匈奴虚实。匈奴人故意把精壮士卒及牛马藏匿起来,使者前后探察了十次,发现匈奴只有老弱残兵,便回报说匈奴不堪一击,刘邦不放心,又派大臣刘敬再探察。刘敬回来向刘邦报告:
“两国交战前,一定显现壮盛的军容以张扬兵威,但臣下看到的却是一片老残羸弱,这一定是匈奴的诡计,背后恐怕有伏兵,臣下以为,此时不宜攻击匈奴。”
这时,汉朝大军离匈奴已不远,形势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刘邦痛骂刘敬:
“你这个齐地混蛋,当年以口舌得官,现在又来败坏我军士气!”下令把刘敬关起来,然后挥师匈奴。没想到,刘敬的观察是对的,情报是正确的。刘邦果然中了匈奴的埋伏,在白登被包围了七天;好不容易在陈平的奇谋下才逃出包围。
刘邦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刘敬赦免并封侯,还向他致歉:
“我不听先生的话,以致被围困,我已将先前传回错误情报的人斩首了!”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军队之中,最亲信的关系,莫过于上司与间谍之间。
间谍工作本身具有极强的隐密性,做什么工作,不能让人知道,否则戏唱不了。
间谍个人的身份具有极强的隐密性,是什么立场,不能让人知道,否则命保不了。间谍身负重责大任,军队存亡,战争胜负,很可能系于间谍工作成败,上司有必要牢牢掌握间谍动向。
就因为间谍的角色太重要,甚至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角色定位与任务指派时,往往会在极具私密性的环境下进行,以凸显间谍角色的重要性与任务的关键性,借此坚定间谍的向心力与达成任务的决心。
赏莫厚于间:
信念、荣誉感与爱国心是间谍达成任务最大的动力,但未必对每个人都适用;这时,不妨再给一个更能激发动能的诱因——厚赏。
趋利避害是人类普遍的特性,所以,利益是行动最大的诱因;利益越大,驱动性越强。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管多困难的任务,只要给足了诱因,就会出现相对的行动力,而厚赏就是最大的诱因。
事莫密于间:
间谍工作一定在台面下秘密进行,否则就不叫间谍了。既然在秘密下进行,当然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否则一旦曝了光,就会玩完!
非圣智不能用间:
所谓圣,是指无事不通。
所谓智,是指洞烛机先。
简单而言,当间谍的两大条件是既要无事不通,也要洞烛机先。道理很简单,间谍的任务就是要探测敌情。从表相探求真相,问题是表相往往充满迷雾,因为敌人不会把真相暴露在你面前,否则他还玩什么?
一个好间谍不但要能举一反三,更要能抽丝剥茧;不但能从雾里看花,而且能把花看得一清二楚。
从表相中求真相
刘邦准备打匈奴时,先后派了二组人去探听匈奴虚实。第一组人看了十次,每次都看到老弱士卒与牛马,便认定匈奴不堪一击。但第二组的刘敬则不同,他看到的也是老弱士卒与牛马,但他却能从表相中求真相,认定这是匈奴的诡道战术。道理很简单,两国交兵,只有以壮盛军容展示兵威的,这是正道,反之,则是诡道,因此判定匈奴不宜打。结果,事实证明,刘敬才是对的。像刘敬这种人,才是符合圣智条件的好间谍。
非仁义不能使间:
仁者能施恩于人。
义者能得宜制事。
这样的人操作间谍战,有两个好处:
(1)间谍会受恩图报,而尽心尽力,且不容易被敌方收买成反间。
(2)制定大战略。间谍执行战术,大方向对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如果间谍本身既圣又智的话,就会功德圆满。
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操作间谍战,其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间谍带回来情报,很难以客观标准验证其中真伪: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之间,如何让间谍全盘吐实?如何去伪存真?如何去芜存菁?如何防止间谍成反间?桩桩都是一件敏感而微妙的事,非要有目光如炬、林中观树、从树见林的本事不可。
微妙啊!微妙!任何事都可采用间谍战,间谍的任务尚未开展或完成之前,一旦消息外泄,则间谍与所有知情者都应处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凡是我方所要攻打的敌军,所要攻取的城池,所要斩杀的敌方人员,一定要先知道对方守将、亲信、访客、看门人、仆人的姓名,而这个任务,要让我方间谍务必探测得之。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