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9篇 行军(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
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处军就是安置军队,这里指的是在部队行军过程或争战状态中,面对各种不同地形的安置方法。为什么部队行军或争战中还有安置问题?因为军事本身的变数极多,一旦在行进中与敌人遭遇,或半途遇到突袭,如果能占据好的地利,消极方面可以借地利御敌,积极方面可借地利制敌。就算中途没有兵端,也要避开瘴气之地,以免士卒致疾染病,未战先自我弱化。所以,行军时应尽量选择水草丰美之地行军,也可就近做某种程度的补给……。
处军问题共分四种:处山之军、处水上之军、处斥泽之军、处平陆之军。
相敌就是观察敌人,观察敌人行动背后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从表相探求真相。
相敌的好处是,举一反三;从一叶中知秋至,从蛛丝马迹中推断出敌人真正的意图,以取得制敌机先;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先动,永远掌握敌人的节奏;不但可事先防备,还可掌握先发制人的主动权。
相敌的基础在于人类行为有其惯性,相敌就是从其惯性推测其本性。好比二个拳手对决时,出重拳之前必定收手扭腰;因为不收手不扭腰,拳头就没力,没力的拳头自不构成威胁。反之亦然,当对手收手扭腰时,就要赶紧准备应变,甚至回击之道;因为来势必然汹汹,一旦被击中,麻烦就大了。
相敌,简单而言,就是一种知彼工夫;当对手被我摸得越清楚时,被我打败的机率也就愈大了。
相敌的方法,从下文中的“敌近而静者”到“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全部共三十二种。
先谈处军之道,分述如下:处山之军:通过高地(绝山,绝是横度、穿越,山是山峰、高地)时,要依傍着山谷前进(依谷)。
驻扎时,面向太阳(视生:视是看到、面向,生是太阳),安置在高地(处高)。
敌人占据制高点时(战隆:战是战斗,隆是高点),不要从低点仰攻高处(无登,不要登高争战)。
这是在高地安置军队的基本原则。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渡过水道(绝水)时,动作要迅速,尽快离开(远水),不要在水道中或附近停留;因为在水道中受攻击时,不但难守,而且难回击。
敌军渡水来战(客绝水而来),不要在水中迎击(勿迎之于水内);最好等他军队前半上岸,后半在水中(半济)时展开攻击,这是对我最有利的打法。
想主动决战,不要在水边等敌人渡河来战(无附于水而迎客);因为你布阵于河岸等敌人过河,敌人怕你在半济时攻击他,一定不会过河,这一来,仗就打不成了。
若战地附近有水流,务必在向阳的高地上布阵,以收居高临下的地利之便;切忌布阵于水道的下游,以免被敌军居高临下,采取水攻。
这是在水道上安置军队的原则。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斥泽指的是咸卤之地。这种地的质地极咸,水草极差,甚至无水无草;即便有水也是咸水,人畜不能饮。
面对斥泽之地,要尽速穿越,不要停留。万一在斥泽之地与敌军遭遇,要尽量在靠近水草,背后有树林处,驻军布阵。
这是在斥泽之地安置军队的原则。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在平地上,最佳处军方式有三个原则:
(1)平坦宽阔,回旋空间大之地(处易)。
(2)把主力军安置在背有高地处(而右背高)。
(3)前低后高(前死后生:死指战势不利之地,也就是低地;生指战势有利之地,也就是高地。低地之所以称死,是因为以下趋高;高地之所以称生,是因为居高临下,掌握较能致胜的制高点)。
这就是平陆安置军队的基本原则。
这四种不同地形的安置军队原则,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打败四方诸侯,而雄霸天下的凭藉。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处军的基本原则是,高地为最佳,低地为最下;面向明朗之地为优,阴郁之地为劣。选择近水草等容易就近补给(养生)之地,让自己充实有备;抢占在强势的一方(处实),使士卒不容易感染致疾,以获得必胜的最佳条件。
对于丘陵堤防,应该抢占面阳的高点(必处其阳),以此为大军主力的倚恃驻扎之地(而右背之。古人以右为尊,故此处的右不是指右边,而是指大军主力;背是指以面阳的高点为主力在背后的依恃)。
这种安置军队的方法,对兵道最有利,而这全都拜地利之赐。
行经水道时,若上流下大雨(上雨),水中出现漂流物与泡沫(水沫),水流又急时,不要涉水过河;一定要等到没有水沫(上流不再下雨),水流也安定下来时再渡河。原因有二:
(1)水急时渡河,容易失辎重、伤士卒。
(2)提防敌军在上流积水决堤,以水攻我。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